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体育科学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方法,体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亦有自己的特点与要求。
本文仅就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基本格式以及内容与要求作一探讨。【关键词】科研论文;文章结构;基本格式;内容与要求【Keywords】Thesis;StructureandForm;ContentandRequirement***1前言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
体育科技写作,不仅是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是必须把握的一种具体的科研方法。因为,一切体育科学研究之成果最后大都以科研论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经科技信息载体传播于世的。
体育科研成果如不能最后写成科技作品(论文),公布于众,那么一切个人的科学见解和观点,一切创造和发明,都不可能得到传播和利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而只能是研究者头脑里的一些思维活动罢了,世人是无法知晓的,如然,也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了。诚然,人们衡量体育科研论文质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大小,然而,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的向社会传播并准确的被人们所理解则取决于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
这表明,一篇高质量的体育科研论文要求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随着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技信息量与日俱增,据报道,目前全世界体育期刊已达5000余种,每年问世的体育科技文献约25000—30000篇,平均天天有80余篇。
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与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借助于现代科技工具——计算机对体育科技成果、信息进行贮存、检索,使之迅速地传播与利用,已成为一种先进的传播交流手段。微机贮存与检索,要求体育科技学术期刊编排实现规范化,而期刊编排规范化首先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化。
要实现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就必须了解体育科技写作知识,把握其写作方法和技巧。笔者因职业之原故,拜读体育科研论文原稿颇多,从研读原稿论文感到许多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颇有价值,但论文写作不符合期刊编排规范化和科研论文撰写的要求。
其中最为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是文章结构层次混乱、写作格式极不统一(尤其是理论型和实验型的“定量化”研究论文)。这不仅给编者和读者熟悉和理解论文之精髓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和利用。
体育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科研方法,涉及的知识结构内容颇多,不同文体的体育科技作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本文仅对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和基本撰写格式的内容与要求作一探讨。
2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体育科研论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位论文,一类是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体育院校的学生或体育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旨在取得学位而写作的论文。
如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学术论文,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实践中为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而写作的论文。
目前,体育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大部分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体育科技学术刊物上。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学术论文又分为两种类型,即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
虽然体育科研论文的种类很多,构成的形式多样,但就其文章的主体结构有它的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2。
1序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序论,是论文的开头、引子,好比一出长剧的序幕,要有吸引力。通常以引言、导言、绪言、前言等小标题冠之,也可以不冠以任何小标题。
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前人的工作和现在的知识空白;②研究的理由、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③交待课题研究的范围、任务。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它所占的比例要小。
具体要求是背景材料的介绍要准确、具体,紧扣课题;研究的说明要实事求是,对作用意义不可夸大和自我评价;任务的交待应具体、明确。2。
2本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本论也称正论,它是体育科研论文的主体,课题的“创造性”主要在这一部分表达出来,它反映了论文所建立的学术理论、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达到的水平,简言之,本论水平决定了整个论文的水平。本论部分写作内容与要求包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对象及其选择的原因;观察到的事实、材料的收集及其收集方法和理由;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与讨论等。
本论部分的写作要素有三点:第一,理论分析。要求对所作的假定及其合理性进行理论论证;对于分析方法和材料,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自己改进和创造的,都应加以说明,对新的观点、独立创造的东西都应论述清楚,以便读者理解。
这一点,对于理论型论文,尤为重要。第二,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要求对实验原理、方法准确介绍,主要是实验方法、测试装置、测试对象、测试结果和测量精度等。实验过程的叙述力求简要,独创的实验方法可重点交待,常用的仪器和方法,用不着详加叙述。
这一点对于实验型论文要求很高。第三,。
2.求有关体育方面的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摘要:篮球运动历来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特别普九以后学校篮球场地设施的改善使篮球运动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篮球运动是身体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到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同时也影响到篮球运动这个项目的普及。
