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篇关于原子的小论文300字和宇宙的小论文,怎么写
原子非常小, 其直径大约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虽然原子很小,但它却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微粒,无法再变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电子的质量为9.1091x10克,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是电子的1836倍和1839倍。
从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John Dalton ,1766~1844)(右图)创立原子学说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从1869年德国科学家希托夫发现阴极射线以后,克鲁克斯、赫兹、勒纳、汤姆生等一大批科学家研究了阴极射线,历时二十余年。最终,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发现了电子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不带电的,既然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电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
现代最流行的是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在玻尔原子模型里,轨道只有一个量子数(主量子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则引入了更多的量子数。 ①主量子数,主量子数决定不同的电子亚层,命名为K、L、M、N、O、P、Q ②角量子数,角量子数决定不同的能级,符号“l”共n个值(1,2,3,。n-1),符号用s、p、d、f、g,表示对多电子原子来说,电子的运动状态与l有关。 ③磁量子数磁量子数决定不同能级的轨道,符号“m”(见下文“磁矩”)。仅在外加磁场时有用。“n”“l”“m”三个量确定一个原子的运动状态。 ④ 自旋磁量子数处于同一轨道的电子有两种自旋,即“↑↓”目前,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
2.写一篇关于原子的小论文300字和宇宙的小论文,怎么写
原子非常小, 其直径大约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虽然原子很小,但它却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微粒,无法再变化。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
电子的质量为9.1091x10克,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是电子的1836倍和1839倍。 从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John Dalton ,1766~1844)(右图)创立原子学说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从1869年德国科学家希托夫发现阴极射线以后,克鲁克斯、赫兹、勒纳、汤姆生等一大批科学家研究了阴极射线,历时二十余年。
最终,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发现了电子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不带电的,既然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电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
现代最流行的是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在玻尔原子模型里,轨道只有一个量子数(主量子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则引入了更多的量子数。
①主量子数,主量子数决定不同的电子亚层,命名为K、L、M、N、O、P、Q ②角量子数,角量子数决定不同的能级,符号“l”共n个值(1,2,3,。n-1),符号用s、p、d、f、g,表示对多电子原子来说,电子的运动状态与l有关。
③磁量子数磁量子数决定不同能级的轨道,符号“m”(见下文“磁矩”)。仅在外加磁场时有用。
“n”“l”“m”三个量确定一个原子的运动状态。 ④ 自旋磁量子数处于同一轨道的电子有两种自旋,即“↑↓”目前,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
3.高分
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看,又可以将其分为物理学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和应用物理四大类。
A、物理学理论方向的毕业论文内容:力学、声学、数学物理、物理学与交叉学科、引力与天体物理、原子与分子和团簇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场论与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核物理、化学物理、统计物理、物理学史、综合等。
B、电子技术:物理实验、电路的设计、传感器、
C、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等。
D、应用物理:①材料科学:纳米材料技术、生物医学材料、薄膜材料以及新型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材料的先进合成、制造、加工的理论与新方法,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的设计理论;结构、性能控制、材料的环境效应和寿命的评价理论;分子、纳米及微观尺度下的材料科学理论。②信息科学:高速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与安全性的基础理论;微(纳)米电子学与分子电子学基础与半导体集成系统;光子、光电子集成与光子学基础;以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系统生物学仿生和建模的生物信息系统。从分子层次着手设计的具有半导体、超导、吸氢、吸波、非线性光学等特殊功能的光、电、磁和力学纳米功能材料。③传感器技术。④测量与仪器。
4.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原子物理学)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5.化学论文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
