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多字写DV论文
从多年前几个孤独的先行者拍出第一批DV纪录片作品,到今天DV似乎成了一种小资的时尚,艺术青年的春梦甚至大众媒体追捧的新宠。
酒吧与咖啡馆竞相成为DV展映的主会场,一些电视台也陆续开出数档DV栏目。而在无风三尺浪的互联网上,已经有人发表了一系列的DV宣言与守则,欲与丹麦的Dogma95试比高。
套用《阿Q正传》里的名言: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革命党。 对于职业纪录片创作者而言,DV是他们众多拍摄器材当中的一种选择。
康健宁用DV拍《当兵》和他用BETA摄像机拍摄《阴阳》,从心态上说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只要这种工具的选择比较合理。对于致力于“个体表达”,把摄像机当作“自来水笔”的创作者来说,DV的问世第一次使影像创作如同文字写作一般随心所欲,同一台个人电脑既可以敲打汉字,又能够剪辑影片,这使得素来与影像无缘的文字作者们蓦然有了别样创作的可能。
诗人、小说家纷纷上场。另外一批DV的拥护者——画家、前卫艺术家及其不安分的同党,则高举起“实验”的大旗。
他们不满足于让这种鲜活的影像困囿于单纯纪录现实的窠臼,而是试图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2.求DV短剧剧本,毕业设计要拍部短剧,现在急求一部DV短剧剧本,各
淡入 大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留恋草色校园的朋友们 外景 闹市中心-白天 (画外音)在这座城市的森林里,我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
(XX生活小区前)早晨8点, 准时上班,然后挤车;(XX电视台)下午5点,准点下班,坐车.每天就这样朝八晚五的重复着一切单调的重复,生活毫无起色,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蚂蚁,在这座钢化的森林里,我显得是多么的渺小而迷茫……. 切入 内景 XX办公室-校门-白天 一位男生毕躬毕敬的从系主任手里接过毕业证,毕业证的上面烫着一行金字.随后,只见他背着一个印有XX广播学院字样的行李包走出了校门,在门口他停了下来,转过身往回望了一眼,朝生活了四年的地方瞥了最后一眼,也就是这最后一眼,让他眼睛里情不自禁的闪出了异样. 内/外景 图书城-白天 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会来到图书城翻翻新书,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对知识露出一副渴望的表情.由学生步入社会,他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转型.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社会精英,便毫不留情的把他抛进了社会的炼钢炉,溶进了就业的大军,他感到自己充其量是个假冒伪劣产品.在日益高淘汰率的商品经济人才战中,他备感压力. 内景 房间-黑夜 " 嚓"。
"嚓"。
"嚓"三下电火花的迸发,黑暗中一支烟被点燃,映着一张支离破碎的脸,只见他衔着烟嘴猛吸了一口,轻轻的释放出来.接着房间里只剩下一只晃动的火星,慢慢的被燃完. 外景 楼层-街道-白天 ——(画外音)有时候,我会在周末的早晨爬上九层楼顶,去体会着一份黎明前的黑暗。 ——(画外音)有时侯,我会举着一张人民币,仰着头,映着日光,分辨着它的水印,我希望它不是假的。
——(画外音)有时侯,我走在炎热的马路上,看见前边有一棵大树,我就像解了渴似的,躲到它的树荫下,再也不想出来。 ——(画外音)有时侯,我干脆什么都不干,只是一个人站在天桥上,俯视着底下干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流,看那些与我陌生的人和物,似流水浮云. 内景 咖啡厅-白天 他走进一家咖啡厅,要了一杯咖啡,独个儿看着那杯冒着水气的黑色液体,露出麻木的表情,许久,他抓住杯子大口的灌了下去,味道很苦很苦.他皱着眉头忍气的吞了下去,他觉的咖啡的苦涩比起他的生活,要甜. 内/外景 工商银行-白天 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当时他正在工行。在工行的填单上划"衣俊卿"三个龙飞凤舞的字样.出工行的时候,手机响起,发出清脆的铃声,他惯性的将它掏出放在耳边。
衣俊卿:喂,哪位? 陌生女人:喂,……喂。
(路上夹杂着车辆嘈杂的声音) 衣俊卿:喂。
(换了个身体侧位) 陌生女人:。
喂,我是水草。
衣俊卿:是你?水草? 俊卿的身体晃了一下。他相信他身上所有的细胞全部激活了,因为他感到他快要瞌睡的双眼突然光亮了不少. 水草:恩…… 衣俊卿:你现在在哪? 水草: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你还在老地方呆着吗? 衣俊卿:是的,老地方!我们上学的城市。
耳边传来一阵咯咯的笑……."我可是打听了很多同学才弄到了你的号码,我现在在南非的尼日利亚" 俊卿的心猛的一震,他感觉身体快要倒了,脚不由自主的向下探了一步,支撑着平衡. 衣俊卿:(着急)你丫怎么一个人跑到大非洲去了? 水草:(一字一顿)恩。
我今天打电话是想告诉你……我明天就要结婚了……(电话里传来一阵紧促的呼吸) 衣俊卿:哦!(若有所思)黑人? 水草:(一阵爽朗的笑声)移民! 衣俊卿:是嘛?(我觉得我该掩饰点什么) 水草:恩 衣俊卿:你在那边过的幸福吗? 水草:幸福。不舒心但很体贴 衣俊卿:那就好!(惆怅) 水草:恩,……你那边现在是夏天吗?我这边几乎常年是夏天。