如何在篮球运动中做主动预防损伤,学会损伤后的一些急救常识,将有利于篮球运动在学校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来浅析时下中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对策,并对发生运动损伤后如何进行急救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促进篮球运动在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篮球运动,运动损伤,预防。 篮球运动历来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特别普九以后学校篮球场地设施的改善使篮球运动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生活、减轻学习压力、活跃校园、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篮球运动是身体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大,因此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带来了精神上的负担和受伤后的痛苦,同时也影响到篮球运动这个项目的普及。如何在篮球运动中做主动预防损伤,学会损伤后的一些急救常识,将有利于篮球运动在学校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我县四所高中男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发生情况的调查,浅析时下中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对策,并对发生运动损伤后如何进行急救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将为体育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事篮球运动和中学生进行健康篮球运动提供参考。一、研究对象: 周宁一中、周宁二中、周宁十中、周宁职专高中男生420人。
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 查阅有关体育院校学报及各学刊相关资料。2、问卷法 发放调查问卷 420份,回收 387份,回收率 91.1%,有效卷371份,占88.3%。
3、统计法 将收到数据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得到结果。三、原因分析、预防与急救表1篮球运动损伤问卷调查分类统计表损伤发生情况 损伤部位发生情况 运动损伤类型 损伤原因 备注371人在有334人有过损伤,发生率90.03 %; 在不同部位他们发生损伤552人次,平均每人1.65次 手指损伤发生率最高占24.55%,踝关节18.56%膝关节13.17%,腰背部8.38%,手腕9.88% 关节扭伤38.02%,软组织挫18.86%,肌肉拉伤17.07%,皮肤擦伤12.28% 场地不良,占26.65%;其次为准备活动不当23.65%;技术错误,占18.86%;违反规则,占15.87%等。
另外,还有气候、服装、鞋子和学生佩带的首饰、眼镜等因素造成的损伤占14.97%。 从表一可以发现:对发生损伤情况调查371中有334人发生过,发生率90.03 %,说明篮球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概率高;在不同部位的发生损伤人次达552人,平均每人达1.65次,说明在篮球运动的对抗中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损伤(其中手指损伤发生率高达24.55%,踝关节达18.56%,膝关节达13.17%,腰背部达8.38%,手腕达9.88%);从运动损伤类型的统计来看,关节扭伤占38.02%,软组织挫伤18.86%,肌肉拉伤17.07%,皮肤擦伤12.28%;从损伤原因的统计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场地不良占26.65%,其次为准备活动不当占23.65%,再次技术错误占18.86%,第四违反规则占15.87%等。
(一)、篮球运动损伤原因分析1、准备工作不到位从调查中发现准备活动不到位造成的损伤发生率达23.65%,看出现在很多中学生平时打篮球真正在上场之前做好准备工作的人则少之又少,很多人都忽视准备热身活动这一环节,就直接参加篮球运动,这样就经常会出现各部位的损伤,有如手、脚、腰部位的扭伤、拉伤等。2、技术动作不规范从调查中发现因技术动作不规范造成的损伤发生率达18.86%和违反规则造成的损伤占15.87%。
说明现在中学生虽然喜欢篮球运动这个项目,但并没有真正掌握篮球运动的相关技术,学校体育课所教学的最基本的技术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参加篮球运动的需要,学生多数是靠央视体育频道和福建省体育频道看美国NBA和全国CBA的比赛来模仿学生球星的动作,然而中学生平时没经过专项素质的训练根本无法完成这类高难度的动作,因而发生的损伤就很多。3、违反规则从调查中发现违反规则造成的损伤占15.87%。
说明大多数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经常违反规则、动作粗野、幅度过大,如随便撞、推、拉、拌、打等五花八门的故意犯规造成损伤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伤。为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篮球运动规则的教育普及刻不容缓,这也是篮球运动在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4、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和注意力不集中从问卷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因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损伤观念,往往不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防伤措施,于是常常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如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手指扭伤、被球击伤、被他人撞伤等。
而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比赛经验,临场产生犹豫不决或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这些也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 5、客观因素客观因素,这里指的是自身以外的事物,场地、器材、气候等等,这些也都不容忽视的。
从调查中发。
3.08体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体育教育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心理学在体操函授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健美操教学结构优化改革与实践应用探讨 体操课中错误运动技能的防止与纠正 健美操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程序教学法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对创造性思维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探讨 试论体操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健美操选项课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探讨 克服体操教学中学生的胆怯心理 培养学生创编健美操动作能力的探讨 对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健美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关于对体操教学教法的研究 健美操走向俱乐部不同模式的研究 健身健美操对发展学生素质的可行性研究 心理学在体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 体操教学中教学原则运用的研究 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探讨 体操教学能力系统培养的研究 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健美操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从体操新规则的变化谈体操运动的发展 高校专业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探讨 体操教学能力系统培养的研究 