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会毕业论文案例分析
1 高校会计教学引入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国际会计方向班教学实践为例 2 会计稳健性与现金持有价值效应——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验证据 3 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 4 基于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5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6 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7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 8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10 戴尔公司会计舞弊的案例分析 11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 1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 13 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14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 ABC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分析16 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研究 17 所得税改革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实证研究 18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 19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若干问题浅析 20 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问题研究 2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稳健性 22 管理会计工具在A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24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25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26 推进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27 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 28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2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研究 30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分析 31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研究 32 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33 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4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35 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应用与研究。
2.谁给我几个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
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3.并购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
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
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研究表明:"制造业目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但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因此制造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低、技术层次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产业转移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战略并购无疑是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 2、地域特征----与区域经济战略相关。
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较广,30个案例分布在18个省市,最多的是江苏和广东,但也分别只有4个和3个案例,两者合计仅占23%,不足四分之一,因此地域分布是较为分散的。其中西部地区和华东相对较多,分别有11家、9家,两者合计占了案例总数的三分之二。
尽管战略并购的地域特征并不显著,但是可以发现并购活跃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活跃(华东五省一市)以及受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因此,近期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
而东北地区将是下一阶段的黑马。 3、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战略并购对象的大股东股权属性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深达声、ST黑豹、恒河制药之外,其余清一色的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其中由国资局、财政局持有的纯国有股就有10家,占了三分之一。这与目前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大环境、大趋势相吻合。
4、所处市场。在30家公司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有16家、深圳挂牌的14家,因此在战略并购中可以将沪深两市视为统一的市场。
没有明显的差别。 5、上市公司特征。
上市公司业绩分布较广,巨亏股、亏损股、微利股、绩平股、有配股资格、绩优股等各个层次的公司都有。拥有再融资资格、绩平微利股以及亏损股各有10家,各占三分之一,比例非常平均。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较好,除4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外,其余均低于66%。 上市公司规模分布:以中、小盘股居多,其中仅有3家公司的总股本大于4亿股(通常市场认为的大盘股),其余90%的公司总股本均在4亿股以下。
这主要与收购成本相关,目标企业的规模大,相应的收购成本也较高。 6、战略并购的类别。
战略并购对象与收购人同处相同行业或属上下游关系的共有15家,占一半的比例。按照通常战略并购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中,混合并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有15家,占50%;横向并购有10家,占三分之一;而纵向并购最少,仅有5家,占六分之一。 一般而言,混合并购体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横向并购则更多的体现出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战略,纵向并购应该属于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的手段。
从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案例的类别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
4.求哪位高手能找到一个并购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案例,并结合企业并购
一.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法):2008年7月31日乙公司以银行存款1100万取得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80%。
合并前有关资料如表所示(合并各方无关联关系) 资产负债表2008年7月31日 单位:万元项目乙公司丙公司(账面金额)丙公司(公允价值)货币资金12806060应收账款220400400存货300500500固定资产净值1800800900资产合计360017601860短期借款360200200应付账款404040长期借款600360360负债合计1000600600股本1600500资本公积500200盈余公积200160未分配利润300300所有者权益合计260011601260要求:(1)编制乙公司合并日会计分录。(2)编制乙公司合并日合并报表抵消分录。
