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液压气动技术的论文
1]周忆,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空流中心积极组织国际气动液压技术交流活动[J]. 机床与液压,1997,(1). [2]厐积伟. 从第二届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看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J]. 机械开发,1988,(3). [3]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3). [4]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4). [5]阮晓芳,王泰健,潘国军. 成人教育《液压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6]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7). [7]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10). [8]杨鸣. 开放教育“液压气动技术”多元化教学模式浅谈[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 [9]《液压气动技术手册》2002年3月出版[J]. 液压与气动,2002,(6). [10]冉振亚.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99'全国流体动力与机电一体化学术年会》召开[J]. 机床与液压,2000,(1). [11]浅析国外液压气动技术市场[J]. 机电新产品导报,1994,(12). [12]石崇辉 ,仉文波.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 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第四届理事工作扩大会议[J]. 机床与液压,1996,(3). [13]杨尔庄. 我国液压气动技术现况及展望[J]. 液压与气动,1998,(6). [14]孙崇理,邱建文. 浆纱机上应用液压气动技术的探讨[J]. 纺织学报,1992,(9). [15]杨尔庄. 国内外液压气动技术现状及发展[J]. 液压与气动,1992,(1). [16]机械电子工业部、广州机床研究所液压气动技术经营服务部 简介[J]. 机床与液压,1992,(3). [17]《液压与气动》编辑部. 92年度日中液压气动技术座谈会[J]. 液压与气动,1992,(4). [18]张旭梅,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第三届学术年会[J]. 机床与液压,1993,(6). [19]张学梅,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 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重庆地区理事工作扩大会议会议记要[J]. 机床与液压,1993,(4). [20]液压气动技术展望[J]. 液压与气动,1993,(1). [21]段迅克. 国外液压气动技术发展座谈会[J]. 液压与气动,1982,(2). [22]宋玉. 液压气动技术丛书编写工作会议在宁召开[J]. 液压与气动,1982,(4). [23]加速我国液压气动技术的发展——记本刊编辑部和上海机械工程学会举办的迎春茶话会[J]. 液压工业,1984,(2). [24]叶唐根. 无锡市考察组赴日考察液压气动技术[J]. 液压工业,1984,(3). [25]液压气动技术标准资料情报网已经组成并积极活动[J]. 液压与气动,1984,(3). [26]徐新章. 广东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公司成立[J]. 机床与液压,1985,(4). [27]第二次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镇海召开[J]. 液压工业,1985,(1). [28]第二次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交流论文目录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J]. 液压工业,1985,(1). [29]关于召开“第三届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暨征文通知[J]. 液压与气动,1986,(3). [30]沈基慎. 《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在京举行[J]. 液压与气动,1986,(4). [31]1986年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消息预告[J]. 机床与液压,1986,(4). [32]液压气动技术研讨班消息[J]. 液压与气动,1988,(3). [33]第三届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福州召开[J]. 液压工业,1988,(1). [34]第三届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交流论文目录[J]. 液压工业,1988,(1). [35]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交流站召开1987—1988年度理事会议[J]. 机床与液压,1989,(2). [36]罗楠. 日本高等院校液压气动技术研究现状[J]. 液压与气动,1990,(3). [37]王福春. 浅析液压气动技术在平网印花走车中的应用[J]. 丝绸,1990,(3). [38]赵中林. 十年来的液压气动技术培训工作[J]. 液压工业,1990,(1). [39]中日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J]. 液压与气动,1991,(1). [40]杨尔庄. 国内外液压气动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J]. 液压工业,1991,(1). [41]陈震乾,邹振宏.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的开发[A]. .[C].: ,2010:. [42]陈维. 液压气动技术成熟与发展[N]. 中国机电日报,2000-07-12(006).。
2.跪求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论文,要求看补充
