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挖掘如何建立模型
中心的重要参考。
1.与数据挖掘的过程模型CRISP-DM中的要求相比较,目前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需求分析代替了商业理解
在CRISP-DM过程模型中,“商业理解”的重点是根据商业目标的要求找出存在的商业问题,并把商业问题转化为数据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做?”的问题。而目前所做的“需求分析”往往是从业务问题出发并转化成了数据分析问题,这一过程只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这就使得一些数据分析往往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或者是作用不大,这主要就是因为业务问题解决的商业目标并不清晰。
2. 数据理解工作还不成系统
“数据理解”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其在整个数据分析应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在做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只是很粗略地对源数据进行了一些了解,比如了解了源数据是来源于业务系统的数据库还是手工编制的Excel文件,数据大致包含了什么信息等,却并没有对源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此外,对数据质量问题的分析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本尚未建立。因此,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分析主题的数学模型虽然建立了,但却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持,有时甚至是在项目实施后的阶段才去了解源数据的情况,并仓促将源数据导入数据中心,也并未建立源数据准确、及时提供的保障机制,这就造成了数据分析应用中,数据质量较差、可信度很低的情况。
3. 数据准备不充分
在CRISP-DM过程模型中,“数据准备”也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且需要与建立模型的过程互动,通过多次的数据准备,使数据能够被所建立的模型使用。而目前,企业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业务人员和数据中心建设人员并不熟悉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源数据的情况,也就无法对所需要的数据做准确的描述,而熟悉源数据的人员又不熟悉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因此数据准备阶段的工作量很大,协调成本也很高。
4. 模型评估机制未建立 目前,对模型的评估主要体现在检查功能的实现情况,比如检查所需要的报表、图表、数据是否按要求建立。
2.求求高手支招,如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3.大学本科论文需不需要建立模型
大学本科论文需不需要建立模型?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sf/lw/2009/0928/146347.html开题报告: /lunwenzhidao/kaitibaogao实习论文: /shixi写作指导: /lunwenzhidao
4.请问框架结构设计建模应如何准备
楼主是打算用PMCAD整体建模还是只用PK布荷载?只用PK的话很简单,用PMCAD整体建模就比较麻烦了。
刚做完毕业设计,正稿里把PKPM整体建模的过程也写了一下,发上来给你看看。
2.7.1建模及相关信息输入
通过PMCAD对各标准层建模,包括PM交互式数据输入,输入次梁楼板,输入荷载信息,形成PK文件等几个内容。
(一)PM交互式数据输入
按照本设计中的结构布置,共建立4个标准层。各标准层的完成建模的步骤包括:轴线输入-生成网格-构件定义-楼层定义-荷载定义-楼层组装。
其中,按照主梁的布置进行轴线输入,包括次梁的布置轴线。在构件定义中按照结构构件初估中的内容定义梁柱截面。楼层定义中按照主梁的轴线布置主梁,因次梁上无法布置均布荷载,次梁也按主梁定义。建模中所布置的墙体PKPM均默认为剪力墙或砖墙等承重墙,在建模中不布置墙体,结构中的填充墙在以后的操作中转化为均布荷载形式作用于相应梁上。各层选定的相关参数与前面结构设计内容相符有:板厚为100mm,板混凝土强度为C35,其钢筋保护层厚度为15mm;梁柱混凝土强度为C35,其钢筋类别为HRB400,保护层厚度为35mm,混凝土容重25KN/m2;结构重要性系数1.0,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1;输入地震信息包括: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烈度为7度(0.1g),二类场地类别,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计算5个振型,周期折减系数为1;风荷载信息包括:修正后的基本风压为0.35 KN/m2,C类地面粗糙度,。
(二)次梁楼板输入
因次梁上无法布置均布荷载,次梁也按主梁布置。本步骤内容包括在各层楼梯间相应位置布置洞口。
(三)输入荷载信息
楼面荷载输入中,一般层房间恒载为3.89 KN/m2,活载房间为2.5 KN/m2 ,走道为2.5 KN/m2 ,,顶层恒载为6.13 KN/m2,活载为0.5 KN/m2,雪荷载0.35 KN/m2。导荷方式中一般房间为双向板的导荷方式。布置后考虑活荷载折减系数,双向板楼盖楼面活荷载折减0.8。
主梁和次梁梁间恒载输入中需输入梁上填充墙的自重和梁粉刷层自重:由于PKPM中布置的墙体均默认为剪力墙或砖墙等承重墙,故建模中不布置墙体,结构中的填充墙则以均布荷载的形式布置于主次梁上以符合工程实际结构的受力情况;
(四)形成PK文件并对该PK建模
选择D轴线对应的框架形成PK文件。输入空间建模形成的D轴线对应的平面框架模型。
(五)PK数据交互输入和计算
调用已形成的PK文件,可进行各种内力计算。
看着有点晕是吧,呵呵。软件这个东西用文字是不太好讲的。网上有PKPM的视频,你可以下来看看,按部就班的做就是了,平时有什么问题要多和同学探讨。
希望能帮到你。GOOD LUCK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中如何建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