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生物工程方面的论文3000字左右,选修课要交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从总体上看,当代生物科学主要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仅通过生物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来说明。
生物工程方面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如DNA、蛋白质、染色体、细胞等,从而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生物工程在近些年来迅猛发展,硕果累累。 生物工程在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长期以来,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提取和研制的,这样的疫苗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价格昂贵。现在,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将乙肝病毒中的有关基因分离出来,引人细菌的细胞中,再采用发酵的方法,或者引人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再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就能让细菌或哺乳动物的细胞生产出大量的疫苗。
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乙肝疫苗以外,还有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已经问世。
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基因水平上对人类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科学家们正在探求的另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弄清人类约10万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美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这项研究已经成为国际间合作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 生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更为诱人,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人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转基因鲤鱼。
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转基因鲤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种。 生物工程在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终将枯竭,目前全世界已经面临着能源危机。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开发新的能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生物工程开发生物能源。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植物新品种——“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秆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色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中的不同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细菌来分解,科学家就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了“超级菌”。这种“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细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生态学方面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已经成为人类谋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运用生态学原理,我国推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批生态村、生态农场和生态林场,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例如,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从前是个穷地方,生态环境恶劣,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结构单一,粮食产量很低。
70年代中期,小张庄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整治土地,兴修水利,大力营造防护林,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张庄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林业的同时,还利用当地的饲草资源和鱼塘,大力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为农田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从而改良了土壤。这个村还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沼气,发展沼气能源。
沼气池的渣液用来喂养鱼,塘泥肥田,从而建立起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上面举例说明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当然,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远不止这些。除了在生物工程和生态学领域以外,生物科学在其他许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向人们展示出美好的前景。
例如,脑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这不仅对脑病的防治和智力的开发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研究生物计算机提供理论基础。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研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等等,也都获得一系列的成就,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由于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生物科学将是21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
2.生物技术工程 论文
使之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巨大的应用。
此类药物的制剂多来源于各种动物的脏器,生产方法复杂,技术比较成熟,产业化较早的一个产品、表达量高、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容易分离纯化等优势,尤其是适合于一些用量大、结构复杂的血液因子,如人血红蛋白(Hb),使目的基因在表达系统中大量表达目的药物。 基因工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问世以来,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生物药厂"、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干扰素是其中研究较为广泛,其产量可达到1,以下是这类药物中比较典型的两个,并提高了丙酰螺旋霉素的产量。另外,转基因植物制药比转基因动物制药更为安全,因为后者有可能污染人类的病原体。
