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实验论文
深圳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者: 张子科,刘开鑫 实验时间: 2008/4/3 气温: 21.6 ℃ 大气压: 101.1 kPa 实验七:二组分固枣液相图的测绘 一.目的要求 1)、分析法测绘铅-锡二元金属相图,了解固-液相图的基本特点 2)、学会热电偶的制作、标定和测温技术 3)、掌握自动平衡记录仪的使用方法 二.仪器 试剂 自动平衡记录仪 热电偶 电炉、泥三角 、坩锅钳 纯Sn、含Sn为20%、40%、60%、和80%的SnPb合金以及纯Pb(坩锅上的记号分别为1、2、3、4、5、6)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热电偶工作曲线 Pb Sn H2O 相变温度 ℃ 323 232 100 平台高度 格 61.9 47.3 28.1 曲线斜率 6.6118 曲线截距 -84.269 步冷曲线 Pb % 0 20 40 60 80 100 折点高度 格 47.4 43.8 41.2 47.5 56.5 62.3 平台高度 格 40.5 40.5 40.4 40 39.9 39.9 折点温度 ℃ 229 205 188 230 289 328 平台温度 ℃ 228 184 183 180 180 325 热电偶工作曲线 Pb~Sn相图 四.提问思考 1.步冷曲线各段的斜率以及水平段的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对于斜率来说,与平衡记录仪的走纸速度和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比例有关;对于水平长度来说,与控制冷却速度有关。
2.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各步冷曲线的降温速率控制是否得当。 答: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并没有采取降温控制,不过各平台明显,所以,由此看来,我们操作得当! 3.如果用差热分析法或差示扫描发来绘制相图,是否可行? 答:由于样品在吸热中相变较多,造成热容变化很大,与参比物相差甚远,造成基线发生漂移,因此,用以上两种方法不可行。
4.试从实验方法比较测绘气—液相图的异同点。 答:不同点:确定坐标的方式不同。
相同点:都是确定温度与浓度的关系,两者的数据都是热力学平衡下的结果。 本文来自: 优习网() 详细出处参考: 。
2.求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呜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
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
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
3.求两篇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李彤、陆诗婷、赵尚儒、余滔 班级:初三(1)班 日期:2009.9.19 探究活动(或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活动(或实验)目的: 用品(如仪器.药品等):蜡烛、石灰水、烧杯、木条、火柴、小刀、水槽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蜡烛烛芯为白色棉线,外壳为较软的石蜡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蜡烛硬度较小 2.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味道 白色.固体.圆柱形.无味 蜡烛是无色无味的圆柱形固体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蜡烛的密度较小 溶解性较弱 3.点燃时 (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火焰 火焰分三层,处在外焰的一层最明亮;处在烛芯的那一层最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2秒s后取出 处在外焰的一层火柴最先碳化,处在焰芯的那一层火柴无明显变化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 烧杯内壁有一层水雾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4)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倒入少量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了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4.熄灭后 (1)将蜡烛熄灭,并观察 有白烟升起 蜡烛熄灭后有气体生成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的白烟 蜡烛复燃 白烟是石蜡气体 结论:蜡烛具有可燃性,在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熄灭后所生成的石蜡气体会使蜡烛复燃 问题和建议: 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赵尚儒、李彤、陆诗婷、余滔 探究活动(或实验)名称: 探究活动(或实验)目的: 用品(如仪器.药品等):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 1.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
