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有组数字:中国90%的财富集中在2%的人手里,我看到这组数字时感觉只有四个字:触目惊心
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国民从总体上教育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偏远地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知识,生产力水平几十年如一日,哪里来的财富?
2,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太健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可是法律体系的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有一部分人钻法律空子发家致富,而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合法保护。另一方面:法律的不断进步,给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平等,合法的致富机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3,行政职能不完善,政府职能待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行政职能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出现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如贪污,腐败,地方保护。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其深入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人民思想意识里面,反过来又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病态。这些都是政府职能和其自身问题的所在。
4,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可以有效参考的例子。我国是世界上搞得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都在参考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而我国则没有可以参考的很好的例子,这就注定了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会走些弯路,遇到困难,一切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去解决。
5,大多数国家都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结果。市场经济下,市场是经济的最主要调节者,也是主导者,这就决定了输家和赢家的共存性,由此,两极分化成为必然。
两极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是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两极分化保持在一定比例可有效刺激民众的积极性,但如果高出规定的比例则会引发资源的高度集中,易形成垄断,并且易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经济发展。
就这些了,呵呵,我不是学经济的,就是站在一个普通年轻人的角度很粗浅的看待这个问题,献丑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己之言,仅供参考
2.应该如何解决我国收入两极分化问题
呵呵,承认私人财产合法化,承认市场经济,如何能阻止一部分人迅速地积累财富?
关键是,要让收入来源合法化,减少灰色收入。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管理,防止部分人群通过内幕信息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要加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力度。如现在老老实实经营纳税的民营企业和通过买发票、虚开发票经营的民营企业,纳税负担相差就很大,形成不公平竞争与不良社会风气。
另外一方面,我国虽然收入差距很大,但是税法并未跟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往往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主要税种。而我国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占了税收收入的大部分。马上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中的工薪收入,事实上,主要还是减少了富人(当然,这里的富人是指拿工薪收入的)应交的个人所得税额。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一般都有遗产税和赠与税的,而我国是没有的。香港回归以后,也取消了遗产税。新加坡为了与香港竞争,也跟着取消了遗产税。这样,反而似乎遗产税也不好开征了。而大家一听遗产税这个名词,肯定是谁也不会愿意交这个税的,觉得人人受其害。而印象中,美国的遗产税是在收入达6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才交的,而且对于赠予公共事业是有免税政策的。
其实,关键是一些制度和收入两极分化不配套吧。所以,比较两难。
3.论收入差距如何导致两极分化
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 关于两极分化,马克思早就作过阐述。
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马克思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这种两极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所分析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
马克思不仅指出了财富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且深刻揭示了依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收入进行两极化分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产生和发展,塑造出了两个对立的、能够采取统一行动的贫富两极利益共同体。
而造成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产生的基础则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事实上,私有产权制度是使两极分化制度化、凝固化的制度基础。
无论是奴隶制、封建制还是资本制,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程度上使两极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化了。尽管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有些学者指出的所谓的“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是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的“有产阶级”,他们仍然处于从属于资本的地位,仍然受资本的剥削和奴役。
所以,财富分配两极化倾向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然存在着占有巨额财富的当代资本家阶级,也存在着拥有一定财产的现代工人阶级。
马克思对两极分化产生基础的分析,无疑是科学的。他深刻说明了私有产权制度是两极分化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制度性根源,揭示了私有产权制度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内在关系。
但是,如果从市场经济一般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与两极分化并没有必然性联系。虽然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要清晰、明确,但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市场化改革国家的实践证明,公有产权、特别是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兼容性,而且它们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
所以,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必然性。但是,市场经济的确要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按照效率原则来进行,收入差距拉开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
任由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到贫富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处于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收入差距拉大乃至出现贫富差距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有的是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从而对收入分配领域的监督和约束乏力;有的是在体制转轨初期“商机”的大量“突现”及收入分配机制“聚变”带来的超额利润;有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是产业、行业发展不平衡;有的是文化技术水平的高低差异;有的是违法违规经营;等等。 然而,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等同于两极分化的出现。
虽然两极分化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结果,两者也有着前后承递的联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区别,这可以从质、量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规定性来看: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两极分化表现了富有者对贫穷者劳动的无偿占有,体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在分配关系上的对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
两极分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劳动依附于资本权力的结果,以及基于资本权力之上的政治或经济权力对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结果。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和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收入分配规则和收入分配形式的扭曲,富者会越来越富,贫者会越来越贫,两极分化也就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极分化是资本权力作用下收入分配不公正的结果,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正性。 第二,从量的规定性来看。
