1.求一篇关于影视剪辑的论文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论文2007-12-02 12:32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推动了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成熟。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
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 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
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
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
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
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
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剪辑(Film 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目录 [隐藏] 1 剪辑综述 2 素材的工艺处理 3 剪辑的过程和功能 4 主要剪辑技法 4.1 传统剪辑技法 4.2 创造性剪辑 4.2.1 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 4.2.2 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 4.2.3 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 5 著名影人谈剪辑 6 参考 剪辑综述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 S. 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 S. 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
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剪辑本来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从早期的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剪辑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加上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导演的创作任务也愈来愈繁重,他不可能再有时间,甚至未必有能力再去亲自操作剪辑设备、并剪辑影片了,于是便逐步产生了剪辑专业人员:剪辑师和剪辑助理。剪辑师同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一样,是导演的亲密合作者。
他从摄制组的筹备阶段开始,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讨论分镜头剧本、排戏(即拍摄前的分镜头排练)等。他须充分理解编、导、演的构思和设想,然后根据导演提供的分场、分镜头剧本和拍摄时的更为具体的方案剪辑影片。
分镜头(导演设计)与蒙太奇(镜头剪辑)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意图,后者是实施。
因此,也有人称剪辑为“分镜头的后期工作”。但“后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工艺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劳动的阶段。
镜头组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银幕形像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决定着完成影片的质量。 对剪辑依赖的程度,因不同导演的工作方式而异,但剪辑师除了较完整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在导演分镜头剧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加某些镜头或删减某些镜头、重新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以使影片的某个段落、某个情节的脉络更清楚、含义更明确、节奏更鲜明。
素材的工艺处理 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
2.求电视节目关于后期剪辑的论文
浅析影视后期剪辑编辑艺术 [摘要]影视后期剪辑中最容易出现硬伤、风格、节奏、修补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影视节目制作领域的一些道理和常识进行总结。
[关键词]蒙太奇 风格 硬伤 节奏协调 影视是通过对现实的再现,通过机器拍摄出画面。再通过机器设备还原画面,从而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活生生的画面的过程。
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而剪接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安装。
影视理论家将其引伸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广义的来说是指剪接,以前的电影是没有剪接的一卷十分钟拍到完才换另一卷,第一个把剪接用在电影上的是《波坦金战舰》,其中婴儿车由楼梯摔下、四周人在开枪、母亲紧张失措、这些画面交互剪接产生紧张紧凑、隐喻的效果,成为电影史上空前的发明造就的经典。
不过基本上蒙太奇是一种导演操纵镜头的手法,也就是控制了绝对的知性思维与表现意义,观众只等着被灌输。蒙太奇(剪辑)是显示时空的跳接,时间是点和点的衔接,相异于镜头从A到B一条线的移动。
蒙太奇所呈现的时间是导演严格摘取的一个点。如科波拉的《吸血鬼》一片中有一幕,吸血鬼的头被砍了之后飞了出去镜头跟拍到头要落下时剪接接上晚餐时一大块盘子上的肥肉,给人好像头落到盘子上变一团食物的感觉,就给人弱肉强食的隐喻。
影视剪辑首先是一项工作,或者说是一种专业技能。影视是需要存精去粗的艺术,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
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影视剪辑首先不能有硬伤。
就是不能出现逻辑上混淆和基本的技术错误。例如,某台热播的某电视剧,前几个镜头中,女主人公临近睡觉前,情节已经交代了她睡在床头的左侧位置,紧接着男主角离开。
但在随后的镜头里。当男主人公悄悄从外面归来的时候,女主人公连人带被子已经平整的换到了床头的右侧位置,显然违背常理。
又如,在一个人某个指头上戴着的戒指,到了另外一个场景,又没有任何交代的换到了另外的手指上。再如,连续几个风箱式的推拉镜头、或者连续的朝同一个方向旋转的镜头、或者镜头穿帮、或者镜头焦点不实、或者字幕错误等等,只要不是特殊的剧情需要、明眼人瞬间可以看穿的地方。
就都是电视的硬伤。 影视剪辑要保持风格上统一。
很多片子在观赏上可能会给观众一种前后不协调,或者局部不协调的感觉。从情节的描述、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色彩的处理等方面,都可能有这种感受。