目前;成为目前转基因动物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基因工程制药中最富有诱人前景的行业。转基因动物制药具有生产成本低: Genentech公司在1978年,由Goeddel等学者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出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我国新疆转基因羊已能够成功表达人胰岛素原,为胰岛素的生产开发了新途径。
生长素: 人类生长素临床用于治疗侏儒症和肌肉萎缩症.传统制造方法是由人脑下垂体抽提精制而得,其原料来源困难,产量受到极大限制;细胞,每升可含2.5亿单位,成本显著下降,产品纯度很高,含量可达90%以上。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有α、β、γ三种,而且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俄罗斯科学家构建了以假单胞菌为载体的表达系统来生产基因工程干扰素.与传统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比其培养周期短,细胞易于破碎便于提取。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对干扰素基因进行改造,构建靶向干扰素基因及表达载体。
夏小兵等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从含有抗乙型肝炎S抗原(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干扰素α质粒中切出目的基因,连接到 pET22b质粒中,构建成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 (4) 疫苗传统的疫苗是病源微生物的减毒或灭活物质,但这些疫苗都不理想,有可能发生回复突变,恢复毒性;或者因为灭活不适当引起疾病流行。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可以克服传统疫苗价格昂贵、安全性能差等缺点,能为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的某些特殊疾病如艾滋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是抗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疫苗。
我国大约有10% 的人口受到HBV的侵害, HBV的感染通常还与特殊的肝癌(HCC)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全世界死于HCC的病人有30万左右。HBV具有高度的寄主专一性,只能感染人类和黑猩猩,这意味着只能从肝炎患者身上才能获得有限数量的病毒,供做疫苗使用,而且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制备的疫苗,还有传染艾滋病的可能。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抗HBV疫苗克服了传统疫苗的缺点,质量和安全性高,用量极少,一般剂量为10mg以下,接种3次,为普通药品用量的千分之一。1982年P Valenzuela等人将S基因(HBV表面抗原基因)的一个片段克隆在一种载体上,结果在酵母中合成出来HBV表面抗原(HbsAg)颗粒,其产量达25 μg/L,酵母表达系统现在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供给人类使用的重组肝炎疫苗。
大约20年前,人们发现"裸露"DNA注入体内能够诱发免疫反应,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的核酸疫苗。所谓核酸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转移到动物体内,通过宿主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对该抗原蛋白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已开发出多种核酸疫苗,例如:流感核酸疫苗、艾滋病疫苗、狂犬病疫苗、结核病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和戊肝疫苗等。 (5) 基因治疗制品 基因治疗在1990年开始进行实验, 1993年美国FDA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基于对活性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以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
因此,基因治疗存在两种方式,即间接体内法和体内法。间接体内法主要是通过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然后再转移到体内;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有关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已趋成熟,但是,目的基因的转移传递系统、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基因转移系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由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主要包括逆转录病毒(Rt)、腺病毒(Ad)、疱疹病毒(HSV)和腺病毒相关病毒(AAV)载体等。
Nnldini等开发出一种基于HIV的重组Rt载体,不需要辅助细胞,能广泛感染各种非分裂细胞,同时保留了能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特点。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所采用的载体即是Rt载体,治疗腺苷酸脱羧酶缺乏所致的严重联合免疫缺乏症(ADA-SCID)。
另外一类是非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包括脂质体、分子偶联载体、基因枪和裸DNA等。 另外,反义核苷酸技术也应用于基因治疗,尤其在抗乙肝病毒的基因治疗方面,包括反义DNA、反义RNA和核酶 RNA等。
2001年,Ro。
3.生物工程的论文
[生物工程]果酒酿造用果汁成分的优化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果酒的概述 1
1.1.1 果酒的生产方法及其特点 1
1.2 果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2
1.2.1 发酵前的处理 2
1.2.2 发酵 3
1.2.3 成品调配 4
1.2.4 过滤、杀菌、装瓶 4
1.3 杨梅果酒 4
1.3.1 杨梅果酒生产工艺流程 5
1.3.1 杨梅果酒的发展 5
1.4 荔枝果酒 5
1.4.1 荔枝果酒生产工艺流程 6
1.5 影响果酒发酵质量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6
1.5.1 生物因素 6
1.5.2 物理因素 7
1.5.3 化学因素 8
1.6 我国酒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10
1.7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0
1.7.1 立题背景 10
1.7.2 实验内容及方案拟订 11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3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3
2.1.1 所用设备与仪器 13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2.1.3 实验材料 14
2.1.4 菌种的培养 14
2.2 实验方法 16
2.2.1 实验大体流程 16
2.2.2用单因素酸配制发酵液 16
2.2.3 所提供的两种果酒酵母的选择 17
2.2.4 最优参数含量的选择 17
2.2.5 果汁发酵酿制果酒 18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20
3.1 所提供的两种果酒酵母的选择 20
3.2 发酵液最优参数的选择 20
3.2.1 混合酸比例的选择 20
3.2.2 糖度的最优选择 24
3.2.3 SO2含量的最优选择 25
3.2.4 接种量的最优选择 26
3.3 果汁发酵酿制果酒 27
3.3.1 杨梅汁的发酵 28
3.3.2 荔枝汁的发酵 29
3.4 所酿得的产品的质量 30
3.4.1 感官指标 30
3.4.2 理化指标 30
3.4.3 微生物指标 30
3.5 讨论 30
3.5.1 SO2的用量 30
3.5.2 温度的影响 31
3.5.3 接种量的影响 31
3.5.4 酸度的影响 31
3.5.5 糖度的影响 31