衣俊卿:夏天!(我的脑子似乎在开小差)…是…是夏天…夏天 我嘴角喃喃的说,脚下却踩了个空,精神开始有点恍惚,仿佛在寻找某个似曾相识的夏天,我抬头望了一眼太阳,我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但我知道它一定会给人带来五彩缤纷。 交切-教学楼A班/B班-白天 那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夏天,阳光热情似火。
在长长的马路上,两排的绿树掩映着一丝清凉。 XX广播学院的一栋斑驳的教学楼里。
(A班) 有一位男生,他叫衣俊卿,(镜头推门而至) (B班) 有一位女生,她叫水草。 (镜头隔窗而视) 课堂上。
A班X老师(女):同学们,我们这儿是广播学院,开学的第一天,我想请一位朗读一首诗,或者是一篇散文,用声音的传递来做为我们新学年的开始。材料可以自选,好,那位同学? B班X老师(男):我们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所以按照我本人的意愿,开学的第一堂课,我需要看到你们的发挥。
(俊卿立马想到昨天在草地上捡到的一本诗集,毫不犹豫的翻到了第XXX页,一首诗映入眼帘) (水草特别爱好看书,平时就书不离手,昨天刚买了一本席慕容文集,只可惜在草地看书时,随手那么一放,结果弄丢了,想到就心痛不已,不过诗集其中精彩的部分,她还是能背下来) 俊卿站了起来:老师,我来试试! 水草端坐在座位上,举起了她的右手…… (交切镜头) 俊卿:一棵开花的树 水草:席慕容 俊卿:如何让我遇见你 水草: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俊卿:我已。
3.我需要有关纪录片的论文,急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 《我们的留学生活》和它的制作人张丽玲近来因有报刊指其“作假”而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榜上。
这其中的琐碎是非不是我们关注的,但是这件沸沸扬扬的官司或“准官司”为我们回放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提供了一个话由。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而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0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
这实际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都要去追溯。 在某种意义上,《望长城》成为中国第一部最像纪录片的纪录片,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而不是朗诵者、宣示者)主持人。
很快成为一个范本,被跟从者效仿。这个范本的修正本或缩写本,则是1993年改版后的《生活空间》。
而此前出现在上海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纪录片编辑室》,则是相对独立的范式。虽然在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元素,但它们的相似不是或更多的不是互相的参照,而是导源于对国外纪录片的引进学习。
独立制片人蒋樾曾经为《生活空间》制作过30多条10分钟的短片。其中一个片子说的是国棉三厂一个女工早晨上班挤车的全过程。
她的上班时间是7:30,早晨5点出门,换了单程倒了四次车,但赶到单位还是迟到了。 这样的片子当然是触动人心的。
但独立制作者们在看了外国一些纪录片大师的作品后,就再也不能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记录了。日本小川绅介和美国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纪录片人从他们那儿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以及他们对现实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家很快沉淀到底层的生活中去,吴文光、段锦川、蒋樾、康健宁等人全都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做一部片子,他们更耐心和平等地接近被拍摄者,捕捉最真实、最有质感和最有意味的生活场景。
康健宁的《阴阳》、吴文光的《江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蒋樾的《彼岸》等篇幅较长的纪录片都是在漫长的等待、静观中打磨出来的,这些以独立制作的方式拍摄的作品取消了从前惯用的宣传片里的诸如旁白、解说和访谈等手法,更直接,更客观,更讲究生活的原汁原味,更能挖掘出生活中的问题 ————那些因为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问题,毫无疑问,朴素的形态和日常场景中蕴藏的深度使它们更接近正宗的纪录片。对于他们来说,走马观花地拍,等于是把好端端的题材浪费了。