(1)在两个不同的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到放入水中。将吸管伸入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逐渐消失集气瓶内的充满呼出气体 呼出气体不易溶于水 (2)收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并正放在桌上 集气瓶内的气体没颜色 人的呼出气体无色 2. 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差别。
(1)收集两瓶空气 集气瓶内的空气无色无味 空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2)向一瓶空气和另一瓶呼出的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震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的石灰水无发生明显变化,盛呼出气体的瓶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空气多 (3)在另一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无变化,呼出气体的熄灭 空气中的氧气多于呼出气体 (4)对着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片比较 放置不动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呼气的玻璃片上水雾 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不空气中的多 结论: 问题和建议:。
4.求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呜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
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
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
5.谁有大一的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正好有一份大学的实验报告供你参考一下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 题 目: 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测试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一、研究背景(前言) 温度是一个极其特别的物理量。
在热力学中时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如黏度、密度、蒸气压、表面张力、折射率、电导、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等都与温度有关。
所以,许多物理化学实验必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通常用恒温槽来控制温度维持温度。
恒温槽所以能维持恒温 主要依靠恒温控制器来控制恒温槽的热平衡。恒温槽的原理:本实验讨论的恒温水浴就是一种常用的控温装置,它通过继电器、温度调节器(水银接点温度计)和加热器配合工作而达到恒温的目的。
其简单恒温原理线路如图2-1-1所示。当水槽温度低于设定值时,线路I是通路,因此加热器工作,使水槽温度上升;当水槽温度升高到设定值时,温度调节器接通,此时线路II为通路,因电磁作用将弹簧片D吸下,线路I断开,加热器停止加热;当水槽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度调节器断开,线路II断路,此时电磁铁失去磁性,弹簧片回到原来的位置,使线路I又成为通路。
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恒温槽维持在所需恒定的温度。各种恒温槽广泛使用于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医药食品、冶金、石油、农业等领域。
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恒温场源,是研究院、高等院校、工矿企业实验室、质检部门理想的恒温设备。因此,对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测试非常重要。
二、实验目的1.了解恒温槽的结构及恒温原理,初步掌握其装配和调试的基本技术。2.绘制恒温槽灵敏度曲线(温度-时间曲线),学会分析恒温槽的性能。
3.掌握贝克曼温度计和接触温度计的调节及使用方法。4.了解温度的PID控制技术。
三、实验原理 恒温槽一般由浴槽、加热器、搅拌器、温度计、感温元件、恒温控制器等部分组成。恒温槽装置示意图:1.浴槽2.加热器3.搅拌器4.温度计5.电接点温度计6.继电器7.贝克曼温度计1.浴槽:通常有金属槽和玻璃槽两种。
其容量和形状视需要而定。2.加热器:通常的是电热器。
根据恒温槽的容量、恒温温度以及与环境的温差大小来选择电热器的功率。3.搅拌器:一般用电动搅拌器,搅拌速度可调,使槽内各处温度尽可能保持相同。
4.温度计:常用1/10℃温度计作为观察温度用。为了测定恒温槽的灵敏度,可用1/100℃温度计或贝克曼温度计。
所用温度计在使用前需进行标化。5.感温元件:它是恒温槽的感觉中枢,是提高恒温槽精度的关键所在。
感温元件的种类很多,如接触温度计、热敏电阻感温元件等。6.电子继电器:用来控制恒温槽加热器“通”“断”电的装置。
恒温槽灵敏度的测定是在指定温度下,观察温度的波动情况,控温效果可以用灵敏度△t表示(t1为恒温过程水浴的最高温度,t2为恒温过程水浴的最低温度):常以温度—时间曲线表示:四、实验部分1.主要药品和仪器设备 主要药品:松香、锡、蒸馏水等。仪器设备:玻璃缸、接触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温度计( 1/10℃ )、停表、搅拌器、电子继电器、加热器。
2.实验步骤 (1)恒温槽的装配 在玻璃缸中加入蒸馏水至容积2/3处,按图将各部件装好,接好线路。(2)调节贝克曼温度计 将贝克曼温度计调节好,使其水银面在25℃时位于2.5℃左右刻度。
