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氯乙烷对人的危害在食品添加剂工作的话,加工二氯乙烷过程中对人
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CH3CHCl2)分两种异构体:1,2—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1,1—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
有似氯仿气味的无色液体。分子量98。
97,比重为1。2529,熔点—35。
3℃,沸点83。 5℃,蒸气压11。
6OkPa(25℃),在空气中的爆炸限为6。2~15。
9。不对称体比重为1。
174(20/4℃),熔点—96。7℃,沸点57。
3℃,蒸气压30。66kPa(25℃)。
蒸气比重均为3。4。
均难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加热分解,可产生光气。
对称异构体主要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还用于制造氯乙烯和聚碳酸酯,也用于谷仓的熏蒸和土壤的消毒。不对称体主要用于化学合成的中间体或是其副产品,也曾用作麻醉剂。
1,2-二氯乙烷的蒸汽压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83。 5 蒸汽压,mmHg 25 40 64 100 160 240 350 500 700 760 CAS No。
: 107-06-2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 皮肤与液体反复接触能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和裂隙性皮炎。
液体和蒸气还能刺激眼,引起严重操作,角膜混浊。吸入高浓度的蒸气能刺激粘膜,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精神错乱,有的可致肺水肿。
还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肝和肾的脂肪性病变,严重的直至死亡。
2.二氯乙烷的应用
1.主要用作氯乙烯;乙二醇;乙二酸;乙二胺;四乙基铅;多乙烯多胺及联苯甲酰的原料。也用作油脂;树脂;橡胶的溶剂,干洗剂,农药除早菊素;咖啡因;维生素;激素的萃取剂,湿润剂,浸透剂,石油脱蜡,抗震剂,还用于农药制造以及药物灭虫宁;哌哔嗪的原料。在农业上可用作粮食;谷物的熏蒸剂;土壤消毒剂等。
2.用于硼的分析,油脂及烟草的萃取剂。也用于乙酰纤维素的制造。
3.用作分析试剂,如作溶剂、色谱分析标准物质。还用作油脂的萃取制,并用于有机合成。
4.作洗涤剂、萃取剂、农药和金属脱油剂等。
5.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及谷物杀虫剂。
3.氯乙烯进展
H2C=CHCl 是一种应用於高分子化工的重要的单体,可由乙烯或乙炔制得。
为无色、易液化气体,沸点-13.9℃,临界温度142℃,临界压力5.22MPa。 氯乙烯是有毒物质,肝癌与长期吸入和接触氯乙烯有关。
它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4%~22%(体积),在压力下更易爆炸,贮运时必须注意容器的密闭及氮封,并应添加少量阻聚剂。 沿革 1835年法国人V.勒尼奥用氢氧化钾在乙醇溶液中处理二氯乙烷首先得到氯乙烯。
20世纪30年代,德国格里斯海姆电子公司基於氯化氢与乙炔加成,首先实现了氯乙烯的工业生产。初期,氯乙烯采用电石,乙炔与氯化氢催化加成的方法生产,简称乙炔法。
以后,随著石油化工的发展,氯乙烯的合成迅速转向以乙烯为原料的工艺路线。194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发了二氯乙烷法。
为了平衡氯气的利用,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又开发了将乙炔法和二氯乙烷法联合生产氯乙烯的联合法。1960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开发了乙烯经氧氯化合成氯乙烯的方法,并和二氯乙烷法配合,开发成以乙烯为原料生产氯乙烯的完整方法,此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乙炔法、混合烯炔法等其他方法由於能耗高而处於逐步被淘汰的地位。 生产方法 乙烯、乙炔和混合烯炔法的特点如下: 乙烯氧氯化法 现在工业生产氯乙烯的主要方法。
分三步进行(见图):第一步乙烯氯化生成二氯乙烷;第二步二氯乙烷热裂解为氯乙烯及氯化氢;第三步乙烯、氯化氢和氧发生氧氯化反应生成二氯乙烷。氯乙烯 ①乙烯氯化 乙烯和氯加成反应在液相中进行:CH2=CH2+Cl2→CH2ClCH2Cl采用三氯化铁或氯化铜等作催化剂,产品二氯乙烷为反应介质。
反应热可通过冷却水或产品二氯乙烷汽化来移出。反应温度40~110℃,压力0.15~0.30MPa,乙烯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在99%以上。