段锦川在一次访谈中就批评了某电视台拍摄的《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题材挺好,但是拍得非常糟糕,太仓促了,三天五天拍了一次,过了一个月又去拍了两天,就完了,弄了一个50分钟的。”段锦川的100分钟的《八廓南街16号》拍了一年,杨荔钠的《老头》拍了两年半,剪了半年。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
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
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如今收视率已暴跌至7%—8%。《我们的留学生活》能够创下那么高的收视率,按照一位资深纪录片人的说法,是因为制作者很能吃透国内观众希望看到什么东西,全力迎合,她提供的是国外也很流行的“肥皂纪录片”。
电视上最受欢迎的还是电视剧、足球和其他综艺节目。 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在国外也是正常的,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
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又压到了作者的箱底。
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90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的留学生活》虽然是本期专题的话由,但是几乎不可能拿它作为样本进行认真的讨论,因为这一“事件”的许多情形截止到目前并未澄清。我们借用另一相似的版本来看。
1993年发生在日本NHK的“作假”事件。著名的“NHK特集”中播出了《喜玛拉雅深处王国———木斯塘》,创作人员中有人向传媒揭露了其中的“作假”,引起巨大震动。
NHK的会长震惊之余,在没有充分查实“作假”的情况下,就在电视上发表了“谢罪讲话”,于是,“文字媒体的报道规模甚至超过了杀人事件(的报道规模)”。事后的结论是:导演并没有刻意的捏造行为。
一个重要也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例证:“高山病”。实际上。
4.求关于制作的动画小短片的论文
前 言 没有造型,就没有动画。
在动画片中,动画角色造型即可独立成为一个语言元素,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象征意义转化成具像并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的艺术形式。在欣赏动画片时,除了出色的故事情节外,最能打动人的恐怕就是那些被赋予感染力及生命力的动画角色了。
动画角色造型的成功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动画片的可看性。不管是动物、人物或其他的动画角色造型,都让人难以忘怀,让人无法忽略它们的存在,让人随之乐而乐,随之忧而忧,这便是好的动画角色造型的魅力所在。
从动画的诞生至今,动画角色造型也随之发展而演变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动画角色形象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不同寻常的轻松与快乐,并且使动画与我们更加密不可分。从适应大众口味,公共性味较强的动画角色造型风格,到突显个人风格的角色造型。
如今的动画角色已不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逐渐体现了这个时代动画市场的细分。
与此同时,动画角色造型离不开它们作为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载体的这一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动画角色造型的性格,不管它的外形如何变化,都是人的某些特征的一种折射。
因此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才能赋予动画角色以感染力与生命力,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 一、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动画角色造型 动画是什么?动画是能够“活动的漫画”这是公认对动画片含义最浅显的描述。
这样的定义也正是也漫画的讽刺与幽默,简洁与夸张的风格和它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特点与动画许多特点不谋而合。 早期的动画角色造型多半是由线条幽默的漫画造型为主。
比如布雷克顿用粉笔画的动画短片《滑稽脸的幽默相》、埃米尔•科尔的系列动画《幻影集》、以及最著名的温瑟•麦考伊的《恐龙葛蒂》之中的角色都是以简单的线条绘画而成的。随着漫画的不断衍生,有很多出色的动画角色造型都来源于一本本的漫画。
尤其在日本,动画与漫画的发展密不可分。有着漫画家背景的人不断加入到动画行列,给动画带来了新的视觉语言。
日本著名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屏弃了过去除去单幅和四格对漫画的定义,尝试着将大量的电影拍摄手法引入漫画。他笔下的“铁臂阿童木”可谓是家喻户晓。