造成这种风格不统一的原因,在大制作的片子上是因为同一部戏有两组人马同时拍摄或者有两个导演分别执导的原因:在小制作的片子上是因为前期拍摄或者后期剪辑是不同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的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观众有了这种感受就对观后感的评价打折了。
要想片子风格统一就要统一片子的运作方式和手段了,这必须在影片投资前处理好关系。 影视剪辑要保持内在节奏的协调及同步协调。
同步指的是与观众的观赏习惯、视觉需求、感官刺激、情节欲望基本相一致。观赏的过程就是观众的“胃口”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种满足不是填鸭子式的充填,而是按照某种节奏、某种规律来不断的吸引和满足观众。导演就是来制造这种节奏和规律的人,借助演员来实现此目的。
准确运用速度节奏技巧的经典例子,是爱森斯坦的《战舰彼将金号》。全片由3大段较大的运动组成,每段又分布着无数较小场面不同调子的运动。
在叙述兵舰起义的第一大段中,水兵和军官冲突时调子越来越强烈,最后水兵起义夺取军舰达到高潮,是用逐渐强烈的画面片断以及相应的愈益紧急的剪接调子:高潮后逐渐进入一组平静的场景,一个水兵的葬礼使用极长的回转的镜头,这些镜头都使用平静的、缓慢的剪接速率。这里显示出不同场面剪接调子间的强烈对照。
在影视剪辑中,后期技术人员的素质是非常关键的,他必须和导演形成一种心灵互通,形成补充。这种互通和补充是一种心领神会,只有这样才能把导演在拍摄的素材中制造的节奏和规律,更好的用技术的形式,完美的表现成视频流。
影视剪辑后的成品如何对音视频进行修补。众所周知,是工作就可能会有失误。
影视也不例外,大家在观看时,经常可以发现打了补丁的声音和图象,这就象膏药沾在脸上一样让人看了不舒服。这里先说声音,多数的改动声音是因为不改不行了,因为出了明显的错误,现在很多的剧都图省事,在棚里随便一配就过了。
其实好多观众都听的出来,因为那毕竟和同期录音不一致。这里建议,如果找那个演员重新配音比较麻烦的话,不妨模拟现场、借助挑杆录音,模拟声场就是了。
如果差异大的话可以用音频处理软件处。
3.求影视后期制作论文参考文献要10个
字化动画场景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9 绪论 9-13 第一章 场景设计的理论表述 13-19 1.1 场景的辞源与相关定义 13 1.2 场景的类型 13-15 1.3 场景的风格 15-16 1.4 场景的特性 16-17 1.5 场景在影片中的功能 17-19 第二章 数字化下的艺术和动画 19-25 2.1 关于数字化 19-20 2.2 数字化对艺术的影响 20-22 2.3 数字代拓宽了动画艺术的表现空间 22-25 第三章 动画场景设计艺术的发展与概念变迁 25-32 3.1 各种类型的场景设计 25-30 3.2 传统动画中的场景设计 30 3.3 借助数字化手段的场景设计 30-32 第四章 数码技术给动画场景设计带来的转变 32-35 4.1 工作方式的改变 32-33 4.2 表现形式的改变 33 4.3 构思创意的调整 33 4.4 对传统的重新认识 33-34 4.5 技术与艺术的主仆关系 34-35 第五章 数字三维动画场景设计的表现方法 35-44 5.1 场景设计图的设计 36-37 5.2 陈设道具的设计 37 5.3 场景的搭建 37-42 5.4 影视作品场景的后期编辑空间 42-44 第六章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44-51 6.1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和创意 44-48 6.2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色彩创作 48-49 6.3 艺术设计在动画场景中的多层面构建 49-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l]引用网址}httP://jisuanjijyu.edu.c可12]焚水.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基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仍第116页[31韩笑.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北京:海洋出版社,2加6.00第1页14]赵前何嵘.动画片场景设计与镜头运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X)5.04[5』陈汗青吕杰锋.数码设计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的4.12第18页[6】毛小龙.动漫基础.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X)6.10第7页【刀叶旅.文学作品插图中的场景设计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仪抖.02.01[8]游戏中的场景设计.中国电脑教育报,Zoo3.12.08,Boo版[9J李异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08【ro郭开鹤.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1【川查立.康丁斯基文论与作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加3.03【12]曾进方兴.数码艺术带来的新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科.05【1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四川:武汉大学出版社,20(刃【141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X)5【巧』郭道荣.艺术美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6.1【161尼葛洛庞帝.胡冰、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1刀孔寿山金石欣等.技术美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81朱其‘新艺术史与视觉叙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9]丹纳.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211吴彤蒋劲松.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1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X)3.05口3J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叨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n[2习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加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X)5.10126]李兴国.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X)5.07【27】王序.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28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年版【29谭铁志.演剧与影视舞台空间创意.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09第n页口0]斯蒂夫.开普林亚当.班克斯.数码图形艺术.[3l]引用网址h即:旅iki.ss.Pku.edu.[321《Aesthe阮rneasures丈码图形艺术.曹田泉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X)4.1。
