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性旅游消费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知网有一些 [1]余勇. 体验经济时代森林公园游客消费心理特征探讨——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为例[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本报记者 唐福勇. 中国旅游业遭遇9·11之后最大危机[N]. 中国经济时报,2003-03-31 [3]聂贵洪. 旅游购物心理与旅游商品开发[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1). [4]本报记者 储东华 蔡侯友 杨猛. 黄金周后的思考[N]. 云南日报,2004-10-14(012). [5]徐宏图,金声琅. “黄金周”假日旅游消费心理研究[J]. 特区经济,2007,(8). [6]林增学. 假日旅游消费心理及对策分析[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7]李锐. 旅游者餐饮消费心理与服务策略探析[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8]王艺. 旅游潮引发的社会思考——关于现代人旅游消费心理取向的调查[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5). [9]赵风云,贾金萍. 老年人旅游消费心理及其市场营销对策研究[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 [10]周晓梅.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1]董亚妮,李蔚,卢轶遐. 灾后旅游市场消费心理修复研究[J]. 经济管理,2009,(8). [12]王立群,梁媛,王媛. 基于消费心理的旅游景区规划及营销策略探析[J]. 中国商贸,2010,(29). [13]倪小丽,华国梅.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4). [14]杜婧婧,张建华. 从年轻消费心理探究崇明旅游营销战略[J]. 上海商业,2010,(7). [15]王春华. 浅析老年人旅游消费心理行为及其营销对策[J]. 科技信息,2010,(26). [16]张莉萍. 女性旅游消费心理研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9). [17]张金层.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基于长沙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09,(14). [18]张小红,陈全.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 [19]黄耀文. 新视角看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明显陵的开发——分析旅游消费者消费心理塑造“市场品牌”[J]. 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5). [20]赵勤,王东海,胡文波. 如何根据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做好旅游购物工作[J]. 市场论坛,2006,(8). [21]李天池. 对我国不同群体体育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J]. 经济师,2007,(9). [22]李晓东,张孜,武耀祥.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实证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7,(12). [23]万幼清,李骏. 黄金周旅游消费心理透析[J]. 医学与社会,2004,(4). [24]韩玫丽. 浅议消费心理和旅游市场促销[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3). [25]霍力,杜文广.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 商业研究,1997,(3). [26]于长江. 以诚为本 培育成熟消费心理 创建和谐健康的旅游市场[N]. 中国旅游报,2005-07-20(007). [27]胡庸. 中国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及市场营销策略[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女性旅游消费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知网有一些
[1]余勇. 体验经济时代森林公园游客消费心理特征探讨——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为例[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本报记者 唐福勇. 中国旅游业遭遇9·11之后最大危机[N]. 中国经济时报,2003-03-31
[3]聂贵洪. 旅游购物心理与旅游商品开发[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1).
[4]本报记者 储东华 蔡侯友 杨猛. 黄金周后的思考[N]. 云南日报,2004-10-14(012).
[5]徐宏图,金声琅. “黄金周”假日旅游消费心理研究[J]. 特区经济,2007,(8).
[6]林增学. 假日旅游消费心理及对策分析[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7]李锐. 旅游者餐饮消费心理与服务策略探析[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8]王艺. 旅游潮引发的社会思考——关于现代人旅游消费心理取向的调查[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5).
[9]赵风云,贾金萍. 老年人旅游消费心理及其市场营销对策研究[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
[10]周晓梅.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1]董亚妮,李蔚,卢轶遐. 灾后旅游市场消费心理修复研究[J]. 经济管理,2009,(8).
[12]王立群,梁媛,王媛. 基于消费心理的旅游景区规划及营销策略探析[J]. 中国商贸,2010,(29).
[13]倪小丽,华国梅.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4).
[14]杜婧婧,张建华. 从年轻消费心理探究崇明旅游营销战略[J]. 上海商业,2010,(7).
[15]王春华. 浅析老年人旅游消费心理行为及其营销对策[J]. 科技信息,2010,(26).
[16]张莉萍. 女性旅游消费心理研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9).
[17]张金层.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基于长沙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09,(14).
[18]张小红,陈全.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
[19]黄耀文. 新视角看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明显陵的开发——分析旅游消费者消费心理塑造“市场品牌”[J]. 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5).
[20]赵勤,王东海,胡文波. 如何根据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做好旅游购物工作[J]. 市场论坛,2006,(8).
[21]李天池. 对我国不同群体体育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J]. 经济师,2007,(9).
[22]李晓东,张孜,武耀祥.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实证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7,(12).
[23]万幼清,李骏. 黄金周旅游消费心理透析[J]. 医学与社会,2004,(4).
[24]韩玫丽. 浅议消费心理和旅游市场促销[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3).
[25]霍力,杜文广.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 商业研究,1997,(3).
[26]于长江. 以诚为本 培育成熟消费心理 创建和谐健康的旅游市场[N]. 中国旅游报,2005-07-20(007).