(3)恒温槽的调试 打开控温装置,调节温度至25℃,打开搅拌器,置于合适的速度,打开加 热器,置于合适的功率,等待恒温。(4)30℃时恒温槽灵敏度的测定 待恒温槽在30℃下恒温后,每0.5min从贝克曼温度计上读一次温度,测定30min。
(5)35℃时恒温槽灵敏度的测定 改变恒温槽温度,使其在30℃恒温,用同样的方法测定恒温槽30℃时的灵 敏度。实验结束,先关控温装置、搅拌器,再拔下电源插头。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时间/min 30℃时温度差 30℃时温度 35℃时温度差 35℃时温度0.5 0.125 30.125 0.276 35.2761.0 0.109 30.109 0.101 35.1011.5 0.095 30.095 0.296 35.2962.0 0.082 30.082 0.271 35.2712.5 0.069 30.069 0.266 35.2663.0 0.055 30.055 0.266 35.2663.5 0.044 30.044 0.269 35.2694.0 0.030 30.03 0.255 35.2554.5 0.016 30.016 0.289 35.2895.0 0.004 30.004 0.270 35.275.5 -0.012 29.988 0.246 35.2466.0 -0.024 29.976 0.256 35.2566.5 -0.038 29.962 0.245 35.2457.0 -0.052 29.948 0.276 35.2767.5 -0.066 29.934 0.270 35.278.0 -0.080 29.92 0.247 35.2478.5 -0.094 29.906 0.245 35.2459.0 -0.107 29.893 0.250 35.259.5 -0.121 29.879 0.243 35.24310.0 -0.132 29.868 0.277 35.27710.5 -0.145 29.855 0.260 35.2611.0 -0.156 29.844 0.232 35.23211.5 -0.168 29.832 0.101 35.10112.0 -0.178 29.822 0.246 35.24612.5 -0.189 29.811 0.241 35.24113.0 -0.200 29.8 0.251 35.25113.5 -0.211 29.789 0.247 35.24714.0 -0.222 29.778 0.245 35.24514.5 -0.231 29.769 0.255 35.25515.0 -0.243 29.757 0.237 35.23715.5 -0.252 29.748 0.241 35.24116.0 -0.262 29.738 0.243 35.24316.5 -0.271 29.729 0.252 35.25217.0 -0.281 29.719 0.303 35.30317.5 -0.261 29.739 0.251 35.25118.0 -0.247 29.753 0.251 35.25118.5 -0.256 。
6.急求几篇化学实验论文
我给你提供几编吧。
苯佐卡因的合成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苯佐卡因的合成,了解药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2。 掌握氧化、酯化和还原反应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苯佐卡因为局部麻醉药,外用为撒布剂,用于手术后创伤止痛,溃疡痛,一般性痒等。 苯佐卡因化学名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化学结构式为: 苯佐卡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而麻;mp。
88~90℃;易溶于乙醇,极微溶于水。 合成路线如下: 三、实验方法 (一)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氧化) 在装有搅拌棒和球型冷凝器的250 mL三颈瓶中,加入重铬酸钠(含两个结晶水)23。
6 g,水50 mL,开动搅拌,待重铬酸钠溶解后,加入对硝基甲苯8 g,用滴液漏斗滴加32 mL浓硫酸。滴加完毕,直火加热,保持反应液微沸60-90 min(反应中,球型冷凝器中可能有白色针状的对硝基甲苯析出,可适当关小冷凝水,使其熔融)。
冷却后,将反应液倾入80 mL冷水中,抽滤。 残渣用45 mL水分三次洗涤。
将滤渣转移到烧杯中,加入5% 硫酸35 mL,在沸水浴上加热10 min,并不时搅拌,冷却后抽滤,滤渣溶于温热的5% 氢氧化钠溶液70 mL中,在50℃左右抽滤,滤液加入活性碳0。5 g脱色(5~10 min),趁热抽滤。
冷却,在充分搅拌下,将滤液慢慢倒入15% 硫酸50 mL中,抽滤,洗涤,干燥得本品,计算收率。 (二)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酯化) 在干燥的100 mL圆底瓶中加入对硝基苯甲酸6 g,无水乙醇24 mL,逐渐加入浓硫酸2 mL,振摇使混合均匀,装上附有氯化钙干燥管的球型冷凝器,油浴加热回流80 min(油浴温度控制在100~120℃);稍冷,将反应液倾入到100 mL水中,抽滤;滤渣移至乳钵中,研细,加入5%碳酸钠溶液10 mL(由0。
5 g碳酸钠和10 mL水配成),研磨5 min,测pH值(检查反应物是否呈碱性),抽滤,用少量水洗涤,干燥,计算收率。 (三)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还原) A法:在装有搅拌棒及球型冷凝器的250 mL三颈瓶中,加入35 mL水,2。
5 mL冰醋酸和已经处理过的铁粉8。6 g,开动搅拌,加热至95~98℃ 反应5 min,稍冷,加入对硝基苯甲酸乙酯6 g和95% 乙醇35 mL,在激烈搅拌下,回流反应90 min。
稍冷,在搅拌下,分次加入温热的碳酸钠饱和溶液(由碳酸钠3 g和水30 mL配成),搅拌片刻,立即抽滤(布氏漏斗需预热),滤液冷却后析出结晶,抽滤,产品用稀乙醇洗涤,干燥得粗品。 B法:在装有搅拌棒及球型冷凝器的100 mL三颈瓶中,加入水25 mL,氯化铵0。