电子发现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电子是一切元素的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这表明原子中还有与电子的电荷等量的正电荷,所以,研究原子的结构首先要解决原子中正负电荷怎样分布的问题。从1901年起,各国科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一、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模型,是J.J.汤姆逊于1904年提出的“电子浸浮于均匀正电球”中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密度连续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原子中的电子则在正电荷与电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的作用下浮游在球内。
这种模型被俗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逊还认为,不超过某一数目的电子将对称地组成一个稳定的环或球壳;当电子的数目超过一定值时,多余电子组成新的壳层,随着电子的增多将造成结构上的周期性。
因此他设想,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或许可用这种电子分布的壳层结构作出解释。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很快地被进一步的实验所否定,它不能解释α射线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从1904年到1906年6月,做了许多α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云母片和金属箔(如铝箔)的实验。英国物理学家W.H.布拉格(Bragg,W.H.1862-1942)在1904-1905年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他们发现 ,在此实验中α射线速度减慢,而且径迹偏斜了(即发生散射现象)。例如,通过云母的某些α射线,从它们原来的途径约偏斜2°,发生了小角度散射。
1906年冬,卢瑟福还认识到α粒子在某一临界速度以上时能打入原子内部,由它的散射和所引起的原子内电场的反应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结构。而且他还预见到可能会出现较大角度的散射。
1907-1908年间,在卢瑟福指导下盖革也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研究,发现α粒子射入金属箔时散射角与材料的厚度和原子量有关;又发现大多数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偏角很大。卢瑟福敏锐地认识到精确地观察大角度α粒子散射对于了解原子内部的电场和结构非常重要。
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青年研究生马斯顿(Marsden,E.1889-?)于1909年3月用镭作放射源,进行α粒子穿射金属箔(先后用了金箔和铂箔)的实验,精心测量数量极少的大角度散射粒子。结果发现约有八千分之一的入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平均为90°,其中有的甚至反弹回来。
α粒子的这种超过90°的反常的散射现象,使卢琴福十分惊讶,虽然他事前对大角度散射做过一些推测。多年以后,他在1925年的一次讲演中曾讲到1909年3月这次实验后的心情。
他说:“如果将一张金叶放在一束α射线的径迹上,某些射线进入金的原子并被散射,那只是所期望的。但是,一种明显而未料相想到的观察是一些快速的α粒子的速度和能量之大,那是一张极其惊人的结果。
……正好象一个炮手将一颗炮强射在一张纸上,而由于某种其他原因弹头再弹回来一样”。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马斯顿对实验进行总结并写成论文,交英国皇家学会发表。
三、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建立有核原子模型 盖革和马斯顿由于对自己的发现的意义了解不深,论文发表后又回到小角度散射实验方面。卢琴福则不同,他1909年讲学时谈到大角度散射时说:“这一结果对于了解原子周围或原子内部的电场强度,带来了巨大光明。”
又说:“原子处于一个强电场中的结论是不可避免的,否则α粒子通过象一个分子直径这样小的距离而改变方向是不可能的。”此后一二年内,卢瑟福以他敏锐的直觉和深邃的洞察力,紧紧抓住这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观点,探索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原因,从而发现了原子的有核结构。
1910年12月,卢瑟福对大角度散射过程的受力关系进行计算,得出一个新的原子结构设想。经过反复思索、研究,于1911年4月下旬写出论文《α和β粒子被物质散射和原子结构》,于5月发表。
他认为α粒子是在同作为靶的金属箔的原子一次碰撞中改变其方向的,因此原子中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它对带正电荷的α粒子的很强的排斥力使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其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核外是很大的空的空间,带负电的、质量比核轻得多的电子在这个空间里绕核运动。卢瑟福在论文中提出他的原子有核模型可从几个方面验证,盖革和马斯顿1912年所做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
1913年莫斯莱定律的发现以及1919年阿斯顿(Ast-on,F.W.1877-1945)用质谱仪测定各种元素的同位素进一步证实了卢琴福的原子模型。 但是,卢瑟福原子模型由于同经典电磁理论存在着尖锐矛盾而遇到困难,所以发表后没有很快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1913年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与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结合起来,使它发展成为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迅速受到各国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大大提高了卢瑟福和玻尔的声誉。从1898年发现镭到1911年发现原子核和原子有核结构,出现了根本变革以往的原子论的划时代科学硕果。
