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写一篇幼儿数学教育的论文,应该写哪些方面,求各位英雄好汉支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国外的幼儿数学研究发现,学前期有4种经验对于幼儿的数学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种经验是关于体验“连续量”与“非连续量”材料的经验。
“连续量”的材料是指那些不可数的材料,如水、沙、面粉、盐等,“不连续量”的材料是指那些可以被排列、计数的材料,如珠子、积木、汽车、洋娃娃、扣子、瓶子等。孩子们会主动去触摸、感知许多物体。
例如,幼儿搭积木,积木搭得很高了,一不小心把积木弄倒了,一块块的,撒了一地,在这个瞬间孩子感受到了物体的不连续性。但是,当孩子洗澡时,他获得的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经验。
孩子拍打水面,溅起许多水花,一滴一滴再落到盆里,水又汇在了一起。幼儿感知了水的连续性,感知了物体的另一种属性──连续性。
第二种经验是关于空间、形状和尺寸的经验。孩子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如爬、跑、走等来感知空间方位。
有栏的小床、小马车、供孩子爬的围栏、小房间,甚至是一匹小木马,幼儿在攀爬它们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关于空间方位的经验,例如上、下、左、右、里面、外面等等。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形状的经验。
例如,当他玩积木时,积木在地上很稳,可以操积木;而把球放在地上,球放不稳,会滚动。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还可以获得尺寸的经验。
比如说鞋子,孩子曾经能穿的鞋子会渐渐变小,直到不能穿了。另外孩子在穿衣时可以比较尺寸、大小等。
第三种经验是关于容量、匹配、测量的经验。孩子经常要给杯里倒水、牛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会了容量,进行了非标准测量,我倒了半杯牛奶,她倒了大半杯,她的比我的多。
还有,孩子们在分发餐具时学会了一一对应,一个孩子对应椅子发一把勺,另一个孩子对应勺发一个盘、一个碗,下一个孩子对应盘发2个包子等。第四种经验是关于语言和符号的经验。
歌谣、民间故事──儿童喜欢背诵那些数字的歌谣,例如“l、2、3、4、5,上山打老虎”。当然事实上儿童对于数字的含义并不理解。
数学符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辨认自己家的门牌号码,以及其他一些数学符号,例如电话号码、邮箱号、门牌号、生日卡上的数字、闹钟的符号等等。认为儿童是在上学后才第一次见到数字是不对的。
这些数字对于儿童的意义在于命名──认为数字是物体的名称,而不是一种量的关系。例如,爸爸说:“坐26路车。”
儿童认为车的名字是26路。这些经验决定了幼儿入学时的起点,这些经验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在学前期孩子没有获得这方面足够的感性经验,他未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制约。实际上,这些数学学习所必需的经验可以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
积木、水、沙、角色游戏、艺术、音乐、手工、进餐、户外活动以及数学角、科学角中都蕴含了大量的幼儿数学学习的机会。积木:积木可以为孩子提供身体活动、角色游戏以及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与此同时孩子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搬、堆积、摆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状、重量、空间关系、结构、对称、体积等基本概念。例如,用大的、重的积木垫在房屋底部,那么可以支撑高的房子。
再如,圆形的积木可以竖起来成为柱子,但如果侧着摆,积木就会滚动,摆不稳,无法作为房子的支柱。在游戏中,孩子还需要用适当的语言去描述他们遇到的情况。
在这无意之中,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小人则。
汽车、小木块等,引发孩子搭房子。例如,为小汽车搭一个车库,就要让幼儿考虑比例、平衡、对称,小汽车与房屋的相对大小等问题。
沙和水:沙箱提供的工具有碗、茶壶、罐头、水管、过滤器、水枪、勺、杯子、塑料杯等。当孩子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向另一个容器时,很容易发展容量、重量、容积等概念。
十地沙子与水有着某些相似的功能,除此之外,沙还可以用来建模型,来了解固体的形状、体积。角色游戏:大多数的游戏包括做家务。
孩子在分配餐具、食物时练习一一对应和一对多。角色游戏还包括餐馆、杂货店,可以买卖东西,学习物物交换等,还有医院,要排队、挂号、量体温、听心跳数等。
艺术活动和音乐:粘土可以用来捏各种物体。在给物体造型、砍掉、扳下来、卷起来这些动作过程中,便于幼儿感知结构、形状、硬度、质量。
孩子把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液成一个球体,把一大团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团成一个大球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体积、形状、重量的经验。
绘画、折纸、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小玩艺、拼图。这些都为孩子的对称、结构、空间关系、辨认和分类提供机会。
音乐中的节奏让幼儿感受数量、感受一定时间内的各种节奏,例如,3/4拍,1/8拍。音乐的重复、渐弱、终止可以感受到某种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木工:把一块木头劈成很多小块或者把很多小块粘成各种结构形状的物体,对于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经验。不同。
2.生活中的数学1500字小论文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
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
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
如3个人,1枝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
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
3.如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
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要以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主,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和孩子做游戏互动
游戏室孩子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赛,或者比赛捡东西的游戏等。通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耐力和竞争意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好处。
▋教孩子做比较