②二氯乙烷热裂解 生成氯乙烯的反应式为:ClCH2CH2Cl—→CH2=CHCl+HCl反应是强烈的吸热反应,在管式裂解炉中进行,反应温度500~550℃,压力0.6~1.5MPa;控制二氯乙烷单程转化率为50%~70%,以抑制副反应的进行。主要副反应为:CH2=CHCl—→HC呏CH+HClCH2=CHCl+HCl—→ClCH3CHClClCH2CH2Cl—→2C+H2+2HCl裂解产物进入淬冷塔,用循环的二氯乙烷冷却,以避免继续发生副反应。
产物温度冷却到50~150℃后,进入脱氯化氢塔。塔底为氯乙烯和二氯乙烷的混合物,通过氯乙烯精馏塔精馏,由塔顶获得高纯度氯乙烯,塔底重组分主要为未反应的粗二氯乙烷,经精馏除去不纯物后,仍作热裂解原料。
③氧氯化反应 以载在γ-氧化铝上的氯化铜为催化剂,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为助催化剂。主反应式为:H2C=CH2+2HCL+½O2→CLCH2CH2CL+H2O主要副反应为乙烯的深度氧化(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和氯乙烯的氧氯化(生成乙烷的多种氯化物)。
反应温度200~230℃,压力0.2~1MPa, 原料乙烯、氯化氢、氧的摩尔比为 1.05:2:0.75~0.85。反应器有固定床和流化床两种形式,固定床常用列管式反应器,管内填充颗粒状催化剂,原料乙烯、氯化氢与空气自上而下通过催化剂床层,管间用加压热水作热载体,以移走反应热,并副产压力1MPa的蒸汽。
固定床反应器温度较难控制,为使有较合理的温度分布,常采用大量惰性气体作稀释剂,或在催化剂中掺入固体物质。二氯乙烷的选择性可达98%以上。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乙烯氧氯化反应时,采用细颗粒催化剂,原料乙烯、氯化氢和空气分别由底部进入反应器,充分混合均匀后,通入催化剂层,并使催化剂处於流化状态,床内装有换热器,可有效地引出反应热。这种反应器反应温度均匀而易於控制,适宜於大规模生产,但反应器结构较复杂,催化剂磨损大。
由反应器出来的反应产物经水淬冷,再冷凝成液态粗二氯乙烷。冷凝器中未被冷凝的部分二氯乙烷及未转化的乙烯、惰性气体等经溶剂吸收等步骤回收其中二氯乙烷。
所得粗二氯乙烷经精制后进入热解炉裂解。 乙烯氧氯化法的主要优点是利用二氯乙烷热裂解所产生的氯化氢作为氯化剂,从而使氯得到了完全利用。
(见彩图)氯乙烯 乙炔法 在氯化汞催化剂存在下,乙炔与氯化氢加成直接合成氯乙烯:CH呏CH+HCL→CH2=CHCL其过程可分为乙炔的制取和精制,氯乙烯的合成以及产物精制三部分。 在乙炔发生器中,电石与水反应产生乙炔,经精制并与氯化氢混合、乾燥后进入列管式反应器。
管内装有以活性炭为载体的氯化汞(含量一般为载体质量的 10%)催化剂。反应在常压下进行,管外用加压循环热水(97~105℃)冷却,以除去反应热,并使床层温度控制在180~200℃。
乙炔转化率达 99%,氯乙烯收率在95%以上。副产物是1,1-二氯乙烷(约1%),也有少量乙烯基乙炔、二氯乙烯、三氯乙烷等。
此法工艺和设备简单,投资低,收率高;但能耗大,原料成本高,催化剂汞盐毒性大,并受到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条件限制,不宜大规模生产。 混合烯炔法 该法是以石油烃高温裂解所得的乙炔和乙烯混合气(接近等摩尔比)为原料,与氯化氢一起通过氯化汞催化剂床层,使氯化氢选择性地与乙炔加成,产生氯乙烯。
分离氯乙烯后,把含有乙烯的残余气体与氯气。
4.氯乙烯生产发展概况
乙烯ethylene CH2=CH2,为一种植物激素。
由于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并在成熟前大量合成,所以认为它是成熟激素(ripening hormone)。可抑制茎和根的增粗生长、幼叶的伸展、芽的生长、花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促进茎和根的扩展生长、不定根和根毛的形成、某些种子的发芽、偏上生长、芽弯曲部的形成器官的老化或脱离等。
能促进凤梨的开花,促进水稻和水繁缕茎的生长。几乎所有作用的有效气中浓度的阈值为0。
0—0。1微升/升,最大值为1—10微升/升。
一部分菌类和大部分高等植物均可生成乙烯,而在成熟的果实里可大量的生成。若给营养组织以植物生长素或各种应力(接触、病伤害、药物处理等)则生成量可激增。
在生物体内由甲硫氨酸生物合成,其第三、第四位碳转变为乙烯,但合成酶的性质不明。甲硫氨酸脱氨生成的α-酮-4-甲硫丁酸,或后者进一步脱羧生成的甲硫丙醛,在过氧化氢、亚硫酸盐、单酚的存在下由于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有效地生成乙烯,因此曾被认为是乙烯生物合成的中间体,但甲硫丙醛在生物体内存在尚未被证实。
梅普森和沃德尔(L。Mapson。
D。Wardale)在体外用转氨酶、过氧化物酶和供给过氧化氢的葡萄糖氧化酶等三种酶的协同作用,显示出由甲硫氨酸合成乙烯的事实,但通过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实验,认为此反应系统在体内不起作用。
乙烯也有从除甲硫氨酸以外的物质进行生物合成的情况。 乙烯用量最大的是生产聚乙烯,约占乙烯耗量的45%;其次是由乙烯生产的二氯乙烷和氯乙烯;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和乙二醇。