[27]胡庸. 中国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及市场营销策略[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女性旅游者研究综述
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市场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缺乏.文章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女性旅游者的所有可检索到的文献,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将以往研究成果归纳为一般女性旅游者研究、特殊女性旅游者研究两类,而后者又分为特定区域女性旅游者、特殊群体女性旅游者、特定时期女性旅游者三个研究方向.文章在对文献的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国内外对女性旅游者的研究角度各有偏颇和利弊,国内的研究在总体上落后于国外.
4.关于女性自驾游的本科论文怎么写好
女性自驾游
你可以到知网、万方、百度文库里面找
毕业论文内容及要求
毕业论文应包括以下项目:(1)封面;(2)论文评语页;(3)作者声明;(4)论文题目及署名;(5)中文摘要及关键词;(6)目录;(7)正文;(8)注释;(9)主要参考文献;(10)附录(非必选项);(11)后记(非必选项)。以上各项目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
封面
封面信息。封面信息包括学校名称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全称、毕业论文标题、学生个人信息、指导老师信息,以及论文完成时间等。
封面格式。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设计。封面上的题目、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站点、指导教师姓名等内容,以及论文完成时间。封面最好是打印填列,所有项目填列的内容均须排列整齐、美观。
论文评语
内容:用于指导教师对本论文的评语和评定意见
作者声明
声明内容。作者声明是论文的著作权人对论文形成的知识产权与使用的知识产权,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所做的公开表述和承诺,其内容包括声明文本和作者个人信息(专业、学号、姓名、时间)等。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
声明格式。作者声明应另起页,“作者声明”字样占一行,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提倡用word软件下“格式”——“段落”——“间距”——“段前和段后”定义,不宜用空行回车方式,下同),结尾处无标点符号。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四号宋体。
声明生效。须由论文作者在作者签名处用中文手写签字,声明方才有效。时间最好手写。
5.急求关于《旅游文化浅议》的论文
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 内容摘要:旅游文化营销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获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解析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分析了旅游文化的营销运作基础;然后从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等方面探讨了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旅游文化营销 运作模式 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基础 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与旅游营销。
旅游购买是一种精神消费,是对旅游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认同。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内在的素质差异,必然会导致对文化需求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旅游文化营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呈现出层次性,阶梯状展示不同文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旅游文化营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消费者的认识能力可通过自我的文化修养、知识和经验识别旅游产品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如果旅游消费者“看不懂”、“听不明”、“瞧不惯”、“赏不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则旅游文化营销行为无异于起不到营销的效果;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即文化消费者必须能够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来支付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增值部分,毕竟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资金的回收来完成。 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
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提供物,从营销角度对旅游产品进行划分,其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外延产品。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对于实现消费者的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产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感知度。
而旅游产品各要素中的物质形式,则是消费者满足的重要基础。如果说人们的自然需要为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了自然基础的话,那么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要求则为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与自然基础相比,旅游产品开发的社会基础领域更为广阔。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个性、名人名物、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怀旧、文化向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
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 (一)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 文化包装策略是指在旅游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导,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以满足旅游者的某种心理需求。在包装时,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产品本身注入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价值,让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的载体。
旅游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使用等方面。旅游景点的文化包装是文化营销的基础,从命名、设计到设施的选择、空间的布局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营销文化渗透。
要根据目标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企业营销策略,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体现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异国他乡文化风采。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新发展融合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旅游产品的魅力。
(二)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 营销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在经济领域有不同层次的多种表现。文化营销传播是营销传播在方式上的现代化体现,它是以系统整合的文化行为为手段达到营销目的的营销传播。
文化营销传播是传播文化的系统行为,其评估标准是游客满意度。文化营销传播要通过文化广告和文化促销的方式来实现。
文化广告制作的第一步是确定文化广告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符合先前指定的有关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决策。文化广告关键是令人振奋、明确、直截了当,它应该强调对客户的重要旅游产品特征,语气统一,强调旅游产品或服务及公司的名称,清楚地指出目标市场,并且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化促销包括各种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户较迅速和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文化促销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诚度不高的客户,因为他们寻找的是低价或赠奖。
在运用文化促销时,必须确定目标、选择工具、制定方案、实施和控制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估。 (三)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 体验旅游是以体验为主要诉求目标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活动和感受产生比较大、比较深、比较强烈的心理印象。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阅历的旅游者,其心理追求差异较大,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层面和水准上,向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体验旅游项目。 体验旅游是旅游品牌的重要建设部分。