两极分化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目前比较流行的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五等分比差法、十等分组分析法、泰尔指数(Theil index)等分析收入差距的技术和方法,都可以在量上或收入构成上反映收入差距或贫富差距的具体情况,尽管这些分析指标仅仅局限在量的方面的测定,但在说明贫富差距的具体程度上,无疑是科学有力的。
当这些分析方法显示出贫富差距相当大的时候,例如基尼系数显示出超过0.4,是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的差距过大,就具有两极分化的特征。基尼系数可以反映收入差距的程度,五等分比差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低收入层分别占有收入的比重和富有者与贫穷者在社会中的比重和构成。
例如富有者在人口数量上一般比重达到8%~10%。中国目前的高收入、高消费人数及财富占有者都不足1%,城乡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6%左右。
因此,轻易根据这种状况作出两极分化的判断,就会出现很大偏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贫富差距都是两极分化,也不是所有不公正的收入分配都会导致两极分化。
如果贫富差距程度较轻,或者贫者和富者没有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比重,即使是收入分配有些不公正,也不能说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第三,从“两极”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来看,两极分化反映了贫富阶层的出现和社会阶层的改变,。
4.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 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 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 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 献大小进行分配。
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 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 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保 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 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 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 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 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 业垄断的存在;。
5.急
财政赤字在短期波动而在长期平衡首先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除去战争因素赤字较高的年份往往都是经济比较萧条的年份,如美国20世纪以来出现过四次赤字比较严重的时期,赤字率超过了3%,究其原因都是由经济萧条引起的。而随后的赤字率下降甚至赤字减少出现赢余又都是经济状况转好、经济进入复苏和高涨期的结果。
比较典型的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高增长最终消除了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并转而出现赢余。因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财政收支是不平衡的,而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财政收支则又应是相对平衡或是基本平衡的。
除周期性因素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对财政的短期与长期平衡产生影响。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求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相应政府的支出强度与结构也有所区别。
在某些阶段上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公共政策目标,赤字会大一些,结果可能导致在某些阶段上财政的不平衡。但财政的短期不平衡是为了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运用得当能够为财政实现长期平衡提供重要保证。
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工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导致了持续时间较长的赤字,但为其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反周期的赤字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虽然一直被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加以普遍使用,但对这一政策的有效性却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学派的兴起,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重新占据上风后,西方经济理论界出现了否定赤字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倾向,也不断有政界人士出面反对赤字财政政策。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财政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从欧美日等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尽管有学者否定和政界人士反对,但赤字政策仍然作为最主要的反周期政策被使用,一直到现在从未被放弃过,只是使用的强度和方式随着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罢了。从历史数据上看,美日欧等国的赤字率具有明显的逆周期特征,与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变化。
直到今天美国政府仍在使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景气度。如最近布什政府在美国赤字率已经接近3%的情况下,又提出了高达6740亿美元的10年经济刺激方案。
各方普遍预计美国今后几年的财政赤字将超过3%。 造成赤字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周期财政政策中的相当部分已经被制度化为自动稳定器,在经济波动时自动发挥作用,导致财政赤字随经济周期逆向波动。
经济理论界并不特别反对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他们主要反对在自动稳定器之外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其次,反对财政政策的一些理论基础并不牢靠,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如财政政策无效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李嘉图等价定理就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其三,对赤字政策的批评和反对很多是出于选举政治中党派斗争的需要,而非完全从科学角度出发。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历次总统选举中赤字问题都成为在野党攻击执政党的重要武器,但以反赤字为旗帜上台的新总统又都无一例外地继续执行赤字财政政策,甚至比起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以新政闻名的罗斯福总统就是以平稳预算为竞选纲领登上总统宝座的,他的执政开创了美国和平时期长时间财政赤字的先例。1980年里根竞选时也承诺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他执政的结果是美国形成了和平时期最高的赤字率。
当然,西方国家的财政政策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有效性不足甚至下降的问题。如财政政策的“时滞过长”问题,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常常有经济刺激措施出台时经济已经复苏的情况。
导致财政政策“时滞过长”的重要原因是西方三权分立的政体和多党制,政府和议会往往就预算问题争执不下,迟迟不能决策。美国从大萧条时的胡佛总统开始直到今天的布什总统,每遇经济萧条或是衰退时,总统总是指责国会中的反对党拖延时间延误时机。
对财政政策的另一个指责是在萧条期或衰退期增大的财政支出在繁荣期也很难削减,结果导致了赤字滚雪球般的累积,这是与多党制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执政党为了取悦选民,巩固自己的票基,常常不顾政府的财政状况大派福利,这是赤字变得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如里根执政期间,他一方面通过减税取悦高收入者,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意大幅削减社会福利而开罪中产阶级,结果必然是赤字爆炸般增长。另有研究表明,像意大利这样由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赤字明显高于单独执政的国家,因为在多党联合政府里有更多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得到照顾。
显然,在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家里,这些问题就不一定存在,财政政策也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国发展阶段也是决定财政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美国和日本早期财政政策明显有效,与当时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关。在当时情形下,社会需求指向明确,政府公共投资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公共投资也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匹配较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相比之下,在发展后期,这些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可应用的范围明显缩小,一般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答辩(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