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 论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重要性 3000字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
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会计信息,使会计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因此,如何选择 计量属性,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是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 迄今为止,人们提出了五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
这五种计量属性并不是同时提出的。传统会计的目的在于向投资人、债权人提供有助于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所以,只有历史成本是从15世纪使用复式簿记以来始终作为计价依据的一种计量属性。
其余四种计量属性,都是在本世纪为适应经济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提出来的。就其具体原因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价变动的现实,向历史成本提出挑战。
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的持续上涨严重动摇了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表现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根据会计报表作出的经营或投资决策会导致严重的失误;不能保持企业的实物资本和经营能力。因此,为确保会计目标的实现,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它提出了三种计量模式供采用:①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结合使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可以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会计报表的数字按一般物价指数予以调整;③现时成本会计,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
2.会计职能的延伸,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现代经济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要求会计人员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计量面向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需要使用现行成本或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
3.会计的国家化、国际化对会计计量提出国际化的要求。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比较和协调各国的会计制度。
特别是在跨国集团内部,子公司只有在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告的基础上,才可能编制总部的合并财务报告。比较和协调会计制度,必然涉及对会计计量属性国际化的要求。
( 二) 上述五种计量属性,各有特点和局限性,而且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产生,在达到多元化会计目标的计量过程中,各有利弊。 1.历史成本。
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很丰富。但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2.现行成本。指在本期重置或重购持有资本的成本,又称重置成本。
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
3.现行市价。指在正常清理条件下,资产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又称脱手价格。
它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能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即假设企业资源随时处于清算状态。
4.可实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
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原则,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 5.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
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与决策的可靠性最差。
所以,对五种计量属性进行最优选择,会因为其各自的利弊而难于进行。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三种计量属性与实际经济生活相去甚远,目前仅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而非计量基础,只能在特别的环境、特别的条件下使用在个别的资产或负债上。
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两种属性的利弊来看,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提供事实性信息还是目的性、相关性信息,这与经营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两种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有关。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目标要求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作为计量基础。
事实上,单一的计量属性、单一的会计目标,不能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他们要求,会计必须适应现代经济,重新构建合理可行的计量模式。
2.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是如何理解和应用的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1历史成本:用于初始计量,除以个别情况下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外,均应用历史成本原则,此为最基本的原则.2公允价值:同时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主要用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
3可变现净值:只用于后续计量,准备处置的长期资产以及流动资产(主要是存货)使用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帐面价值现值:只用于后续计量,准备长期使用的资产价值使用现值。4重置成本:会计不用重置成本作为基础,评估师用重置成本作为评估基础。
3.简述会计要素计量的属性
1、历史成本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算。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2、重置成本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3、可变现净值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算。
4、现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算。负债按照预计。
1、历史成本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算。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2、重置成本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3、可变现净值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算。 4、现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算。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算。 5、公允价值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净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4.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是如何理解和应用
C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会计计量一律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会计计量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1、对小企业的资产要求按照成本计量,不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实际损失的确定参照了《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
2、对小企业的长期债券投资不再要求按照公允价值入账,而是要求按照成本(购买价款加上相关税费减去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入账;对长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不再要求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其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而是要求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债券本金和票面利率计算。 3、对小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再要求按照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会计计量基础,而是要求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等确定。
4、对小企业的负债不再要求按照公允价值入账,而是要求按照实际发生额入账;对小企业借款利息不再要求按照借款摊余成本和借款实际利率计算,而是要求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计算。 5、在收入确认方面,不再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是要求小企业采用发出商品或者提供劳务交易完成和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作为标准,减少关于风险与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同时就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时点。
在收入计量方面,不再要求小企业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或者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的金额,而是要求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的金额。 。
5.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谁有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
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
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
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
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 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
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 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 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
6.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有哪些
主要包含5类:
1、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它等价物。
2、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7.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是如何理解和应用
理解与运用:
企业的经济业务因自身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会计计量属性要根据不同会计计量目的和具体计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5个会计计量属性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以及局限性,单一的计量属性已经无法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企业需选择多种计量属性并用来确保会计计量目的的要求,提供不同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以使会计信息更具决策有用性。
在历史成下,历史成本的取得可以得到准确的数据,并且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最符合会计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不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企业应当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是值得推崇的。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实际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衍生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出现,以及和国际化接轨,我们应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在企业对某些财务信息有着特殊要求或者有特定目标的情况下,企业还应引入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共同计量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目标。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地计量。
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例如: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当某项资产贬值了,以后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增值的资产,通过评估以后,虽能以增值反映,但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条件下,对增值的差额本企业仍无法调账,存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有失公允。
扩展资料
鉴于新经济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上提供的信息还应该满足以下两方面的要求:
①具有公允性,公允性包括立场的公允和计量上的价值公允,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②具有一定前瞻性,着眼于未来,要求提供的信息具有预测价值等。上述的要求只靠历史成本计量是不能满足的,因为历史成本是以货币计量并运用实际交易时的价格计量基础,反映的是过去的价值。因而,基于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产状况和经营成果。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而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代替历史成本计价成为计量的主体将更为合理,也会成为今后计量属性应用的趋势。但是,在现阶段,除了个别先进的国家比较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之外,其他大多数国家还是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作为核心的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形式。
主要原因是在目前的环境中确定公允价值有较大的难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应用不当,往往成为被公司利用的一种工具,所以目前大多数国家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上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会计计量属性
8.求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2010-7-19 15:23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
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
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
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
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
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浅谈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