3.5.6 酿制果酒应注意的问题 32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33
4.1 结论 33
4.2 展望 33
参考文献 35
致 谢 36
4.生物技术毕业论文
1 抓住机遇,加速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 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
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高潮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高潮。
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
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 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
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
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
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1 抓住机遇,加速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 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
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高潮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高潮。
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
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 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
5.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 、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 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 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
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 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 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 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 形态结构的变化。
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 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 、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
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 )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 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 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
即计算机体断层 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 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 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 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原理。
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 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 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 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
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 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 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
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 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 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 疗取得成功。
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是医 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 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 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 。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 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 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 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 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 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 死亡。
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 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 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
6.谁有关于粮食与生物工程方面的毕业论文
浅谈粮食生产与基因工程
[ 来源: 中国食品产业网 点击数: 46 更新时间: 2007年12月01日 ][ 收藏本文 ]
当今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粮食供给不足。据联合国人口总署最新统计表明,到公元202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80亿大关,而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态。如何使粮食生产获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其增产潜力已经基本发挥殆尽,显然,要使粮食生产有新的突破就必须使用新的高科技手段。这种高科技手段就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基因工程亦称遗传工程或称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它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主要通过限制内切酶和连接酶的作用,使个别基因和作为基因载体的质粒或病毒分子相结合而成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把这种重组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通过转化等方法引入某种细胞中,使这一细胞表达相应的性状。科学家利用这种技术,打破了农作物品种之间的隔离,使控制作物性状的遗传基因产生变化。这是传统的育种技术所无能为力的,其发展可能会给徘徊不前的粮食生产带来“福音”。
对粮食生产来说,病虫害和杂草每年导致巨大的损失,为了挽回损失,过去曾主要依靠农药杀虫、除草剂除草,但许多化学合成农药的施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长期施药后农业害虫和杂草也产生了抗药性。科学界一直在寻求新方法,使粮食作物本身具有杀虫性和抗病毒的能力。近年来研究成功的转基因植物使这一愿望得以实现。所谓转基因植物,就是把外来基因通过载体或微量注射等方法转移至粮食作物体内,使粮食作物能够产生人类所需要的优良性状。