在建设旅游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旅游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旅游品牌更有内涵;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因此,当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旅游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未来的企业竞争是旅游品牌的竞争,更是旅游品牌文化之间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2.程艳.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6.女性学论文
女性学之我见 女性在当今这个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她们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知道这点,所以我选择了这门人气不旺的选修课。
因为我知道她是很具魅力和潜力的,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女性学这门学科,我个人认为:女性在我们的社会上太重要了,接近她们,了解她们,才是明智之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独具慧眼的。
这门学科告诉了我们何为女性学,现在的大学生很需要这方面的学习,我们想让他们通过了解两性地位、两性平等和两性的特殊性,来提高学生对‘女性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正向老师所说的:“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并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
因为在当前的社会中,女性仍然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就业歧视也依然存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女性,了解她们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个促进作用,可以让大家彼此更容易相处,合作。
可能会有部分男人说,我这人内向害羞,不习惯和女性交往,我也不学这门课了,因为学了我也用不上。现在我就要批判这种看法,即使你不经常和女性交流,也是肯定要学女性学的,因为你以后将会有一位女性伴侣,也就是你的人生的另一半-----你的爱人。
所以学习女性学,从中掌握女性知识,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你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甜蜜,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这可是人生的一大事马虎不得哦。女性要是拒绝学这门课的话,那她们的理由肯定是:我本身就是女性,已经很了解自己了,我才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学呢。
呵呵,有这种想法的女性听我一言,我想说的是女性学里学的不单纯是女人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多公共的知识,比如男生和女生的交往,女人和男人的感情问题,女性自强自卫,女性心理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中女性的女性困惑===。这对恋女孩是必修的哦,学好了如何处理男女之间的感情,才能使自己的爱情更加牢固,才能使情侣们间的感情更加协调。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从中知道了很多新鲜而且很实际的问题,比如现在中国目前的男女比例,1.2:1。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就意味中将有3000万的婚期男女找不到配偶,男士们睁大眼睛吧,多么可怕的事情,,无女可娶的悲哀就快要降临了,搞不好就会有你我哦!还有女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个很尖锐,很古老的问题,和过去所不同的是,古话新说。
现在的女性地位问题带有新的色彩,因为我们是新社会,讲究人人平等,男女厂都一样。可实际上当今社会上女性还有很被动的,地位也不是和男人一样,而且一些理想的权利都没有真正得到实现。
这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比如女性失业问题,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在同等情况下往往在应聘工作的时间输给男性,甚至输给不如她们的。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种族性别歧视,女人体力问题,健康卫生问题,容易被家庭拖累而影响到工作等等。这样对我们的女性同志们来说就非常不公平了,尤其是对那些有高学历的女生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
一些资料显示出,一个女研究生去应聘还不如一个本人男生容易。女性上学本来就不易,(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至今也没彻底改变),而上个高学历就是难上加难,但是高学历上下来了却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对女性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现在中国国失业的性别比例调查明确的显示出女性在择业方面的劣势,失业人口中男女比列大约接近1:2,天啊简直就是2倍。多么可怕的比例。
真希望社会能改变这个比列,因为我们的女性同胞们太难了,她们简直太可怜了,世界对她们来说太不公平了,太残酷了! 即使女性找到了称心的工作的仍会有很多问题困扰着她们,因为女性要担当家庭主妇和贤妻良母的角色,照顾伺候丈夫,抚养教育子女都是女性的活,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性在事业上的发展。很多女性都希望成为家庭事业双丰收,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全职太太,这也反映出女性是多么的渴望在不失去家庭的前提下,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自己的事业,她们简直太伟大了。
我真心希望社会能多给女性们机会,能公平的对待她们,给她们应该得到的权利和地位,因为我们的女性同胞们太伟大,太不易了,她们从出生到结束都是在一直辛苦的付出,她们是我们社会的创造者。我想说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句话:“女性们,你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灵,天使,我永远的爱你们!”以上就是我学习完女性学这门选修课之后想说出的话,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真心希望:男女平等,女性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7.旅游论文怎么写
中国旅游消费研究进展及其主攻方向 一、旅游消费的早期研究工作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
从国外100 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
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
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
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
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 ~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
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
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
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 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
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
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
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
8.求旅游类论文参考文献
提供一些关于分析游客投诉心理及导游应对的参考文献,供参考。
[1] 芦爱英. 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 罗铮. 从游客心理特点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
[3] 蒋冰华. 导游对游客的心理影响[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
[4] 李代峰. 对游客心理承载力的探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5] 赵彦辉. 注重客人心理 做好旅游服务[J]. 丹东师专学报, 1999,(03) .
[6] 黄神佑,戴文远,伍世代,唐俊雅. 游客心理对旅游开发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福州为例[J]. 福建地理, 2005,(01) .
[7] 晏鲤波. 中国旅游心理研究二十年述评[J]. 旅游科学, 2004,(03) .
[8] 李祝舜. 旅游者的挫折感和投诉心理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
[9] 周雪晴. 假日旅游市场的游客心理与服务营销──肇庆旅游市场的一项研究[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0,(03) .
[10] 王多明. 旅游文章与游客心理[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女性旅游市场分析毕业论文长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