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论文怎么写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 摘 要: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为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跨世纪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早在199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把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在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
本文就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力求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关键词:旅游资源;区域经济;云南省近年来,云南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在政策方面、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旅游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
但审视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种种原因,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开发这一问题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下面,仅就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结构分析1·云南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美丽富饶的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云南地貌波状起伏,山高谷深,河川纵横,坝子和湖泊众多,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既有近代火山地貌,又有现代冰川。
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南、向南流去。
其基本地貌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分三个阶梯。迪庆州为第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为第三梯层。
云南江河众多,山水相依,气象万千,著名的有: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迪庆香格里拉大峡谷、丽江虎跳峡、罗平小三峡等;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以景色秀丽而著称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云南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大自然花园”等美称。云南森林面积近1000万公顷,覆盖率为24·2%,木材积量9·88亿立方米,是我国两大林区之一;观赏植物达2000多种。
云南野生动物之多,为全国之首,脊椎动物达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云南季风气候极明显,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
加之全省地形地貌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有的地区长冬无春,春秋较短;有的地区终年如夏,一雨成秋;不少地方四季如春。
总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雨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云南有众多的历史遗迹。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禄丰、开远腊玛古猿的发现,证明远在800万年前,滇中地区出现了“正在形成的人”;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早在170万年前云南已经是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另外,云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云南省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25个;为全国之冠。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语言艺术,这是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2·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云南旅游业始于50年代。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组建中国国际旅行社昆明分社。
昆明分社和昆明饭店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开展旅游服务工作。后来又增挂云南省华侨旅行社的牌子(云南省中国旅行社前身)。
这时期由于全省的旅游业务主要是接待社会主义国家的旅游者和回国华侨,业务范围有限,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旅游业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8年3月,成立了云南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上,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确立了云南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揭开了云南旅游业大开发的序幕。
云南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上形成三条旅游线:昆明—石林—阿庐古洞—普者黑—鲁布格为主的滇东南旅游线;昆明—大理———丽江和保山,腾冲、瑞丽为主的滇西旅游线;昆明—思茅—西双版纳为主的滇西南旅游线;已建成除昆明外的大理、丽江、景洪、瑞丽4个旅游集散地;已建成5个旅游区:(1)以昆明为主的滇中旅游区;(2)以丽江为主的滇西北旅游区;(3)以大理为主的滇西旅游区;(4)以景洪为主的滇西南旅游区;(5)滇东南旅游区。
并形成了六大产品:(1)观光世界罕见景观的观光旅游;(2)享受四季如春温和气候的度假旅游;(3)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旅游;(4)距赤道最近的雪上旅游;(5)动植物王国的热带动植物旅游;(6)丰富多彩的综合娱乐旅游。(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开展程度不够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大都停留于旅游资源的表层开发,开发出来的产品属于初级旅游产品。
近两年来,我省旅游产品结构仍以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为主,其它旅游产品只占领市场份额的很少一部分,产品结构严重倾斜,近似于单一,大大制约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因其产品增值能力差,属资源的表层开发,由此可见我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2·开发范围窄云南旅游资源覆盖面极为广阔,除滇东北地区外,基本上各地州都有其较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主要是旅游地知名度和客源数量)我省。
2.关于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
旅游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体验与认知的过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活动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游山玩水,而是更多地投入异地,体验别样的奇情异趣,领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导向,即确定旅游地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开发方向,重点是确定旅游地的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 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我们可将旅游目的地视为一件商品,而这件商品的消费者——旅游者的购买意图与消费需求则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决策时,心中对旅游地具有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审美倾向性,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否开阔、明确、可塑、弹性,是区分游客是否成熟的标志。旅游者由于有以往的旅游经验,或亲朋好友的推荐介绍,或宣传资料的阅读,往往会对旅游目的地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在旅游过程中,目的地的场景会唤醒旅游者以往旅游经验的记忆,将旅游者带人特定的情感中去,从而对旅游目的地感到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期待视野与实地旅游体验的关系分为三种。一是完全符合,即实地旅游体验与旅游者的期待完全重合,由于没有任何的新奇感,难以提起旅游者的游览兴趣,说明旅游产品无创意。
