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避世的毕业论文(对于陶渊明等那时诗人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1500字的论文结合陶)

1.对于陶渊明等那时诗人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1500字的论文(结合陶

4次辞官 但实际上不算是归隐啊 你看一下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2.急求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

3.一篇关于陶渊明的论文

陶渊明:积极追求的一生 自古以来,陶渊明总是被看成是一个隐逸诗人,说他追求静谧安宁、真诚无欺的古朴社 会,追求淡泊高远、任远委化、身无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应世,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励 之路。

他的田园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陶渊明也成为历代士大夫无比仰慕的“隐逸高士”的 楷模。

但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只是生活和价值取向的转 变,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他没有甘心于躬耕,藐视功名利禄,他一生在不停的追求。他的 追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最后一次归田前,主要体现在仕途上的追求,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二是归田后,由从政转向从文,达到以诗文传世的目的。

本文从这两个阶段进 行具体阐述。 一 陶渊明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其祖祖 辈辈都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

那时的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比较正统途径是 ,通过仕途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等政治理想和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如在其诗《乞食》 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盆。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 何谢,冥报以相贻” 有人认为这首诗诗人作于60岁后,理解为由于饥饿才去要饭,在主 人殷勤款待后,他想努力报恩。

但这不合情理。他称遗赠者为“漂母”与老翁的口气不谐。

魏正申先生在其《陶渊明集译注》中认为此诗作于19岁,我们认为更合理。诗人引韩信的典 故表示希望自己能象韩信那样辅佐明君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

含蓄 地表达渴望举荐的从政思想,当然其中也有为谋生养家的双重考虑。陶十九岁那年,爆发了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战争给东晋王朝带来了希望,“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融思 远翥。”(陶的《杂诗》)的豪情,就是他的进取思想的反映。

但是陶没有料到入仕任 职的繁杂,官场中的上下级关系森严,同僚们的相互应酬和相互倾轧,以及注重门第出身, 而不重才的风气。显然,现实与诗人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实现理想的目标向去甚远。

陶的“真 挚”性格与之不相容。这段时期的陶是矛盾的、痛苦的,以至出现了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的曲 折历程。

在任江州祭酒(29岁)辞职后,著了《五柳先生传》,欲借以自况,以“先生不知 何许人也”否定地位的显赫;以“亦不详其姓名”否定门第的高贵。可是其诗《命子》和其 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不是矜夸过陶氏的门第么?他一方面藐视士族门阀, 因为这使他长期郁郁不得志,沉于下僚;另一方面又以陶侃的曾孙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且 因与陶侃关系的渺远而遗憾。

陶尽管为此感到愤慨和无奈,但是在家中闲居五年后,又安耐 不住寂寞,做起了恒玄的幕僚,这只是一个小官,难以展现他的才能和谋生养家的目的。在 其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他就有诗句“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顾 讨温言,再喜见友天”表现了行役之苦和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以至“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 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倾吐了向慕诗书自适、厌弃官 场奔波、渴望隐逸娴静的生活意向,最终结束了第二次仕宦生活。 接着两次的仕宦生活 陶是抱着走着瞧的态度。

这可在其诗《始作镇军参军泾曲阿》和《己巳岁三月为建戚参军使 都泾钱溪》中得到映证。但是也适应不了尔虞我诈的官场。

后来任了三个月的彭泽县令后, 离职归田,结束了时断时续、前后跨越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努力,可 惜他没有调整好自我去适应那个无法改变的恶浊官场,只能“原志薄身”,完善自我的个性 和独立人格。

可是他那坚定执著的追求,令人崇敬。归田后,貌似他十分满足“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那种自在、娴静的生活。

“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 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李泽厚语)。在《感士不遇赋》中,他列举了贾谊、董仲 舒、李广等有才华的正直之士却饱受压抑摧残的事实,陶发出“哀哉!士之不遇己不在炎帝 帝魁之世”的喟叹!这也难免。

当某人做某事,做了五次还失败告终,其滋味又会怎样?陶 的美好田园生活让人怀疑,也许只是以美化田园生活来安慰自己,也许只是瞬间的审美体验 的田园生活。“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乐的世界。

不过是一层绚丽的光环,是一个美丽的 童话。”(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99.3) 由此可见 ,陶渊明在仕途上的追求是十分努力的,并且可以说“屡败屡战”,前后五次徘徊于“仕” 与“隐”的矛盾中。

