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围城》的论文
黑格尔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观意图与伦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结合,即它的自由,并且成为有意识的。由此可见,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调和,如果不能调和,则遁入其身。按照黑格儿的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即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作为艺术,应该有各种表达其意义的手段,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亦不同。“《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这是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对《围城》一书的评论,我却不那么认为。
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比如契诃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
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适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
(1)“'——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什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不知怎样,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有些人怀疑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外来的东西放进去就变了颜色,这未尝不是事实。
(2)“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使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向。办行政的人尤其难守信用,你只要看每天报上各国政府发言人的谈话就知道……”这是“言行不一致”的人的最好托词。
(3)“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rrie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
(4)“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读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这样讥讽人类假动作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
上述几近诙谐笑闹的笔调,其实是极高水准的幽默和严肃的综合品,寓正于反的创作,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经得起咀嚼。“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
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的一些感想和意见,当然是主观大于客观。不过,由于相信绝对的客观不存在,更相信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人喜好,便没有文学趣味,那么,所有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一大堆文字堆砌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2.关于围城论文参考文献
[1] 彭小球,周叶青.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2] 熊佳红. 浅谈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3] 卢小平. 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的现实意义[J]. 西北职教, 2008,(12) . [4] 孟宪华.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讽刺幽默性[J]. 文教资料, 2009,(03) . [5] 于宏. 嬉笑怒骂中彰显的睿智与深邃——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 作家, 2009,(02) . [6] 王斌. 《围城》的语言艺术发微[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8,(04) . [7] 廖又琳. 浅谈《围城》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1) . [8] 曾建华.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 [9] 赖熹. 浅析《围城》的讽刺手法[J]. 网络财富, 2009,(03) . [10] 许敏. 试论《围城》中赵辛楣的形象塑造[J]. 蚌埠党校学报, 2006,(03) . [1] 李佳莹. 和“方鸿渐”说再见[J]. 作文大王(中学版), 2006,(09) [2] 方臻. 重读《围城》[J]. 写作, 2002,(20) [3] 王凤霞. 论方鸿渐的出走——评《围城》中女性的妒忌心理[J]. 社会科学家, 2005,(S2) [4] 李亦文. 也论方鸿渐的人格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5] 王晓君. 论方鸿渐生存的“被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0) [6] 周伯军. 无可遁逃的人生困境——试析《围城》[J]. 中文自修, 1996,(05) [7] 丁小印. 《围城》之妙喻诠释四例[J]. 新作文(高中版), 2008,(05) [8] 水墨. 《围城》片段赏析[J]. 初中生, 2008,(08) [9] 张永辉. 论《围城》的主题与副题[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10] 郑春元, 石杰. 《围城》的议论艺术[J]. 许昌学院学报, 1987,(04) 麻烦采纳,谢谢。
3.论钱钟书的围城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它不仅具有显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人物形象丰富、生动,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闯,纷至沓来。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以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
一、幽默的形象讽刺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读者。在描写苏文纨所请的朋友沈太太时,“她眼睛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多情的熟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在这里运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读后,不禁让读者浮想联翩,把沈太大的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围城》中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例如出场一次的“哲学家”褚慎明,他的名气是*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其实每位读者可以轻易的看出。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
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自称“诗人”,的曹元朗,其实也是一位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文痞。
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外语系任英语教授。为了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险残毒之徒。
像这样的事例,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作家的笔下化作一幅幅讽刺性的漫画。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体验到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 作家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尖锐的笔法去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围城》中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挖掘。