二是完全不符合,旅游产品创意远远超前于游客实际水平,旅游产品留有太多空白,游客难以领会旅游产品,难以对其产生兴趣。三是两者有符合之处又不完全符合,这种情况最能调动游客的游览积极性,引起游客的探知求新欲。
在旅游文化开发时,我们要预先将旅游者的期待视野考虑进去,使旅游地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比如进行纯娱乐型景点的旅游开发,人们去这些地方,是想放松身心,不需思考,在游玩过程中万虑皆忘。
而对于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开发,则需要尽量拉开旅游者的期待视野与旅游实际的距离,使其不完全重合。因为这类景点有着不证自明的美丽形式,如同经典作品一样有着“永恒意义”,如果旅游经验与期待视野完全重合,让旅游者没有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就会削弱旅游中的愉快体验,难以让人感到审美满足。
就像俗语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旅游者会对景点感到失望。因而开发时要大力开发此类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强它们的艺术特性,对旅游者的审美经验也形成一种提升。
景点的艺术品位的提高也有助于引导旅游者的审美趣味,景点与旅游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使旅游者更为成熟。 按照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类型、人文景观类型、情感资源类型,这三类旅游资源各有其独特的开发策略。
本文主要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国自古就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名词,所谓“佳山水”,是指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往往是大自然中最具美学特征的地段或地域,是具有旅游优势的天然景观,具有很高的游览观光价值。
这类旅游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它们的自然风貌是吸引游人的最重要因素,使游客畅游天地寄情山水时,陶冶性情,感受到造化的灵秀。 以自然风貌取胜的“佳山水”,它们的动人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们都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的特征都是绝无仅有、不可移置的。
正是由于这种不可移置性,在这类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应尽量保持它的天然风貌,避免过度的开发,即使有人造景观,也是在有强化旅游地的独特自然风貌的必要时,为了彰显景色的天然风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可能少地在其间点缀人造景观。“佳山水”的文化开发原则应是以保护为主,适度、合理的开发,保持其独特的天然特色。
旅游文化中旅游景观依,附名人而成为名胜的更是司空见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经名人的行迹点染,许多样貌平凡的自然风景便触处生新,增添了强烈的吸引力。
在这类普通自然景观的文化开发中,要避免文化开发的过量化、庸俗化,鲁迅先生当年深恶痛绝并撰文嘲讽所谓“十景病”或“八景病”,曾指出,“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这是旅游文化开发时要注意避免的,不能为了大量开发景点而将景物进行恶俗的牵强附会。
在利用名人传说进行“攀龙附凤”时,同时要注意附会内容应具有符合一定的审美理想的合理性,应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表达出人民大众的某种理想寄托,使人们的理想可以藉山水而永久留芳。 有的普通的自然景观可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娱乐性或科学性的旅游活动,前者如攀岩、潜水、漂流等,后者像森林探险、野外探险等。
现代人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嚣、繁忙、枯燥、毫无新意,向往自然的清静、开阔,希望有机会到大自然中舒展身心,放飞心情。或为了磨练意志,锻炼体能,到未经文明践踏过的地方去寻找“野趣”,回归自然。
这类景点的旅游开发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内涵,应尽量保持自然的原生态,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工具与安全保障即可,这类旅游的乐趣就在于重新发现自然,以及在征服困难中体会到的快感。 历史古迹是经一代人或多代人的公认,并经过保护、修缮或重建而保。
3.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就可以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5.03%,不仅比焦作低5.88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
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
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
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
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
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
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
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
4.求一篇关于滇池的污染与治理论文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介绍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现状和国外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 先进经验,提出了治理滇池污染的对策:只要政府重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措施得力,方 法对头,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滇池治理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富营养化;污染治理;水环境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属金沙江水系,总容水量15.7*108m3,流域面积2 855 km2,接纳盘龙江、宝象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20多条河流,年来水量约7*108m3,最大水深8 m,平均水深5m。 改革开放20年来,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水环境质量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济发展初期,人们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对经济快速发展给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虽有所认识,但限于资金短缺,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集中较大的力量对污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1990年以前,昆明市甚至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有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 就直接排放水体,有的虽有处理设施,但运转不正常,形同虚设。
昆明市西南的滇池位于城市下游地带,整个城市地形呈南高北低态势,城市污水和雨水 排入滇池后通过海口流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滇池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期,水质呈黄色、淡黄色,透明度约为1~1.5m。
过去,昆明市受城市规模、工业生产、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限制,排放的污染负荷没有超过滇池水体的自净能力,滇池得以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迅猛增加,城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这种生态平衡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滇池水质严重污染和恶化的根本原因。