但是由于他的“真挚”永远不改变,也就难以立足官场。正因为如此, 陶渊明没有成为政治家,而成了文学造诣极高的文学大师。

二 陶渊明归田后 的几十年,并没有沉醉于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中。因为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

“好读书 ,不求甚解”的陶渊明难免不受历史人物的影响。孔子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 怀。”

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要么做官,要么归隐,只有能做官而不做的人,才有当隐士的资格 。陶不做官,。

4.关于陶渊明的论文

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解读其诗作摘要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中国诗坛的一颗明星,他是继屈原之后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纯朴的语言风格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描绘出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与生活。纵览陶渊明丰富的人生经历,其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艺术地再现了他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诗歌艺术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功名事业心甚烈,早年就立下了“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从少年时期起就经历了政治上的倾轧争斗、时局紊乱的纷扰。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而每次变化无不伴随着一场清洗和大屠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其时是一个门阀势力强固统治的社会,门阀士族为了把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转嫁给百姓,于是大量兼并土地,加重赋税徭役。陶渊明在29岁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但黑暗现实使他碰了壁。

41岁时,他从彭泽令任上决然辞官。为官12年中,他抱着希望出仕,结果碰壁、失望、归隐,再抱希望出仕,再碰壁、再失望、再归隐……这样三仕三隐,最高也只是做到参军、县令这样的小官,故而叹息“求之靡途”,很难向上发展。

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卑劣和腐败,也鄙视那些士族们的腐烂生活“,代耕本非望,所以在田桑”,他宁愿归隐种田。这种情形就使得他逐渐从士族中游离出来,和普通农民倒有了“共话桑麻”的可能性。

他自己的确“躬耕自资”,“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由于他经历了穷困和劳动的艰辛,不只使他和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拉近,同时他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在农村生活的体现中发生裂变,诗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百姓,和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的亲密关系,这是陶诗人民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陶渊明归隐以后“,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出仕之念完全寂灭。弃官务农,谋生维艰。

晚年,他贫困尤甚,竟致“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但他对自己的归隐之举毫不后悔。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携厚礼上门拜谒陶渊明,劝他复出做官,尽管他当时已“偃卧瘠馁有日”,但檀道济的劝说并未使其动心,反而被他连人带物“挥而去之”。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出自真情,并非是“诱我松桂,欺我云壑”的沽名钓誉之举。自此他静守园林,老死田亩。

那么,为何陶渊明对出仕的态度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原因颇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在于世风颓败、官场腐朽的黑暗社会现实,毁灭了他早的幻想。这一点,他在《感士不遇赋》里说得十分清楚:“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因此,他的归隐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是他与黑暗现实决裂的一种方式。陶渊明看到了黑暗世道已经不可改易,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为了保持自己耿介的品格和志节,不与浊气蒸腾的社会同流合污,毅然走上了岩栖归隐的道路。

这是他鄙弃仕途、彻底归田的一种表示,同时也显示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个性。但是一分为二看,陶渊明一方面热爱隐居生活,另一方面又总觉得这样做有所欠缺,与心不甘,这在他50岁时所作的《杂诗》中可窥见一斑,迟暮的诗人感到自己终将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不禁悲从中来。

少年时代的壮志已成梦幻,却还常常搅扰他的灵魂。自己心中的这种矛盾、痛苦也无人理解,又感到多么孤独!他也独自悲叹贫苦,忧念死亡。

总之,正如鲁迅所言:陶渊明决非整日整夜地飘飘然,决非“浑身是静穆”。读陶渊明的作品,应该全面地读,了解其复杂的心理和思想上许多消极的成分。

陶渊明的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陶诗平淡自然,是指其诗无论是叙事、状物、写景、抒情都朴质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陶诗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其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习见日闻的事物,如宅院、草屋、鸡鸣、狗吠、树林、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

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第一次被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而且是几经险恶黑暗官场生活的陶渊明的笔端。于是诗人强烈地把田园作为腐败官场、污浊社会的对立面着意描写,并进行赞美。

极其普通的景物,他体味到其中难以传达的真意,经过他的笔触,便变成了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不必进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过分的渲染,那种对生活的真情美意便从诗人的心中汩汩溢出,充斥于诗之始终了。