4.关于纪录片后期细节制作的论文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 《我们的留学生活》和它的制作人张丽玲近来因有报刊指其“作假”而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榜上。
这其中的琐碎是非不是我们关注的,但是这件沸沸扬扬的官司或“准官司”为我们回放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提供了一个话由。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而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0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
这实际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都要去追溯。 在某种意义上,《望长城》成为中国第一部最像纪录片的纪录片,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而不是朗诵者、宣示者)主持人。
很快成为一个范本,被跟从者效仿。这个范本的修正本或缩写本,则是1993年改版后的《生活空间》。
而此前出现在上海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纪录片编辑室》,则是相对独立的范式。虽然在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元素,但它们的相似不是或更多的不是互相的参照,而是导源于对国外纪录片的引进学习。
独立制片人蒋樾曾经为《生活空间》制作过30多条10分钟的短片。其中一个片子说的是国棉三厂一个女工早晨上班挤车的全过程。
她的上班时间是7:30,早晨5点出门,换了单程倒了四次车,但赶到单位还是迟到了。 这样的片子当然是触动人心的。
但独立制作者们在看了外国一些纪录片大师的作品后,就再也不能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记录了。日本小川绅介和美国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纪录片人从他们那儿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以及他们对现实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家很快沉淀到底层的生活中去,吴文光、段锦川、蒋樾、康健宁等人全都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做一部片子,他们更耐心和平等地接近被拍摄者,捕捉最真实、最有质感和最有意味的生活场景。
康健宁的《阴阳》、吴文光的《江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蒋樾的《彼岸》等篇幅较长的纪录片都是在漫长的等待、静观中打磨出来的,这些以独立制作的方式拍摄的作品取消了从前惯用的宣传片里的诸如旁白、解说和访谈等手法,更直接,更客观,更讲究生活的原汁原味,更能挖掘出生活中的问题 ————那些因为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问题,毫无疑问,朴素的形态和日常场景中蕴藏的深度使它们更接近正宗的纪录片。对于他们来说,走马观花地拍,等于是把好端端的题材浪费了。
段锦川在一次访谈中就批评了某电视台拍摄的《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题材挺好,但是拍得非常糟糕,太仓促了,三天五天拍了一次,过了一个月又去拍了两天,就完了,弄了一个50分钟的。”段锦川的100分钟的《八廓南街16号》拍了一年,杨荔钠的《老头》拍了两年半,剪了半年。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
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
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如今收视率已暴跌至7%—8%。《我们的留学生活》能够创下那么高的收视率,按照一位资深纪录片人的说法,是因为制作者很能吃透国内观众希望看到什么东西,全力迎合,她提供的是国外也很流行的“肥皂纪录片”。
电视上最受欢迎的还是电视剧、足球和其他综艺节目。 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在国外也是正常的,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
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又压到了作者的箱底。
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90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的留学生活》虽然是本期专题的话由,但是几乎不可能拿它作为样本进行认真的讨论,因为这一“事件”的许多情形截止到目前并未澄清。我们借用另一相似的版本来看。
1993年发生在日本NHK的“作假”事件。著名的“NHK特集”中播出了《喜玛拉雅深处王国———木斯塘》,创作人员中有人向传媒揭露了其中的“作假”,引起巨大震动。
NHK的会长震惊之余,在没有充分查实“作假”的情况下,就在电视上发表了“谢罪讲话”,于是,“文字媒体的报道规模甚至超过了杀人事件(的报道规模)”。事后的结论是:导演并没有刻意的捏造行为。
一个重要也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例证:“高山病”。实际上。
5.求一篇摄影摄像专业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倾力打造全新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涉及范围:机械,机电,模具,电气,计算机,单片机,电子等各专业的毕业设计和论文! 本站收录了大量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作品(都是整套),作品不断更新和增加,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欢迎光临我站查找资料。提供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定做服务。
新世纪毕业设计工作室成立于2002年8月,专门从事于各类毕业设计服务项目。新世纪毕业工作室拥有专业设计团队,均从事于各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设计工作多年,具有独到的设计意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为您提供完善的服务、一流的设计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现有员工9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智力密集、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团队精神。我们将用国际水准的服务理念和突破陈规的创意思维来为您提供各项服务。