形象思维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女生健美操专选教材的选编和使用 谈体操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影响健身性健美操效果的因素 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的改革 体育函授生舞蹈与健美操教学的思考 健美操选项课运动素质与考核成绩相关的研究 创新思维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体操教学训练中掌握动作技能的分析 健美操对促进女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 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考核方法探析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体操普修课中运动损伤分析 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专业体操考试改革的初步实验研究 对体操课程的认识与学习 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研究 对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探讨 台州市中学生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对体育课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 多媒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 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台州市课余训练现状研究 台州市社区体育研究 关于保证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典型经验的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训练的项目布局,运动员年龄,训练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改革的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比较研究 关于如何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工作的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如何更好地为"奥运争光计划"服务的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终身体育的关系研究 关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地位,目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关于具有台州特色,不同类别地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体系与管理的研究 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研究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特征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疲劳诊断和恢复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理论与方法 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评方法 田径运动技术最优化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 国内外田径运动竞赛训练体制比较 田径运动训练中的生理,生化问题 体育活动的机能评定问题 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 各种人群体质的现状与规律 运动与身心健康问题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 试谈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新课标与体育教师修养 谈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 社区体育调查与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 1、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生理机制 2、体适能检验(测)与评价 3、肥胖与运动 4、运动处方的研究进展 5、大学生体质现状 6、高水平运动队体能或技能的现状与训练方法现状 7、大学生运动或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8、心率指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及原理 9、谈肌肉力量训练 10、用能量代谢原理谈运动训练的设计 11、从无氧域指标的分析中谈有氧工作训练的最佳化问题 12、对肌肉工作前初长度的适度拉长提高力学效果的生理学分析 13、用运动生理学原理与自己从事的体育实践相结合的体会、总结文献综述或具体的实验等 14、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对身高的影响 15、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16、赛前补糖对耐力运动的影响 17、合理补充维生素C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8、髌骨劳损的发生规律和预防的研究 19、运动处方在运动实践中的研究 20、骨骼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 21、设计肌肉练习手段提高立定跳远(或铅球)成绩的研究 22、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21、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某项技术重要环节以及相应的辅助练习手段 22、不同运动项目下肢运动频率的测试方法研究 23、中小学生短跑的步长步频指数研究 24、身体成分研究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5、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特征的调查与研究 26、运用形态测量和指数法评述某项运动的选材依据 27、试述力量素质的。
4.求一篇关于 体育竞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 论文
浅析当今视角下竞技运动文化发展规律 摘 要】竞技运动文化包括内部结构属性和外部系统两个子系统。
本文从这两个子系统来浅析当今视角下竞技运动文化的发展规律,认为竞技运动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科学和谐性规律,它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子系统的整合体。 【关键词】竞技运动 文化 规律 竞技运动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主体,伴随着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身整体系统的构建,它既给人类生活带来观念上的变化,推动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又加快了国家物质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它既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又是使世界达到和平相处的有效手段。
竞技运动文化以其特有的这些功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杠杆。为了更好地发挥竞技运动文化的功能作用,人类应积极主动去认识,理解,把握它的发展规律,这就必须对它的两个子系统做深入研究。
1 竞技运动文化的内部结构属性是它的第一子系统 竞技运动项目的结构都是由动作设计,规则设计,场地要求,器材规格等组成的。以这些要素为基础在竞技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矛盾体,比赛结果是确定还是非确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存不存在必胜法则、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器材,场地等设计是固定的还是非固定的。
