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一村一个大学生"的论文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正式启动。据悉,“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望在今年3月份后进入实施阶段,今年计划最少招收1000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年龄在28周岁以下,具有高中(含职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包括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等;二是现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年龄在35周岁以下。根据有关规定,报名考生必须是河北籍农村青年,所有考生须经当地村、乡(镇)组织审核,一村最多推荐3人。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汇总后,以县(市、区)为单位报送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大和各县(市、区)签订协议,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回当地工作。
“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的启动,着实让笔者欢欣鼓舞。振兴农村,首先要培养出农村的本土人才。现行的高考制度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平的发展空间,同时却使得农村青年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受过高等教育、跳出农门的农村青年,往往不愿、无法回到家乡工作,而且他们所学所能往往也与农村实际发展要求严重脱节,即使回去也不能起到很大的实际作用。人才严重缺乏的农村,是毫无生机活力的农村,更是没有希望的农村。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利用农业大学的学科、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为当地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好举措。
但是如何保证此项工程的目的得以实现,如何保证此项工程能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笔者注意到“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与“文革”期间的“工农兵学员”制度很相似。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招生对象定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工农兵大学生们毕业后实行“社来社去”的分配原则,一律回原推荐地工作。“工农兵学员”制度的初衷在于培养工农兵群体中能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人才。但是,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这项制度推荐与审批程序中的主观任意色彩和某些不可控性带来的结果,看到的是它昙花一现的命运。将“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与“工农兵学员”制度比较一下,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它的生命力感到担忧。
通过考试获得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村青年成才,并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机会应当赋予所有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基本政治道德素质的青年,而不能通过基层组织部门的所谓推荐审核将它交给少数青年。毫无疑问,报名考试程序中的推荐审核前置条件,实际上剥夺了广大农村青年通过公平竞争获得上大学机会的权利。“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是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在农村青年中分配教育机会资源、培养农村本土人才的公共教育工程,它的透明化与民主化,它的公平与公正,是这项工程能得以顺利实施的起码要求,关系到这项工程的生命力。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村干部和基层政府领导政治素质较差,依法公正行事的观念并不强。赋予这些人推荐审核农村青年参加考试并就读大学的额外权力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如何完善“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的具体实施程序,使其具备应有的公平公正色彩,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探讨。
2.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关于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写作示范
近年来,益阳电大按照中央电大提出的“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开放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践中央电大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管理模式及具有我省电大特色的“123”教学模式和“三化”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教学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内涵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虽然我校对“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也没有形成符合益阳当地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为了积极探索适合益阳实际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并保证《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实施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是我市电大今后的重要办学项目。 但“一村一大”独特的农村成年学习者特点,学生对一村一大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目的、教学各环节等方面认识不够,学校在组织实施中有一定困难。
为保证该项目高水准、高质量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对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对经验进行借鉴、总结、推广,从而形成适合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更好的推动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开展。 二、原则与内容 1、基本原则 本课题调研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探索适合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
课题研究工作,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边总结提高的工作模式,以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2、课题内容 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的目标、要素和内容; 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总结与前景展望。
三、组织与管理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益阳电大成立本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如下: 1、领导小组 组长:邓柏松 副组长:陈萍 成员:唐箭、王友香 2、工作小组 组长:陈萍 副组长:唐箭 成员:王友香、“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点各负责人 各教学点要在主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课程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改革研究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导与培训、社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服务,以及质量监控等工作。 