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白居易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
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
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结合白居易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
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
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3.如何评价白居易的闲适诗及元稹的悼亡诗
官场上,他先靠老丈人韦夏卿的提携得以由明经而举人,由举人而状元,迅速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几经贬谪之后他又靠几位名声极差的宦官帮他在皇帝面前吹嘘,让他爬到了人臣之的最高位——宰相。
情场上,仗着帅气和诗才,元稹骗取了不少女子的芳心。那部流传千古的《莺莺传》据说是元稹的自叙传。明明是自己玩弄了莺莺之后想再攀高枝,还在诗中将莺莺比作会给男人带来祸害的妖女。这绝不是厚道男子所能为。元稹与蜀中名妓薛涛的爱情故事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不乏穿凿附会,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清楚的,那就是元薛之间的确存在过姐弟恋,而且最后移情别恋的也是元稹。元稹在浙东为官时,利用自己权势强占有夫之妇刘采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至于他在晚年与好友白居易玩换妾游戏,更是荒唐至极。
4.分析白居易在唐史上的重要性可否分析白居易在唐史上有什麽重要性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诽欤?香山居士,唐下?(今?西渭南县附近)人,生於唐代宗大?哑吣辏潇段渥?辍X?元进士,官至校?伞①?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
长?c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讯辏?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附党人,乃移病分司?|都。 ?辏孕滩可?率耍钺嶙潇堵尻?的香山。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作品平易近人,老??能解,是新?犯\?拥某?д摺M砟攴乓庠?酒,?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椤冈ذ住梗峙c?⒂礤a齐名称?椤? 住埂V小栋资祥L?c集》等。
尊??椤冈?魔」。 白居易的?歌 他的?歌现存近3000首。
他曾?⒆约旱脑?分?橹S谕、闲适、感?碗s律四?。他最?橹匾?的是讽谕?。
但他影?最大的是新?犯?。代表作《新?犯?0首,集中体现了?人「?榫 ?槌迹?槊瘢?槲铮?槭隆苟鞯脑?歌理?,?Ξ??r社?闹T多??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谏之辞。
如《卖炭翁》序?椋骸缚?m市也」,揭露朝廷以?m市方式??行劫?Z百姓资?。但《新?犯吩?也存在著?睦砟畛霭l,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
白居易的感??中最有名的是长篇?⑹略?《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唐玄宗和?钯F妃的?矍楸?」适隆G鞍肫?μ菩诘暮蒙»囊焕沓?е掳彩分?y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
后半篇?s以充?M同情笔法描??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的主题思想?闹S刺转?橥楹兔阑睿?畹?讨?矍椤_@是长恨的正文。在?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后半篇穿插???的情?和幻想的仙境。
全?语言?调??美,抒情和?⑹陆蝗谝惑w,有很高的?术成就。 白居易的?歌平易?\进,在??r已?流播很?V,甚至远及「日本、暹罗(泰?┲T?埂? 白居易的政? 唐长?c年间(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o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农田灌溉。
又?西湖旧堤倒塌,往往造成农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奈骱??虻焦律降拈L堤,在堤的?砂对苑N?盍刃匏置阑骱会崛朔Q这?l长堤?榘椎獭? ???讯辏?25年),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榱吮憷K州水?交通,开?了一?l长七里西起虎丘?|至?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称「山塘街」。 。
5.求一篇感悟白居易的文章
中国文人都有一个陶渊明情结。
我观后世受陶渊明的影响,在乎三个字,一个是“气”,一个是“闲”,一个是“酒”。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内部因素当然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政治斗争的残酷,社会风气的腐朽,文人境况的悲惨,向陶渊明提出了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陶渊明四次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气”让渴望高洁的后世所敬仰。
何去何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诗人选择了“闲”,遂成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风。常有人把喝酒看成是一种潇洒,我却看到了麻木,酒精的结果不就是大脑的麻木吗?当一个人郁郁不得其志的时候,能让自己思想停下来唯一的东西就是“酒”。
“隐逸”这个词本来不应该是好词,它和“逃避”、“躲藏”、“退缩”有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自陶渊明起,隐逸却成了中国文人表达自己高洁的首选生活。不说王维、孟浩然、白居易、苏东坡、晁补之这样深受陶渊明影响的诗人,就便岳飞,不也有“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的隐逸向往?为什么本来具有逃避退缩的一种行为反被演绎成了傲岸高洁的象征呢?这里面的“气”很重要,不屈服于权贵,不流伍于庸俗,隐逸就成了坚守,成了抵抗,成了控诉。
唐朝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不忍于“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折磨,也自然而然“转忆陶潜归去来”了。 当然,在“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时候,我们可能还有更为高尚伟岸的一种选择,那就是路遇不平拔刀相见,崇尚完美的人们总是会以此责怪隐逸的文人们。
这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的幼稚症,也是一种自己明明做不到还要责怪别人的恶习。须知,“不平”不全是平地的一块石头,有时候你是看不到的,有时候你是说不出的,有时候又是黑白颠倒的,有的时候还是陷阱呢。
如果一切卑鄙都能让世人看出卑鄙,那这个世界就简单多了,也太平多了。 陶渊明一“隐”,王维一“逸”,李白一“歌”,杜甫一“哭”,他们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拔刀相见,而是他们没那个能力,无能为力,甚至无所适从。
陶渊明隐逸后也曾回忆自己的少年情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然而却过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日子。
我常常怀疑,这是诗人自愿的吗?世人看隐逸,看到的是淡泊、洒脱、清闲、高雅;我看隐逸,看到最多的却是痛苦、孤独、伤感、郁闷。鲁迅先生论陶渊明:“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
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又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所以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白居易当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这个伟大的文人也走了一条和陶渊明一样、其实也是中国文人经常选择的一条路。少年得志,青年进仕,中年贬谪,将老归隐。
大和三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在刑部侍郎位称病求免,身隐洛阳,后虽又被朝廷先后任命为同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均未莅任,终老香山。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这个分类有点不伦不类,前三种是以内容取,杂律却是形式。
不过这也能够初步反映白居易的诗歌状况。 历史之中,包括当代,对白居易诸多闲适诗歌颇为不满。
多认为白居易一生还算顺利,所以少了点苦难的体验,多了点悠闲的矫揉。其实,怎么能把一个作家的作品完全断裂开来呢,白居易的讽喻诗高度直追杜甫,白居易的闲适诗就只反映了悠闲和自由?。
6.白居易的研究报告
白居易: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
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
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
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
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
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
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
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
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
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
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
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
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
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
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论白居易闲适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