数学启蒙除了数数,还涉及到图形几何、时间空间、逻辑推理、比较分类等。家长们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较、形状配对知识。例如吃饭时让孩子比一比谁的碗更大,装的东西多,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怎么才能装满它。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想到教孩子数数,其实数数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不单纯让孩子背数字,而是让孩子理解数字。在教孩子数数前,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轻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后才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1234,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4.介绍数学教育 幼儿发展的相关论文
以下是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论文详见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或者原上草论文网 学前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对有关数以及数之间的关系、量、空间、几何形状、分类、排序、模式、时间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其中对数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学前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数概念不仅是儿童学习其他数学内容的基础.而且与儿童早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数概念也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在研究中,我们对儿童数学认知发展进行了跟踪,主要考察了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样本为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三个小班的66名儿童。
研究结果表明,与小班初期相比。小班末期儿童的唱数、按数取物、形状认识和实物加减运算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a、唱数 儿童10以内的唱数完全是一种机械模仿,但10以后的唱数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10以后的数是按一种内在规律排列的。
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帮助儿童较快地理解与掌握数词。现有的研究表明,唱数不完全是一种机械记忆,它本身存在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儿童的唱数水平与他们的数数技能和对数的理解有关。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唱数水平与其他数的技能的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刚入园儿童中能唱数超过30的人有44%,而到小班末期能唱数超过30的人增加到79%,能唱数超过50的有52%。
b、基数概念 尽管儿童在2岁以后就开始出现数数行为,但他们差不多要到3岁半以后才能形成基数概念,也就是能说出一个集合的总数。 一种典型的测查方法是让儿童按数取物。
刚入园儿童的基数概念已初步得到发展,所以小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让儿童掌握基数概念。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儿童的基数概念在小班阶段发展很快。
在刚入园儿童中,有70%的人已经掌握了5以上的基数概念,有43%的人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而到小班末期已有87%的人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有近一半的人掌握了20以上的基数概念,在这些儿童中有8l%的入唱数超过50。 这说明儿童的唱数与基数概念的理解有密切联系。
c、形状认知 研究表明,儿童刚入园时平均能认识4种形状,到小班末期平均能认识6种形状儿童最早掌握的几何形状是圆形与三角形,其次是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菱形、半圆形、梯形和六边形。 到大班末期,儿童掌握得最好的仍是圆形与三角形,掌握得最差的是菱形与六边形。
认识半圆形的人数增加幅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儿童较早认识圆形,他们一旦学会了半圆形的名称,就能很快认识半圆形。 d.实物加减运算 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能力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
早在掌握基数概念之前,儿童就知道“添加”可以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增加,“拿走”可以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减少。 这种有关物体的增加与减少的感性经验为儿童学习数的加减运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有关实物加减运算的活动在学前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儿童真正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也能为儿童以后的心算与书面运算打下重要的基础。 对小班末期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的测查,我们只是让他们各做一道题。
加法运算题是:“这是一只小熊,它先吃了2块饼干,后来又吃了5块饼干,它一共吃了几块饼干?”减法运算题是:“这只小熊原来有9块饼干,它吃掉了3块,还有几块?” 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儿童加法运算能力的发展先于减法运算能力的发展,因为有41%的人做出了加法题,但只有21%的人做出了减法题。 这一道加法题有点难度,因为小的加数是放在前面的,它比把小的加数放在后面要难,但减法题的难度可能更大一点。
从运算所用的身璐来看,大多数人运用了实物数数的方法。在加法运算中把物体全部数一遍的韵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数数身孤各,即先数出2个,再数出5个,最后把所有物体全部数一遍。
儿童以后会运用“接着数”的方法,即在一个加数后面接着数第二个加数,而不必把所有物体数一遍。小班儿童的心算能力也开始发展,做加法时运用心算的人多于做减法的人。
e、小班儿童数学技能之间的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测查中.小班初期与小班末期的两次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了儿童数学认知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在小班初期得高分的儿童到小班末期仍得高分。
除了减法以外,各种数概念技能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形状认知与唱数的相关性高于认知形状与按数取物的相关性,这可能与唱数和形状认知都更多地依赖记忆能力有关。
两次有关形状认知的测查得分除了与唱数相关外.与其他数学技能都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形状认知对小班幼儿来说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数学技能。
5.[求]
我给你两篇 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