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欣慨交心”的感受,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

5.关于隐士的论文谁有 必须是诗人或词人最好牵扯陶渊明的

许多人都不理解陶渊明为何要选择辞官归田,不理解他的诗作为何如此的平淡,似乎没有一丝的盐味。

当我读完陶渊明的诗作后,慢慢的我懂了,真正的美丽在于生活本身,因为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本文试图通过解析陶渊明的诗歌,来让读者明白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即真、善、美。

关键词:陶渊明 人格 高洁 俗语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田。这并非说隐于田者为小隐,隐于市者便为大隐。

而是说的是人的心境。如若心隐则即使闹市也如归隐田园,而若心喧即使归隐田园也如在闹市般不得宁静。

而陶渊明正是那种心隐,人也隐的人,是位隐于田的大隐。他的诗自成一格,宁静且志远,诗如其人也。

我们就来具体解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陶渊明的诗词清新自然,像春雨后泥土的芬芳,不带一丝的娇柔之情,感情真挚质朴,且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举他的《杂诗.其一》品读。“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此首小诗直率,坦白,且经得起人咀嚼。

前四句是由一个具体物象所引起的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尘”,眼前之景,信手拈来。

把人生比喻成浮尘,随风飘散,又飘落,而这粒埃尘经过风霜雨雪,早已不是刚腾起的那粒尘埃了。此四句言人生之可贵,需珍视之。

后面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体现了陶渊明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观, 即众生平等。

这也和他生长在一个玄学佛学氛围有一定关系。即使他看不上这样一班谈玄人物,即使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在儒学。

这句诗文表达的意思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贵贱之分”的意思相仿。换而言之,既然都是兄弟,既然人无贵贱,当然也就没有了等级制度,更无压迫和被压迫,统治,被统治之念,完全的“共产主义”境界。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后辈,以“斗酒千金”的豪言闻诸于世的李太白先生。“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高兴,愉悦的时候,就要尽情的欢乐,尽情的放纵。

尽情的让心跳荡,让心激动。人生毕竟短暂,可贵。

但是这种激动,这种欢乐是否是该任意为之,是否是成天沉醉于温柔富贵之乡呢?答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这为我们敲响了深刻的警钟。

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正是风华正茂的读书的年龄,可是本该用功念书的他们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沉醉于霓虹闪烁的华光之中。究竟谁之过?“岁月不待人”,的确,待到酒醒时分,早已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就是陶渊明的质朴的本性,使得他的诗词浑人天成,丝毫没有造作之感。再来说说陶渊明的豪放。

大家不要认为田园派的诗词只能说说“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在陶渊明的笔下也多豪情之作。

他的豪言,他的壮志绝不输于他的小辈李白。这里举几个例子。

在陶渊明的《杂诗.其四》中说到“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大丈夫生来就该志在四方,就该去建功立业的。

而即使自己真的已经苍老了,可自己的心依然年轻,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渴望能够报效祖国,报晓朝廷,建立功业。“不知老”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苍老了,而是心里的暗示。

一种情绪,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栃,志在千里”。又如《三国演义》中的蜀国老将黄忠,以白发之年勇冠三军。

此夫尚能逞廉颇之勇,何况常人。《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四句是回忆,回忆少年时的志向,可见这样的一个志向深深的烙于心中,虽“此已非常身”,可心中的一簇火焰已被点燃,无奈何岁月流逝,白发不饶人,可依旧“不知老”。

回忆,借以前的自己抒发现在自己的熊熊烈火般的感情。那么以前的自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豪气万丈的,是气吞四海的。

就像展翅飞翔的鹏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举一例,《咏古.其八》“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根据题目非自身的写照,但却传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少年刚猛者之气概为之向往,因为自己年少时也曾拥有。

“少时”表达此刻诗人已经年老,坐在凳上回忆。“抚剑”这个词很有深意。

抚剑是此刻的一个动作,宝剑依旧寒光耀眼,可是物是人非,抚摸宝剑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可是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两鬓霜白的老年。而宝剑象征着的则是大丈夫的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老人抚剑也不完全是触景生情,而是心中有所思,寄情于物。 陶渊明除了仗剑披发的豪情外,且是一位多情的公子。

对家人的感情,对朋友的关切,对情爱的渴求。这三点可归纳为亲情、友情、爱情,情情连一心。

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感情的全部精华,而渊独占之。先说说他的一篇祭文《祭从弟敬远之》。