这三个矛盾体决定着竞技运动文化系统的演进和发展方向。解决这三个矛盾体也就抓住了第一子系统的属性。
1.1比赛结果是不确定的 假如比赛结果是确定的,冠军就会经常被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获得,那么其它人就失去了对该项竞技运动的兴趣和追求,导致参与该项竞技运动的人就会越少,那么这项竞技运动就可能被淘汰。正是由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使系统处在一种动态的寻求和谐的过程中,使系统在演变进化中,能找到多个关节点,使竞技运动项目有牢固的基础,在平稳中向前发展。
掌握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对比赛结果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做好失败与成功的心理准备,不至于走极端。 1.2竞技运动项目不存在必胜法则 当今有的教练宣称我找到了某项竞技运动的制胜规律,这是错误的。
纵观各级各类项目赛事,几乎每次都有“冷门”爆出,制胜规律本身就是客观的非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训练方法,制胜理论也许现在可行,但以后未必可行。制胜规律只是人们理想化了的规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绝对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比赛中针对不同的选手,采用不同的策略,在规则变化时寻找不同的训练理论。
在科技先导下开创新的训练方法,任何训练方法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 的。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谁适应快谁就优先胜出。
掌握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引起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创新精神。 1.3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动作设计、器材规格、场地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竞技运动训练方法的日益创新,竞技运动项目各个方面与科学技术结合利用率日益提高,仍采用固定不变的规则、动作、器材、场地已经不利于竞技运动项目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乒乓球赛制改为了11分制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这个项目的规则的修改不是盲目的,而是竞技运动项目系统价值科学的,明晰的要求选择。规则不是固定的,可以修改,动作可以重新设计、器材场地等也可以修改。
掌握竞技运动文化发展科学规律有助于我们对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做深入细致的思考,提前做好预见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 上述三个矛盾体并不是简单的累加构成竞技运动文化系统的第一子系统,它们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有着横向联系和纵向的联系,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要保证项目的发展、进化,系统必然在寻求一种高度的科学和谐方式去解决出现的不利因素产生的阻碍问题。
一旦掌握了必胜规律,导致比赛结果确定,比赛结果确定,导致项目社会适应度下降,必然要求去修改规则,制定出与社会高度适应的竞技规则。概括起来,竞技运动文化系统的第一系统符合自然辩证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和谐规律。
2 竞技运动文化的外部系统是它的第二子系统 所谓的外部系统是指除竞技运动文化自身以外的能够影响并作用于它,是它赖以生存的一切外在因素,包括政治化因素、经济化因素、其它各种文化的协同作用三方面。 2.1竞技运动文化要求和谐的政治化 竞技运动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染上了政治色彩,并具备政治功能。
首先,政治是竞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并给它指明方向。国家,政府专门成立了体育局、体育司等部门,是这一职能的主体,运动员、教练员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
其次,竞技运动文化为政治服务,巩固政治基础,完善政治结构。在奥运会中,运动员获得的荣誉不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运动员获得荣誉能够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变向地服务于政治,巩固其基础。竞技运动文化的政治化是十分重要,有利于发展竞技运动文化自身而且还能改善国家内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矛盾。
2.2竞技运动文化要求和谐的经济化 首先,竞技运动文化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经济。各级各类赛事的举办,无不需要赞助商出资,国。
5.谁有关于电子竞技与体育运动的论文
一、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 1.电子竞技概念。
电子竞技产生于网络游戏,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定义是:电子竞技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从定义上看,电子竞技与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并无不同。
通过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电子竞技运动把信息技术和体育竞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
2.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分析。在国外,电子竞技作为体育概念的延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在韩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被列为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年产值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据北美最大的娱乐软件商会组织IDSA统计:2001-2004年全球电子竞技产业年均成长率持续高达15%,2003年北美电子竞技产值为100亿美元,到2004年欧美的总产值达到490亿美元。
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体育竞技都可以成为一项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必须在市场化条件下拥有巨大的供给和需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1)中国上网用户剧增。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下同)的调查,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人,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增加了140.3倍。我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为世界所瞩目。
但87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还仅占6.7%,这说明尽管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快,发展空间仍非常大。巨大的网民数量意味着巨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需求就意味着商机和市场,这也正是电子竞技体育产业诞生的先决条件。
(2)电子竞技体育伴随新技术而产生。电子竞技借助于网络、计算机、鼠标、键盘与统一的规则等实现不同组织和系统间信息的廉价传递,进行人与人的对抗。