液压或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2,国内外最新的液压或气动自动化设备3.在工业中的应用 最好选其中之一进行详细的叙述..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个月前选出 气动技术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来传动和控制机械的一门专业技术。
由于它具有节能、无污染、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和生产线上。过去汽车、拖拉机等生产线上的气动系统及其元件,都由各厂自行设计、制造和维修。
气动技术应用面的扩大是气动工业发展的标志。气动元件的应用主要为两个方面:维修和配套。
过去国产气动元件的销售要用于维修,近几年,直接为主要配套的销售份额逐年增加。国产气动元件的应用,从价值数千万元的冶金设备到只有1~2百元的椅子。
铁道扳岔、机车轮轨润滑、列车的煞车、街道清扫、特种车间内的起吊设备、军事指挥车等都用上了专门开发的国产气动元件。这说明气动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且正在日益扩大。
我国的气动工业虽然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技术水平,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我国气动产品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仅为美国的1/21,日本的1/15,德国的1/8。
这与10多亿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从品种上看,日本一家公司有6500个品种,我国只有它的1/5。
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的差距也很大。 由于气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业的自动装配和自动加工小件、特殊物品的设备上,原有传统的气动元件性能正在不断提高,同时陆续开发出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产品,使气动元件的品种日益增加,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在电子元件、药品等制造行业中,由于被加工件体积很小,势必限制了气动元件的尺寸,小型化、轻型化是气动元件的第一个发展方向。
国外已开发了仅大姆指大小、有效截面积为0.2mm2的超小型电磁阀。能开发出外形尺寸小而流量较大的元件更为理想。
为此,相同外形尺寸的阀,流量已提高2~3.3倍。有一种系列的小型电磁阀,其阀体宽仅10mm,有效面积可达5mm2;宽15mm,有效面积达10mm2等。
国外电磁阀的功耗已达0.5W,还将进一步降低,以适应与微电子相结合。 气源处理组合件,国内外大多采用了积木式的砌块结构,不仅尺寸紧凑,而且结合、维修都很方便。
执行元件的定位精度提高,刚度增加,活塞杆不回转,使用更方便.为了提高气缸的定位精度,附带制动机构和伺服系统的气缸应用越来越普遍。带伺服系统的气缸,即使供气压力和所负的载荷变化,仍可获得±0.1mm的定位精度。
在国际展览会上,各种异型截面缸筒和活塞杆的气缸甚多,这类气缸由于活塞杆不会回转,应用在主机上时,无须附加导向装置即可保持一定精度。此外还开发了不少带各种导向机构的气缸和气缸滑动组件,例如具有两根导向杆的气缸、双活塞杆双缸筒气缸等。
气缸筒外形已不限于圆形、而是方形、米字形或其它形状,在型材上开了导向槽、传感器和开关的安装槽等,让用户安装使用更方便。 多功能化,复合化.为了方便用户,适应市场的需要开发了各种由多只气动元件组合并配有控制装置的小型气动系统。
如用于移动小件物品的组件,是将带导向器的两只气缸分别按X轴和Z轴组合而成。该组件可搬动3kg重物,配有电磁阀、程控器,结构紧凑,占有空间小,行程可调整。
又如一种上、下料模块,有七种不同功能的模块形式,能完成精密装配线上的上、下料作业,可按作业内容将不同模块任意组合。还有一种机械手是由外形小并能改变摆动角度的摆动气缸与夹头的组合件,夹头部位有若干种夹头可选配。
与电子技术结合,大量使用传感器,气动元件智能化.带开关的气缸国内已普遍使用,开关体积将更小,性能更高,可嵌入气缸缸体;有些还带双色显示,可显示出位置误差,使系统更可靠。用传感器代替流量计、压力表、能自动控制压缩空气的流量、压力,可以节能并保证使用装置正常运行。
气动伺服定位系统已有产品进入市场。该系统采用三位五通气动伺服阀,将预定的定位目标与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实施负反馈控制。
气缸最大速度达2m/s、行程300mm时,系统定位精度±0.1mm。日本试制成功一种新型智能电磁阀,这种阀配带有传感器的逻辑回路,是气动元件与光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
它能直接接受传感器的信号,当信号满足指定条件时,不必通过外部控制器,即可自行完成动作,达到控制目的。它已经应用在物体的传送带上,能识别搬运物体的大小,使大件直接下送,小件分流。
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近几年的气动技术国际标准可知,标准不仅提出了互换性要求,并且强调了安全性。管接头、气源处理外壳等耐压试验的压力提高到使用压力的4~5倍,耐压时间增加到5~15m。
3.液压与气动的在工业中的应用论文
液压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液压技术一般应用于重型,大型,特大型设备,如冶金行业轧机压下系统,连铸机压下系统等; 军工中高速响应场合,如飞机尾舵控制,轮船舵机控制,高速响应随动系统等 工程机械,抗冲击,要求功重比较高系统一般都采用液压系统 以上三个领域是应用液压技术的最大领域 液压传动控制是工业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控制方式,它采用液压完成传递能量的过程。
因为液压传动控制方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液压控制在工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液压传动是研究以有压流体为能源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和自动控制的学科。
液压传动利用这种元件来组成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回路,再由若干回路有机组合成为完成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来完成能量的传递、转换和控制。 从原理上来说,液压传动所基于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帕斯卡原理,就是说,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的,这样,在平衡的系统中,比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压力比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
