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水”现象 议论文800字
海南的天依旧是那么蓝,风依旧是那么大,海依旧是那么绿,我的心情也依然是那么好。
来到了亚龙湾,下了车,正是阴天,迎面吹来的海风让我冷不防的打了个喷嚏。今天要去亲身体验的是一项有危险性又刺激的运动——潜水。
我选了半潜水,(就是坐在船里,船的下半身在下面观赏)买好了票,大家准备出发了。 那儿的水真绿呀,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走过一座桥,下面的鱼儿成群地在一起,成了一个黑色的圈子。 在等的过程中,顺便拍了几张照片。
“嘟嘟——”一声快艇声传来,我们穿好了救生衣“出发喽!”大家欢呼起来,坐上了船。我一坐上快艇,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好像船一晃我就要掉下去似的。
下面还泛着白色的泡泡.蓝蓝的水在快艇下欢快地流畅.风吹在我的脸上非常凉快.蔚蓝的大海上,层层波浪泛起,浪花欢乐地舞蹈,海鸥在上面飞翔。一艘轻巧的快艇破浪而来,疾驰在海面上…… 司机把快艇开得很快,想要飞起来似的。
一抖一抖的,把我们一船的人吓的“呀呀”叫。艇尖劈开风平浪静的大海,犹如刀划在玻璃上,留下一条有一条水痕。
我们有说有笑。突然,一阵颠簸把我们从幻想的思绪中拉了回来!原来,是到了潜水的地方。
2.科技小论文要150字
水 的 压 力---科学小论文
记得有一次我在海中潜水。穿上皮质的潜 水衣,戴上密不透风的潜水镜,背上一个氧气瓶,再配一个潜水员做指导,你就可以潜水了。在潜水中,我兴致勃勃,看着海底亦奇亦幻的美景,不断地往下 潜。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我觉得很好玩就忍着,又往下去了一点。哎呀,不行,耳朵疼得越来越厉害,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海面。问潜水员:“叔叔,我 为什么会感觉耳朵疼?”潜水员叔叔告诉我:“因为你潜得很深了,有8-10米,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
我对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
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材料是:1个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 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三个孔。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纸盒中加满水,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 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 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海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
为 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 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压力无处不在,有水压,还有大气压,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压力真是既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
3.毕业论文 关于三毛
从三毛看现代作家的流浪意识
三毛优美的文字与她奇异的人生共同形成了一道充满魅力的迷云。三毛的精神世界是敏感、丰富而广袤的 ,追寻淡泊宁静却是主导。因而 ,投身于完全清纯古朴的自然———流浪正是她抗拒现代文明的人生体现。在深层含义上恰与现代的精神追寻相契合 :工业文明毁坏了传统 ,而新的精神支点造就之前 ,大自然成为最亲近的归宿。恶劣的自然生境也是激发作家灵感、获取人生体验和创造能量的源泉。在流浪中实现永恒的爱情 ,在独特的生死观念里 ,三毛不安的灵魂终得宁静
以及三毛的介绍希望贵你有帮助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