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设计一份较合理的田野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2.什么是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这便是田野调查。也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田野调查为对于描述原始资料搜集的概括术语,其所应用的领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地形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建筑学、及社会学等自然或社会科学领域。与其他在实验室准控制状态下环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于实地进行。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亡与否,以及它们的存在地点位于居住栖息地或埋于土下,田野工作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差别。化石与考古遗址的挖掘均包含田野工作,其他如访问或观察人们以学习他们的语言、民俗、和他们的社会结构等过程也都包含在内。
某些状况,尤其是研究的主题为人类本身的时候,工作的拟定必须再经过设计,以避免观察者效应或是过度理论化或过于理想化该实质文化活动的风险。 田野调查的阶段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
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硕士研究生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
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
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
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
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
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
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
3.田野研究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工作站建立以来,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站管理制度,任命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工作站站长,明确规范了田野调查基本守则。
2.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提供科研平台。建站以来,各工作站已为各类课题的实地调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3.为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撰写论文提供指导、服务。中心定期派遣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带领中心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各工作站,在选题、调查等方面提供指导。
目前,主要以中心工作站为依托完成的硕士、博士论文已有20余篇。 4.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长期立足实地调查,其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如,中心为博士生开设的民族学与民俗学专题研究、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专题研究、民族教育理论专题研究、教育人类学等课程;为硕士生开设的民族文化与教育、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理论等课程,将中心研究人员长期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成果融入这些课程中。
4.求一篇论文的大致提纲
一、论文的组成要素
(一)一般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格式
摘要(中、英文)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正文内容
凡引文处或借鉴别人的观点处应注释,或脚注或尾注,文后注明参考文献(网络资料,应注明网址、网页)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格式
论文名称和来源(哪一级的课题或是自选)
研究目的和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
论文的主要内容
注释:章下注、每页脚注(一般不用尾注)
主要参考文献
二、以开题报告作准备
论文名称
研究目的和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述评
论文的主要内容(提纲,编、章、节、每一节具体要写什么)
明确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便于把握写作节奏)
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现有资料、要去别的地方查找的资料、网络资料等)(除文本资料,还需不需要田野考察field work,是否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设备)
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明确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调查报告?基础研究?从文献或现实着手?历史、哲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方法)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三、论文的具体写作
遵循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明确不是散文、小说、记叙文,说明文)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what why how)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简明扼要,重心突出(所有的论证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每一篇文章、每一编、每一章、每一节及节下的小标题都应有自己的主题和重心)
避免过多的抒情、想象等华而不实的语言,以免冲淡主题。力求严谨准确、逻辑清晰,并有所创新。
四、一般的写作技巧(技术层面的处理)
不同哲学思想、宗教思想之间进行比较时,尽量避免抬高自已,贬低别人。
引文的问题:
(1)尽量用第一手资料,避免转引,力求论文的原创性和严谨。
(2)同理,参考文献和引书,应尽量用高档次的出版社(如上海古籍、中华书局),避免地方杂牌出版社。
(3)在一篇论文中,相同资料的引文出处应该统一(如道藏》,三家本和台湾新文丰本,一篇论文中应该只引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