在我们的服务领域,我们的专业化程度、技术服务水平、工程质量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这也使得我们能与客户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们还与多家高校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使我们在各方面得到更加完善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公司视客户为企业生命,视员工为企业之本,以服务客户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支持。公司推崇“专业诚信、求实进取、协作创新”的企业精神,在运营中最大限度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从而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员工的需求得以最佳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公司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公司员工发扬拼搏与奉献精神,在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公司争做行业典范,塑造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公司竞争力,持续打造品牌新优势,拓宽服务新领域,争创业 / 027-61267577 新世纪毕业设计工作室。
6.后期制作的论文该怎么写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
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
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
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
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
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
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
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
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
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
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
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
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六、文稿写作常识 为了减少编辑发稿时的困难,也为了减少论文排版时的差错,作者在撰写科技小论文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文稿写作常识。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文稿用标准稿纸书写清楚(或者用电脑打印)。每格一字,标点单独占一格。
不需排印的说明文字一律用铅笔标注。书写时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防止错别字,更不要杜撰生字。
除成语、古文和引用文献的数字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公元的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均用阿拉伯数字。
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简写成99年)。五位以上的数字可用“亿”、“万”作单位。
四位以上的数字连写,不用分节点;外文字母、化学符号等要写得端正清楚。外文应用印刷体书写,大小写必须分明,并用铅笔标明玩儿文种,正斜体和上下角标。
此项内容请以中学教材中的写法为准,化学结构式中各个线条位置的排列必须准确;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应另行居中书写,并使用规范字体;使用规范。
7.求论文影视后期制作的参考文献
具体参考文献:1、李泽厚,美学论集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育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1。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
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
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扩展资料: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技术应用反映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
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积淀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强调教师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进技能的实践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照影视技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人民网-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
8.求论文影视后期制作的参考文献
曾海著.影视后期编辑[M].国家高职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王志新,高娇阳,胡长红著.After Effects CS6影视后期特效全案剖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王志新等著.AfterEffects CS5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8
曹茂鹏,瞿颖键著.After Effects CS6从入门到精通[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1
张琪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1
水晶石教育著.水晶石影视后期精粹:Maya影视后期特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
吉家进(阿吉)著.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制作208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7
新视角文化行著.典藏:After Effects影视后期合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
刚给你一点点抄的,一定要采用啊!
