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摄影摄像专业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倾力打造全新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涉及范围:机械,机电,模具,电气,计算机,单片机,电子等各专业的毕业设计和论文! 本站收录了大量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作品(都是整套),作品不断更新和增加,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欢迎光临我站查找资料。提供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定做服务。
新世纪毕业设计工作室成立于2002年8月,专门从事于各类毕业设计服务项目。新世纪毕业工作室拥有专业设计团队,均从事于各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设计工作多年,具有独到的设计意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为您提供完善的服务、一流的设计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现有员工9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智力密集、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团队精神。我们将用国际水准的服务理念和突破陈规的创意思维来为您提供各项服务。
在我们的服务领域,我们的专业化程度、技术服务水平、工程质量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这也使得我们能与客户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们还与多家高校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使我们在各方面得到更加完善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公司视客户为企业生命,视员工为企业之本,以服务客户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支持。公司推崇“专业诚信、求实进取、协作创新”的企业精神,在运营中最大限度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从而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员工的需求得以最佳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公司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公司员工发扬拼搏与奉献精神,在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公司争做行业典范,塑造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公司竞争力,持续打造品牌新优势,拓宽服务新领域,争创业 / 027-61267577 新世纪毕业设计工作室。
2.求一篇风光摄影的论文,字数3000~4000字之间
论风光摄影及构图 摘要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
其特点是讲究意境,重在寻找和 发现,贵在创新和突破,需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还要耐心和等待。其构图讲求章法,包括前景的运用和拍摄 角度的选择。
关键词风光摄影概念特点构图 1风光摄影的概念 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拍摄范围 十分广泛,就季节而言,包括春、夏、秋、冬, 就拍摄对象而言,包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风、雪、雾、霜、雨、夜等等。
它大 到名山大川、天际宇宙,小到一花一朵、一 草一木,都可以入镜。从广义上讲,风光摄 影还包括城市风光、建筑风光、工业风光、农业风光、文化遗产风光等。
不过,本文在 这里侧重于讲述自然风光。 2风光摄影的特点 2.1风光摄影讲究意境 意境是艺术境界中的最高峰,是作品 艺术性的最高体现。
具有意境的作品必然 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体现 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 感受通过摄影的手段表现出来,再传达、影 响并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风光摄影作品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 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境 界。具有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作者通过 观察与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触景生情、寄情 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
它 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应。只 有将感情移入作品之中,才能使作品感染 读者,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 果。
把自然景物通过相机记录在感光片上 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达到情景交融的意 境却很难。它不是单纯的春花秋月、闲情逸 趣,而是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思想 情感;它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记录和 再现,而是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万物中提炼 的结晶。
当然并不是每一幅作品都能表现 出深邃的意境,但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 画卷、音乐和诗歌的集合体,具有很高的艺 术意境。 2.2风光摄影重在寻找和发现 在这个并不缺少美的世界里,寻找和 发现最为重要。
即便是在同一个拍摄点拍 摄同一个景物,你也要能从中发现与别人 不一样的美景,把握住最佳的拍摄时机。寻 找和发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到宏观,小 到微观。
可以是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是粗壮 的线条,可以是绚丽的色彩,也可以是欢快 的节奏;可以是空间透视,也可以是趣味中 心。寻找是一种过程,发现是一种创造。
寻 找和发现是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体 现。世界并不缺少美,更不应该缺少发现。
2.3风光摄影贵在创新和突破 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提倡与众不同,更 应该有所创新。风光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 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但规则 首先应该是遵循和掌握,在熟练掌握的基 础上,有意识地去变革,才可能有所创新和 突破。因此,学好技术、掌握技能是创新和 突破的前提,而创新和突破则是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良好结果。
“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 理,求新必须求变,变法才能出新,创新才 能突破。非常规的拍摄观念和方法是求变、求新的重要手段,创新和突破是摄影创作 的精髓。