1 治理滇池污染的对策 近年来滇池水体中的氮、磷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油绿色的湖面上水葫芦横生,汇入滇池支流的水质已经发黑变臭,滇池已达Ⅴ类水体。目前,排入水体的总污染量还没有得 到根本控制,排放量大于治理量,滇池及其水系的生态平衡没有根本好转。
要使滇池水体在 短期内恢复至Ⅱ类水质标准,难度相当大。滇池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治理的湖泊,省、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的治理工作,已经投入50多亿元巨额资金,采取包括打通 西园隧洞及疏挖草海底泥、投药杀藻等一系列措施根治滇池。
经过多年的努力,昆明市已建 成四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5*104m3/d,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 0%以上,滇池流域内的工业废水在1999年5月1日实现了达标排放,滇池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滇池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滇池水质得到根本好转,水质得以变清,还需大量的工作,任务相当艰巨。
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标本兼治,先治本后治标, 同时采取各种处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各项工作多管齐下,才能够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滇池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恢复滇池的生态平衡。 ①首先要截断污染滇池的根源。
从滇池及其流域的生态和环境考虑,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物质成分非常复杂,难于用单一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必须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工艺处理。
各种工业废水不能混合后再处理,污水应在出厂前进行达标处理后再进入城市排水系统。 ②加紧进行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昆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已达全市污水量的80%,这在全国是比较高的。但城市排水管渠的总长度数量有限,城市排水设施普及率还不高,许多污水经过化粪池的简单处理后就近排入河道。
目前,昆明市城市排水管渠多数为合流制,雨季污水和雨水混为一体,污水处理厂难以将混合污水全部进行处理,造成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污染。为了保护水体,必须有计划地逐步将合流制改建为分流制,实现清污分流。
因此,城市排水系统的 新建和现有排水系统的改进与扩建工作,以及污水厂的建设任务等都是极其繁重的。 ③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运行管理水平,始终保证污水厂满负荷运行,是当前做好滇池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重生产、轻环保, 许多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虽然已经建成投产,但多数运行不正常,废水处理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建立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将现在按污水厂设计规模拨付运行管理费用改为按实际处理污水量拨付经费,考核单位处理成本费用,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
建立水质水量监测统计报告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都是保护滇池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④在保证滇池水体总量平稳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和西园隧洞工程的作用,及时将排入滇池草海的污水短路排放,减少对滇池的污染。
⑤滇池湖面的蓝藻和漂浮污染物质可采用机械方法进行表面抽吸、排出,有利于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水中,加快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同时滇池湖面的外观也将有较大改善。 /'P ⑥为加快滇池恢复生态平衡的速度,可采用气浮工艺对。
5.求一篇关于滇池的污染与治理论文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介绍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现状和国外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 先进经验,提出了治理滇池污染的对策:只要政府重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措施得力,方 法对头,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滇池治理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富营养化;污染治理;水环境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属金沙江水系,总容水量15.7*108m3,流域面积2 855 km2,接纳盘龙江、宝象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20多条河流,年来水量约7*108m3,最大水深8 m,平均水深5m。 改革开放20年来,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水环境质量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济发展初期,人们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对经济快速发展给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虽有所认识,但限于资金短缺,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集中较大的力量对污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1990年以前,昆明市甚至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有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 就直接排放水体,有的虽有处理设施,但运转不正常,形同虚设。
昆明市西南的滇池位于城市下游地带,整个城市地形呈南高北低态势,城市污水和雨水 排入滇池后通过海口流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滇池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期,水质呈黄色、淡黄色,透明度约为1~1.5m。
过去,昆明市受城市规模、工业生产、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限制,排放的污染负荷没有超过滇池水体的自净能力,滇池得以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迅猛增加,城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这种生态平衡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滇池水质严重污染和恶化的根本原因。
1 治理滇池污染的对策 近年来滇池水体中的氮、磷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油绿色的湖面上水葫芦横生,汇入滇池支流的水质已经发黑变臭,滇池已达Ⅴ类水体。目前,排入水体的总污染量还没有得 到根本控制,排放量大于治理量,滇池及其水系的生态平衡没有根本好转。
要使滇池水体在 短期内恢复至Ⅱ类水质标准,难度相当大。滇池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治理的湖泊,省、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的治理工作,已经投入50多亿元巨额资金,采取包括打通 西园隧洞及疏挖草海底泥、投药杀藻等一系列措施根治滇池。
经过多年的努力,昆明市已建 成四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5*104m3/d,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 0%以上,滇池流域内的工业废水在1999年5月1日实现了达标排放,滇池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滇池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滇池水质得到根本好转,水质得以变清,还需大量的工作,任务相当艰巨。