原子有核结构的发现意味着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出现,也是现代结构化学即将诞生的前奏。参考资料: http://gshy.tsyz.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
6.急求 物理 论文 啊
时间的量子之矢 熵与您的咖啡。
无论有多少次你混用不同的牛奶到您的咖啡,你将永远不会看到他们自发分开,由于无情的熵增加的宇宙。但是,基本的物理定律不倾向于方向时间。
理论表明,熵减少事件是可能的,但是他们总是清除任何证据证明曾经发生。 数学物理定律对事件前进或后退的时候都一样适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热咖啡永远无法从冷牛奶中脱离。理论家出版在8月21日物理评论快报提供了新的解释,这种明显的冲突之间的时间对称的物理定律和前进“箭头的时间” , 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事件。
当浏览量子计算,事件增加熵宇宙请假记录自己在自己的环境中。研究人员提出,事件反向进行,减少熵,不能留下任何发生的痕迹,这相当于没有发生。
热力学上讲,只要两个不等温的体系一起,它们之间就有能量流动,直到两者温度平衡。与此相关的热扩散,增加的量称为熵。
据我们所知,热从未自发流动的逆转,宇宙的熵总是增大。 扭转时间的箭头将相当于降低熵,例如如果一个温度分布均匀的物体在一处自发发热,和另一处自发冷却。
在19世纪的思想实验中,一个强大的进出口称为麦克斯韦妖是能够进行分离气体,已知位置和速度的气体分子在两个分开的方块中。分区之间有一个使用快门的洞,妖怪限制高能量分子一方,使低能量的分子收集的另一边。
原来,妖怪将不得不花费精力和提高自己的熵,所以宇宙的总熵仍将上升。 在量子世界中,一个熵降低恶魔将有不同的琐事,因为在量子力学版本的熵,它不是热的流动时 , 熵的变化,它的信息。
罗伦佐Maccone的帕维亚大学,意大利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描述了一个思想实验 , 说明后果减少量子熵。 一个实验者,爱丽丝,措施的自旋态原子发出的她的朋友鲍勃,否则谁是孤立于Alice的实验室。
原子是在合并国(叠加)的启动和旋转 , 直到爱丽丝措施作为提高或降低。 在量子世界中,一个降熵的妖将有不同的琐事,因为在量子力学版本的熵,它不是在热量流动时变化,而是信息。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orenzo Maccone描述了一个思想实验,说明减少量子熵的后果。一个实验者,爱丽丝,测量孤立于她的实验室朋友鲍勃发出的原子的自旋态。
原子在被爱丽丝观测之前是上旋和下旋状态的叠加。从Alice的角度来看,她的实验室增加了一项外界未知的信息,它然后复制并记录在她的记忆里和她的电脑硬盘上。
从Alice的角度,信息从原子流向实验室使得熵值增加。Maccone认为,由于鲍伯没有看到结果,从他的角度来看,自旋态原子从未表现是上涨旋下旋。
相反,它与实验室的量子态量子相关,或“纠缠”。他认为没有信息流通和熵值改变。
鲍勃扮演麦克斯韦妖;他已完全控制她的实验室的量子态。从Alice的点来看,为了减少熵,实验室鲍勃通过从Alice的硬盘驱动器和她的大脑中消除任何原子的自旋记录扭转一个比特的信息流。
他这样做通过一个复杂的转变——将该实验室的量子态从原子的量子态分离开来。 Maccone写道,这样的逆转没有违反量子物理学的规律。
事实上,从Bob的角度来看,无论两者是否“纠缠”原子和Alice的实验室叠加的量子信息是相同的——从外界看熵值没有任何变化。Maccone说,这种逆转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由于宇宙——像爱丽丝——将不保留它们的记忆,他们将不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他的论文还显示当宇宙取代爱丽丝将数学应用于一般的理论。
7.高分求一篇大学物理小论文
大学物理(力学)与后续课程(工程力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摘要:大学物理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体系所包括的力、热、光、电、原子物理的基本原理贯穿于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生产技术,是学习和研究其它自然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其中,力学是大学物理教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后续课程工程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能够更好地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就大学物理(力学)与后续课程(工程力学)教学衔接的研究这个论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本校开设了大学物理的三个工科专业(信息技术,机械设计,工业工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问卷题目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中,对大学物理所包括的各部分内容中,与后续课程的关联程度有所不同;大学物理的学习对工科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物理课程中所包括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要进行精细的讲解;要重视对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加强与学科联系部分的深度、广度的讲解等等。
其次,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力学和工程力学在发展、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密切联系。论述了加强二者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同时还探讨了加强教学衔接的方法。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揭示了大学物理与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以及加强大学物理与后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性。 追问: 有关于具体知识点的类型论文吗?比如谈谈力学、光学、或者波之类的……。
8.化学论文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
