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徽州文化的文章
关于徽州文化的形成 提出“徽学”已经半个世纪,归结到“徽州文化”却只五六年时间,但徽州文化概念的提出很快就被国内外学者认可,而且发挥出了更加旺盛的研究热情。
“徽州文化”国际研讨会,从黄山(徽州)开到合肥、上海、北京,一直开到美国马里兰州。一种地方文化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如此浓郁兴趣?为什么会发展成一支很有实力的国内外学术研究队伍?这要从徽州文化的全面性、丰富性、生动性、传承性以至经典性来考虑,更要从徽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社会特别是明、清的一个写照来考虑。
以儒、释、道的思想道德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一以贯之,发扬光大,已为世人所瞩目,而徽州地方上一万多古建筑的现存,数万件文书的积累,成了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民俗史的可视资料,也为世人所珍惜。这些,我另有文章表达了一些观点。
这里我用“一、二、三”来简要而概括地阐述一下,徽州文化的形成: 一个特殊的社会构成,二条辉煌的对外通道,三个独特的基本条件。并以此请教于学术界朋友们。
徽州,山多地少是人们要外出的一个原因,许多论文作了阐述。但中国山区很多,也都有人外出,并不能都形成一种很有特色的地方冠名的文化。
这就要对徽州人外出的起因作新的研究。我认为: 徽州社会成员的构成,有一个明显特点:徽州人中许多是中原的望族、名门或书香子弟。
因中原朝廷更迭、战争频起,不少人逃到徽州。因关山阻隔道路不通畅,消息易断,遂隐名埋姓,生存下来。
另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如绩溪的胡姓就是。而徽州地处北纬28—29°,气候适中,雨量充足,正好休养生息。
祖上或者他们自己就是从外面来的,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如扬州的江姓,是济阳江氏大都是来徽州再定居扬州的;湖州的张姓本是留候世家,清河张氏来徽州而定居湖州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徽州人如何走出徽州有两条路:一是行商,二是考官。
两者都必须有文化,“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十户之乡不废诵读”就形成了。行商,不少是苦出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背上包袱带上可以长期保留的特色点心徽州?,带上咸鸭蛋作菜,“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鸭蛋未露黄。”
一步一步走到余杭、临安,走到建平、梅渚、孝丰……,水路则新安江而运河而长江,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也有由阊江而鄱阳湖而湖广……,形成了“无徽不成镇”,胡适先生还加了一句“无绩不成街”。
徽商鼎盛数百年,遍布全国。而读书,是徽州的一种共同的社会风尚,入仕是理想归属,状元是目标,进士是阶梯。
在徽州,秀才是不起眼的,举人也不足提的,只有殿试录取的进士,才上了光荣榜(牌坊)。雄村一个村,明清两代出三、四十个进士,丞相都出了两个,现在还有牌坊标示:“四代一品”、“父子丞相”。
仕途能进,文相武将;不能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选经商。儒商,则成了徽商的素质特点。
所以才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指学好的,都好。
学而优则仕与则商并提,是徽州文化中一个特点。两条路走出去了一批批人。
形成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外”。在外面闯天下的,占徽州人的70%。
景德镇当年十万人中有八万是徽州人,三百户的黟县西递村就有一千多有在景德镇。北京的琉璃厂开文房四宝店与珠宝店的,有不少徽州人。
当年正阳门西边最大建筑是歙县会馆。以至现在的韩国高丽大学洪校长,济洲一带十几万朱姓,原在美国的吴健雄等等,都认定是徽州人。
所以,我经常把一些外地人请回“徽州”(祖籍)。包括江姓、潘姓、吴姓、方姓、汪姓、程姓、鲍姓、张姓、黄姓、叶姓等等。
由于徽州人做官做生意的多,又大量在外地,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创立了别处不具备的特有条件。徽商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徽州大量官员及文人雅士不间断地加大了文化交流与吸取,这既是一种权力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
宋以后影响八百年的新儒学的创立者朱熹,历来标明:“新安朱熹”。他不仅认定是新安(即徽州)人,而多次来徽州讲学、祭祖。
南宋以后,徽州的暂时稳定与繁荣也为朱子学说的传播与扩散形成了促进力量。“朱子家训”,朱氏后裔的“朱伯卢治家格言”,在徽州都是家喻户晓的,形成了统一人们行为的思想基础。
这三个基本条件是在徽州特殊环境中出现的,也是任何一个地区都很难全具备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
徽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与道家、释家思想的厚实沉淀区。就是因为有两条渠道的不断进出,就是因为有一个思想规范。
就是因为,徽州山区人,不是一种山区人的自我固守性格。这才在全国开拓成一种崭新的局面,使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理学、徽派建筑、新安医学、徽州艺文、徽商、徽菜等,都在全国乃至走向世界中显露了头角。
徽学研究到徽州文化概念的确定,说明她的实际存在,证明她有着很大的价值。已经由汉文化圈扩大到欧美。
正是因为徽州文化,是研究中国史,中国商业、企业、艺术、医学、教育、科。
2.有关徽州文化的文章
关于徽州文化的形成 提出“徽学”已经半个世纪,归结到“徽州文化”却只五六年时间,但徽州文化概念的提出很快就被国内外学者认可,而且发挥出了更加旺盛的研究热情。
“徽州文化”国际研讨会,从黄山(徽州)开到合肥、上海、北京,一直开到美国马里兰州。一种地方文化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如此浓郁兴趣?为什么会发展成一支很有实力的国内外学术研究队伍?这要从徽州文化的全面性、丰富性、生动性、传承性以至经典性来考虑,更要从徽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社会特别是明、清的一个写照来考虑。
以儒、释、道的思想道德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一以贯之,发扬光大,已为世人所瞩目,而徽州地方上一万多古建筑的现存,数万件文书的积累,成了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民俗史的可视资料,也为世人所珍惜。这些,我另有文章表达了一些观点。