2.4风光摄影、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 “天时、地利”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 “人和”则是主观努力。在风光影摄中有句 不成文的行话,叫做“三分拍摄,七分运 气”。
寻天时是指天气、光线的选择。例如, 张家界、黄山等景点,只有下雨或下雪后才 最容易出现云雾和云海,就可以通过天气 预报和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的变化,进而 选择拍摄的时间。
阴沉或下雨的天气虽然 拍不出阳光明媚的景物,但适合拍摄温馨 和色彩丰富的景物,可以通过改变拍摄主 题来适应天时的效果,这就叫随机应变,顺 应天时。求地利是指拍摄点的选择。
古人说 “山形步步移”,同一座山,远近高低的视觉 效果截然不同。拍摄同一景点,常常需要尽 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然后 做出最佳选择。
2.5风光摄影需要耐心和等待 耐心是风光摄影家的基本功。因为理 想的光线是“等”出来的,绝不可能轻而易 举地获得(当然不排除偶然性)。
当你发现 或认为某一景物值得拍摄,而拍摄条件又 不理想时,这时你必须耐心地去等待,直到 合适的拍摄时机到来。例如,我国名摄影家 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从发现到等待到 拍摄成功,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这幅作品早 已成为摄影名作而载入摄影史册。
3风光摄影的构图 构图就是以最佳的布局方式把景物安 排在画面最恰当的位置,即把构成整体的 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 以实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 摄影构图有一个被公认的普遍原则: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
画面简洁并不等于画 面简单,更不等于画面内容越少越好,而是 多一点会使画面显得臃肿,少一点又可能 使画面太单薄;简洁就是恰到好处。画面简 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
摄影构图中的另一个规则是“黄金分 割法”,也称“九宫格构图法”,即在画面中 画一个井字形,四个交叉点及其附近就是 主体所处的最佳位置。所谓最佳位置就是 最符合人们视觉观看习惯的位置。
但是人 们审美视觉经常会疲劳,所以需要以新的 最佳布局来调整人们的审美习惯。 。
3.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求大神指点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
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1、关于摄影美学“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
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
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
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
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
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
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
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面的反思态度。
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
2、摄影美的特征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
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
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
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
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
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
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
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
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
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
这就要求我。
4.摄影和摄像的毕业论文
探析广告中的人像摄影
摘 要
广告人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中极其重要的领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商品包装、海报招贴、时装展览、报纸杂志和网络广告等商业领域。它是一门集摄影技术、平面视觉设计、广告学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很强的实用性。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告人像摄影随着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广告人像摄影领域,使广告人像摄影艺术进入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时代。随着广告人像摄影的逐步发展,出现了更多优秀的、新颖的广告人像摄影艺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深入的体会到一种新的视觉享受。
关键词:现代广告 人像摄影 广告摄影
资料来源:
目 录
摘 要.2
Abstract.3
引 言6
1 广告人像摄影的分类及发展7
1.1 广告中人像摄影的分类.7
1.1.1 写真肖像7
1.1.2表现肖像.9
1.1.3环境肖像10
1.1.4情景肖像.11
1.1.5自摄肖像.12
1.2广告中人像摄影的发展.13
1.2.1广告人像摄影的发展历程13
1.2.2广告人像摄影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15
2广告中人像摄影的艺术特色.16
2.1赏心悦目.17
2.2惟妙惟肖18
2.3个性飞扬19
2.4诠释生命20
3广告人像摄影的适用规则.20
3.1符合大众审美20
3.2张显摄影魅力21
3.3有机互动商品22
4当代广告人像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3
4.1当代广告中人像摄影存在的问题23
4.2当代广告中人像摄影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23
结 论25
致 谢26
注 释27
参考文献28
5.求助:关于人像摄影的论文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 F5曝光时间 1/250s
焦距 85mm感光度 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广角镜头的使用,使人像环境元素更加丰富
二. 人像摄影构图
要学好人像摄影,初学者完全可以从构图方面来快速入门,构图相对于其他摄影技法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人像构图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被摄主体自身的表现力;二是需要摄影者有一定的创意和想法,并能够通过手中的相机,把被摄主体完美地表现出来。
1.画幅的形式
构图的三要素包括:画幅的形式、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和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把握和安排构图的三要素,是快速入门人像摄影构图的最简单的方法。
