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 免疫的 论文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 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
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
(注:1) 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 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
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 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 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
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 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
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
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 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
2.求一篇关于 免疫的 论文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
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
(注:1)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
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
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
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
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
3.关于病毒的论文,1200字
候选EB病毒疫苗 由于人们对控制;eB病毒感染的免疫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现有可能制定详细的疫苗开发计划。
从商业和上考虑,可能是研制一种能减少;eB病毒原发感染的临床后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而不是针对病毒相关性肿瘤(如何杰金病、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的疫苗。现正在地一些预防原发感染的侯选疫苗进行试验。
; 由于;eB病毒原发感染在家主要见于出生后头几年,并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罕见,所以认为;eB病毒趋于引起无症状血清阳转。相反,西方原发感染在10%~20%人群中推迟到青少年时期发生,感染后一半人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症状包括咽炎、发热和颈淋巴结肿大。
这些观察对制定;eB病毒疫苗接种策略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观察表明,有产生弱免疫应答的疫苗可能限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 由于;eB病毒的潜在致癌性,一般认为;eB病毒减毒活疫苗不符合对健康青少年预防接种疫苗的严格上市要求,由此而导致对两种建立在亚单位疫苗基础上的进行。
; 第一种方法是开发;eB病毒主要的包膜糖蛋白;gp340。观察发现这种蛋白含有;eB病毒主要中和决定簇,不同的;gp340疫苗能保护绢毛猴防御;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症。
在中国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表明,部分(6/9);eB病毒血清阴性儿童接种编码;gp340的重组痘苗病毒后,获得预防嗣后感染的保护力。这一重要发现表明,;gp340中的中和或细胞介导决定簇可诱生预防;eB病毒感染的无菌免疫力。
尽管这一结果令人鼓舞,但用重组活痘苗病毒作为提呈系统似不能用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疫苗。然而,史克必成公司和;aviron公司合作将开始对一种加了佐剂的表面抗原进行随机双盲Ⅰ期临床试验,该抗原与;eB病毒感染刺激产生的绝大部分中和抗体有关。
; 毕业论文 另一种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疫苗的策略是诱导;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这一方法在于减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而不是预防原发感染。
;cTL对控制;eB病毒相关疾病的重要性已在骨髓源性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病例中得到证明,通过体外培养的;eB病毒刺激的非克隆;cTL系的过继性转移能成功地消除淋巴瘤。; 该试验证实了一个重要原理,即特异性;cTL能在体内识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扩增(也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从而促使人们努力设计一种能诱导;cTL的疫苗。
;eB病毒疫苗的最先接种者可能是具有发生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危险的;eB病毒血清阴性的移植受者。,正在澳大利亚某研究所对;eB病毒;cTL表位疫苗进行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试验。
对;eB病毒血甭阴性的;hLA;b8的健康志愿者接种由合成肽;fLRGRAYGL(来自于;eB病毒核抗原3的;hLA;b8限制性表位)与破伤风类毒素(乳化于油包水佐剂;montanideISA720)组成的疫苗。迄今,该疫苗能被很好耐受,没有发生显著不良反应。
; 由于每个;hLAI类等位基因代表一个不同的表位,以及;hLA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多样性,因而需要提呈许多;cTL表位。一种方法是配制特定表位混合的疫苗。
目前,在发现的所有;eB病毒表位中,有5种表位可能覆盖了80%以上白种人群。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先进技术,即基因结合许多小的;cTL表位,使得该疫苗能编码合成多表位蛋白。
这种多表位蛋白疫苗需要一种载体或裸;dNA来提呈。; 毕业论文 预防何杰金病、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的;eB病毒疫苗的设计原理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疫苗不同。
一般来说,这些肿瘤能产生不同的逃逸机理,使它们能在控制;b淋巴细胞中终身潜伏感染的;eB病毒特异性应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这些机理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下调;eB病毒抗原表达;。
因而,针对这些肿瘤的免疫策略可能在于,并能利用肿瘤细胞中的;eB病毒的存在或重点针对不是;eB病毒编码的肿瘤抗原。; 1;moss;DJ;et;al.BMJ,1998;317:423-434; 2;rickinson;AB;et;al.Ann;Rev;Immunol,1997;15:405-431; 3;thomson;SA;et;al.J;Immunol,1998;160:1717-1723;。
4.求一篇关于宠物医疗方面的毕业论文和一偏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
1、[动物医学]猪场免疫程序的建立和正确使用疫苗 摘要: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重要关键。
近几年来,养猪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由于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猪的疫病比较严重。据估计规模化猪场因病死亡率平均在5%~20%不等。
尽管养猪。 2、[动物医学]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摘要:猪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
CSF由强毒引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不典型猪瘟由弱毒引起、表现不明显. 猪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近两年来,猪瘟病的发生在我市养猪业中有流行。