7 g,铁粉4。3 g,直火加热至微沸,活化5 min。
稍冷,慢慢加入对硝基苯甲酸乙酯5 g,充分激烈搅拌,回流反应90 min。待反应液冷至40℃左右,加入少量碳酸钠饱和溶液调至pH 7~8,加入30 mL氯仿,搅拌3~5 min,抽滤;用10 mL氯仿洗三颈瓶及滤渣,抽滤,合并滤液,倾入100 mL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弃去水层,氯仿层用5% 盐酸90 mL分三次萃取,合并萃取液(氯仿回收),用40% 氢氧化钠调至pH 8,析出结晶,抽滤,得苯佐卡因粗品,计算收率。
(四)精制 将粗品置于装有球形冷凝器的100 mL圆底瓶中,加入10~15倍(mL/g)50% 乙醇,在水浴上加热溶解。稍冷,加活性碳脱色(活性碳用量视粗品颜色而定),加热回流20 min,趁热抽滤(布氏漏斗、抽滤瓶应预热)。
将滤液趁热转移至烧杯中,自然冷却,待结晶完全析出后,抽滤,用少量50% 乙醇洗涤两次,压干,干燥,测熔点,计算收率。 (五)结构确证 1。
红外吸收光谱法、标准物TLC对照法。 2。
核磁共振光谱法。 注释: 1。
氧化反应一步在用5% 氢氧化钠处理滤渣时,温度应保持在50℃左右,若温度过低,对硝基苯甲酸钠会析出而被滤去。 2。
酯化反应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如有水进入反应系统中,收率将降低。 无水操作的要点是:原料干燥无水;所用仪器、量具干燥无水;反应期间避免水进入反应瓶。
3。 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及少量未反应的对硝基苯甲酸均溶于乙醇,但均不溶于水。
反应完毕,将反应液倾入水中,乙醇的浓度降低,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及对硝基苯甲酸便会析出。 这种分离产物的方法称为稀释法。
4。 还原反应中,因铁粉比重大,沉于瓶底,必须将其搅拌起来,才能使反应顺利进行,故充分激烈搅拌是铁酸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
A法中所用的铁粉需预处理,方法为:称取铁粉10 g置于烧杯中,加入2% 盐酸25 mL,在石棉网上加热至微沸,抽滤,水洗至pH 5~6,烘干,备用。 。
昆虫信息素2-庚酮的合成研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原理。 2、学习乙酰乙酸乙酯的钠代、烃基取代、碱性水解和酸化脱羧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3、进一步熟练掌握蒸馏、减压蒸馏、萃取的基本操作。 4、了解生物信息素的作用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 2-庚酮发现于成年工蜂的颈腺中,是一种警戒信息素。同时,也是臭蚁属蚁亚科小黄蚁的警戒信息素。
当小黄蚁嗅到2-庚酮时,迅速改变行走路线,四处逃窜。2-庚酮微量存在于丁香油、肉桂油、揶子油中,其具有强烈的水果香气,可用于香精。
它的合成是由乙酰乙酸乙酯和乙醇钠反应,形成钠代乙酰乙酸乙酯,该负碳离子与正溴丁烷进行SN2反。
7.物理1000字论文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Xηwa(Chamia),希伯莱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它的最早来源难以查考.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假定是从埃及古字Chemi来的,不过这个名字的意义很晦涩,有埃及、埃及的艺术、宗教的迷惑、隐藏、秘密或黑暗等意义。
其所以有这些意义,大概因为埃及在西方是化学记载诞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学极为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实用化学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进已有一种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制造玻璃,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制造方法了。再从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时已精于使用防腐剂和布帛染色等技术。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至于其它几种意义,可能因为古人认为化学是一种神奇和秘密的事业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缘故。
中国的化学史当然也是毫不逊色的。大约5000-11000年前,我们已会制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铜器,造纸、磁器、火药更是化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十六、十七世纪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化学”二字我国在1856年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书中。
化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它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它的分支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过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共轭电场论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你想了解他们吗?化学名人风采将带您走近他们..