9.关于纪录片后期细节制作的论文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 《我们的留学生活》和它的制作人张丽玲近来因有报刊指其“作假”而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榜上。
这其中的琐碎是非不是我们关注的,但是这件沸沸扬扬的官司或“准官司”为我们回放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提供了一个话由。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而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0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
这实际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都要去追溯。 在某种意义上,《望长城》成为中国第一部最像纪录片的纪录片,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而不是朗诵者、宣示者)主持人。
很快成为一个范本,被跟从者效仿。这个范本的修正本或缩写本,则是1993年改版后的《生活空间》。
而此前出现在上海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纪录片编辑室》,则是相对独立的范式。虽然在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元素,但它们的相似不是或更多的不是互相的参照,而是导源于对国外纪录片的引进学习。
独立制片人蒋樾曾经为《生活空间》制作过30多条10分钟的短片。其中一个片子说的是国棉三厂一个女工早晨上班挤车的全过程。
她的上班时间是7:30,早晨5点出门,换了单程倒了四次车,但赶到单位还是迟到了。 这样的片子当然是触动人心的。
但独立制作者们在看了外国一些纪录片大师的作品后,就再也不能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记录了。日本小川绅介和美国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纪录片人从他们那儿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以及他们对现实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家很快沉淀到底层的生活中去,吴文光、段锦川、蒋樾、康健宁等人全都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做一部片子,他们更耐心和平等地接近被拍摄者,捕捉最真实、最有质感和最有意味的生活场景。
康健宁的《阴阳》、吴文光的《江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蒋樾的《彼岸》等篇幅较长的纪录片都是在漫长的等待、静观中打磨出来的,这些以独立制作的方式拍摄的作品取消了从前惯用的宣传片里的诸如旁白、解说和访谈等手法,更直接,更客观,更讲究生活的原汁原味,更能挖掘出生活中的问题 ————那些因为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问题,毫无疑问,朴素的形态和日常场景中蕴藏的深度使它们更接近正宗的纪录片。对于他们来说,走马观花地拍,等于是把好端端的题材浪费了。
段锦川在一次访谈中就批评了某电视台拍摄的《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题材挺好,但是拍得非常糟糕,太仓促了,三天五天拍了一次,过了一个月又去拍了两天,就完了,弄了一个50分钟的。”段锦川的100分钟的《八廓南街16号》拍了一年,杨荔钠的《老头》拍了两年半,剪了半年。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
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
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如今收视率已暴跌至7%—8%。《我们的留学生活》能够创下那么高的收视率,按照一位资深纪录片人的说法,是因为制作者很能吃透国内观众希望看到什么东西,全力迎合,她提供的是国外也很流行的“肥皂纪录片”。
电视上最受欢迎的还是电视剧、足球和其他综艺节目。 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在国外也是正常的,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
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又压到了作者的箱底。
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90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的留学生活》虽然是本期专题的话由,但是几乎不可能拿它作为样本进行认真的讨论,因为这一“事件”的许多情形截止到目前并未澄清。我们借用另一相似的版本来看。
1993年发生在日本NHK的“作假”事件。著名的“NHK特集”中播出了《喜玛拉雅深处王国———木斯塘》,创作人员中有人向传媒揭露了其中的“作假”,引起巨大震动。
NHK的会长震惊之余,在没有充分查实“作假”的情况下,就在电视上发表了“谢罪讲话”,于是,“文字媒体的报道规模甚至超过了杀人事件(的报道规模)”。事后的结论是:导演并没有刻意的捏造行为。
一个重要也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例证:“高山病”。实际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有关拍摄后期剪辑的毕业论文(求一篇关于影视剪辑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