如对老处女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在描写过程中格外细腻,辛楣说这儿太闷得很,没有玩儿的地方,范懿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辛楣说曹禺是个伟大戏剧家,范懿快乐得拍着手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
高校长进来,辛楣乘机把首席让出来,高校长想了想后不同意,仍旧要辛楣坐,辛楣不肯。高校长让给范懿,“范小姐只是笑,身子像一条饴糖粘在椅子上”。
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说丢了手提包,让辛媚陪她回汪家去取。
心理神态,逼真如画。既不失幽默,又颇具讽刺色彩。
其次,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露出内心世界的丑陋之处,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
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半路上,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却不愿意给一些仁丹于身体不适的孙柔嘉服用。
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不给药服下,又显得过于小气。
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以一瓶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作家还一次次形象的描写,把李梅亭吝啬心理步步揭露。
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平淡中却有讽刺意味。 另外,钱钟书还善于把握人物心理,把复杂的人物感情编织于一起,形成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使人物性格形象的反映于书面上。
例如第三章写到一次青年知识分子的聚会,便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心理战。这次聚会由赵辛楣请客,有苏文纨、褚慎明,董斜川,方鸿渐等人参力口。
赵辛楣请方鸿渐的本意是为了使方鸿渐喝醉,在苏文纨面前出丑,以发泄妒嫉之情。 结果让方鸿渐喝醉酒的目的达到了,但苏文纨却当着大家的面关心爱护方鸿渐,其情形体贴入微,这种结果赵辛楣是无法接受的。
使得方鸿渐无形中胜利,这使赵辛媚感到一种胜利后的失望;褚慎明与方鸿渐在席间互相鄙视,唇枪舌弹,各不相让:董斜川以会作旧体诗,懂“同光体”而自傲,又遭到赵辛楣、褚慎明的嘲弄讥讽,更有趣的是褚慎明明因为美貌的苏文纨跟他讲心竟十分激动,把夹鼻眼镜都掉进牛奶杯子里了。他拾起眼镜又不肯戴上,“怕看清大家脸上逗留的笑”。
后来方鸿渐酒醉呕吐,褚慎明掩鼻。
4.急求:研究钱钟书《围城》中比喻的论文
《围城》比喻中的陌生化技巧 文艺创作需要陌生化,因为创作需要不断进行技巧创新,在新的创作下给人新鲜的体验。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陌生化还能增强美感。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使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
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感觉到事物,即看见而不是认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和难化形式的手法。
(据此)来增加难度并延长感知时间,因为在艺术中感知的过程就是目的本身,因而应当延长。”这就是说,使用艺术手法来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发生阻碍,从而拖住注意力,延长感知时间,因而达到感觉美发现美的目的。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最注重的是新颖性和奇巧性,这就需要寻求一种陌生化,因此是陌生化技巧的一个最佳试验场所。比喻最忌讳的是雷同与大众化,西方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
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或摆脱不了大众化的思维模式,这都不能创造出好的比喻。 《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简直就是一个比喻的大观园,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
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使《围城》成为比喻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
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
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具体的陌生化技巧分析如下: 一、拉开距离 普通的比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但《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钱钟书先生正具备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新鲜贴切的喻体,去表现描绘本体,使之形肖而神似。在这点上钱先生不愧为大家,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就叫人击掌叫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钱先生在谈到如何使比喻新颖创辟时,根据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也提出拉大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距离,认为相比的事物,“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古罗马修辞学早就指出: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俪偶。”
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围城》中的许多比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出来,令人过目难忘。
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若没有后面一句解释的话,读者一定摸不着头脑,鲍小姐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却是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算上是鬼斧神工之作。
二、取其一端 普通比喻常常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整体相似,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相似性,是只取其一端,非为全体,但是由此一端相似而推及他端。”这就为这种新奇的比喻找到了生存的合理性,也打破了惯常规律。
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神似,比喻的相似点并不只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神相通,而不求和形直接相似。刘勰说:“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比喻只有重在神似,才能使话语具备化工造物之真态,达到最高的传神的艺术真实。
如“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睡眠与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性,只在“拉不长”这一点上,由这间接的一点而推论两者相似,令人倍感新奇。
三、多用意喻 意喻又称虚喻或抽象式比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去比喻具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比喻多侧重于象喻,所谓“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因此多用具体的形象去比喻虚无的感情,而对意喻较少涉及。
钱先生则运用逆反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闯入意喻这片少人地带,发挥丰富的联想,大力开垦,游刃有余,留下了大量新奇出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如“{王美玉}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
用侠客打抱不平的精神来形容牙根肉的不平整,貌似古怪,实际上非常有趣,将王美玉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类比喻用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作比,突破了比喻的常态和惯性,让人一下子就获得一种别致新颖的体验。