四、实施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题 主题: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2、课题研究内容 (1)最终成果 论文: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报告: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调研报告 (2)阶段成果 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基层电大站实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做法、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毕业去向(从政、从事农业生产、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外出务工、待业等)及作用发挥情况; 当前各地农村大学生培养现状(行政村数、大学生数、培养途径等)及教育需求; 基层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实施的建议与意见; 一村一大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 一村一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村一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村一大社会实践教学的探讨 一村一大师资队伍的建设 各教学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不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积极配合益阳电大系统建设办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3、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符合系统论的过程分析科学研究方法及调查研究分析方法,调研的基本方法是:听汇报、查阅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访谈、实地考察等;对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通过撰写论文,取得科研成果。
4、课题调研要求 (1)参加调查的学生,事先必须参加教学点统一组织的项目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参加调查的学生,在调查之前必须先向所在教学点调查工作小组提交自己掌握所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所学专业、工作单位、具体职业和联系办法等。
(3)参加调查的学生,应及时将调查问卷送到工作小组审核确定的调查对象手中,并确保调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同时做好访谈笔录。 (4)应按时回收问卷,并提交给教学点调查工作小组审核。
(5)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报告撰写。调查总结报告可根据本人调查资料写成个案调查报告,也可根据多人调查资料写成抽样调查报告。
5、调研过程的质量控制 (1)在正式调查之前。
3.一村一大毕业论文关于农村企业管理的
试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四川目前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利弊,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旱灾;干旱;农业;农村经济:风险管理 旱灾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一种农业自然灾害。旱灾正逐渐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文通过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晌 1.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 四川农业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旱灾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四川除其中l1个年份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成灾达43个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30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12个年份。
据统计,四川省一般干旱年,受旱县是30~50个,受旱面积1000万亩~15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0亿斤~15亿斤;中等干旱年,受旱县50~70个,受旱面积1500万亩~30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5亿斤~30亿斤;严重干旱年,受旱县70~100个以上,受旱面积5000万亩以上,损失粮食产量30亿斤~50亿斤。二是旱灾呈上升趋势。
据四川省1952~2001年主要年份农业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资料,1952~2001年50年中,四川水灾和旱灾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旱灾的趋势更为明显(见表1)。 三是四川干旱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盆地西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春旱;盆地中部为春、夏、伏旱的交错区,但对农作物威胁最大的是夏旱、伏旱;盆地东部主要是伏旱区;攀西地区即四川西南山地,雨季、旱季比较明显。 2.四川农业旱灾的成因 (1)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
四川地处内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省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从盆周向盆中减少。
再从四川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及用水情况看,岷江、沱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是全省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区,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84。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8。
8。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需水地区分布不一致。
反映了四川区域性缺水现象突出和季节性缺水。 (2)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老化严重。
四川现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4座,小型水库6537座,有效灌溉面积364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21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8.8。在现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2828座,占水库总数43,而且有3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小,主要靠引水充蓄库容,遇到旱情.引水困难.库容迅速下降,很难调出更多水来救灾。
(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四川在农业灌溉方式上,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渠输入”、“大水漫灌”,造成农业用水的大量损失浪费。
据统计,四川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只有0.3~0.4,低于全国0.5的水平,而且一部分水在进入田间后就被渗漏、蒸发。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2000年,四川工业用水49.4亿m。占四川总用水量的23.7;生活用水26.8亿m。
占总用水量的12.5。2000年,四川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ll9m。
比全国平均水平78m。高4lm。
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
(4)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较弱。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固然与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关,但影响农户应对旱灾的因素还很多。一是农户收入低。
根据四川省农调队的调查,2003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水平.特别是旱灾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更低。二是抗旱的劳动力资源不足。
抗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需要体魄健壮的劳动力,而四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使农户抗旱能力减弱。三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
干旱发生具有区域性,靠单家独户抵御旱灾是非常有限的。全国各地的抗旱实践证明:抗旱服务组织是农村抗旱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到2001年,全省建成市级抗旱服务队10个,占市级总数的47.6%;县级抗旱服务队107个,占县级总数的50.4%;乡(镇)级抗旱服务分队772个,只占乡镇总数的15.35。
3.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绝收;树木枯死,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明显上升,森林火情、火灾加剧。