另外乙烯烃化可制苯乙烯,乙烯氧化制乙醛、乙烯合成酒精、乙烯制取高级醇。[5] 主要用途: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乙丙橡胶、聚氯乙烯等; 石油化工最基本原料之一。
在合成材料方面,大量用于生产聚乙烯、氯乙烯及聚氯乙烯,乙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以及乙丙橡胶等;在有机合成方面,广泛用于合成乙醇、环氧乙烷及乙二醇、乙醛、乙酸、丙醛、丙酸及其衍生物等多种基本有机合成原料;经卤化,可制氯代乙烯、氯代乙烷、溴代乙烷;经齐聚可制α-烯烃,进而生产高级醇、烷基苯等; 主要用作石化企业分析仪器的标准气; 乙烯用作脐橙、蜜桔、香蕉等水果的环保催熟气体; 乙烯用于医药合成、高新材料合成。
5.请教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或相关文献
从1997年开始,世界聚氯乙烯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2000年增至3000万吨。目前,全球聚氯乙烯大公司正进入一个垄断生产能力和扩大经营范围的新时期。
生产技术上,全球聚氯乙烯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如,最近美国西湖公司开发了新的骤冷塔合成工艺,使骤冷的二氯乙烷裂解后产生的气态物流不再需要使用大功率的循环泵和大量管线,提高了骤冷塔的效率,解决了安全和环保问题。欧洲乙烯公司宣布,这个公司为使乙烷氧氯化生产氯乙烯的工艺工业化,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催化剂。采用这种催化剂可使乙烷在低温下反应直接合成氯乙烯,其成本比乙烯生产氯乙烯方法节省50%以上。
产品结构上,聚氯乙烯及其制品用途多样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外一些大公司在聚氯乙烯专用料及制品方面加大了开发投入,开发了与橡胶交联共混的可硫化热塑弹性体、聚氯乙烯仿木型材、聚氯乙烯木材复合窗用型材。美国一些公司开发出了抗静电、防γ-射线辐射的聚氯乙烯薄膜及制品。为使聚氯乙烯皮革更富有天然皮革的质感,日本出光石油化学公司将天然蛋白质粉与聚氯乙烯树脂共混制成具有透气性的仿真皮革。日本昭和化工公司为了解决聚氯乙烯板材及制品燃烧时释放毒性气体的问题,在加工时添加了一种以碳酸锂为主要成分的特殊助剂,燃烧时碳酸锂与氯化氢反应,防止了氯化氢气体的释放。目前,这种助剂已经商品化。此外,一些国家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运用纳米技术相继开发了性质优良的聚氯乙烯塑料。
面对国际发展趋势,我国聚氯乙烯行业要把握三个发展方向,以求得进步。
一是企业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约化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将有约年50万吨聚氯乙烯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届时我国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年300万吨。根据我国石油化工发展规划,几套年产20万吨以上的聚氯乙烯装置将在2005年以后实施。如这些项目如期完成,则新增聚氯乙烯能力约为年200万吨,届时我国将形成几个大型聚氯乙烯生产企业。
二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引进和采用先进的二氯乙烷法等多种生产工艺,改进聚合釜,以提高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的性能;应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生产实现现代化,逐步淘汰一些无竞争力的小型电石法装置。
三是产品向专业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除普通型聚氯乙烯树脂外,大力增加特殊用途的品种、牌号,例如,型材、管材、电缆用的专用料等的产量和质量也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这“三套马车”保驾,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必将取得大的进步。预计到2005年,我国聚氯乙烯年总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吨,2010年将达到5000万吨。
6.二氯乙烷对人体的危害二氯乙烷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二氯乙烷的两种异构体常以不同的比例共存。
对称体属高毒类,用途广,接触机会多。不对称体属微毒类,所以造成对人体影响和中毒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吸入对称体所致。
皮肤吸收少见。单独由不对称体引起的中毒,尚未见报道。