将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的权益项目按公允值进行抵消。参考答案:(1)编制乙公司合并日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1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1,000,000(2)编制乙公司合并日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商誉=11000,000-(12600000*80%)= 920,000(元)少数股东权益= 12600000*20% = 2,520,000(元)借:固定资产 1,000,000股本 5,000,000资本公积 2,000,000盈余公积 1,600,000未分配利润 3,000,000商誉 92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 11,000,000少数股东权益 2,520,000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法):甲和乙公司为不同集团的两家公司。
有关合并资料如下:(1)08年2月16日,甲公司和乙公司达成合并协议,由甲采用控股合并方式将乙合并,合并后,甲取得乙80%的股份。(2)08年6月30日,甲公司以一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对价合并了乙公司,该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万元,已提折旧200万元,公允价值为2100万元;无形资产原值为1000万元,已摊销100万元,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3)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为80万元。(4)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500万元。
要求(1)确定购买方。(2)确定购买日。
(3)计算合并成本。(4)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损益。
(5)编制甲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分录。(6)计算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金额。
答:(1)甲公司为购买方。(2)购买日为2008年6月30日。
(3)计算确定合并成本 甲公司合并成本=2100+800+80=2980(万元) (4)固定资产处置净收益=2100-(2000-200)=300(万元) 无形资产处置净损失=(1000-100)-800=100(万元)(5)甲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8 000 000 累计折旧 2 000 000 贷:固定资产 20 000 000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29 800 000累计摊销 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1 000 000 贷:无形资产 10 000 000 固定资产清理 18 000 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3 000 000 银行存款 800 000(6)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2980-3500*80%=2980-2800=180(万元)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法):导学P45页6(2010年1月和7月试题)2008年1月1日甲采用控股合并方式取得乙100%股权,投资时甲乙资料如表所示,在评估的基础上,并购价为140000元,甲以银行存款支付。乙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资产负债表2008年1月1日 单位:元项目甲公司乙公司账面价公允价货币资金1000025002500交易性金融资产90002750027500应收账款550006500065000存货800006500065000长期投资-对乙公司140000固定资产4000005000080000资产合计694000210000240000应付账款8400050005000短期借款3000050005000长期借款600008000080000负债合计1740009000090000股本10000025000资本公积30000020000盈余公积11750073500未分配利润25001500所有者权益合计5200001200001500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694000210000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及合并工作底稿。答:1、合并日当天甲取得投资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140,000贷:银行存款 140,0002、合并报表抵消调整分录:借:固定资产 30000股本 25,000资本公积 20,000盈余公积 73500未分配利润 1500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000盈余公积 1000未分配利润 9000合并工作底稿编制如下:项目甲公司乙公司抵消分录合并数货币资金10000250012500交易性金融资产90002750036500应收账款5500065000120000存货8000065000145000长期投资140000140000固定资产资产合计应付账款84000500089000短期借款30000500035000长期借款6000080000140000负债合计17400090000264000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250015001500900011500所有者权益合计5200001200005300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抵消分录合计150000150000四、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权益结合法):导学35页2(2012/1,2009/1试题)资料:A公司和B公司分别为甲公司控制下的两家子公司,A公司于2008年5月10日自甲公司处取得了B公司的100%的股权,合并后B公司仍然维持其独立法人。
5.请问有近几年的中小企业并购案例的分析吗,写论文用的,急需
第一个并购案例,星医疗收购一个非挂牌的公司,收购方是医疗代理经销商,并购对象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商,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交易是百分之百的股权收购,现金支付比例特别高,是3.59亿,其中只有9%有股权的对价。
第二个案例,上市公司天山生物收购了大象股份,大象股份规模比较大,主要是做户外广告,但是广告业态中比较传统。整个交易的金额是23.72亿,其中有5亿多是现金支付,剩下18亿用股份支付。同时有5.99亿的配套的募集资金。
第三个案例,天泽公司收购了有棵树,标的公司主要是做跨境电商进出口,在物流和供应链特别是进出口放了经验比较丰富。利润是略大于收购方,整个标的交易额是34亿,业绩承诺非常高,加起来是9.6亿。整个支付是4.2亿现金,接近30亿是用股份支付。
6.高分求论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决策研究.请不懂的就别来凑热闹了回答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跨国公司主导的西方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企业并购也如火如荼地在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着。
不论是通过政府出面的“拉郎配“,还是带有行政色彩的“搭售“,最终无不落脚于企业。只要是企业的并购行为就存在着企业的财务风险。
那么,什么是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哪些因素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梳理。 一、什么是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已有多种定义。
赵宪武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融资以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同时,并购导致股东收益的波动性增大也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 杰弗里。
C。胡克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由于通过借债为收购融资而制约了买主为经营融资并同时偿债的能力引起的,“财务风险由用以为交易融资的负债数额和将要由购买方承担的目标企业的债务数额等因素决定“。
从风险结果来看,上述定义的确概括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最核心部分,即“由筹资决策引起的偿债风险“。 但从风险来源来看,筹资决策似乎并不是引起偿债风险和股东收益风险的唯一原因,因为,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与财务结果有关的决策行为还包括定价决策和支付决策。