画幅的形式是指照片是采用横幅面、竖幅面,或者是其他形式来进行构图的。在进行人像构图时,摄影者首先需要考虑,采用何种画幅形式来框取被摄体。如果仅仅考虑使画面适合被摄体的需要,则可以按被摄体的具体形态来确定画幅形式。比如,采用横画幅拍摄躺着、坐着的人物;采用竖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等。如果要使画面更有创意,则可根据表现意图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画幅。总之,确定画幅同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构图的首要步骤。
2.画面中的主体
人像摄影画面中的主体实像部分,即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人物主体。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人像构图公式法,即采用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二是带景艺术构图法,即通过人物和景物的完美搭配来进一步美化和表现主体。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在构图中确定主体实像的兴趣中心。
画面主体的兴趣中心,是指画面主体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不一定占据很大的面积。比如,在人像特写画面中,眼睛往往就是兴趣中心;在半身人像照片中,脸部就成了兴趣中心。一幅画面一般只有一个兴趣中心,或者只能有一个主要的兴趣中心。否则,就有可能破坏画面的完整性,造成构图上的无序和混乱。
3.画面中的空白部分
在摄影构图中,画面的空白部分并不都是指照片中白色的,没有任何形象的部分,而是指除了主体实像以外的部分。因此,构图上的空白并不一定是白色的。在一个摄影画面中,主体实像与空白部分是互为依存的。空白部分既可以衬托、说明主体,同时还可以对主体形象进行补充、强化。
6.摄影原理论文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像娱乐场所、商业广告、艺术创作等。
摄影虽然是一门艺术,必然和艺术有相同的特带特点,除此它还有实用价值的一方面。比如像一些商业广告或用来绘画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有相当高的拍摄技巧。因此,我们对摄影的要求也是非常高,怎样拍一张好的照片尤其重要。
首先我们必须对我们使用的相机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就是我们如何去拍好一张照片。 在摄影过程中,光圈和快门作为参数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光圈的大小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参数,说的直白一些光圈的大小将决定光线穿过镜头的强弱。因此,大家可以很容易想象到光圈越大透过镜头摄影到感光器上的光线越强,反之则越弱。
他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拍摄质量,比如在快门相同的条件下,光圈越大则相片越亮,但如果光圈过大的话则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除此,快门的速度也是拍摄照片时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参数。
当我们对光圈和快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协调它们的关系来更好的达到照片最佳的的曝光效果呢?第一个要保证的因素是快门,比如1/125秒的快门速度便可以抓拍到行人的动作而不会使人物变虚。在确定了快门速度后,再根据当前的光线和想要达到的景深效果选择光圈的大小。
事实上,通过不同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其所达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知识它们所适合的拍摄环境及拍摄的效果不同而已。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1/125秒快门和f11的光圈其获得曝光量与快门和光圈分别为1/250秒、f8是相同的。
说到光的问题不仅仅是光圈和快门调好就行,我们还要考虑到外界光线的问题。从美学观点来说,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形象艺术,若从感光胶片所记录下的影调、色调构成的画面来说摄影是一中光的艺术。
所有在我们视觉范围的东西都是由于光的存在而给人视觉美感的①。因此在摄影过程中,我们对光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光源种类分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指室外的光,二是人造光指人工光源。自然光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环境中的照射不但有着光线的强弱之别,而且色彩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地理位置越高光线也就越强,这时我们应该采用光圈较小来拍摄,越低光线越弱我们就选用较大的光圈。像一天中光线的强弱也是不同的,一般上午光线要比傍晚的光线强,那么我们自己要根据自己想要的效果来选择时间和调节光圈的大小。
在上一段中,我们提到了景深的概念。在拍摄中合理利用景深的效果可以为我们拍摄照片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加以突出你所要拍摄的对象。
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造成影像最近部分和最远部分之间的距离,而这部分画面应该具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后面看到的东西也就越模糊,光圈越小,后面看到的东西越清晰。
这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前景清晰后景模糊,另一种是前景后景都清晰每种效果都有其各自的用途,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因为在不同的用途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摄影中另一个主要的要求就是构图。
构图包括不同的景别、拍摄的角度、背景的选择、对比关系等方面,首先是景别包括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等。从每个细节上以形象艺术体现在照片的画面上,让人看起来既可以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来了解到主题内容,而且又显得十分活泼与生动,给人以美的艺术欣赏和享受。
远景。主要表现所要拍摄主题内容所需的广阔空间。
全景画面的构图主要表达人、物体、景物的全貌景像。中景是不需要把被摄物体、景物、人的全貌拍摄下来,而且能够表现你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局部,也就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拍摄②。
近景。照片在拍摄的距离上比中景更接近景物。
用变焦距镜头或长焦距镜头把景物接得更近一些,将人物或被摄景物特征表达出来。 特写。
它与近景构图不同的是画面上几乎被人物面部表情或被摄物体的局部的特征所充满。这也是摄影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征而且还可以用来画画等实用价值的体现。
构图中的拍摄角度也是尤为重要的。你想要表达什么效果就要求有不同的构图,比如你想表现被摄体的全貌,一般采用从正面方向进行拍摄,如果你想表现被摄体的形象,则多是采用从侧面方向进行拍摄,而要想得到正面与侧面有一定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动感,那么选用从斜侧面方向进行拍摄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构图。
必要条件下还可以仰拍、俯拍等各种需要的方法。像你想表达被摄景物的高大,那就要仰拍,要拍远景和全景时通常是站在较高的地方拍即俯拍,拍特写或近景一般采用平视角度拍摄。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角度来拍目的是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好。 另外,构图的背景要求也是摄影要求的一部分。
