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业单位的总结报告怎样写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教育资料库
事业单位年终工作总结 篇一:XX年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自进入单位近一年来,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迅速的融入集体,进入工作角色,基本掌握了各项工作要领,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之余通过自学,丰富了理论学识,并在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严于律己。工作中坚持以党的各项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二、业务上勤学好问。平常主动向领导、同事请教,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参加了XXXX培训,切实提高了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三、工作上保质保量。日常具体担任报表统计、证照办理和资料整理等工作,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严格要求:一是认真校对数据,确保汇总报表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二是高效办理证照,确保100%在承诺时限内办结,且无因疏忽返工;三是仔细整理办公室资料,合理归档,提高办公效率。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身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思想认识较浅,业务理论深度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今后一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知识,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工作
2.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的论文 急
财务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摘要:对务管理工作是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渗透并贯穿于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它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同基础,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中枢,它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
关键词:对务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核心一、为什么说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是社会经1.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的核心地位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在社会经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对科研、技术开发、生产经营济发展中逐步确立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筹集、预算分配和监督的全过程。
它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由财务管理自身的功能所决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的。
我们知道,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它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有以教育培养人才资源为目的的人事管理;也有以研究开发(1)财务管理是遵循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结合财务新产品、新技术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管理;还有物资管理、劳活动的特点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动工资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等。
所有这些管理都离(2)财务管理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是对资不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采用统一的尺金运动的直接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可细分为筹资管理、度,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进行管理,投资管理、用资管理、成本管理、收益管理。我们知道,并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成本、费用、利资金对企业来说如同血液。
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一润及其分配等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其管理作用是方面取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企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比拟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管业效益的高低。
理者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这种作用既是认识上的飞跃,也是事(3)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业单位经济管理向科学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财务管理在利用货币、价值形式,对资金筹集和使用进行计划、调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算、分析和考核,促进事业单位用最少的投人取得最大必然。
的产出,并在收人分配过程中,根据经济责任经济权力、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事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原则,正确处理好各业单位管理体系方面的关系,包括处理好事业单位与国家之间,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行为,在政府宏与其他单位之间,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事业单位与观调控下都具有自主性、开发性、公平性、竞争性和法制化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充分发挥职工的能的特性,但市场就是竞争,它潜伏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动作用,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
性。事业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立足于(4)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监督、速度,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这就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财务检查屯财务诊断等环节。
这些环节中的活动不仅与企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业管理息息相关,而且都处于“关键点”,而“关键点”是心的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管理,确立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济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搞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当(5)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它管理工作,具务之急。
事实上,事业单位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活度高等特点。因此,抓管理,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因为财务部门时刻把握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切人点。这样,既可以抓得实在,又牵着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脉络,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全住了“牛鼻子”。
过程,而其经营业绩最终全部体现为财务状况的变化。这一点我们既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金运动学说理论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西方理财的众多成功经验中悟出。
二、如何使财务管理成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要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就必须做好财务工作,使之真正发挥核心作用。
1.需要有具有良好素质的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既是思想方法问题,又是实践活动,既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财务管理,又要在实践中尊重财务人员的劳动,全力支持财务人员从事管理活动。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财务管理是核心的新观念,使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单位职工,尤其单位领导都要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就财务人员而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不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财务人员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任务。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善于理财,要熟悉金融保。
3.求一篇《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小自考毕业论文论文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要达到财政资金使用的“高效”要求,主要靠其自我约束和“自律”。
为了使这种“自律”产生成效,可将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对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做法不一,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求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措施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现阶段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
许多单位尤其是一些较大的部门机构设立比较健全、制度相对完善,也基本上配备了专门的财务人员,专人负责审核,实行“一支笔”审批。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 (一)领导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根本不了解内部控制知识,在思想上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抱着无所谓态度。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