多数是对眼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吸入者还可以引起肺水肿。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刺激胃肠及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皮肤接触者尚可引起皮炎。
当人接触浓度为1OOmg/m3时,可有乏力、头痛、失眠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接触30Omg/m3时可发生轻度中毒。口服15~20ml可以致死。
尸检可见主要病变在肝、肾和肾上腺,肝脏缩小,广泛坏死;肾小管坏死;肾上腺灶性退行性变及坏死。 致病原因:1、工业上常见于橡胶、树脂、油漆及合成纤维,氯乙烯等生产中,因疏于防护或意外泄漏,使高浓度1,2—二氯乙烷蒸汽被大量吸入,导致急性中毒,一般人在0。
3~0。6g/m3空气浓度下2~3h即可发生中毒,浓度达16。
8 g/m3时则危及生命。2、农村用作谷物或粮仓的熏蒸剂和土壤消毒剂。
粮仓熏蒸后如无防护而过早入仓,可引起急民生吸入性中毒。因药液大面积沾染或浸泡皮肤后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偶也见报道。
3、误服该药液引起的急性中毒极少见。 人的口服致死量为15~20ml。
7.应用化工专业毕业论文
石油化工装置设计与安全 摘 要:针对石油化工装置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从工艺设计、装置布置设计、工艺管道设计、设计缺陷防范等多方面 详细介绍保证石油化工装置安全的设计方法和措施,强调了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石油化工装置;设计;安全 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过程复杂,条件苛刻,制约 因素多,装置布置密集,管道纵横交错,加工处理的 原料及产品多属可燃、易爆、有毒介质,还有社会、经 济、管理等原因,装置必然存在潜在的火灾、爆炸和 中毒危险。 说到安全,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生产领域,更侧重 于生产过程中的防范。
实际上,从标本兼治的理念 来看,设计成品的质量对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石油化工装置设计安全是预防火灾爆炸事故 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何保证装置设计安全,首先要严格、正确地执 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标准。除此而 外,设计人员还应做些什么?下面是自己的一些学 习体会,供关心设计和生产安全的同行参考。
1 装置危险因素 石油化工装置存在的危险因素大致归结如下: 中毒危险、火灾爆炸危险、反应性危险、负压操作、高 温操作、高压操作、低压操作、腐蚀、泄漏、明火源。 2 工艺安全设计 2.1 工艺路线的安全设计 工艺方法安全是装置设计安全的基础。
在项目 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充分考虑工艺路线的安 全。 2. 1. 1 尽量选用危险性小的物料 实现产品的原料及辅料不都是唯一的,有选择 余地时,应尽量选用危险性小的物料。
2. 1. 2 尽量降低工艺过程条件的苛刻程度 工艺过程条件的苛刻程度不是不能改变的,如 采用催化剂或选用好的催化剂、改气相进料为液相 进料,都能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 2. 1. 3 尽量使流程简单化 流程越复杂,参数越多,干扰也越大。
所以应尽 量使流程简单化,如避开一台设备完成多种功能的 复杂流程,采用多台设备分别完成各自功能的简单 流程。 2. 1. 4 尽量减少危险介质的藏量 危险介质的藏量越大,事故时的损失和影响范 围也越大,所以,应尽量减少危险介质的藏量。
2.2 工艺过程的安全设计 1)原料和产品为易燃易爆介质的生产工艺过 程,工艺设计时必须考虑防火、防爆等安全对策措 施。 2)有危险反应的工艺过程,应设置必要的报 警、自动控制及自动连锁停车的设施。
3)工艺过程设计应提出保证供电、供水、供风 及供汽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4)生产装置出现紧急情况或发生火灾爆炸事 故需要紧急停车时,应设置必要的自动紧急停车措 施。
5)工艺过程中放空的可燃气体或液体(包括安 全阀排放),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不得任意排 放。液化烃类设备和管道的放空应进入火炬系统, 并注意若泄放物夹带有液体时,需设分液罐;可燃介 质设备和管道的排净应设密闭收集系统;毒性、腐蚀 性介质排放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6)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工艺过程设计时, 必须审查其防火、防爆设计资料,核实其在安全防 火、防爆方面的可靠性,确定所需的防火、防爆设施。 7)引进国外技术自行设计时,工艺过程的防 火、防爆设计,必须满足我国安全防火、防爆法规及 标准的要求;成套引进的项目,其工艺过程的防火、防爆设计,除必须符合引进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及确认的标准规范外,应审查国外厂商提供的各种防火、防爆设计内容,不得低于我国现行防火、防爆规范、法规及标准的要求。