因为一张好的照片要有主体和陪衬,背景可以说是衬托主体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突出主体而且会给画面造成透视的空间感,使构图技巧更加巧妙。因此在拍摄过程中,。
7.摄影技术与艺术论文
一、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艺术形式。 1.旅游胜地的自然风光需要文化积淀,摄影文学可以促进这一进程的迅速完成。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那么,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
缺乏任何一个方面,她们的魅力都会大大减弱。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因为二者如果在诗中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那么诗的价值会成正比地随它的材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景美和情美的有机融合要比单纯的景美或情美富有感染力。这是一种“复杂的美”,而“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
摄影文学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2002年11月8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推出了张家界风光专版《江山如此多娇》。
可以说,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论比的自然景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开发,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
而摄影文学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
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2.没有实感的想象容易缥缈、空洞。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一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正因为如此,这种作品与人们承认它具有什么尺度的艺术价值、怎样解释它的内容这一点无关,甚至与根本是否知觉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储存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这一点无关。
当然,不能把艺术作品归结为这种物质结构,但是,没有它、离开它、独立于它、不依赖于它,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形成物蕴涵在这种结构中,处在这种结构中,不脱离于它,只有通过它才被感知。因此,艺术作品的物质结构方面是它的本体论状态,是它的现实存在的主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
(见该书第278-9页)桑塔耶纳在《美感》中也说:“虽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厦或一首诗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这种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在这里,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刺激我们同时它的形式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如果我们的知觉要达到强烈锐敏的最高度,我们就需要这种刺激。
举凡不是处处皆美的东西,绝不能销魂夺目。”(见该书第52页)莫·卡冈认为词汇是一种物质结构,但词汇的韵律和我们需要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自然美中感受的实感是两回事。
为了追求这种实感,近几年来,不少文学经典图书配上了插图。鲍风在2002年10月30日的《长江日报》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扫描。
他指出,今年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了两本书,即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这两本书的出版,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的“图文并茂”的书真正出现的标志。
这两本书的封面上均注有“插图本”三字,书有沈从文的生活照片和他描写的地区的风光绘画。在《边城》中,书中还有一幅幅饱含湘西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和小说情节发展互相映照,使“图”和“文”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图”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共同完成着一种“文化旨向”的传播。在《湘行散记》中,不仅有黄永玉画的湘西风情水墨画,也有沈从文自己为自己的文章所画的插图。
当时沈从文因母病还乡,每天写信向张兆和报告沿途见闻,并在信后附上插图,这些插图和信的内容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插图本《边城》中,黄永玉用画,卓雅用摄影作品,“图说”小说内容,单纯地看一幅幅插图,可以感受到小说本身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氛围”。
插图本《边城》和《湘行散记》图片虽是黑白的,但在书中构图不一,同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这种插图的确有助于人们身临其境。
否则,文学描绘如何入神如画,也难以达到这种奇妙的效果。这种对实感的追求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全部潜能。 3.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没有文学描绘,很难展开它的丰富历史内容。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学想象的翅膀,才能振翅高飞。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又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信。
8.求一篇以纪实摄影为主题的论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这百年间中国是一段屈辱与自强、落后与变革、束缚与觉悟共存的一个特殊的年代。就在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的摄影术被公布于世的5年后,摄影踏进了被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的中国国门。从那一刻开始,摄影就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跌宕起伏的中国近代史一起沉浮。而作为最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纪实摄影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并没能完成其历史使命,在那段激荡的岁月它并没有为后世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它也没有广泛深入的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但这又是必然的,因为摄影是在滞后的政治经济条件与新旧文化冲突的夹缝中生存,还有落后的照相机技术也极大的阻碍着纪实摄影的发展。可以说中国早期纪实摄影的发展只是在当时一小部分的先驱的努力下缓慢的前行.