电子竞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这与足球运动员借助草地、球门和足球进行对抗,篮球运动员借助篮球场、篮球和球框进行比赛几乎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子竞技只有在信息技术足够成熟的情况下才产生。20年前信息技术没有这么发达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项目的产生。
(3)经济的发展使电子竞技成为一种需要。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 2002年为37.7%(资料来源:1990、2002《中国统计年鉴》)。
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愿意在休闲娱乐上花销更多。计算机网络由于其互动性、趣味性和便捷性受到人们的青睐。
CNNIC2004年7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4.5%的用户把休闲娱乐作为其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3.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是产业融合的产物。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过研究发现,工业文明的秘密在于“分工”,分工是财富的根本来源。分工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最初也是最大的区别点。
亚当·斯密据此而作的《国富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石和理论依据。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预示融合是当代财富的根本来源。
融合是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点。有学者认为,就生产者与消费者、买方与卖方关系而言,农业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合一;工业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分工;信息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融合。
信息产业的知识信息特征使其具有向其他社会产品的附着性、粘贴性和渗透性,从而与其他三类产业相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信息产业的产品一旦被人们需求,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它的影响,并和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产生新的产业,称为产业融合。
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正是信息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的产物。 二、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偏见。
当代,电子竞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体育竞技项目、一个新兴产业,是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虽然有无数的人在这一高科技的智力运动项目里乐此不疲,但在现实中,社会舆论有意无意地给人们灌输电子竞技有害论。
一些媒体大量报道某些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荒废青春和学业的事件,使电子竞技成为“人人喊打”的“电子海洛因”。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使得电子竞技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企业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这个市场;运动员还只能叫“玩家”,其待遇和一般的运动员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广大爱好者只能偷偷摸摸地从事电子竞技;政府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也难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引导和监管,有时不得不以禁代管。
电子竞技比赛的电视转播禁令可谓当前社会歧视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典型反映。可以说,社会的偏见是影响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正常发展的巨大阻力。
2.政府缺位和错位管理。在2003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把电子竞技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之前,我国政府一些有关部门对于电子竞技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对该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估计不足,对电子竞技存在缺位管理和错位管理。
一些管理部门往往在没。
6.体育论文的参考选题有哪些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体育课结构的研究
2、体操教材、教法的研究
3、大、中学生体质的研究4、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研
5、大、中学校课外活动的改革
6、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探讨
7、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成材之路
8、体育器材的研制
9、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0、各单项运动训练的研究
7.谈谈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快感,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3. 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8.谁有关于电子竞技与体育运动的论文
一、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 1.电子竞技概念。
电子竞技产生于网络游戏,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定义是:电子竞技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从定义上看,电子竞技与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并无不同。
通过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电子竞技运动把信息技术和体育竞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
2.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分析。在国外,电子竞技作为体育概念的延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在韩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被列为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年产值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据北美最大的娱乐软件商会组织IDSA统计:2001-2004年全球电子竞技产业年均成长率持续高达15%,2003年北美电子竞技产值为100亿美元,到2004年欧美的总产值达到490亿美元。
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体育竞技都可以成为一项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必须在市场化条件下拥有巨大的供给和需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1)中国上网用户剧增。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下同)的调查,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人,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增加了140.3倍。我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为世界所瞩目。