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标本兼治,先治本后治标, 同时采取各种处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各项工作多管齐下,才能够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滇池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恢复滇池的生态平衡。 ①首先要截断污染滇池的根源。
从滇池及其流域的生态和环境考虑,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物质成分非常复杂,难于用单一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必须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工艺处理。
各种工业废水不能混合后再处理,污水应在出厂前进行达标处理后再进入城市排水系统。 ②加紧进行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昆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已达全市污水量的80%,这在全国是比较高的。但城市排水管渠的总长度数量有限,城市排水设施普及率还不高,许多污水经过化粪池的简单处理后就近排入河道。
目前,昆明市城市排水管渠多数为合流制,雨季污水和雨水混为一体,污水处理厂难以将混合污水全部进行处理,造成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污染。为了保护水体,必须有计划地逐步将合流制改建为分流制,实现清污分流。
因此,城市排水系统的 新建和现有排水系统的改进与扩建工作,以及污水厂的建设任务等都是极其繁重的。 ③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运行管理水平,始终保证污水厂满负荷运行,是当前做好滇池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重生产、轻环保, 许多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虽然已经建成投产,但多数运行不正常,废水处理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建立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将现在按污水厂设计规模拨付运行管理费用改为按实际处理污水量拨付经费,考核单位处理成本费用,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
建立水质水量监测统计报告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都是保护滇池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④在保证滇池水体总量平稳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和西园隧洞工程的作用,及时将排入滇池草海的污水短路排放,减少对滇池的污染。
⑤滇池湖面的蓝藻和漂浮污染物质可采用机械方法进行表面抽吸、排出,有利于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水中,加快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同时滇池湖面的外观也将有较大改善。 /'P ⑥为加快滇池恢复生态平衡的速度,可采用气浮工艺对。
6.毕业论文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 1、适合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形式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缺乏可持续性,故如何消除负外部性,则是经济有效持续运行的关键。
按照科斯定理,通过合理界定产权能使外部性内部化,故在一个经济社会中,通过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使得资源和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方面会对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公平性效果,从而得到不同的可持续效应,即不同的产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率和公平性。
从公平性的角度看,由共有产权到国有产权、再到集体产权、最后到私有产权,公平性是依次递减的,共有产权最具公平性,而私有产权最不具公平性。但从效率角度看,由于私有产权能把外部性内部化,是最有效率的;而共有产权所产生的外部性是最大的,最缺乏效率。
在现实经济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同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其旅游权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共有的,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更注重公平,一方面是代内的公平,另一方面是代际之间的公平。
按照前文的分析,旅游资源具有共有产权的形式,但就一国范围而言,与国有产权是重合的。所以,国有产权应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形式,这也是与我国的宪法相一致的。
否则,如果为追求旅游资源的效益,采取旅游资源私人所有,这将与旅游资源是人类共同财富的性质相违背,不能体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由于旅游资源产权的现实形式是国家所有,应该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但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没有能力免费向公众提供所有的旅游产品,还要收取一定的门票及旅游资源使用费,以保护旅游资源,使其能永续利用以体现子孙后代的利益。
2、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旅游业相关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游乐场等企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现代企业的改制,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其组织和运行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然而,我国旅游资源的产权明晰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5],其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外部性,导致我国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配置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也影响着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提升。针对我国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要明晰其产权,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主体。
宏观上我国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已由我国的宪法所规定,即旅游资源由国家所有。在现实中实行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制,有利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体现。
但国家不可能直接管理所有的旅游资源,只能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而地方政府则按照旅游资源的专属性原则,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委托给相应的职能部门。这样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经过两级委托,实际上是由各具体的职能部门代替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行使着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这两级委托代理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实行的、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在一级委托过程中要处理好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所有权的所属问题,以保证这些旅游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上的整体性。
在二级委托过程中则要注意旅游资源属性,应按其属性或特征的不同,把相应的旅游资源委托给特定的职能部门,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对旅游资源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保护。 (2)明确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涉及旅游资源产权的主体有国家、地方政府、地方职能部门、企业和旅游者,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界定如下: 国家是全民利益的代表,也是子孙后代的代言人。既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以体现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