“阿童木”以一个漫画角色巧妙地连接上了动画,作为日本第一部动画电视剧,这个运用自己的超能力,打败邪恶势力,挽救了地球的动画角色迅速风靡全球。正是手冢治虫以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漫画风格处理动画角色造型,使得动画角色的比喻性和象征性更加突出,同时也使他的动画片备受关注。
谈起以往日本漫画,千篇一律地都是以少年少女漫画为主。当漫画被搬上动画的舞台,这些大眼睛、风格不变的角色造型已经被潮流所替代。
自手冢治虫之后,经过无数动画家的努力,日本动画在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适应的群体。有写实、科幻、甜美的,有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有触及生活、时尚、运动等等方面,动画造型也随之千姿百态。
在我国,从早期类似于漫画的连环画到如今家喻户晓的涩女郎等,虽然市场细分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全面深入。但是角色形象带来的快乐已经不只是单单属于孩子们了,独具个性的角色形象比起公共性的角色造型更受各年龄层的喜爱。
二、用材料来表现动画角色造型 以往的动画制作主要是以制作角度考虑,动画角色都以线条造型为主,制作方便快捷。但是很快就不局限于这样的黑白线了。
动画的制作方式就开始了质变和繁衍,角色造型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多彩。 生活中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动画角色造型的灵感来源。
1909年埃米尔•科尔拍摄的《自动移动公司》里面所有的角色均是家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埃米尔让他们活了起来,使整个影片充满生活趣味。 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里,几乎所有的材料都是动画家们的猎物,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力下,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东西都散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卡洛琳•丽芙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沙子梦幻般的特性,她的影片中的动画角色都是以沙所塑造的,作品《街道》描述一个小孩对于祖母去世的感受,其中小孩的幻想与真实世界的转换、聚会时穿梭于大人们的谈话中等片段,由一个物体的线条与局部色块幻化成为另一个物体。结合沙动画的特点,完全表现小孩内心世界的迷惑,成功的塑造了片中的角色形象。
此片还获得奥斯卡奖。 阿德曼工作室与1972年创作之初就热衷于从事黏土动画创作,拍摄了大量给中商业短片、MV、艺术短片等,其作品几乎横扫奥斯卡、昂西等各大国际动画奖项。
其推出的黏土动画长片《无敌掌门狗》中的动画角色形象GROMIT和WALLACE几乎成为了英国形象大使,影片将一堆黏土和各种离奇机械、英式幽默玩到极限,让观众深深陷入这泥巴塑造的世界当中,同时不得不对制作者产生由衷的赞叹。 《雾中刺猬》描述一只小刺猬去拜访他的朋友小熊,角色用剪纸制作,画风细腻,姿态童趣,剪纸动画特点与小刺猬的憨厚个性十分相配。
剪纸制作的背景层层并置,表现了森林的幽深和神秘感。小刺猬在穿行时,树枝的阴影层次分明地映照在它脸上,配合充满天真、单纯的思维方式,小刺猬被刻画的。
5.大学校园DV创作现状与常见问题探析
湖南科大的数码影视制作也是这个论文题目啊!!! 我也找了很多……都没找到几个合适的,吐血…… 给你一篇我找到的论文范例~~~ 大学校园DV创作现状与常见问题探析 J.W 凯里在《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 一文中写到: 传 播 媒 介 是 “巨 大 的 社 会 隐 喻 ”( vast social- metaphors) ,它不仅传递信息, 而且还告诉我们世界 的存在方式; 它不仅刺激并愉悦我们的感官, 而且通 过改变我们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比例, 实际上改变着 我们的性格。
从这种观点出发, DV, 作为影像表达的 个人化方式, 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 更是突现了我们 这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所承载的精神 意义和革新价值都远远超越 DV本身。
[1] 大学生是 DV影像文化的热爱者。他们热情地进行 DV创作, 以青春的视角观察社会, 用数字的影像记录生活。
本 文以笔者所参与指导的学生的 DV创作为例, 从作 品题材选择、制作技术应用和创作收获三方面分析 大学生 DV创作的现状, 并对大学生的 DV创作提出 几点建议。 1 DV的优势 DV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从技术上促使艺术回归 生活, 最首要的一点是价格的平民化, DV成本低廉。
另外 DV操作简便,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表达的 工具。 1.1 DV成本低廉 DV最主要的优势在于真正的低成本。
“ 一台高 档数字摄像机的钱可以买十几甚至几十台 DV 设 备, 而且 DV录像带比 Betacam录像带和电影胶片 要便宜得多。DV的画面质量已经达到 500—— —600 线, 能满足电视台播出的基本标准, 比较好的 DV摄 像机已超过了国内很多电视台还在使用的模拟 Be- tacamSp 摄像机。”