首先,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然后才是一种融资行为,投资和融资决策共同影响着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第二,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从策划设计到交易完成,各种价值因素并不能马上在短期财务指标上得到体现,而必须经过一定的整合和运营期,才能实现价值目标;第三,企业并购的价值目标下限也决不仅仅是保证没有债务上的风险,而是要获取一种远远超过债务范畴的价值预期目标,实现价值增值。 因此,如果仅仅用融资风险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则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并购的价值动机。
所以,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应该包含更宽泛的内涵,包括“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应该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或者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二、哪些因素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诸如战略风险、政策风险、体制风险、法律风险、产业风险、反并购风险、经营风险、整合风险和偿债风险等。
但无论是政策法规风险还是体制风险,无论是反收购风险还是经营风险,无一例外地会通过并购成本影响到并购的财务风险。我们来看一下案例: 案例一:1996年1月,深圳前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同长沙健民制药厂正式签订了兼并协议。
但因兼并协议是同被兼并企业而非主管部门签,并且企业法人和工商执照均未及时更换,致使后来兼并方发现被兼并企业隐瞒债务、虚报资产时却无权处理,最终导致被兼并企业破产而兼并方花了350万元什么也没有买到。 (《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2 月) 案例二:赤峰市双马集团核心企业赤峰糖厂建成以来13年盈利,累计上缴利税1。
3亿元。90年代后,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企业要发展必须上规模,在当地政府撮合下,盲目地兼并与制糖主业不相关联的赤峰玻璃厂、第二制酒厂、乌丹化工厂等跨行业亏损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并承担债务4571万元,新注入资金8954万元。
最终导致集团负债4。3亿元,负债率达95%,严重陷入财务困境。
(《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5月) 案例三:1992年7月,T。科威尔公司(T。
Cowie)对汽车买卖商亨利斯 (Henlys)作敌意收购。开始时出价1股换2股,后改为7换10。
另一个选择方案是1股科威尔股加40便士现金换2股亨利斯股。此次收购失败了,但在整个收购期间,科威尔的股票下降,因此降低了对亨利斯股东的收购价值。
一些亨利斯股东说,如果加多些现金会有更大说服力。(《金融时报》1992年8月28日) 上述案例中,从风险形式上看,案例一的失败在于法律原因,案例二的失败在于战略决策,案例三的失败在于支付方式。
但它们共同的结果表现为财务损失。反过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法律、战略、支付方式等都是影响并购财务风险的因素呢?从逻辑上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首先是一种风险,然后是一种由并购产生的风险,最后表现为财务风险。
而传统的定义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不确定性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这种后果与决策者的预期目标有偏离或差异,这种偏离程度或差异通常被用作衡量风险大小或程度的指标。 毫无疑问,风险来自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但与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奈特(1921)的观点,风险是不能确定未来结果概率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是可以确定未来不同结果的概率的事件,风险是一个比不确定性外延要小的概念。而本文。
7.急想要一篇关于企业兼并的若干财务问题的论文
企业兼并如何进行帐务处理 (论文) 一、财产清查的帐务处理 企业一旦被批准兼并,应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以及其它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编造财产清册,同时对各项资产损失以及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对查实。
对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等,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1、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物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原材料”,“产成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 盘盈的各种材料等,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原材料等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还应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2、盘亏的固定资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应转入清理,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收入和残料价值,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固定资产清理后的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区别情况处理: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阶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 科目,按重置完全价值减去估计折旧后的净值,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损溢”科目。 3、按规定转销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物资时,按收回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的数额,借记“其它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属于非常损失部分,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属于一般经营损失部分,借记 “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按规定转销盘盈的各种材料物资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4、按规定转销盘亏的固定资产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按规定转销盘盈的固定资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科目。 5、对于按规定确实无法收回的帐款等,经批准转销时,采用直接转销法的,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等科目;采用备抵法的,借记“坏帐准备”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科目,坏帐准备不足核销的部分,还应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科目。
对于确实不能偿还的帐款等,按规定转销时,借记“应付帐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6、对尚未处理的潜亏、产成品清查损失和亏损挂帐,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批后,冲减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不足部分冲销实收资本,借记“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二、资产评估的帐务处理 企业一旦被批准兼并,按照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评估资产价值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确认后,进行如下处理: 1、企业应按批准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帐面价值,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2、对于固定资产,应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值与原帐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帐面净值之间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结束旧帐的帐务处理 (一)被兼并方企业的帐务处理丧失法人资格的企业结束旧帐时,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保留法人资格的企业,仍可继续沿用原企业帐册,也可以结束旧帐,另立新帐。企业无论是继续沿用原企业帐册,还是另立新帐,均应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转入实收资本。