其利益的保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出让资金、旅游企业的税收、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要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专项资金,同时,还要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证。
地方政府是国家的直接代理者、是国家利益在一定行政地域的实现者。应注重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保持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相一致,其利益的保障来源于国家的专项财经拨款、旅游企业的部分税收等。
地方政府不得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活动,要做好对旅游资源保护与经营活动的监督工作,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职能部门是旅游资源实际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代表。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不能从事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活动,在政府的监督下实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把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通过拍卖、投标等方式转让给相关企业,实现旅游资源的三级委托,所得资金上交国家财政。
其利益的保障来源于政府的专项拨款。 企业通过拍卖。
7.求旅游业的经营策略论文
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化为金融业危机,波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消费者信心丧失,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旅游业是极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在这次危机之中,也不免受挫,究竟金融危机会给旅游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多长的时间,这是当前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停滞甚至衰退,旅游业不同于其他的传统行业,经济低迷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一旦经济波动,人们必定首先削减非生活必需品的开支,旅游业所提供的产品即属于此类,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范围越来越大的时候,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被迫放慢脚步,致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绝对的减少。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份,全国主要城市接待入境游27624491人次,同比仅增长0.91%,而北京市的接待人次2534994,同比反而下降了8.9%。
9月的入境游下降幅度最大,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1.42亿美元,同比下降11.36%,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56.40万人次,同比下降5.94%,其中外国人188.33万人次,同比下降15.10%。1至9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为9729.74万人次,同比下降0.37%。
其中外国人1835.27万人次,下降3.53%。经测算,1至9月累计,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98.28亿美元,同比下降3.26%。
杭州旅游的入境市场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09年一季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据初步统计,全市接待入境游客44.40万人次,同比增长0.1%。
其中接待外国人30.13万人次,同比下降3.2%。其中,亚洲市场增长缓慢,欧洲市场小幅回升,美洲市场回落明显,大洋洲市场跌落较大,港澳台市场同步增长。
入境游增速的减慢以及下降说明除了上半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次贷危机给中国的入境游市场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显现出来,并持续一段时间。 二、振兴旅游业的经营策略 (一)政府层面 以宏观调控为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要素价格向上运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惯性”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已表现出下行趋势,且过度依赖投资的负面效应也有所显露。
同时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缩减,一些完全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都面临倒闭的悲剧,致使失业率上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下降。在2007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了16%。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通过扩大内部消费需求来保持自身经济高速增长,这会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旅游者队伍,利用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2008年下半年开始,杭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旅游部门也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拉动旅游消费。2009年3月1日开始,杭州市面向国内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发放240万份面值1.5亿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可在大杭州范围内818个门店使用。
同时赠送价值约5000万元的门票,全市优惠总额达2亿元。截至4月20日,已经发放到游客手中的“杭州旅游消费券”达220万份,留存待发的部分区县(市)旅游消费券20万份主要将用于“五一”及端午小长假期间实施市民旅游休闲计划。
目前,持“杭州旅游消费券”来杭的外地游客不断增多,初步达到了预期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扩大了杭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月1日以来,“杭州旅游消费券”成了各级媒体、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中央电视台以新闻、深度报道等形式,在经济频道、综合频道、新闻频道连续播报了“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动态情况,在全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对“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连续报道。美国《洛杉矶时报》、法新社等海外媒体也纷纷对“杭州旅游消费券”进行了关注和报道,直接提高了杭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携程旅行网近日公布了2009春季中国旅游热点排行榜,杭州超过香港、三亚等热门城市,跃居首位。二是给来杭游客带来了实惠。
2009年3月初以来,灵隐飞来峰、灵隐寺、西湖游船、西溪湿地、雷峰塔、千岛湖风景区、楼外楼、知味观、维景国际酒店、外婆家等旅游企业都接待了大批持“杭州旅游消费券”的游客。通过对468份调查表和1359人次网络调查总投票结果分析,466名填写调查表的持券来杭游客,共使用了2936张杭州旅游消费券,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直接节约了旅游成本。
三是直接拉动了杭州旅游经济。据专项调查,有82.62%的受调查人员表示旅游消费券促使持券人有来杭旅游的念头;据抽样调查,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论滇池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