但87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还仅占6.7%,这说明尽管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快,发展空间仍非常大。巨大的网民数量意味着巨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需求就意味着商机和市场,这也正是电子竞技体育产业诞生的先决条件。
(2)电子竞技体育伴随新技术而产生。电子竞技借助于网络、计算机、鼠标、键盘与统一的规则等实现不同组织和系统间信息的廉价传递,进行人与人的对抗。
电子竞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这与足球运动员借助草地、球门和足球进行对抗,篮球运动员借助篮球场、篮球和球框进行比赛几乎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子竞技只有在信息技术足够成熟的情况下才产生。20年前信息技术没有这么发达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项目的产生。
(3)经济的发展使电子竞技成为一种需要。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 2002年为37.7%(资料来源:1990、2002《中国统计年鉴》)。
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愿意在休闲娱乐上花销更多。计算机网络由于其互动性、趣味性和便捷性受到人们的青睐。
CNNIC2004年7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4.5%的用户把休闲娱乐作为其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3.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是产业融合的产物。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过研究发现,工业文明的秘密在于“分工”,分工是财富的根本来源。分工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最初也是最大的区别点。
亚当·斯密据此而作的《国富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石和理论依据。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预示融合是当代财富的根本来源。
融合是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点。有学者认为,就生产者与消费者、买方与卖方关系而言,农业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合一;工业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分工;信息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融合。
信息产业的知识信息特征使其具有向其他社会产品的附着性、粘贴性和渗透性,从而与其他三类产业相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信息产业的产品一旦被人们需求,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它的影响,并和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产生新的产业,称为产业融合。
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正是信息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的产物。 二、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偏见。
当代,电子竞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体育竞技项目、一个新兴产业,是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虽然有无数的人在这一高科技的智力运动项目里乐此不疲,但在现实中,社会舆论有意无意地给人们灌输电子竞技有害论。
一些媒体大量报道某些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荒废青春和学业的事件,使电子竞技成为“人人喊打”的“电子海洛因”。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使得电子竞技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企业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这个市场;运动员还只能叫“玩家”,其待遇和一般的运动员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广大爱好者只能偷偷摸摸地从事电子竞技;政府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也难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引导和监管,有时不得不以禁代管。
电子竞技比赛的电视转播禁令可谓当前社会歧视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典型反映。可以说,社会的偏见是影响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正常发展的巨大阻力。
2.政府缺位和错位管理。在2003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把电子竞技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之前,我国政府一些有关部门对于电子竞技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对该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估计不足,对电子竞技存在缺位管理和错位管理。
一些管理部门往往在没有出。
9.求体育毕业论文
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J.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19世纪下半叶,美国各地的基督教青年年发展很快,参加活动的青年人很多,但到了1890年的冬天,参加青年活动的人明显减少了。为此,青年会的领导们非常忧虑。经过分析,他们认为是所缺少新颖的、适合冬季在室内进行的运动项目。同时认为,更使新的竞技项目达到预期效果,为人们所接受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新的竞技运动必须是“文明”的,严禁粗野的行为,以消除当时人们因体育运动粗野行为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二)能弥补其它项目因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局限,不受这些因素影响,能在晚上和室内进行。(三)能使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参加,而且特别吸引年轻人。根据以上观点,波士顿青年会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莫尔德市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受小孩向装桃子的竹筐里扔桃子游戏的启发,并借鉴其他球类项目的特点、难点,于1891年12月25日设计并发明了篮球。刚开始它被称做“篮球游戏”。做游戏时,奈史密 斯博士两个竹筐分别悬挂在健身旁两侧的栏杆上筐距地面10英尺,用足球做为比赛用球。将球扔进对方筐里得过1分,以投中球数的多少来决定比赛的胜负。这便是篮球运动的起源过程。一、篮球运动简介:
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1891年由詹姆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体育竞技毕业论文方向有哪些(体育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