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期末结课论文 1、我国脱贫攻坚是一场
1、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
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2、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
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 3、从发展维度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 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
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
扩展资料: 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1、战略任务: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2、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十万火急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给你个网址,专业代写的,你去看下吧 学位论文网。
3.求一篇发展新农村大学生1500字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全党社会工作的重点。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些什么呢?有人说:“教育今天做的事是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明天”,关乎新农村建设的现在和未来,教育理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新农村的建设有四个特点:整体性、时代性、长期性和区域性。
新农村的建设在国家的财政资源分配上,既要考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社会自主发展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教育,这才是新农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实行的鼓励和选拔大学毕业生入村当“官”,到基层当助理的做法不仅是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更是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目前留在农村的人是老、女、弱、幼。青壮年、能人都向城市流动了。
农村的管理存在问题,要发展经济首先需要人,大学生恰恰具有知识能力上的优势,也正是“工业反哺农业”思路的体现。从农村角度出发,新农村在建设需要对农村工作有热情、踏实、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
另外,综观农村当前的教育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所欠缺,欠发达地区的状况更加糟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基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意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人才瓶颈。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到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农村,锻炼自己,发扬扎实、勤奋、刻苦的精神,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为就业开辟新的路子。
4.毕业论文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
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
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
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
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
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
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
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
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
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
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
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
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
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
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
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
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
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
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
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
5.求一篇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今年,我市组织部、人事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从2007年起,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选拔33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我市选拔了126名大学生到村工作,担任村总支副书记、村副主任等职,也就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 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虽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改善民风民俗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
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而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能力、经验和方法的不利方面。
但也要看到他们有利的方面,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点子多。可见,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
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 3、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是大学生中佼佼者,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
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他们没有思想负担,不因循守旧。
村官是农村自治性组织的代言人,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他们可以不用考虑过多的自身利益,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当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
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放弃村官的工作。年轻人有点理想主义的东西不是坏事,没有理想的灯塔,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迷茫。
但是如果太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就往往会好高骛远,做出不切实际的行动来。同时,现在的大学生经常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
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很就难把工作做实,因此就不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二)职业期望过高,功利性强。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或者把村官当成一种向上跳的踏板,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功利心太强的“聪明人”,势必将难以忍受数年时间在最底层干事创业必须经历的清贫、孤寂、无奈、误解、艰苦。
(三)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有人认为村官工作的状态,一是工作、生活上的条件差得多,二是经济上的待遇很低,三是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
6.急需一篇论文,题目《假如我是一个村官》,2000字,各位大神帮帮
假如我是“村官” 内容提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工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改善我国农业的现状,全国从上至下,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而所谓农村改革应该最终落实到基层,从广大的农民说起,从每村每户说起。
今天,假设我是一名村干部,在这个新的形式下,我又将做何思考?本文主要就本村的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些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新农村 新型农民 建设 正文:“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工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同时还要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各个关键环节。
在这些关键环节中,人是最为根本的,农民和农村的基层干部是最为根本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式下,假如我是一名村干部,现就我村的建设和发展,浅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
一、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农民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以作为村干部,要建设新农村的首要工作就是必1/8页 须得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尊重群众意愿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关系到农民方方面面的利益,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建设新农村的每一步,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尊重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精神,各地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模式。从制订新村建设规划,到“五改四通三建”等都要认真征求和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看农民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
只有群众理解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才会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二)落实农村政策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得农民的拥护,特别是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含金量很高,落实好每一项政策都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落实政策走样,或者遇到“肠梗阻”,触及到农民利益,农民一开始就高度关注,哪个环节打了折扣,农民就会不满意,就会影响农民积极性地发挥。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三)多办惠农实事 农民最讲实际,看得见的利益就有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2/8页 为广大农民造福。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的惠农利农工程,以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如修好通村公路,整修好农田水利设施,帮助农民改水改厕,建农户沼气池。认真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贪大求洋,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每一年办几件群众称心舒心的实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并让群众切实受益,农民建新村的积极性就高了。(四)农民当家作主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让农民自己做主。
作为村干部得帮助农民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集约用地,可持续建设发展。不能越俎代炮。
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都要农民自己做主,别人即使花钱代替了群众的意见,群众也不会满意。而管理民主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是否让农民当家做主,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大事。
因此,必须让群众做主,建立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然的话,新农村建设不仅不能顺利推进,而且还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带来负面效应。
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为此,必须摆正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示范引导,培训农民,搞好服务,改善环境。
政府要简化有关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各类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对建设3/8页 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代替农民包办一切事,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进。
充分发扬民主,让农民当家作主,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扎实地顺利推进。
二、培养新型农民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因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在根本上决定着本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要想使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在本村展开,村干部就必须把培养新型农民放在突出位置。(一)科学规划,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而且由于时间跨度长、投。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2020春季一村一名毕业论文(2020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期末结课论文1我国脱贫攻坚是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