这里我用“一、二、三”来简要而概括地阐述一下,徽州文化的形成: 一个特殊的社会构成,二条辉煌的对外通道,三个独特的基本条件。并以此请教于学术界朋友们。
徽州,山多地少是人们要外出的一个原因,许多论文作了阐述。但中国山区很多,也都有人外出,并不能都形成一种很有特色的地方冠名的文化。
这就要对徽州人外出的起因作新的研究。我认为: 徽州社会成员的构成,有一个明显特点:徽州人中许多是中原的望族、名门或书香子弟。
因中原朝廷更迭、战争频起,不少人逃到徽州。因关山阻隔道路不通畅,消息易断,遂隐名埋姓,生存下来。
另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如绩溪的胡姓就是。而徽州地处北纬28—29°,气候适中,雨量充足,正好休养生息。
祖上或者他们自己就是从外面来的,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如扬州的江姓,是济阳江氏大都是来徽州再定居扬州的;湖州的张姓本是留候世家,清河张氏来徽州而定居湖州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徽州人如何走出徽州有两条路:一是行商,二是考官。
两者都必须有文化,“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十户之乡不废诵读”就形成了。行商,不少是苦出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背上包袱带上可以长期保留的特色点心徽州?,带上咸鸭蛋作菜,“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鸭蛋未露黄。”
一步一步走到余杭、临安,走到建平、梅渚、孝丰……,水路则新安江而运河而长江,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也有由阊江而鄱阳湖而湖广……,形成了“无徽不成镇”,胡适先生还加了一句“无绩不成街”。
徽商鼎盛数百年,遍布全国。而读书,是徽州的一种共同的社会风尚,入仕是理想归属,状元是目标,进士是阶梯。
在徽州,秀才是不起眼的,举人也不足提的,只有殿试录取的进士,才上了光荣榜(牌坊)。雄村一个村,明清两代出三、四十个进士,丞相都出了两个,现在还有牌坊标示:“四代一品”、“父子丞相”。
仕途能进,文相武将;不能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选经商。儒商,则成了徽商的素质特点。
所以才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指学好的,都好。
学而优则仕与则商并提,是徽州文化中一个特点。两条路走出去了一批批人。
形成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外”。在外面闯天下的,占徽州人的70%。
景德镇当年十万人中有八万是徽州人,三百户的黟县西递村就有一千多有在景德镇。北京的琉璃厂开文房四宝店与珠宝店的,有不少徽州人。
当年正阳门西边最大建筑是歙县会馆。以至现在的韩国高丽大学洪校长,济洲一带十几万朱姓,原在美国的吴健雄等等,都认定是徽州人。
所以,我经常把一些外地人请回“徽州”(祖籍)。包括江姓、潘姓、吴姓、方姓、汪姓、程姓、鲍姓、张姓、黄姓、叶姓等等。
由于徽州人做官做生意的多,又大量在外地,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创立了别处不具备的特有条件。徽商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徽州大量官员及文人雅士不间断地加大了文化交流与吸取,这既是一种权力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
宋以后影响八百年的新儒学的创立者朱熹,历来标明:“新安朱熹”。他不仅认定是新安(即徽州)人,而多次来徽州讲学、祭祖。
南宋以后,徽州的暂时稳定与繁荣也为朱子学说的传播与扩散形成了促进力量。“朱子家训”,朱氏后裔的“朱伯卢治家格言”,在徽州都是家喻户晓的,形成了统一人们行为的思想基础。
这三个基本条件是在徽州特殊环境中出现的,也是任何一个地区都很难全具备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
徽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与道家、释家思想的厚实沉淀区。就是因为有两条渠道的不断进出,就是因为有一个思想规范。
就是因为,徽州山区人,不是一种山区人的自我固守性格。这才在全国开拓成一种崭新的局面,使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理学、徽派建筑、新安医学、徽州艺文、徽商、徽菜等,都在全国乃至走向世界中显露了头角。
徽学研究到徽州文化概念的确定,说明她的实际存在,证明她有着很大的价值。已经由汉文化圈扩大到欧美。
正是因为徽州文化,是研究中国史,中国商业、企业、艺术、医学、教育、科。
3.关于黄山的发展变化怎么写论文
西递门票的变迁 20年间,黟县西递的门票变迁了11次,这一张张不同面值的门票成为了西递村旅游发展最好见证。
如今这11种不同面值的门票一直被查春九珍藏着,老人1998年从西递旅游服务公司退休后担任公司顾问至今,始终致力于西递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 从“废弃烟纸盒”到“邮资电子门票”,从面值2毛钱的门票到80元的门票……11月13日上午,老人一边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旧信封中拿出珍藏的门票,一边向记者回忆介绍这些门票的由来: 加快了的旅游国际化步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旅游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黄山市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并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20强城市,黄山已成为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之一。黄山风景区先后摘取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
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黄山市坚持以“节”为“媒”,先后举办和承办了11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大型交响音诗画音乐会《黄山大合唱》、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节庆活动。《同一首歌》、《同乐五洲》走进黄山、《江山如此多娇》直播黄山、《让世界了解你》黄山专辑、《徽州》和《徽商》文化系列片等,进一步提升了黄山旅游的知名度。
4.我认识的徽文化议论文800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5.黄山有哪些民间游戏
