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木兰的人物文化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
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
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锣鼓喧天,彩旗招展。
备受瞩目的中国·商丘第五届国际木兰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木兰文化源远流长,木兰故事家喻户晓。
“虞城县木兰传说”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国务院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弘扬木兰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从2000年开始举办木兰文化节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
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子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随着商丘虞城县“中国木兰之乡”的美名不断远传,木兰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巾帼英雄花木兰留给后人的除了精神财富,还着实让聪明的家乡人借古人之名,唱响新时代的木兰品牌戏。 近几年,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以及受河南林州巧打“红旗渠”牌、山东泰安巧打“泰山”牌的成功经验的启示,商丘虞城人逐渐意识到“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用来作旅游产品品牌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县多次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利用花木兰做文章进行学术研讨,拨专款用于花木兰商标注册,通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虞城就是花木兰的故乡,宣传虞城的花木兰产品和木兰文化,达到了以宣传花木兰带动宣传虞城、宣传虞城产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虞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尝到甜头的农民纷纷意识到品牌在促销中的作用,于是全县掀起了农产品注册商标热。
到2009年底,该县已有50多种农产品注册了“虞国花木兰”和“木兰”商标。 木兰故里虞城县正悄然兴起“木兰”热,大至商店宾馆,小至店铺小巷,都以“木兰”为名,木兰食品公司、木兰宾馆、木兰大道、木兰武校、木兰小吃店等以木兰命名的企业、产品及各种设施近600种。
大有借“木兰”之名,成就你我事业的可喜景象。 挖掘—盘活—做大,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木兰文化在虞城县掷地有声风生水起!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
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现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元、清记事碑两通,并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据史料记载,唐代在此处建有木兰庙。
金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国初年,木兰祠已经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亩,原祠三节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百余间。
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碑60多通。
1943年该祠不幸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大量的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在虞城早已为大家所认同。
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其中,并注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标着:木兰祠。
“木兰文化”的影响力在于其深邃的“木兰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
2007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木兰祠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积极把特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使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中国钢卷尺城”、“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最佳投资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苹果生产20强县”,全国粮食先进县,河南省“软环境治理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对外开放重点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
流淌着木兰精神血脉的虞城大地,真正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增强文化实力“近年来,虞城县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紧紧抓住‘花木兰故里’这一文化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举办高规格的木兰文化节、经贸洽谈会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断唱响‘木兰’。
2.有关于花木兰的议论文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 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3.看花木兰电影总结论文怎么写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古代闭塞的社会中,木兰能毅然决然地超越社会习俗,女扮男装,勇敢地代父从军,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大智大勇是无法做到的。从另一方面而言,木兰代父从军并在疆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不但有功于国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现。
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并说明了一个事实:妇女一样能够尽忠,一样能够为国家效力。现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
4.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
1.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一个好故事,通过精良的团队制作、包装,就可以为大多数人所吸引,同理可印证《功夫熊猫》 3.也证明世界各族人民都对于勇敢、善良、坚强、奋斗到底的人,无限的赞美 4.高额的利润必然来自成功的制作和企划,也证明迪斯尼公司在市场调研方面做的很好,知道市场需求什么,于是推出市场所期望的产品 5.艺术不分国界,文化亦可流传 6.我们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思想,我们国人没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反而让外国来制作,我们却拍一些没有营养的偶像剧,暴殄天物 7.中国文化也吸引了外国,这也是这些年来,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的表现吧 涪厂帝断郜登佃券顶猾8.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好的改编可以把一个故事重新演绎的活灵活现,假如依旧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有关“花木兰”的故事,那么大多数中国人应该不会去电影院捧场吧。正是迪斯尼改编的很有意思,加入了家族荣誉、祖先保佑(中国特有?)、龙等比较特殊的但又很合理的东西,才是这个故事更有趣。
~~~~~~~~~~~~~~~~~~~~~~~~~~~~~~~~~~~~ 呵呵,我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
5.《花木兰》中的主题分析
花木兰,
中国古代女英雄,
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
唐代追
封为“孝烈将军”
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
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花木兰》
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北魏,
文帝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人民生活
较为安定。
但是,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
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
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
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
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
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
又要与伙伴们一
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
12
年,是虚指)
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
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
《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
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
;
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
《木兰从
军》
长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
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
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
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
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木兰辞》不仅述说了一个女英雄的故事,
也蕴含着中国古代无意识的女性主义的萌芽。
《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进入男权社会,并且与忍受各种艰苦的条件,与男将士并肩作战,同
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厮杀,
并凯旋回家建功立业,
成就某些男人都无法成就的事业,
这是对作为女性的花木兰的赞扬,
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性价值的认同,
是
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萌芽。
此后花木兰也激励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女性,
使她们有巾
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特别是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女作家用过木兰的典故,
都是引以
为傲的。如清代王筠的《鹧鸪天》
:
闺阁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
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李白篇。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
身无份,好把心情付梦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古代《木兰辞》表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或者说是无意识的,
木兰之类英雄的营造,
就某一方面——
“替父去从军”
而言,
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她们在这一点上成为女英雄,
其中包含父权社会对妇女的
期待:女人“替父去从军”
需要她们如何,她们就能如何。
“替父去从军”是可
行的,自己去从军行不行?
所有这些实际依然是一个服从的角色。我们能想象
自己处身这种“花木兰”文化中,要你干吗你干吗吗?这不是选择,而是服从需
要。不是赋权,而是权宜之计。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
文人木兰诗其实更强化了木兰行为的意义:
这里木兰替父从军,
满
足了一个更高的父亲的需要——国家、
皇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