所以通过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不同端上的不同的压力,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变换的目的。我们所常见到的液压千斤顶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达到力的传递。
液压传动基本原理 液压传动中所需要的元件主要有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等。其中液压动力元件是为液压系统产生动力的部件,主要包括各种液压泵。
液压泵依靠容积变化原理来工作,所以一般也称为容积液压泵。齿轮泵是最常见的一种液压泵,它通过两个啮合的齿轮的转动使得液体进行运动。
其他的液压泵还有叶片泵、柱塞泵,在选择液压泵的时候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消耗的能量、效率、降低噪音。 液压执行元件是用来执行将液压泵提供的液压能转变成机械能的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缸和液压马达。
液压马达是与液压泵做相反的工作的装置,也就是把液压的能量转换称为机械能,从而对外做功。 液压控制元件用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压力的高低以及对流量的大小进行预期的控制,以满足特定的工作要求。
正是因为液压控制元器件的灵活性,使得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完成不同的活动。液压控制元件按照用途可以分成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
按照操作方式可以分成人力操纵阀、机械操纵法、电动操纵阀等。 除了上述的元件以外,液压控制系统还需要液压辅助元件。
这些元件包括管路和管接头、油箱、过滤器、蓄能器和密封装置。通过以上的各个器件,我们就能够建设出一个液压回路。
所谓液压回路就是通过各种液压器件构成的相应的控制回路。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我们能够设计不同的回路,比如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多缸工作控制回路等。
根据液压传动的结构及其特点,在液压系统的设计中,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拟定系统的原理图,其中这个原理图是用液压机械符号来表示的。之后通过计算选择液压器件,进而再完成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这个过程中,原理图的绘制是最关键的。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系统的优劣。
液压传动的应用性是很强的,比如装卸堆码机液压系统,它作为一种仓储机械,在现代化的仓库里利用它实现纺织品包、油桶、木桶等货物的装卸机械化工作。也可以应用在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等生产实践中。
这些系统的特点是功率比较大,生产的效率比较高,平稳性比较好。 液压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技术,在未来更是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发展,液压控制系统可以和智能控制的技术、计算机控制的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在更多的场合中发挥作用,也可以更加精巧的、更加灵活地完成预期的控制任务。 液压传动是流体传动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在密闭的容器内,利用有压力的油液作为工作介质来实现能量转换和传递动力的。
其中的液体称为工作介质,一般为矿物油,它的作用和机械传动中的皮带、链条和齿轮等传动元件相类似。 液压系统主要由:动力元件(油泵)、执行元件(油缸或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种阀)、辅助元件和工作介质等五部分组成。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1、液压传动的优点 (1)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惯性力较小,当突然过载或停车时,不会发生大的冲击; (2)能在给定范围内平稳的自动调节牵引速度,并可实现无极调速; (3)换向容易,在不改变电机旋转方向的情况下,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工作机构旋转和直线往复运动的转换; (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之间用油管连接,在空间布置上彼此不受严格限制; (5)由于采用油液为工作介质,元件相对运动表面间能自行润滑,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6)操纵控制简便,自动化程度高; (7)容易实现过载保护。 2、液压传动的缺点 (1)使用液压传动对维护的要求高,工作油要始终保持清洁; (2)对液压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液压元件维修较复杂,且需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4)用油做工作介质,在工作面存在火灾隐患; (5)传动效率低。
4.毕业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及总结应该各写什么内容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5.论文的摘要怎么写
如何写论文的摘要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51 编写摘要(文摘)虽然并不复杂,但不少作者不得要领,缺乏编写经验。
因此,掌握一定编写方法还是必要的。 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根据我国《文摘编写规则》 GB6447-86规定,摘要必须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摘要的主要功能是: 1.使读者只看摘要就可以了解到论文的主要内容。