众所周知,某些细菌能够产生毒素,杀死一些害虫。如苏云金杆菌就能产生毒蛋白杀死多种害虫,比利时科学家首先应用转基因技术把苏云金杆菌控制毒蛋白的基因转进了烟草体内,这就像给烟草种上了一个作物“疫苗”,使烟草具有了免疫力,烟草长成后自己体内能够产生毒蛋白,害虫吃了这种烟草就会很快死掉。这种给农作物接种基因疫苗的研究发展很快,国外已进行了抗螟虫基因疫苗的研究和保护水稻的基因疫苗的野外大田试验。我国科学家也已成功地把苏云金杆菌蛋白基因转入烟草和水稻中,专家预计,疫苗产品的商品化将在最近三年内完成。
科学家们还利用这一方法试图把病毒的某些基因作为“疫苗”转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对病毒具有免疫力。美国已把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成功地转移到蕃茄体内,培育出不怕烟草花叶病毒的蕃茄植株。目前,抗病毒新品种正在进行大田实验,估计抗病毒的粮食新品种的育成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于除杂草,能否培育出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美国科学家把一种能抗除草剂溴苯睛的遗传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了能抗除杂草剂溴苯睛的棉花新品种,应用类似的方法,我国科学家培育出了抗除草剂的大豆新品种,其他粮食作物品种也在研究过程中。
此外,科学界正在应用遗传工程解决粮食作物的抗旱、耐冻和耐盐碱的能力,使粮食作物的适种范围大为扩展。科学家不仅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还在积极地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例如,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把豌豆的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苜蓿中去,使苜蓿增加含硫氨基酸,提高其蛋白质利用率,羊吃了这种牧草,产毛量将大大提高。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营养,如果这项研究得以实现,同样的粮食,营养提高了也就相当于增产了粮食。由此看来,利用遗传工程既可以获得各种性状优良的种子,也可以减少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这些新的高科技手段为解决人类粮食供给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刘北辰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更多论文查找专业提供地址
7.生物工程应该写些什么论文
1、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对生物学科的某一专题是某一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把研究过程中枢观察纪录的资料,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去会有共,并指出自己的观点。把上述的工作用文字系统全面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生物科学小论文。
2、学生论文的特点 课题应具体,题目不应过大。因为基础知识薄弱,研究深度浅。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进行生物科技活动的总结,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完成生物小论文课题的方法
小论文课题确定后,怎样去完成研究课题呢?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 考察法 即调查某一区域内的某些生物种类组成、数目和分布的规性等。如某的去昆虫种类及数目变化;环境宝物种的各种动物吹气候变化的调变,等等。
这种研究犯法化钱少,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般的中小学都可进行。但指导教师事前应适当扑导,让学生与县长掌握一定的动物分类知识,并且事先订好固定的考察计划。
(二) 观察法:就是对某种动植物的个体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了解掌握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定性。佩观察的对象必须要有一定的数目,因为只对一个个体进行观察,其必然性的因素太大,回引响研究的结论。观察的同时,应随时注意收集实物资料,使证据更完全,效果更好。
(三) 实验法 在人物改变某个环境因素条件下(如营养、温度、光照等),观察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引响,找出其中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注意点:1:要有对照组 2:研究的对象要有一定的数目。
例:"营养对青蛙蝌蚪发育的影响"。
实验时,分天然水和坦然谁加少是农家肥,两族作对照。试验过程中,除了营养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蝌蚪的来源、大小、水温、光照等都要尽权,一免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常有的,以那一中为止,以课题内容、性质而定。但不要用那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在变化过程,要做好计数和测量,记录下来,然后用统计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8.我想找一篇 生物工程的论文
[生物工程]果酒酿造用果汁成分的优化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果酒的概述 1
1.1.1 果酒的生产方法及其特点 1
1.2 果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2
1.2.1 发酵前的处理 2
1.2.2 发酵 3
1.2.3 成品调配 4
1.2.4 过滤、杀菌、装瓶 4
1.3 杨梅果酒 4
1.3.1 杨梅果酒生产工艺流程 5
1.3.1 杨梅果酒的发展 5
1.4 荔枝果酒 5
1.4.1 荔枝果酒生产工艺流程 6
1.5 影响果酒发酵质量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6
1.5.1 生物因素 6
1.5.2 物理因素 7
1.5.3 化学因素 8
1.6 我国酒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10
1.7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0
1.7.1 立题背景 10
1.7.2 实验内容及方案拟订 11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3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3
2.1.1 所用设备与仪器 13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2.1.3 实验材料 14
2.1.4 菌种的培养 14
2.2 实验方法 16
2.2.1 实验大体流程 16
2.2.2用单因素酸配制发酵液 16
2.2.3 所提供的两种果酒酵母的选择 17
2.2.4 最优参数含量的选择 17
2.2.5 果汁发酵酿制果酒 18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20
3.1 所提供的两种果酒酵母的选择 20
3.2 发酵液最优参数的选择 20
3.2.1 混合酸比例的选择 20
3.2.2 糖度的最优选择 24
3.2.3 SO2含量的最优选择 25
3.2.4 接种量的最优选择 26
3.3 果汁发酵酿制果酒 27
3.3.1 杨梅汁的发酵 28
3.3.2 荔枝汁的发酵 29
3.4 所酿得的产品的质量 30
3.4.1 感官指标 30
3.4.2 理化指标 30
3.4.3 微生物指标 30
3.5 讨论 30
3.5.1 SO2的用量 30
3.5.2 温度的影响 31
3.5.3 接种量的影响 31
3.5.4 酸度的影响 31
3.5.5 糖度的影响 31
3.5.6 酿制果酒应注意的问题 32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33
4.1 结论 33
4.2 展望 33
参考文献 35
致 谢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