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
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
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
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
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2.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学术论文
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一、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各种软件的操作基础上。
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但是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关能力,能够不断探索、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运用的过程。
只有具备这种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学到知识,提高信息素养。这也达到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二、明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硬、软件的关系 其关系: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计算机硬、软件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硬、软件,如CPU、Office、Wps、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硬、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始终不变。
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计算机,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三、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首先应在信息技术课上要使学生全面清晰掌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
1.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知识等。2.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
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概念,即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中所含的内容。接着应向学生讲清信息的分类、信息传递媒介、信息的表示形式等以及与信息有关的操作有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
有人认为学信息技术就是学电脑——计算机,这种观点的是不对的。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由于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是作为学习信息的一种工具出现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教师教会学生畅游网络世界,而学生却利用它去浏览网上的不健康的信息,或痴迷于网络的聊天、游戏等,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不说,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由此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而不是仅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四、创设条件、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决不是一门信息技术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各学科教师创设条件,积极倡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进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1、信息技术教学融入其它学科内容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了信息技术,就是用不好。例如:学了Word的应用,就是想不到把自己喜欢的作文输入电脑,排版打印出来。
学会了因特网搜索引擎,却不知用它去查一下语文课文中的“索溪谷”的相关资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其它学科学习服务。
以Word教学为例,如果单纯从信息技术教材出发,学生掌握了相关的Word知识,知道怎样打字、排版和打印后,学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发展,教学任务也可以算完成了。如果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上述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学生还没有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为一种素质、能力,还没有学会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学习新的知识,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了Word的应用,却不会实际运用。因此,只有在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稳定地提高。
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充实与调整。Word教学有机整合数学内容示例:A、文字的输入 学会用拼音法输入数学中的一段汉字、。
3.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
[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
[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
[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
[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
[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
[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
[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
[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
[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获取了一席之地,这门课程引起了我们教师和教育者们的关注,同时信息技术教材也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现象,这本是好事。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信息技术教材并没有贯彻信息素养的要求,而是简单的电脑技能操作讲解,这些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我提出一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以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 一、目前我们所用信息技术教材的局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现在已经在大多数的小学普及开了,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设在三、四年级,也有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
我们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都是采用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上下册,该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02年3月修订出版,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98、画图、文字处理以及学做多媒体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套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了。
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
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这样的教材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这样的教材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吃透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也就很难把信息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我认为信息素养就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关于信息素养的详细概述有很多,但我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率领的研究队伍对信息素养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对我们应该会有很大指导作用的。
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只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
这也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校外Windows2000系统已风靡多时,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Windows98版,这多多少少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失望。
3、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而电脑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等等。
二、教材编写的设想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材承载着这些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 1、基础性。
被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稳定性。
被选取的内容尽量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而不至于很快就被淘汰。 3、实用性。
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 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软件操作方面,尽量多介绍各种软件共性的东西,而不过于强调软件操作的特定细节。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通过几个主要软件的学习,掌握学习其它软件的操作方法。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课程整合思想 《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因此,进行课程整合就是教材的重心,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是以计算机知识为依托,以学科活动为线索,并以提高学科知识与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
因此,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素养知识和学科活动。其中信息素养知识是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它的内容同其他两项是相融合的。
所以,基于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学科。
5.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获取了一席之地,这门课程引起了我们教师和教育者们的关注,同时信息技术教材也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现象,这本是好事。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信息技术教材并没有贯彻信息素养的要求,而是简单的电脑技能操作讲解,这些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我提出一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以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 一、目前我们所用信息技术教材的局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现在已经在大多数的小学普及开了,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设在三、四年级,也有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
我们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都是采用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上下册,该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02年3月修订出版,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98、画图、文字处理以及学做多媒体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套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了。
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
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这样的教材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这样的教材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吃透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也就很难把信息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我认为信息素养就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关于信息素养的详细概述有很多,但我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率领的研究队伍对信息素养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对我们应该会有很大指导作用的。
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只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
这也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校外Windows2000系统已风靡多时,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Windows98版,这多多少少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失望。
3、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而电脑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等等。
二、教材编写的设想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材承载着这些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 1、基础性。
被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稳定性。
被选取的内容尽量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而不至于很快就被淘汰。 3、实用性。
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 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软件操作方面,尽量多介绍各种软件共性的东西,而不过于强调软件操作的特定细节。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通过几个主要软件的学习,掌握学习其它软件的操作方法。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课程整合思想 《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因此,进行课程整合就是教材的重心,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是以计算机知识为依托,以学科活动为线索,并以提高学科知识与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
因此,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素养知识和学科活动。其中信息素养知识是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它的内容同其他两项是相融合的。
所以,基于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学科。
6.求信息素养在现代互联网中的作用 800字论文 谢谢了
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的数据“不停叫喧”,各种移动设备“漫天飞舞”,终于,互联网的时代无可避免的来临了。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拒绝不了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优惠。然互联网总是有利有弊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与优惠,虚假暴力等等的有害信息。
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之道才是有智之选。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逐渐网络化、全球化,庞大的数据量以及多种多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设备让人日益眼花缭乱。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如何去适应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如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成为关键,它既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下人才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对现代人的根本要求。所谓信息素养,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信息文化,它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也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国外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比我国早很多,远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主席Pau.lZurkowski就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且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到1992年 ,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 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 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 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现在,美国将“信息素养”正式定义为: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想要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就要做到包括对当代信息技术进行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要树立 在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及文明意识.。
7.请提供一些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材料如题,顺便问一下,论文应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这样的看法目前已形成一种共识。
除美国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观点大同小异,ACRL提出的高校信息素养标准,在美国已被广泛认可和接收,英国、澳大利亚等根据国情,稍有补充和修改。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
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浅谈大学生信息素养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青年大学生更是每天与海量的信息接触着。
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提高大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的一种综合能利。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不仅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能广准精全快的查着自己所要的信息。
二是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
三是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事。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信息素养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
只有形成了这种意识,才能提高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从而提高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使各种信息为我们的学习所用;其次还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再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只有具备这种能利,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才能不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信息上。
第三要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自觉的准守相关道德准则,否则即使掌握了信息知识技术,只会利用信息技术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也就谈不上什么成不成材了。
由此可见提高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成材的一个必要条件。信息素养必须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一样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综合指标之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 (2008-10-27 21:40:46) 标签:杂谈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教育应达到以下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科学的信息策略,从而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能力等。
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8.寻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要想立足于信息社会,每个学生和全体社会公民应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以及其他途径中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会学习的人。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既是信息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
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
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
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是教改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而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在于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将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困惑,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反思能力则在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困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因为在班级教学中,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上每个学生都各有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总是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
因此教师只能最大限度地去缓解这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审视问题的根源并且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明确问题所在,并结合一定的经验或理论探求改进的途径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2],且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体验,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教学进行反思,进行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以做出更优化、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安排,以便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在Intel未来教育培训中,对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提出“基本问题—主要问题”的设计思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其次,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思想,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景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到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
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