黄山 徽州:
徽州游艺种类丰富,活动项目齐全,既有全国性的传统游艺项目,又有徽州地区的特色游艺活动。
属于游戏类的有下棋、猜灯谜、击鼓传花、捉迷藏、抽陀螺、踢毽子、打弹子、跳绳、荡秋千等。其中有一种“转秋千”有别于荡秋千,颇具地方特色。秋千是“十”字风车形式,中有轴心,外周是直径数米以上的转轮。转轮架空在木制花船上(船底有滑轮可推行),船顶四周饰以绸缎花篷、幔。转轮圆周十字四端,有活动坐椅。游玩时,孩童坐椅上,较之荡秋千更安全。如若节日由少女分别穿红、绿、黄、白古装,合唱《采莲》、《赏荷》等徽剧,伴以管弦之乐,又是节日娱乐项目。
娱乐性游艺有踩高跷、叠罗汉、抬阁、竹马、灯彩、赛龙舟、神船游街、玩堕镖、跑旱船等,在节庆活动中组成盛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气氛热烈。抬阁又称抬角,流行于休宁、屯溪等地。“抬角”即抬着戏剧角色,“抬阁”则抬着小戏楼。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衬映着穿着鲜艳服装的儿童,远远望去,如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休宁碎事》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0年),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台戏用童子扮故事,饰以金球缯彩,竞斗靡丽,美观也。”台戏即抬阁,当时盛况由引可见一般。
6.速求一篇自己写的关于黄山花岗岩地貌的论文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素称黄山“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7.速求一篇自己写的关于黄山花岗岩地貌的论文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
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素称黄山“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
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
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8.徽州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研究意义论略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契约、徽剧、徽州刻书,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历史上徽州文化繁荣一时,历史上故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钻天洞庭遍地徽”之谚,究其原因,可列出以下几点:
战乱少,对文化破坏小。徽州周缘崇山峻岭是天然屏障,由于它的蔽护作用,使这里成了许多战争年代里和平安定的净土
封建宗法制度强固,对文化现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封建宗族组织等级森严,尊卑分明。族有宗规,家有家法,崇尚程朱理学,遵循传统道德
徽州人文素质高,更加珍爱自己的文化。徽州受程朱理学影响至深,教育发达。不仅社学遍地,书院林立,而且缙绅之家还自编教材,大兴家族塾学之风。"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注重兴办教育。
徽州商业发达,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于是出外经商便成了一条出路。徽州的文化随着商人行走四海而广为传播
研究意义:
徽州文化是考证古代农村历史风貌的鲜活材料,历代史籍大多记载上层社会大事,极少关注百姓生活,而徽州保存了大量这些方面的资料。目前,仅黄山市境内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处。特别是徽州的大量古代文书,这些徽州文书,如各种契约、谱牒、官书、家书、鱼鳞图册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属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且绝大部分是徽州民间老百姓缘于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实可靠性强,数量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研究它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和再现当时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劳动、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商业经营、文化发展等情况;此外,还有几乎保存原貌的村庄、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当事人的后代等,内容鲜活,因而学术价值高,内在而有效地填补着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空白。
此外,徽州文化还具有探究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文化发展的研究价值,南宋后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徽州文化正是在宋明直到清朝之间,达到了顶峰。徽州文化作为我国封建后期文化在这些领域的典型代表,具有标本性的意义。比如新安理学,程朱理学的创始者程颢、程颐祖籍歙县篁墩,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婺源,新安理学亦即"朱子之学",以维护、继承、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严尊师道,精悟师训",源远流长,代表着程朱理学之正宗。道光《休宁县志》载:"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再如徽派朴学,它就是中国学术史上开一代之风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在中国近三、四百年学术史上地位显赫,还如新安画派,它也是作为中国画艺术发展到两宋以后,开始进入山水画艺术全面发展阶段的最高代表,研究新安画派就可以标本性地研究整个两宋以后的中国画发展,所以说,进行徽学研究实际也就是进行中国封建后期文化的典型标本研究,其个别中可透视一般。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黄山市徽文化产业毕业论文(有关徽州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