8.化学实验论文 在线等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化学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
1. 以实验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安瓿、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以校本实验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镇。市内有全国有名的蔬菜瓜果大棚基地,有大大小小的油脂化工厂,有“顶天立地”的助力水泥,有百年老字号“枝江大曲”,有老牌企业湖北省化肥厂,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为实验探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比如,在参观湖北省化肥厂后,有的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氨的合成,有的兴趣小组对该厂排污口的水质进行鉴定;在参观“七星”麻油厂后,有的学生取其废弃物油膏(粗肥皂)进行成分鉴定和提纯,有的学生围绕校园食堂的食用油浪费状况和转化利用开展调查和试验。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 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然而,实验的多变性又常常促生灵感的闪现。教师若能敏锐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学出现精彩的生成。
在讲授蛋白质性质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鸡蛋白溶液与少量醋酸铅溶液作用产生凝聚现象的实验,得出了重金属离子Pb2+导致蛋白质变性的结论。可是在列举使蛋白质变性的种种条件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既然甲醛、乙醇等有机化合物能使蛋白质变性,那实验中使鸡蛋白变性的可不可能是CH3COO— 呢?”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其他学生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犹豫片刻,随即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能否设计实验来探究使蛋白质变性的粒子是Pb2+还是CH3COO—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设计出了实验方案:用三支试管分取3mL鸡蛋白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少量NaNO3、Pb(NO3)2、CH3COONa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把生成的沉淀分别移入三支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经过实验假设、验证、分析,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4.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开发和利用辅助性资源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教师在认真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为强化浓硫酸稀释的实验要求,我们把错误操作及其危害制成课件,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正确演示一同感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再如,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较慢,课堂中学生难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我们录制了实验全程让学生观看视频,现象清晰明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它的教学功能是其它任何教学活动难以代替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切莫盲目滥用。
9.化学实验论文 在线等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化学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 1. 以实验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安瓿、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
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以校本实验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镇。
市内有全国有名的蔬菜瓜果大棚基地,有大大小小的油脂化工厂,有“顶天立地”的助力水泥,有百年老字号“枝江大曲”,有老牌企业湖北省化肥厂,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为实验探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比如,在参观湖北省化肥厂后,有的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氨的合成,有的兴趣小组对该厂排污口的水质进行鉴定;在参观“七星”麻油厂后,有的学生取其废弃物油膏(粗肥皂)进行成分鉴定和提纯,有的学生围绕校园食堂的食用油浪费状况和转化利用开展调查和试验。
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 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
然而,实验的多变性又常常促生灵感的闪现。教师若能敏锐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学出现精彩的生成。
在讲授蛋白质性质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鸡蛋白溶液与少量醋酸铅溶液作用产生凝聚现象的实验,得出了重金属离子Pb2+导致蛋白质变性的结论。可是在列举使蛋白质变性的种种条件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既然甲醛、乙醇等有机化合物能使蛋白质变性,那实验中使鸡蛋白变性的可不可能是CH3COO— 呢?”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其他学生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我犹豫片刻,随即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能否设计实验来探究使蛋白质变性的粒子是Pb2+还是CH3COO—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设计出了实验方案:用三支试管分取3mL鸡蛋白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少量NaNO3、Pb(NO3)2、CH3COONa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把生成的沉淀分别移入三支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经过实验假设、验证、分析,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4.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开发和利用辅助性资源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教师在认真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为强化浓硫酸稀释的实验要求,我们把错误操作及其危害制成课件,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正确演示一同感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再如,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较慢,课堂中学生难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我们录制了实验全程让学生观看视频,现象清晰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它的教学功能是其它任何教学活动难以代替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切莫盲目滥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物理化学实验毕业论文(物理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