2.3 工艺流程的安全设计 1)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的工艺流程设计,应针 对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部位和特定时期(如开 车、停车及操作切换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2)工艺流程设计,应考虑正常操作、正常开停 车、异常操作处理及紧急事故处理时的安全措施。
3)工艺安全泄压系统设计,应考虑设备及管道 的设计压力,允许最高工作压力与安全阀、防爆膜的 设定压力的关系,并对火灾时的排放量,停水、停电 及停汽等事故状态下的排放量进行计算及比较,选 用可靠的安全泄压设备,以免发生爆炸。 4)石油化工企业火炬系统的设计,应考虑进入 火炬的物料量、物料性质、物料压力、温度、堵塞、爆 炸等因素的影响。
5)工艺流程设计,应全面考虑操作参数的监测 仪表、自动控制回路,设计应正确可靠,吹扫应考虑 周全,应尽量减少工艺流程中火灾爆炸危险物料的 存量。 6)控制室的设计,应考虑事故状态下不致受到 破坏或倒塌,并能实施紧急停车、减少事故的蔓延和 扩大。
7)工艺操作的计算机控制设计,应考虑分散控 制系统、计算机备用系统及计算机安全系统,确保发 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能正常操作。 8)对工艺生产装置的供电、供水、供风、供汽等 公用设施的设计,必须满足正常生产和事故状态下 的要求(如仪表的供电应有事故电源,供气应有贮 气罐,容量应能保证停电、停气后维持15min以上的 用量;供水中断时,冷却系统应能维持正常冷却10 分钟以上;燃料也应考虑事故储备量),并符合有关 防火、防爆法规、标准的规定。
9)应尽量消除产生静电和静电积聚的各种因 素,采取静电接地等各种防静电措施。静电接地设 计应遵守有关静电接地设计规程的要求。
10)工艺流程设计中,应设置各种自控检测仪 表、。
8.氯乙烯(VCM)、二氯乙烷的物化性质
刚刚帮你翻了下参考书
氯乙烯(CH2=CHCl)无色气体,易液化。沸点-13.4℃。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有毒性,长期吸入或接触可致肝癌。燃烧时火焰边缘微绿。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22%(体积)。可发生加成反应。在引发剂(如有机的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作用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氯乙烯(PVC)塑料。还可以与某些不饱和化合物共聚成为改善某些性能的改性品种。如与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用于制造薄膜、涂料、塑料地板、唱片、短纤维等;又如与偏二氯乙烯CCl2=CH2的共聚物具有无毒、透明、防腐等特性,可用于制渔网,座垫织物、滤布、包装薄膜等,商品名莎纶、合成1,1,2-三氯乙烷等。工业上用乙炔与氯化氢于汞盐作用下加成,或由乙烯氯化后热解生成氯化氢和氯乙烯、二氯乙烷热裂解等方法制得。
由于氯乙烯(VCM)常温下为气体,没有其蒸汽压的数据
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CH3CHCl2)分两种异构体:1,2—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1,1—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有似氯仿气味的无色液体。分子量98.97,比重为1.2529,熔点—35.3℃,沸点83.5℃,蒸气压11.6OkPa(25℃),在空气中的爆炸限为6.2~15.9。不对称体比重为1.174(20/4℃),熔点—96.7℃,沸点57.3℃,蒸气压30.66kPa(25℃)。蒸气比重均为3.4。均难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加热分解,可产生光气。对称异构体主要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还用于制造氯乙烯和聚碳酸酯,也用于谷仓的熏蒸和土壤的消毒。不对称体主要用于化学合成的中间体或是其副产品,也曾用作麻醉剂。
1,2-二氯乙烷的蒸汽压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83.5
蒸汽压,mmHg 25 40 64 100 160 240 350 500 700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