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1971年~2003年的33年间,四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996万亩,年均成灾面积78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39。特别是2001年,四川遭受的严重旱灾,造成4881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367.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8.9;绝收面积706.5万亩,占成灾面积的21.1;有556万人和589万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旱灾。
4.求一篇关于一人一村社会实践的论文
我的暑期社会实践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又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
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那么,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
我穿着大头皮鞋,带着我的绿色毡帽,骑着我的二手脚踏车带着希望与渴望,开始了我的找工作的征程。一开始,对自己手工艺 期望很高,没有月薪两千不干。
经过艰苦的找寻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说我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详,我会通知你的”。经过多次面试的失败,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根本自身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五个方面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结了以前的失败的教训,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仅正是社会实践只要有工作,能供饭吃,任何苛作都干。于是我找到了一家餐饮酒楼。
老板看我人高马大,身体强壮,就让我来做传菜员。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心想来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的书,家里花了那么多的钱把我培养长大成人,可现在只能端端盘子,瑞怎么着在学校里也是个学生会干部,多少也有点社会能力,心理学徒有点失落再加上传菜部领班是个小学文化的,还对我指手画脚,确实心理上很不舒服。
但是,人总是要适应自己自下而上的环境,我不想赐开始就干不下去了,不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在自己的式作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做行很轻松,首先行把自己同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搞好。
因此我只好暂时避其锋芒。尽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
我所工作的地方是一个两层楼的酒楼,酒店大堂在一楼,楼上有包房,厨房在二楼,传菜间也是在厨房所以在传菜间里可以看到厨管理的机会。 厨房是厨师的战场,由其是是生意非常的时候,那种场面真的就跟战场上打战一样,厨师的工具以及厨房的任何摆设和物品(包括调味品和原材料)都是厨师的武器,锅、碗、瓢、盘也为威望工作编奏出一首首生活的乐谱。
墩子也叫切配,专六负责原材料的精加工,打盒负责将切好的原材料拿给灶上的师傅,并且做好装盘,菜品的装饰。蒸菜师傅负责使用蒸箱蒸菜,灶上师傅掌勺用来专门负责菜品的烹制,点心间的师傅专门负责面食点心的制作,凉菜间在另一间房里,负责冷菜的制作以及水果的制作,我们传菜间的工人很简单,只要反台上做好的菜将盘子边上多余的菜汁擦干净,需要配上味碟的将味碟配上,有汤的菜配上汤勺,并且注意菜品的出品顺序和出品的速度快慢并且要保持好住处的有效,随时传递好前台以及威望之间的住处所以每天工作和学习,在传菜部很累很辛苦,但是每天都活行很大有充实。
休息的时候,我也主动找我们的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和学习,传菜部的领班跟我说:“我知道你是大学生大常有志向,想做大事,但是你千万不要小看做小事,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做大事的本领也是由做小事的本领不断地积累而成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辞千里。”他为我指出了工作中的很多错误和缺点,我也一直很虚心地请都领班还对我说,我看一个人怎么样并不是看他学历、文凭怎么样,关键是看此人做事是否勤快踏实,然后他也跟我说:“你看到那掌勺的师傅和做基层工作的徒弟吗?你能看行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吗和联系吗?“我说:”看不出“。
“那我来告拆你,领班说”,做切配的做打盒的徒弟经过长期的踏实的努力就能成为灶上的师傅就能掌勺就能独当一面,这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领班还对我说:”你跟我们的一些同事不一样,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应该多利用时间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提升自己,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年累人就行能挑大梁,年轻人的时候不吃苦,难道到老了再吃苦吗?” 确实,听了我的领导对我所说的金玉良言。
我的确让的思想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某种程度上,给我指明了很好的一个努力方向。 我的老板在走之前也给了我一些指点,他说:“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东本,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尤其在大学学习时候,选用暑期时间参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能赚多少钱,等你毕业了有的是赚钱的机会,然后他给我说了他读书时的事,他说他读书的时候,也是求知欲非常强烈,想方设法地想多学点东本,放假的时候,经常往全国各地跑,不为别的,就为了增长见识”。
总结我的这次时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但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受益非同的社会实践这将会对我的以后学习起很大的帮助的。
5.十万火急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给你个网址,专业代写的,你去看下吧 学位论文网。
6.谁能 给我提供一份“一村一大”农业生产实践的论文,十万火急,谢谢
自己补充完成即可: 一村一大学员毕业作业实例: 农村成人文化教育调查报告 ——以**市**区建国以来成人文化教育为例 东安2010秋行管专业1043004475990张三 【内容摘要】 加强农村成人的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手段。
笔者就**市**乡(镇)建国以来成人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文章在总结成人文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 成人文化教育 问题 对策 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现状,调研组对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具体了解:(1)解放后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2)各年龄阶段成年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现状;(3)农村成年人对文化教育的具体需求。
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现状与需求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本次调研数据来源 二、农村总体情况以及农民受教育情况 三、现阶段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制度上来说,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二)此次调研的两个村庄,存在着青壮年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针对各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教育 (二)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网络信息入村的新型成人文化教育路径 (三)加强高校服务职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立足农村,以农民为本,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本土化 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在立足农村的前提下,本着“农民为本”的原则,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根本利益吃法,“教农民之所急,授农民之所需”。
不论是针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是在家种田的“纯农民”,农村成人教育都应密切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构建以“本土”为主导的新型农村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主编.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 「2」廖其发主编.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出版社,2006:338. 「3」罗新茂.论当前农村成教的现状、重点与对策.咸宁学院学报,2006(5):2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