电子发现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电子是一切元素的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这表明原子中还有与电子的电荷等量的正电荷,所以,研究原子的结构首先要解决原子中正负电荷怎样分布的问题。从1901年起,各国科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一、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模型,是J.J.汤姆逊于1904年提出的“电子浸浮于均匀正电球”中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密度连续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原子中的电子则在正电荷与电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的作用下浮游在球内。
这种模型被俗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逊还认为,不超过某一数目的电子将对称地组成一个稳定的环或球壳;当电子的数目超过一定值时,多余电子组成新的壳层,随着电子的增多将造成结构上的周期性。
因此他设想,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或许可用这种电子分布的壳层结构作出解释。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很快地被进一步的实验所否定,它不能解释α射线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从1904年到1906年6月,做了许多α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云母片和金属箔(如铝箔)的实验。英国物理学家W.H.布拉格(Bragg,W.H.1862-1942)在1904-1905年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他们发现 ,在此实验中α射线速度减慢,而且径迹偏斜了(即发生散射现象)。例如,通过云母的某些α射线,从它们原来的途径约偏斜2°,发生了小角度散射。
1906年冬,卢瑟福还认识到α粒子在某一临界速度以上时能打入原子内部,由它的散射和所引起的原子内电场的反应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结构。而且他还预见到可能会出现较大角度的散射。
1907-1908年间,在卢瑟福指导下盖革也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研究,发现α粒子射入金属箔时散射角与材料的厚度和原子量有关;又发现大多数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偏角很大。卢瑟福敏锐地认识到精确地观察大角度α粒子散射对于了解原子内部的电场和结构非常重要。
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青年研究生马斯顿(Marsden,E.1889-?)于1909年3月用镭作放射源,进行α粒子穿射金属箔(先后用了金箔和铂箔)的实验,精心测量数量极少的大角度散射粒子。结果发现约有八千分之一的入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平均为90°,其中有的甚至反弹回来。
α粒子的这种超过90°的反常的散射现象,使卢琴福十分惊讶,虽然他事前对大角度散射做过一些推测。多年以后,他在1925年的一次讲演中曾讲到1909年3月这次实验后的心情。
他说:“如果将一张金叶放在一束α射线的径迹上,某些射线进入金的原子并被散射,那只是所期望的。但是,一种明显而未料相想到的观察是一些快速的α粒子的速度和能量之大,那是一张极其惊人的结果。
……正好象一个炮手将一颗炮强射在一张纸上,而由于某种其他原因弹头再弹回来一样”。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马斯顿对实验进行总结并写成论文,交英国皇家学会发表。
三、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建立有核原子模型 盖革和马斯顿由于对自己的发现的意义了解不深,论文发表后又回到小角度散射实验方面。卢琴福则不同,他1909年讲学时谈到大角度散射时说:“这一结果对于了解原子周围或原子内部的电场强度,带来了巨大光明。”
又说:“原子处于一个强电场中的结论是不可避免的,否则α粒子通过象一个分子直径这样小的距离而改变方向是不可能的。”此后一二年内,卢瑟福以他敏锐的直觉和深邃的洞察力,紧紧抓住这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观点,探索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原因,从而发现了原子的有核结构。
1910年12月,卢瑟福对大角度散射过程的受力关系进行计算,得出一个新的原子结构设想。经过反复思索、研究,于1911年4月下旬写出论文《α和β粒子被物质散射和原子结构》,于5月发表。
他认为α粒子是在同作为靶的金属箔的原子一次碰撞中改变其方向的,因此原子中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它对带正电荷的α粒子的很强的排斥力使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其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核外是很大的空的空间,带负电的、质量比核轻得多的电子在这个空间里绕核运动。卢瑟福在论文中提出他的原子有核模型可从几个方面验证,盖革和马斯顿1912年所做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
1913年莫斯莱定律的发现以及1919年阿斯顿(Ast-on,F.W.1877-1945)用质谱仪测定各种元素的同位素进一步证实了卢琴福的原子模型。 但是,卢瑟福原子模型由于同经典电磁理论存在着尖锐矛盾而遇到困难,所以发表后没有很快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1913年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与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结合起来,使它发展成为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迅速受到各国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大大提高了卢瑟福和玻尔的声誉。从1898年发现镭到1911年发现原子核和原子有核结构,出现了根本变革以往的原子论的划时代科学硕果。
原子有核结构的发现意味着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出现,也是现代结构化学即将诞生的前奏。参考资料: http://gshy.tsyz.org/Article_Show.asp?。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原子物理毕业论文(写一篇关于原子的小论文300字和宇宙的小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