6.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数学领域的教学论文范文
含义:在幼儿园中由教师组织的和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数学活动(即数学集中教育活动).
作用: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新的数学学习经验,帮助幼儿把数学学习经验系统化,引导幼儿的心理水平向高一层次提升的重要手段.
特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由教师组织活动.
不能把数学教学活动机械地理解为单纯的上课,或是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知识过程,它应是教师与幼儿、教与学双方积极有效互动的过程,幼儿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去进行.
不足: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无法照顾幼儿自选.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对一个活动的具体行动规划,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图,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富有成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理念——以幼儿为本
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真实地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设置课程、设计活动(幼儿园所有活动)时应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
以幼儿为本,它的含义简单而言就是教育者施行教育时应帮助幼儿成为发展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以成人的经验和认识去塑造和改变幼儿(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幼教工作者首先应有的理念.应做到:
1.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2.把握幼儿原有的水平和经验
◆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格式:
一.活动名称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五.活动过程
◆如何设计并制定好一份数学教学计划?
★一.活动名称的取法要规范化
数学从属于五大领域中的科学领域,所以应取名科学活动《*****》,而不用数学活动或是计算活动等取名.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化
(一)活动目标的结构
三维目标——
1.数学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知识技能)
2.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力)
7.急需 关于幼儿老师教学方面的论文,2000字
《浅谈小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8.含泪跪求大神帮忙写一篇,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文章
那我帮你列一下纲吧~写的不好不要介意哦
幼儿数学教育
一·指出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材料可以从大脑的开发和人类脑部的利用学前教育对人脑开发的益处。
二:数学和理性。数学作为一个以符号和数字组成的运算。是可以在人的记忆里形成固定思维模式的一种学科
三;数学教育的形式。作为幼儿教育。通常以可触形式作为记忆的刺激点,所以像拼图方块都是基础性的形式,以及前几年盛行的DV教学以动画的方式来吸引儿童兴趣,寓教于乐。同时ipad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也可以充分利用与学前教育,软件平台上也有很多的·早教软件。
四;作为数学来说是可以与生活相连的,在日常生活中用询问的方式可以对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注意教育的合理性。教育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孩子一般具有多动思维不够集中的问题出现,围绕这些问题可以举出相关例子进行破解。奖励和鼓励同时进行。
六;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比较和见解。以此来引出数学教育的方法和重要性。
其他的内容可以上网自主补充,请注意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要目的
9.哪有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论文下载
浅议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游戏化 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制订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具——展开教学。
这种一相情愿、按部就班、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枯燥教学,让幼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记忆不完的知识和索然无味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
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b]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教育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
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
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向幼儿渗透数学教学内容,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地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可以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1)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
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学具: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
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3、大胆实践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
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在购买“车票”的活动中,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
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4、迁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