其中有这么几句“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曰”,这里指的是“孔曰”即孔子所说的。孔子,在古代具有神一般的象征意义,就好像曾经某个时代所流行的“我向毛主席保证”,“我向党保证”一样。

孔子所说的,就是真理,就是治世名言。孔子说,仁慈的人会长寿。

“我”指自己。陶渊明本是非常相信孔子的真理的,可是事实却证明孔子说的不对。

那这个事实是什。

6.急需一篇浅析陶渊明人生观的论文,谢谢

在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中,一般都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与体验了。

魏晋 时代 的清谈之风盛行,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远离劳动为时髦。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盛行而讴歌田园之章则大为逊色的状况。

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朱自清先生就认为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独创。

陶渊明的“质性 自然 ”“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与谢灵运等人又有所不同,陶渊明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因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 问题 ,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

他眼里的 农村 ,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

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以心为形役”)里毅然走出,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而精神却感到愉悦的生活中(“复得返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如文中所论,已是审美意义上的自然)。 三、文学之于陶渊明的意义 陶渊明活在读书和写作里。

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意义弥重。从陶渊明始,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

《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酣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句子,恰当而细敏地体现出了文学自觉时代的特征,也拨动了后世文人们的文学心弦。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去干谒入仕,归隐乡间田园。

如果求纯、求朴、求真、求拙、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就足以满足精神需求的话,那么对子女的 教育 就简单多了,按最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即可。但陶渊明并没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问题困扰着他。

且看《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岁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吹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因为它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他的“真意”“守拙”已是经审美加工过了的。

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鸡汤。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儿子不喜读书使陶渊明那么烦恼。

因为读书写作在陶渊明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的“愚拙”,他当然也是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懂得审美的。

陶渊明的这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渊明的影子,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

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也成了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而且乐于以此为题。我们从审美化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人生,从而对文学审美功能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这样更便于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美育和文学教育。

7.我要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的论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灌。

既然草本无名,不若我为你取个名吧!

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渊,最后一株唤明。

陶——渊——明。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8.关于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观的论文

在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中,一般都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与体验了。

魏晋 时代 的清谈之风盛行,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远离劳动为时髦。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盛行而讴歌田园之章则大为逊色的状况。

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朱自清先生就认为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独创。

陶渊明的“质性 自然 ”“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与谢灵运等人又有所不同,陶渊明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因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 问题 ,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

他眼里的 农村 ,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

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以心为形役”)里毅然走出,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而精神却感到愉悦的生活中(“复得返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如文中所论,已是审美意义上的自然)。 三、文学之于陶渊明的意义 陶渊明活在读书和写作里。

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意义弥重。从陶渊明始,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

《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酣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句子,恰当而细敏地体现出了文学自觉时代的特征,也拨动了后世文人们的文学心弦。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去干谒入仕,归隐乡间田园。

如果求纯、求朴、求真、求拙、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就足以满足精神需求的话,那么对子女的 教育 就简单多了,按最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即可。但陶渊明并没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问题困扰着他。

且看《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岁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吹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因为它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他的“真意”“守拙”已是经审美加工过了的。

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鸡汤。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儿子不喜读书使陶渊明那么烦恼。

因为读书写作在陶渊明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的“愚拙”,他当然也是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懂得审美的。

陶渊明的这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渊明的影子,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

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也成了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而且乐于以此为题。我们从审美化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人生,从而对文学审美功能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这样更便于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美育和文学教育。

9.陶渊明隐居后寄情山水的隐含思想,求800字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陶渊明之所以会过上隐居乡野的生活,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自己少年理想不能实现,抱负无法施展,在官场上又不愿为无耻小人点头哈腰,他希望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士族势力同流合污。因此,田园诗所抒发的是弃官归隐,决心归隐和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

归隐是陶渊明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的标志。在归隐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如他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辞职归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把这种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与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陶渊明讨厌现实的黑暗,尽管实现理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还是洁身自好,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样欣喜。

陶渊明避世的毕业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陶渊明避世的毕业论文(对于陶渊明等那时诗人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1500字的论文结合陶)

资讯

硕士毕业论文盲审评阅意见模板(硕士论文评阅书该怎么写)