在实际工作中,甚至有许多单位负责人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部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面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甚至个别小单位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根本没有内部审计制度。
(三)预算控制措施不够有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二是预算执行刚性不够。 (四)监督约束作用不够明显。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审计机构。在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审计机构领导和人员均是单位领导任命,其上下级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制约,这样势必造成外部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五)专职财务人员素质不够。依照法律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并不是财政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一家之事,需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职权范围,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总的来说,财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要抓好具体落实工作。
针对上述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共同努力,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一)领导重视是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前提。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只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其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才能认真地去组织人员立制度、抓落实。
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益,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人事任免、经济效益挂钩。按领导分工相应予以授权,规定职责,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
同时,有必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将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公之于众,接受单位成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完善制度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资金使用制度是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维护财经纪律,抓好增收节支,强化财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措施。对于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我国各地做法不一。
财政部门可以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在国家已经出台的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以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统一模式,制定相对规范的行政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使各行政单位在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使得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从而进一步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切实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预算管理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与执行环节。
编制时要“准”,即部门编制预算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执行时要“刚”,即在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四)实施动态监控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有力手段。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其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两级监控体系对实行全面动态地实时监控。
第一级是财政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监督,第二级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内部各机构进行监督。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计来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其目的督促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根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根本因素在于单位成员素质的高低。
4.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登记表中的毕业论文情况待业人员如何填写
目前有些学校还没有开展应届生的论文工作,不是必填项,可以不填写。
国家公务员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1。 提交报考申请。
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 报名时,报考人员要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报考人员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2。 查询资格审查结果。
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
报考申请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 3。
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
报名序号是报考人员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 “考生身份”一栏中,如非2016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请勿填写“应届毕业生”,须填写“待业人员”或其他具体情况。
如一些非应届毕业生可在2016年派遣,请在“备注”栏中详细说明。
5.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论文
美女我来回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论文的摘要怎么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更好地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消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和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依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会计法》和《审计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行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第二章报销凭证联签审核制第三条报销凭证实行联签审核制。
各单位要成立财务支出联签审核小组,组成人员为班子成员1名、财务人员(或报账员)1名、本机关其他干部1至2名,具体负责本单位每笔财务开支的审核事项。报销凭证联签审核程序和要求:每次报销时,均由经办人填写《费用报销单》(费用报销单样式附后),签字并注明用途,经联签人员审核支出真实和单位财务人员(或报账员)审核票据合规、支出合法、金额准确后签名,最后由分管财务的领导签批支出意见。
第四条大额度资金支出要经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各单位要在既能够便于工作,又能够有效监督的原则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界定大额资金的额度,一般按本单位年经费总额的10%确定,但额度达到5万元及以上的均为大额度资金。
大额资金的使用包括基本建设、设施配套、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的使用、财产物业的处理等各种重要项目的开支,在经过班子集体讨论或沟通协商同意后才能开支。第五条规范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报销行为。
单位主要负责人本人的公务支出,要有直接经办人签字并注明用途;因特殊情况没有直接经办人的,由其本人签字、注明用途,但要有证明人签字或附有关证明材料。第三章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制第六条各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内部公开制。
财务公开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第七条财务公开的内容包括: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部门预算和年终决算,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取得的各项拨款、按规定取得的预算外收入等收入情况,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
财务开支公示要细化到经办人。第八条财务公开的形式和时限:在本单位固定的位置张贴公示或在本单位干部会上公开通报,至少每季度要公开一次。
第九条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或具有监督职能的科室负责审核本单位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审核签字后由财务人员(或报账员)进行公开。本单位干部职工对公开内容有疑义时,财务人员负责答疑说明。
第四章重点支出管理制度第十条招待费管理。招待费实行“双控”管理:一是指标控制。
各单位年度招待费总额必须控制在部门预算计划以内,严禁同城用公款吃请。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到镇村进行公务活动需要用餐的,一律在镇机关食堂(内部招待所)用工作餐;城区外基层工作人员因公到市直部门办事,接待单位可安排工作餐,标准不得高于30元/人,并严格控制陪客人数。
招待市外客人每桌金额一般应控制在600元以内。接待上级重要客人,由接待单位主要负责人酌情提高招待标准。
二是程序控制。因工作需要安排招待的,必须事先征得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意后,由办公室人员填写派餐单,派餐单上注明接待对象(单位、姓名)、接待地点(餐馆)、接待标准(就餐全部费用),经分管机关领导签字后安排就餐。
所有公务接待一律实行按月结帐,在结帐时要加强对“一票两单”(正式发票、派餐通知单、原始菜单)的审核把关,凡违规接待,一律不准入账报销。第十一条差旅费管理。
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报销时执行财政部规定,即处级以下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标准为火车硬席(硬座、硬卧)、轮船三等舱。