2.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因此,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它自身就能独立成文,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大致分为报道性、指示性、报道/指示性三类。指明文献实质性内容的摘要叫做报道性摘要。
学术性期刊多采用此类,它相当于简介,篇幅在300字以内。一般在100~200字左右。
主要注意事项: 1.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性文献,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不可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文摘,不要对论文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3.不得简单重复论文题名已有的信息。比如论文题名是“一种数字定值温控器的研制”,摘要开头为“提出了一种数字定值温控器的研制”。
显然,摘要中这句话只是简单地重复了题名,没有任何信息价值。 4.书写要合乎语法,保持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一般不分段落。
“摘要”是原文简明扼要的代替文献,通常它只要求向读者提供原文的信息性内容而不对其进行陈述,撰写摘要的目的是使读者充分了解原文信息,以帮助他们确定是否需要获取原文。根据有关专家对国内学术期刊中摘要的分析,目前普遍存在着摘要撰写不规范,不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而对原文的主要内容产生客观、准确、充分理解的问题。
为此我们参照国际权威检索系统中论文摘要的标准,对撰写学术论文摘要提出如下要求: 1.为了向读者或检索系统提供重要的信息,必须认真仔细地撰写摘要。作者要有对科学工作中关键概念的敏锐识别能力,并能有条理性地将这些概念组织起来,用通顺、简炼的语言加以表达。
2.论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也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得到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3.摘要可以是陈述式的,也可以是信息式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作为一般的学术论文,通常采用信息式的摘要,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研究方法、所获结果及结论;评论、综述性文章以及专著等,通常采用陈述式摘要。 4.摘要一般以不超过300字为宜,英文摘要篇幅以250个实词左右为宜(按照美国工程索引的要求,其录入文献摘要每篇不超过150个实词),英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表达方式,谓语动词用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或过去时。
5.要用第三人称,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道了…现状”等,不必用“本文”、“我们”等作为主语。 6.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字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7.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 目前,给本刊投稿的某些作者在编写摘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无独立性与自明性: b.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 c.繁简失当,多数过于简单化; d.重复题名已有的信息: e.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 f.习惯使用“本文介绍了…”作为摘要开头。
6.毕业论文摘要怎么写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班 级: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论文的标题 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原则上,题目要简单明了,能反应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一眼看出论文的的中心内容要讲什么,切忌笼统、空泛。语言也要补实,同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拟题要采取直接、正面的提高论文内容的方法,而不要采取奇特的艺术手法。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
2. 目录格式绪论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现状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
系统研究 ( )
系统的功能要求 ( )
系统的特点 ( )
3. 内容提要: 内容摘要要求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且要全面反映论文要点,简明、明确、畅达。
4. 正文一级标题左对齐 所有字体:宋体 标题大小:四号
正文大小:小四号 插图和表格:加编号以及说明(5号字)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主要包括序论、本论文、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序论要对论题的主旨、写作的动机和理由、研究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加以简要说明,通常几百字即可。本论是全篇论文的核心,在篇幅上占得最多,写时必须慎重对待,这一部分,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结论,要把这部分写得简明扼要,既要考虑与序论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与本论部分相联系。结论应是本论部分阐述的必然结果。讨论部分可以展开写,写前人的研究情况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倾向性意见。
5. 结论:主要包括:毕业设计中主要结论(设计工作、创造性的成果、验证结论等);存在不足。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的气动系统的摘要(求液压气动技术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