[2] 技术的发展从形式上改变了艺 术的发生, 使用 DV设备不仅使制作成本降低, 也带 来了诸多工作上的便利。 1.2 DV操作简便 DV体积小, 重量轻, 便于携带, 操作简单, 令使 用者拍摄起来更加自如。
“ 影像的产生在硬件上最起 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个是拍摄设备,一个是后期 制作设备。前者得到影像的源素材,后者则生产出最 后的成品,二者缺一不可。
DV不单纯是指摄像设备, 它的后制设备技术也很完善, 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 的提高硬盘容量的扩大, 影像的采集和编辑变得十 分方便。” [3] DV既为影像提供了更大的书写可能, 也 使影像真正回归了记录本性。
1.3 DV是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 DV是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 它给人们提供 了一种自由表达的工具。“ DV是作为一种游戏和批 判的工具,往往能让创作者自由地选择拍摄对象, 用 简朴的语言构造现实日常生活,用非‘ 革命式’ 的语 言进行着‘ 个人化’ 的表达。
DV作品所关注的题材往 往是日常化的生活图景, ‘ 革命’ 与‘ 历史’ 的官方大 叙事被坦率的个人化语言所替代。” [4] DV的产生, 使 往日被动的受众变成了主动的创作者、传播者, 影像 与个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DV创作者们从个人 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生活出发开始了创作, 利用 DV 记录描绘个人眼中的世界。 2 大学生 DV创作现状 大学生是 DV影像文化的热爱者, 他们用 DV表 达他们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体验以及个性的感受与 思考, 用 DV与同学、家人、朋友、老师及他人分享他 们的生活感悟。
以笔者所指导的学生 DV创作为例, 可以发现大学生的 DV创作从作品题材选择、制作 技术应用和创作收获三方面比较有特点, 并存在一 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作品题材的选择 近三年, 笔者总共指导三届学生创作了 25 部 DV, 结合“ 科讯杯” 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 DV 作 品大赛征集作品的需求, 连续三届大赛总计提交了 15 部作品(名单如表 1 所示)。
其中第二届有两部学 生作品分获一、二等奖, 第三届六部学生作品全部获 奖。从表 1 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大 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爱情、对生活与社会的反思 等方面, 主要可分为几种类型: ( 1)以表现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和警醒为主 在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中, 有一部分 同学却找不到自我的定位, 变得闲散甚至堕落。
在毕 业之际才猛然醒悟处境的尴尬, 悔恨年华虚度, 对自 己曾经放浪形骸的经历给予否定, 表现出一种反思 和警醒, 剧情片《 昨天今天明天》 、《 从头再来》 就表现 出这样一个主题。 ( 2)以表现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 同学与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群, 大 学生们为发生在身边的同学与教师的故事而感染, 启发思考。
如纪录片《 圆梦》 描述了大学新生黄英同 学艰辛曲折的求学路, 她为了哥哥弃学打工四年, 重回高中校园苦读三年后终于考上大学。纪录片 《 执着》 讲述了退休教师吕奎文教授提倡爱心教育, 免费培养残疾人作家的故事。
公益宣传片《 爱因为 在心中》 则从家庭贫困、就业压力、校园暴力等产生 弱势心理问题的元素入手, 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弱势 群体 进行阐述, 希望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学校、家庭 以及学生自己对大学生弱势心理的关注和重视, 促 使大学校园更和谐。 ( 3)大学生的青春情感 如学生所言, “ 动人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大学我 们生活中的亮色, 总会引发我们去思考爱情的伟大, 总会激发我们去追寻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真善 美” 。
如 MTV《 没有你的每一天》 、。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dv短片的毕业论文(1000多字写DV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