(二)兼并方企业的帐务处理1、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 (1)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按照确认的各项负债数额,贷记所有负债科目,按时确定的成交价,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 企业支付价款时,借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兼并的,应按各项。
8.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并购商誉问题的案例会计分析
商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价值,通常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
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即具有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信誉和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企业间合并不断增加,商誉的会计处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的出台,在商誉会计的相关部分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一些较合理的修改,但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现就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减值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以有助于商誉会计发展。
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问题商誉可以自创,也可以外购。《新准则》规定,将企业合并过程中,对于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即外购商誉,确认为商誉。
而自创商誉仍旧不予确认。这一处理方法将本质一致的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割裂对待,显然不甚合理。
(一)自创商誉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自创商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中所形成、享有的,可以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一项无形资源,符合资产定义。
此外,《新准则》要求,资产的确认要同时满足条件: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与其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对自创商誉是否应确认的争议多在于此。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自创商誉有关的各项支出在发生当期就已确认,如服务态度的改善,诚信经营,广告推介,研发及企业文化的创造等等,企业要为这些活动付出相当的代价,即自创商誉也是能够计量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于2000年2月就提出用辅以概率因素的、折现的现金流量来确定某些资产的现值,这一建议也为自创商誉的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计量方法。
另一方面,会计实务中本来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主观因素,计量的可靠性和“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的执业判断,自创商誉也是如此。因此,自创商誉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应当及时予以确认。
(二)自创商誉确认也符合会计计量基础和原则 企业合并后,外购商誉将和自创商誉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共同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价值。可以说,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前提和来源,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在某一时点的实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同时,商誉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扩张逐步积淀形成,时刻在为净收益的提升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而将一个长期经营积累的无形资源在合并这样一个时点进行确认未免有失偏颇。 因此,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要将自创商誉及时确认。
这不但符合《新准则》要求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且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可比性要求保持了一致,同时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商誉的系统摊销问题《新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源不再包含在内,因此商誉价值不用再系统摊销。
很明显,这种处理方法较之以往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首先,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有别于其它资产会随着企业的耗用逐渐消失殆尽,它是一项与企业整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非递耗性资源,只有在企业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才会被注销;其次,企业在购入商誉后,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势必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维护、培育、发扬,因此商誉价值未必一定处在递减之中,摊销商誉不符合会计处理的真实性原则;再次,商誉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小到企业环境的改变、生产效率的增减、新产品的研发结果,大到经济前景的预期、国家政策的出台、国际时局的走势,都可能给商誉的价值带来波动,因此,商誉并不适合按时间进行摊销。
商誉减值处理问题对于确认的商誉,《新准则》规定,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企业都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一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
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美国2001年6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商誉和无形资产》(SFAS)中的规定类似,不再要求对商誉进行摊销,而代之以定期减值损失处理。其合理性体现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的减值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商誉的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现存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可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利润操控。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由于商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要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而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确认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范围的大小圈定直接影响商誉减值损失的计算结果;减值测试有一定的复杂性,执行难度较大,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新准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会计毕业论文并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