前 言
姑且将1844年摄影传入到中国至19世纪30年代这一期间定义为纪实摄影早期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兹生的土壤,摄影作为社会工业文明的产物自然摆脱不开当时的社会,它不可能在脱离当时社会状况发展,因此摄影必然会印下深深的时代烙印;任何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其前进的风向标,即思想。中国近代史是个思想急剧蜕变的过程,摄影不可质疑的受到这种思想变革的影响;摄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既然它有技术的成分,那么照相机技术的进步无疑也推动着摄影的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因此,总的来说,中国早期的纪实的发展是由以下三要因素共同的作用:一、社会背景,二、思想文化,三、摄影技术技术的发展。本文以翔实的史料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技术以及照相技术水平叙述了这近百年的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社会背景因素
第一节 摄影是如何传入到中国的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段屈辱的历史,处处挨打,不仅主权丧失,经济文化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当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并大量掠夺原材料的时侯,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摄影就是在这个时候同鸦片和枪炮来到我们国土上。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摄影术在中国的应用首次是出现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号称“第一任外交官”的耆英同外国使臣互赠“小照”是我在国首次出现的摄影作品。由一个叫于顿·埃及尔的法国人拍摄。
耆英在当时被人称作“卖国贼”,尽管他是在替当时的统治者咸丰皇帝背黑锅。他代表清朝政府同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也正是在这些外交活动中 同外国使臣互赠“小照”在一个原本不平等的外交活动行使貌似对等的礼节,可以说是强者对弱者的嘲讽和同情。
不管摄影是怎么传入我国的,摄影的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由此也拉开了中国摄影的序幕。
9.求摄影作品分析范文
新鲜的刺激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摄影分析 《搏击俱乐部》无疑是一部具有浓重超现实色彩的影片,和David Fincher以往影 片一样,关注人物心理层面的剖析,内容上表现了主人公人格上的极端分裂。
导演不惜用两个演员来扮演一个人精神的不同侧面,在尾声之前,观众甚至会 一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在影片的摄影造型方面,创作者就更加注重给 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日景:漠然的,现实主义的风貌 为了表现主人公G枯燥的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司、飞机客舱、咖啡厅,日景气氛中的光线反差较小,并且不刻意追求光线的变化,给人 的视觉感受是比较平淡的。
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刻意把这些场景的色彩 处理成高调的视觉效果,在环境以及人物服装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不带 色彩倾向的白色和灰色为主,整体画面的色彩偏绿色,并且模仿在荧光灯 的照明下,由于灯光光谱不完整、色彩还原不佳的效果,以视觉的单调感 受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乏味和麻木不仁。 尽管摄影师希望以日景气氛的常规来衬托夜景气氛的超现实,又由于本片 大部分内容是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下叙述进行的,因此在处理日景气氛时, 摄影师在追求平淡无奇的造型风格之前提下,又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些表 现的意味,以响应整个影片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举例来说,影片开始不久,G用旁白描绘他无聊透顶的日常工作,我们看 到他面部表情的大特写,他的脸被办公室的荧光灯勾勒了一个侧逆光, 暖黄色的光在他的脸部有规律的闪烁,一亮一灭的,看起来具有非常强烈 的戏剧效果。接下来镜头反打他的主观视点,前景是一台打印机在来回摆动, 光线一亮一灭,在不远处有两三个公司职员各自站在自己打印机前, 脸上都被打印机的光照得一亮一灭的。
这种设计使得画面各个角落都有相似的光线进行有规律的闪烁, 造成了一种韵律,成为枯燥生活的催眠剂——使人麻木不仁。 在这里摄影师无疑是把打印机的光效进行了夸大,利用这种明显不真 实的造型感来突出这些镜头的主观性,利用光线运动的规律性, 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滑稽的感受。
这种光线设计光源方向是真实有依据的, 看起来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创作者根据这个现实生活的依据进行了夸大 ——我们知道,打印机的这种光线实际上非常微弱,在日常照明条件下, 并不可能引起人物面部照明光线的变化,创作者把它夸张地作为一个戏剧 性的光线元素来使用,令观众觉得亦真亦幻。 夜景:不规则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占影片很大比例的夜景气氛场景中,摄影师Jeff Cronenweth希望 在影像风貌上呈现一种非常规的、超现实主义的风貌。