3、[动物医学]猪圆环病毒2型ORF2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中文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PCV2的ORF2基因编码该病毒结构蛋白,是区分PCV1和PC。
4、[动物医学]动物剥制标本的创新应用 中 文 摘 要生物标本制作是一项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专门技术,始于英国,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我国的动物标本制作技术是在欧洲标本制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两大派系,即南唐北。
口蹄疫简介 口蹄疫是一种以病毒为载体的疾病,主要受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老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潜伏期有几天至半个月不等,接触、空气、食物等均可导致疾病传播,如遇大风或兽群的大批运输则传染更快。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导致病兽口、蹄部出现大量水泡、高烧不退,使实际产量锐减。
另外,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亦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以绝后患。
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头号杀手”。 口蹄疫可人畜共患。
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2——18天潜伏期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皮肤水泡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数天痊愈,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1 口蹄疫临床症状 1.1 本病以牛最易感 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不喜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黏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泡或糜烂。
起初水泡只有豌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很多病例出现条状,高低不平的水泡。
用手抓取舌时,常能见大片地脱落,偶见有鼻镜、角茎、乳房上发生水泡。在发生口腔水泡后或同时在蹄冠、蹄踵和趾间发生水泡或烂斑,若破溃后被细菌污染,时发跛行严重,幼牛常并发严重的胃肠炎。
1.2 羊的感染率低 病羊口腔黏膜上可见到水泡、烂斑和弥漫性炎症变化。山羊比绵羊明显,但主要症状在蹄部,哺乳羔羊对口蹄疫特别敏感,常呈现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发病急、死亡快。
2 防治 2.1 预防 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严格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
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对疫区周围牛羊接种,选用与当地流行的毒型相同的疫苗、疫种。
2.2 治疗 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每天涂3——4次,用大蒜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或碘甘油。
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
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 晨报讯 据英国广播公司23日报道,有迹象表明,英国口蹄疫疫情有可能已经传染给人类。
英国卫生部已开始对此进行调查。 报道说,口蹄疫疫情严重的坎布里亚郡一名屠宰工人可能已经传染上口蹄疫这名屠宰工人曾多次接触受口蹄疫感染的牲畜。
英国卫生部一位发言人透露,该屠宰工人患有牲畜口蹄疫的“所有症状”,包括手脚及口腔内起水泡等。如果病情得到确认的话,他将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个患口蹄疫的人。
但英国科学家指出,牲畜将口蹄疫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有人染上口蹄疫,病情也很轻,目前还没有口蹄疫疫情在人类中传播的记录。
英国1966年爆发口蹄疫疫情时,曾有一人感染了口蹄疫,但对他的健康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为你锝母猪默哀3秒。.^-^。
5.急求一篇关于传染病预防的论文,一千五百字左右的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
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
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
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
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
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
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
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
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
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
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
6.预防医学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呢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不难的,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学长介绍的雅文网,写的《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很快就通过了
低强度复合振动联合阿仑膦酸钠预防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立法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犬高能营养注射液的研究
口服槲皮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卫生管理者综合能力体系构建与院校培养的研究
卵巢早衰患者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新型M细胞靶向性疫苗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研究
Th17细胞与Treg细胞平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初探
mTOR通过减轻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介导压力负荷下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双氢青蒿素对肺动脉高压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大花萱草品种筛选与制种技术研究
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转移性胸腰椎肿瘤的外科治疗
我国主要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和预防措施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
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机理研究
二氢青蒿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黄花蒿杀螨活性及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研究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α-1b干扰素与清热养阴中药序贯疗法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羊种布鲁氏菌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
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细胞株C-jun与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