出差任务紧急的,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乘坐飞机(普通舱);住宿为三级以下宾馆的普通标准间。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或住宿的,超支部分自理。
伙食费每人每天50元,凭据报销。第十二条招商引资费用管理。
要坚持“实事求是,勤俭节约,公开透明,规范管理,便于监督”的原则,加强招商引资费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工作人员外出从事招商引资活动时,个人差旅费、伙食费、交通费按上条规定标准报销,手机漫游费经本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核实后据实报销。
每次出差外地招商活动时,宴请重点客商原则上宴请一次。在武汉、北京争取项目需要宴请重要客人时,要从严控制招待标准。
各单位要建立招商引资活动费用支出专项台帐,每次报销时,由经办人按照实际发生的项目、数额、招待对象据实登记,指定专人保管,接受市审计机关监督、检查。支出发票要规范、合法。
第十三条外出学习、培训费用管理。外出学习、培训事先要写书面请示,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意。
报销时必须附主办单位通知或考察学习请示文件。各类旅行社开具的发票不得作为学习、培训、考察、调研等活动的报销凭据。
第十四条专项经费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分清专项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的支出界限,不得相互挤占挪用。
对专项经费的核算,按项目分别进行明细核算。重大专项资金支出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报经市分管领导审定后才能列支。
第十五条机动车辆费用管理。机动车维修应事先编制审批单,报单位负责人审批。
报。
7.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论文
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标志与动因 摘要:近年来,公共事业社会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 热门话题之一。
公共事业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 用民间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部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 供。毋庸置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事业社会化管理体 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 一、“公共事业”内涵的界定 目前,我国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存在着管理滞后,理论残缺的 严峻现实,正确界定“公共事业”的内涵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先决条件。1“.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 “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 行业和部门。
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 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 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 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特征使之明显区别于其 他的行业和部门,导致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参与到公共物品和服 务的供给当中来,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2.“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 “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首先应该是“公共性”。在产权安排上 体现“公共性”,既包括公有制成分,也包括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在经 营上体现“公共性”,形成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非营利性组 织等共同构成的供给体系;在目的上体现“公共性”,公共事业的目 的在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区别于谋取个体利 益。
其次,“公益性”仍然是“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之一。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公益性”是和“公有制”密切相连的,因此排斥任何形式 的市场经营行为,强调绝对的“福利”性质。
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 的“公益性”则有所不同,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福利”性 质的总体方针不会变,但是在具体实施途径上会有所变化,公共事 业的经营行为将会更加接近市场经营行为,会利用市场机制供给 公共物品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公共性 和公益性特征,并不排斥“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 业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摆脱“国家”属性,而增强其“社会”属性,社会 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事业领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主要标志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举办公共事业的社会 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和个人的财力和物力,也包括吸收的海外 资金。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其特点是实现了公共事 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事业发展的资本形态从国有资本形 态转化为社会集团资本形态或融合资本形态,从而使国家纵向独 资转变为社会横向注资,使国家集中承担投资和生产经营的风险 转变为社会分散承担风险,使国家独享资本利益转变为社会分享 资本利益。
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国家采取“公办民助”或 “民办公助”,委托“公共事业投资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共事业资源,以及鼓励集体或个人直接兴办等形式进行公共事业的运营,正是 符合了这一社会化取向。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机制 市场化运营与社会化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做到产 权明晰,并使人、财、物、无形资产等要素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才 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才会使公共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 道。所以,走公共事业社会化的道路首先要引进市场,通过市场使 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为此,应实行政企分开,要筹建各类事业 资源的专业性市场,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公共事业的方方面 面,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市场体系,真正使市场成为 公共事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把公共事业放到 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运作经营,不仅要完善自我约束,还必须加强 社会各方面的约束。现代公共事业组织在包括领导制度、人事管 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方面,都要做出新的制度安 排,也就是要通过事业目标约束、事业编制约束、事业财务约束强化 该组织的自律机制。
同时,还应重视政府的法律约束和规制,强化社 会多元化的民主监督与管理,以确保其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三、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动因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的变革不单单是政府管理职能、管理手 段的小幅度变化,而是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关系的重新定位和 根本性调整。
社会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力量相 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 化是事务分化、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种力量共同推动 的结果。
1.事务分化为社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事务的比重不断提 升。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难以或无力承担这些事务的管理。
压力 之下,公共事务有了纯公共事务和准公共事务之分,其中纯公共 事务仍归政府管理,而将政府“不应管、管不好”的准公共事务推向 社会。公共事务的分化也促使公共组织的一元结构(政府)向二元结 构(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转变。
公共事业组织的产生为。
8.行政管理毕业论文5000字
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服务行政 摘要: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
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
关键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服务: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 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
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
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
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
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
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
中国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
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
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
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政府该为谁服务 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那么,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
众所周知,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
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事业单位毕业论文情况(事业单位的总结报告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