四、以丑为美 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
5.求一篇关于钱钟书的《围城》中人物的婚恋观的论文,急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写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各种看法,各种评论,可说是五花八门。但主要呈现出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多种批评视角的灵活运用;二是对于《围城》的创作缺陷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或开掘了研究的深度,或触及了研究的盲点;三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意蕴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更为深入。
如:宋延平的《中西文化合流中的蜕变人格及其人生——重读〈围城〉及“〈围城〉研究”札记》就试图联结生活、文化、哲理三个层面来阐发《围城》的主题意蕴。在与《子夜》的比较中,作者发现《围城》对背景的不同处理。
陈子谦的《〈围城〉主题的深层意蕴》则从“悲剧之悲剧”这一美学概念入手,寻找《围城》主题的哲理意蕴等……从许多《围城》的研究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但研究者们都能自觉地站在时代的高度,或向文化里追根溯源,或从哲学上寻找理论支撑,从而将《围城》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而作为《围城》的忠实读者的我,从第一次看《围城》给我留下巨大的震撼,到多次重读每读一次便感动一次,特别是《围城》中女性的婚恋描写更是令我触动不小,因此,我在论文中就《围城》中与方鸿渐有重要关系的四个女性:鲍小姐 、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婚恋观,与其悲剧的婚姻作探讨,着重从她们的婚恋描写来揭露现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
如把婚姻当作交易的鲍小姐,她不仅是整部书的开篇,也是男一号方鸿渐爱情生活的开篇。她把婚姻当作人生一次重要的交易。
这也注定她的婚姻必然得不到幸福。苏文纨——囚禁在传统婚姻牢笼中的“新女性”。
从苏文纨的爱情和婚姻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无奈和悲哀。留学海外、学富五车的才女,本应是女人中的精品,可在白拉日隆子爵号上方鸿渐偏选鲍而弃苏,再到后来又选了唐,这让多数人为她叫不平。
而后来她嫁给曹元朗这样一个不仅丑,而且不学无术的假诗人实在让人惋惜,从书中描述中可以看出苏并不喜欢曹,如果是因得不到方鸿渐的爱而嫁,那就更不值了。所以,苏文纨的婚姻也必然是不会幸福的。
唐晓芙女性梦幻范本,爱情完美主义者。她对爱情的表现是不成熟的,她心里也喜欢方鸿渐,但被别人说几句,便受到左右和方分手,因此我们只能说她年龄小,并不懂得真正的爱情,她只能是方鸿渐生命中的“半个女人”,是男性心中的梦幻范本。
孙柔嘉——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的小女人。孙柔嘉是小说中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
她唯一的缺点在于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这也就注定她婚姻的失败。总之,幸福的婚姻要靠双方的共同经营,才能结出甜蜜的果实。
当然这其中的艰辛和汗水也必然不少,酸甜苦辣都尝尽,人才会渐渐成熟,才能采摘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果。 我真诚的希望所以和小说中女性有着共同经历的女性朋友们,能从中得到感悟,领会到“幸福”的含义。
6.《围城》的思想与行为艺术,论文,5000字
内容提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 讽刺艺术 细节描写 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本文转自网学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mianfeilunwen/xiazaifenlei/340391/index.htm。
7.有关钱钟书写围城的背景
创作背景: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杀青,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载,1980年再次重印。
据钱锺书夫人杨绛回忆,有一次,钱锺书夫妇共同去观看杨绛编写之话剧,观众好评如潮。也许是有感而发兼逞才心理,回家后,钱锺书便对夫人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听后颇为高兴,即催其快写。钱锺书因忙里偷闲写短篇小说,又担心无时间写长篇小说。
杨绛便宽慰他,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时间。其时,正值春天,钱锺书疾病缠身,用汤药调治才见好转。《围城》中对行医者的讽刺和揶揄,隐含了钱仲书在写作《围城》时闹病之窘境。在杨绛之劝慰下,钱先生抱病写作,一边著《围城》,一边润色《谈艺录》,还不时为生计发愁。
1945年11月21日,钱锺书在其35岁生日时所作之“出癖钻窗蜂来出,诗情绕树鹊难安”诗句,就反衬其分身无术,诸事繁多之忙乱状态。
正因杨绛先生之有意鼓励与大力支持,一部文学名著才在无意中诞生,杨绛乃《围城》之“第一”读者也。余谓《围城》之存世流传,与杨绛先生密不可分。
扩展资料:
《围城》内容介绍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
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城
8.有关钱钟书的论文【作文素材用】,不仅仅是事例,最好多引用《围
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
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
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 骨子里的狂狷 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
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 “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
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 “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 “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 “我很忙,我不去!” 通报者只得讨饶: “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
9.钱钟书《围城》写作背景
但凡重要的艺术作品,同时有几层意思,《围城》也不例外。从一个层面上说,《围城》有自传色彩。钱钟书同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一样,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初回国。与方鸿渐不同的是,钱钟书是位成就斐然学者,中、英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内容是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但同方鸿渐一样,抗战初期钱钟书在中国内地教过书,其同事是来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学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兴办一所大学。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学短期教书之后,钱钟书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书、写作,直到抗战结束。
围城》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说到当时因过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钟书认为,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问题上方鸿渐倒是过错可言,他的谦词是自己所知甚少,对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评论。但方鸿渐周围的朋友同事却毫无顾虑,都是些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围城》的某些章节说的就是这些人自吹自擂,贻笑大方。方鸿渐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们很像当时文学界和学界的某些角色。但钱钟书自己在小说前言中恳请读者不要把《围城》当作一部影射小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钱钟书《围城》毕业论文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