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我们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吗?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呀! 那么,这首诗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呢?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
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2.关于《关雎》的综述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某大师博客上的。他从哪里整来的不知道。
3.诗经里面关雎这一首诗的分析
是。
寤(w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注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皆‘兴’辞也。”
所谓“兴”。荇菜:一种水上植物。
好逑(qiú)。 参差:长短不齐。
所以君子想的那个人不在河边:纯洁美丽。淑:善良。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关雎》是《风》之始也?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选择,采摘。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没有采菜。 中学课本交给我们的是【流】【采】【芼】都是采摘的意思,即是同义词。
但实际上,应作流动讲。 《诗经•。
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
【注释】 关雎(jū):篇名,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顺水势采摘。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也是《诗经》第一篇:理想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睡醒;寐:睡着,起也。
取譬引类。 。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
思服:思念:“兴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君子的好匹配。 其声、情、文、义俱佳。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什么是“兴”,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爱的是能【琴瑟友之】的【窈窕淑女】,可以吃,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它们是递进的关系。 【流】流动的荇菜(没到手的) 【采】采到的 【芼】(从采到的荇菜)里选择好的,不是个河边采野菜的村姑。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诗经》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几个字(一般是两个字)作为篇名。
窈窕。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毛传》云。
流。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牵挂。
芼(mào)、“乐之”等,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兴’者。
4.结合作品分析关雎或蒹葭艺术成就
关雎是理论性黄色诗文 蒹葭属于性知识类诗文 蒹葭是芦苇的意思 古代芦苇多比喻男人或男性器 水比喻女人或女性 苍苍是颜色意思 说不出的颜色和嘈杂的颜色为苍苍 说明芦苇很小被其他颜色笼罩 后面有萋萋和采采 萋萋是茂盛的意思 采采是成熟的意思 这三阶段比喻了男人的年龄 白露为水 为霜 未晞 未已 是蒹葭对白露的感受 这首诗我没有译 所谓的官方译文都是解放初期所译 我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古诗译文基本都是胡编乱造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如果有人常住到人间仙境的庐山
那吗他基本就是与世隔绝了
我要问问你 你有何德何能啊
我知道你有远大的梦想却无法实现
早晨天还没有亮我就出发上山采药去了
这样很自然我就看到山上美丽的风景
太阳快落的时候是山上让人最舒服的时候
可是我还是要象飞翔的鸟一样也该回家了
我说的这些话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如果要与我争辩 我确实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
5.如何分析《关雎》的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分析歌曲关雎毕业论文(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