阅读(12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硕士毕业论文盲审评阅意见模板,内容包括硕士论文评阅书该怎么写,硕士生盲审格式,请问,研究生论文盲审,第一个老师给的建议是合格,同意答辩另。xxxx学院xxxx专业硕士研究生xxx所完成的学位论文《xxxxxxx》,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资讯

化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网(化学论文)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化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网,内容包括化学论文查看化学文献论文哪个网站好查看化学文献论文哪个网站,化学文献网站推荐,化学论文在哪里找参考文献。国内的网站: 化学文献网 http://chemdocs。com/ 查询国内化学期刊资料的网站:中

资讯

毕业论文里必须有附录吗(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附录必须写么)

阅读(10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里必须有附录吗,内容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附录吗,毕业论文附录必须有么,毕业论文附录必须有么。1. 毕业论文必须有付款。2.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

资讯

关于物流与仓储的毕业论文(哪有关于物流仓储管理的论文)

阅读(8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物流与仓储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哪有关于物流仓储管理的论文,物流仓储毕业论文怎么写,物流仓储毕业论文怎么写。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内涵和优势进行了探讨,对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因素

资讯

毕业论文页码设置2016(论文设置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

阅读(11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页码设置2016,内容包括论文设置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word2016怎么设置页码,word中的论文页码怎么设置。插入分隔符在鼠标放在绪论正文首行最前端,点击“布局”-“分隔符”,选“分节符类型”中的“下一页”,按

资讯

毕业论文个人总结(毕业生个人总结2000字)

阅读(9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毕业生个人总结2000字,论文自我评价,毕业论文的个人总结。总结一:毕业生个人总结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

资讯

机电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题目(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题目)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机电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题目,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题目,求大专机电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谢谢,求5000字以上,机电专业论文带题目。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塑料电话接线盒注射模设计 塑料模具设计 同轴式二级圆

资讯

迷你风扇的毕业论文(关于风扇的论文1000字)

阅读(8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迷你风扇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关于风扇的论文1000字快,迷你小电风扇作文,毕业设计,设计电风扇要考虑哪些因素,求解。我们家有一台电风扇。它长1米,宽5分米,是长方形的。它全身蓝白相间,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圈,外面有许多按扭,分别控

资讯

mpacc高校优秀毕业论文(被评为硕士优秀毕业论文有奖励吗)

阅读(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mpacc高校优秀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被评为硕士优秀毕业论文有奖励吗,如何让mpacc学位论文有创新,会计专业硕士MPACC毕业论文没有在企业实习背景下如何写出毕业论。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

资讯

硕士毕业论文盲审评阅意见模板(硕士论文评阅书该怎么写)

阅读(12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硕士毕业论文盲审评阅意见模板,内容包括硕士论文评阅书该怎么写,硕士生盲审格式,请问,研究生论文盲审,第一个老师给的建议是合格,同意答辩另。xxxx学院xxxx专业硕士研究生xxx所完成的学位论文《xxxxxxx》,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资讯

化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网(化学论文)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化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网,内容包括化学论文查看化学文献论文哪个网站好查看化学文献论文哪个网站,化学文献网站推荐,化学论文在哪里找参考文献。国内的网站: 化学文献网 http://chemdocs。com/ 查询国内化学期刊资料的网站:中

资讯

毕业论文里必须有附录吗(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附录必须写么)

阅读(10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里必须有附录吗,内容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附录吗,毕业论文附录必须有么,毕业论文附录必须有么。1. 毕业论文必须有付款。2.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

资讯

关于物流与仓储的毕业论文(哪有关于物流仓储管理的论文)

阅读(8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物流与仓储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哪有关于物流仓储管理的论文,物流仓储毕业论文怎么写,物流仓储毕业论文怎么写。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内涵和优势进行了探讨,对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因素

资讯

毕业论文页码设置2016(论文设置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

阅读(11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页码设置2016,内容包括论文设置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word2016怎么设置页码,word中的论文页码怎么设置。插入分隔符在鼠标放在绪论正文首行最前端,点击“布局”-“分隔符”,选“分节符类型”中的“下一页”,按

资讯

幼师毕业论文案例大全(幼师的毕业论文要5000字)

阅读(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幼师毕业论文案例大全,内容包括幼师的毕业论文要5000字,[求]一篇幼教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求一篇幼师毕业论文~~急求~~。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