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一论文~~辛弃疾词作的特色~
我想应该从诗人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备受凌辱的时代切入比较好。皇帝的无能,大臣的贪污腐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构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基本特色。
以下是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2.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1、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本为行伍出身,早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驰骋沙场,中晚年也曾几次投身北伐的战斗,因此,刀、枪、剑、弓、甲、马以及“号角”、“沙场”等都成为他词中的抒情意象,另外,他还能将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也幻化为与军事相关的战马、将士等意象。所以说,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体现了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2、“以文为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
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这是众所周知的。苏轼提出并实践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并实践了以文为词的手法,即以散文的表现手法来写词。具体表现在,将散文、辞赋中常用的议论、对话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中。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融,从而大大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3、刚柔相济,亦庄亦谐构成了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词中所塑造的多是英雄的形象,抒发的也多是英雄的豪气与壮志,展示的是男子汉的阳刚之美与强劲的力度美。但是,他的词在表现阳刚之美的主导面时,也兼有柔性化的阴柔之美。如《摸鱼儿·更能消》一首词中就兼融刚柔之美。又如《清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虽然表面展示的是柔性之美,但是,蕴涵其间的也不乏带有阳刚之气的豪放之志。
总之,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在其词中可谓鲜明突出,俯拾即是。
3.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发扬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用纵横驰骋的才力、自由放肆的笔调填词,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境地。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如《沁园春》:“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
4.结合作品试论述辛弃疾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我最喜欢稼轩了唉,帮你找吧。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5.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南宋中期也是词的繁荣昌盛期,和诗一样,受时代的影响,爱国词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代表作家当推辛弃疾。
一 辛弃疾其人P109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他一生可分为四期。
1162年以前为沦陷及起义期。辛弃疾幼年跟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赞在靖康之难时未能南渡,但爱国之心不泯,常向辛弃疾灌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的爱国思想。1160年,年仅20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反金义军,诛杀过叛徒义端、张安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1162—1181年为南渡初时期。1162年辛弃疾回到南宋,最初并未受到真正重用,只是任些闲职。
面临苟和势力不断上涨的局面,辛弃疾于1165年及1170年,先后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美芹十论》前三篇论述了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实力,做好北伐准备,完成恢复大计,作了具体的论述与规划。
在《九议》中,辛弃疾再次斥责了投降派的谬论。并指出应作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
1172年以后官职虽有升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任地方要员,但“二年历遍楚山川”式的频繁调任,使他的爱国抱负始终难以施展。1181—1203年为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此时他心情十分矛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这并非他的愿望,他依然惦念着北伐事业。由于感情抑郁不平,时间又悠闲有余,故尔这一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1203—1207年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这时韩侂胄主持北伐事宜,任命辛弃疾镇江知府。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又反对草率从事。但他并未得到韩的真正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亦失败,辛弃疾赍志以殁,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
有《稼轩词》。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
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
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
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
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二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P111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
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
6.请帮忙
辛弃疾的主要内容是抒写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具体体现在:
1、抒发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早年生活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南归后日夜不忘恢复中原,因此,他用词反复的书写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战斗激情。
2、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辛弃疾有勇有谋,以抗金救国为己任,但是,南宋朝廷却没有重用他,反而还猜忌他,疏远他,投置闲散任地方小官长达二十余年,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不平。在许多登临怀古的词作中,这种情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3、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
整个南宋,上层官僚集团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斗争。而主和派几乎占的都是上风。词人对此是十分愤慨。在他的爱国词中大量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进行抨击。
扩展资料
辛弃疾1140年生于金国,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7.找些有关,辛弃疾词爱国思想及艺术特点的资料,
三、筹措恢复
辛弃疾南归后的前20年,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这期间,南宋政府对金朝基本上处于守势,朝廷上主要由主和派人士当权。辛弃疾权位不高,却不停地为恢复中原呼号筹措。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督师与金军战,兵败符离。次年,“隆兴和议”订立,张浚罢相。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与留守史正志、驻建康淮西军马钱粮总领叶衡相友善,作词章激励同僚抗金。这段时间内,辛弃疾曾考察符离之败以来的形势,分析宋、金双方长短,写成《美芹十论》进奏朝廷,期望坚定孝宗恢复之志。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辛弃疾论南北大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上《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陈述淮南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意见,被留京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 (1171年) 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提出九项具体措施,建议虞允文运筹恢复大业。乾道八年(1172年)春,辛弃疾以宣教郎出知滁州。滁州正当江淮要冲,地位重要,但由于连年兵燹天灾,经济萧条,州民贫瘠,多有流亡,加之自然条件较差,所以一般官吏都把到滁州任职视为畏途。辛弃疾到任后“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淳熙元年(1174年)春,辛弃疾离开滁州,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衡入朝为相后,力荐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孝宗再度召见,辛弃疾上《登对札子》,论朝廷行用会子事,迁仓部郎官。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赖文政在湖北起事,后转入湖南、江西,官军数为所败。本年六月,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督捕茶商军。闰九月,诱杀赖文政,茶商军平,辛弃疾加秘阁修撰。
此后几年间,辛弃疾职务调动更加频繁,他对此虽有所不满,却仍致力于改革邑政,筹措恢复之心并没有动摇。淳熙三年(1176年)秋冬之交,他被调任京西路转运判官。淳熙四年(1177年),差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从严治盗,又曾表举知武陵县彭汉老政绩。八月,江陵统制官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辛弃疾上书弹劾,朝廷以帅守与驻军不和为由,调辛弃疾任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冬日赴任。淳熙五年(1178年)春,在江西安抚使任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为民解冤;又奏请朝廷申严沿边州县耕牛战马出疆之禁,以便增强边境地区经济、军事实力。任未久,被召为大理少卿回临安,当年夏秋间,出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淳熙六年 (1179年) 三月,出为荆湖南路转运副使,任上奏进《论盗贼札子》,指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要求朝廷按治“贪冒无厌”之官吏,申斥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表现出开明的政治主张。孝宗亲自批答。秋,改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修水利,办荒政,赈济饥民;兴县学,拔擢人才;行榷酒法;整编乡社。鉴于地方军队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又经过紧张筹划,“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 。不仅对内起了治安作用,而且成为长江沿线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淳熙七年(1180年)冬,加右文殿修撰,再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辛弃疾到任时,正遇上大旱缺粮,民心浮动,乃出榜示:“闭籴者配,强籴者斩”,稳
定了局面,并组织人员借支官钱外出籴粮,于是,粮食“连樯而至,其值自减,民赖以济”(《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还拨出一宗解救了邻郡信州的饥荒。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旋因谏官王蔺劾奏其“奸贪凶暴,帅湖南时虐害田里”(《宋会要辑稿》一○一册《黜降官》第八。),遂落职。
这一时期,辛弃疾写了大量词作,年代可考者八十篇左右。其中《满江红》 (鹏翼垂空)、《满江红》(汉水东流)、《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等,格调高昂,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词的题材、风格、手法开始趋于多样,在歌词创作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辛弃疾的艺术特色(大一论文~~辛弃疾词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