因为夜景气氛用来表现的是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以及G常规生活之外 的场景,旨在突出主人公人性中疯狂黑暗的一面——当然也正是对于 主人公来说更为精彩的生活体验。 和影片色彩单调的日景气氛相比,夜景中的色彩极为丰富。
众所周知,夜景气氛下通常摄影师都会采用一些类似轮廓光或者逆 光的照明方式将人物与背景分开来增强画面的层次与景深感,而这 部影片似乎故意要让人物与背景融在一起。这样处理所造成的视觉 效果是,让观众更加注重环境中的整体的气氛,而不是让人物更加 抢眼,特别是在夜景气氛当中,这种比较混沌的视觉效果,有些像 是梦境般的让人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人脸的亮度也非常低,一般在曝光点以下1—1/2档, 这在以往的好莱坞影片中是不多见的。也许其他影片中有个别的镜头 或是场景敢于这样处理,但是大段的篇幅都是如此处理的情况恐怕就 更少了。
观众需要仔细看才能辨别出片中大明星的神情,但是特别之 处在于:尽管人物的面部亮度很低,摄影师却特别强调眼神光,因此 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在黑暗的气氛中主人公幽灵般的眼睛,这似乎是强 迫观众必须通过这唯一的窗口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男主人公组织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中,呈现出 来的是一种低照度条件下的阴暗的视觉风格。
G和泰勒第一次单独打斗是在一个酒吧门口的停车场。酒吧门口挂着 一个荧光灯,它成了场景中的主要照明光源,而门口的墙上还有一两 盏旧式的路灯,微弱的灯光在人物后景的墙上造成一个个小的光区, 点缀着背景。
画面整体的效果都是低调的,我们只能通过被灯光照亮的墙壁分辨出 两个主人公的身影,G西服里面的白色衬衫和泰勒亮闪闪的皮夹克让 我们看清楚他们的动作,潮湿的地面反射着灯光,亮度也刚好衬托他 们的身形。 在搏击俱乐部初具规模后,打斗场景被转移到一个酒吧废弃的地下室, 房顶都是一些横七竖八的水管子,灯光昏暗。
在打斗过程中,聚集在打 斗者周围的人,我们仅仅可以分辨他们的身形,并不能确切的看到他们 的表情。因此他们变成了打斗场面变化着的背景,涌动着,造成视觉上 的不安定和混乱感。
在这样的场景中,整体呈现了一种黑暗的影调,因此画面的细节和层次 都显得尤为重要。在胶片的选择上,除去影片少部分的日景场景,影片 都用了KODAK公司的5279VISION500T的高感光度胶片来拍摄,以利于捕捉 低照度的影像魅力,使用高感光度。
10.急求一篇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国际新闻界》杂志刊登了一幅图片《瞬间的力量》(同名《胜利之吻》),配文介绍:这幅作品摄于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向往和平、痛恨战争的主题,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环球时报》在《“世纪之吻”从何来?》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诺尔斯的75岁老人公开承认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
3个月后公布于世,造成了时代背景的错位。拍摄这幅照片的摄影师名叫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taedt)。
这是他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却说: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时代广场上看见一个士兵沿着大街奔跑,一路上拥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当他抱住一位白衣护士时,我一口气拍了4张他与护士接吻的镜头。
美国《生活》杂志1945年8月第一次发表这幅作品时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这也是铁的历史事实。
从以上有关材料来看,《胜利之吻》在真实性与实效性方面是存在争议的。但有意味的是: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仍然在各类杂志的评选中居20世纪最具影响的摄影作品之首。
几年前,国外报刊发起寻找该作“画中人”的信息,竟应招了好几位“画中人”,护士太太让问“吻后说了啥”,终于辨出“无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频率放映,众多读者认为:即使作品与新闻事实不符,也难以忘怀其画面及其感人魅力。
这正好应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话:“人们告诉我,当我走进天堂后,他们会记住这张照片,也就是说也记住了我”。为什么春秋代序,读者对作品的钟爱并不减退?甚至淡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日或经过,持续欣赏这幅以情理逻辑为基础、相对不真实的新闻图片?这说明作品的背后存在着超越时空的深层次内涵。
俄国文艺理论家列夫丘克曾说,每一件作品都会在某一范围的人们中间得到最积极的反响,正是这一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最易理解、最有内在需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摄影毕业论文范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