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类关于雕塑的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急
这是我的论文,我也是雕塑系的(河南)你可以借鉴 论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 - -*** 摘要:对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型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二者艺术风格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古代"胡人美术"的艺术特色,找出霍去病墓石雕在造形语言上与"胡人美术"的共通之处,以图像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根源于对古代"胡人美术"造型语言的吸收和运用。
并将霍去病墓石雕作为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美术现象,进一步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看待艺术语言在形制表现上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兵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术;民族心理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古代美术可谓是整个东方美术的代表,中国美术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数十种古老人类文明相继消失,而中国美术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旧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的艺术内涵,这和中国美术的传承性是不无关系的。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风格特色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各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我们也都能从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上找出上述的成因。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秦汉短暂的朝代更替,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找到其历史的承袭性,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例,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前者严谨写实,尽极人工之美;后者粗犷夸张,有如浑然天成。很多美术评论家、史学家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都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寻找其差异的成因。
而笔者认为,就其整体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应更多的从造型语言本身和民族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差异性的根源所在。设计在线.中国 1.秦兵马俑 在秦代以前,中国美术在造形艺术领域里最大的成就体现在青铜艺术上,而雕塑则更多的表现为青铜工艺的附属装饰,极少出现大型独立的雕塑作品。
整个先秦时期的雕塑展现的是一种稚拙、神秘的艺术特色。秦兵马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艺术特色,秦统一六国,集天下之权于一人之手,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昭示其权力之大、地位之极,而这些影响必将在艺术领域得以沉积,最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兵马俑了。
其鲜明的时代和艺术特色宣告了中国古代美术在艺术风格发展上一个新的开端。秦兵马俑一改前代雕塑夸张、神秘的艺术风格,并使雕塑从工艺美术中脱胎出来,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严谨写实的艺术手法,还是空前宏大的规模,都蕴含了崭新的艺术精神。秦兵马俑的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
秦兵马俑的人物形象逼真,可谓是一千个陶俑一千张面孔,并且人物的衣着、年龄、地域、职务的细微差别都被很好的表现出来,其庞大的群体阵容,整齐的阵列形式展示出秦代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在当时精湛的艺术水平[1]。 2.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够一统天下。
但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灭的几十年后,中国在艺术发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暗示匈奴必败的命运。
石雕采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马下的匈奴人的特征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虽然整个人物形象造型简练,但在发式和胡须等面部特征的处理上进行了夸张的刻画,体现出了当时汉人对胡人形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马上并没有将军的形象,而这一点却恰恰体现出了汉代雕塑之美的内涵--意至而形不至。艺术家以立马的彪悍和马下匈奴人的狼狈来暗示马上将军驱敌胜利的威武姿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战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应该是马上战功显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将军,甚至是整个大汉王朝国力的象征和代表,这也正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形式语言的象征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跃马》、《伏虎》等等都并非表现的是马、虎,而是用来象征青年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
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大汉王朝的巍巍国势。设计在线.中国 图一 马踏匈奴 3.比较分析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 很多美术史类书籍和相关评论都将秦、汉雕塑归为一类,但。
2.急
《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艺术语言》
《探析当代雕塑发展中材料观的转变》
《线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与发展》
《色彩与公共雕塑艺术》
《浅谈架上雕塑创作与艺术家的灵感》
《现代金属雕塑在中国的发展》
《现成品艺术与传统雕塑意义浅析》
《现代雕塑作品与和谐社会——公益雕塑作品与社会价值》
《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
《光影与雕塑的关系》
《雕塑创作中的面面俱到与舍得》
《浅谈微雕的曼妙》
《泥塑的自身价——从基础雕塑看雕塑本身价值》
以上是我个人为你起的一些雕塑论文题目:立题都不太大,很好深入,资料也好找。希望能帮到你。
3.请问 雕塑系的 论文大纲怎么弄,如何去写
这是我的论文,我也是雕塑系的(河南)你可以借鉴 论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 - -*** 摘要:对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型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二者艺术风格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古代"胡人美术"的艺术特色,找出霍去病墓石雕在造形语言上与"胡人美术"的共通之处,以图像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根源于对古代"胡人美术"造型语言的吸收和运用。
并将霍去病墓石雕作为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美术现象,进一步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看待艺术语言在形制表现上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兵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术;民族心理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古代美术可谓是整个东方美术的代表,中国美术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数十种古老人类文明相继消失,而中国美术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旧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的艺术内涵,这和中国美术的传承性是不无关系的。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风格特色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各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我们也都能从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上找出上述的成因。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秦汉短暂的朝代更替,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找到其历史的承袭性,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例,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前者严谨写实,尽极人工之美;后者粗犷夸张,有如浑然天成。很多美术评论家、史学家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都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寻找其差异的成因。
而笔者认为,就其整体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应更多的从造型语言本身和民族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差异性的根源所在。设计在线.中国 1.秦兵马俑 在秦代以前,中国美术在造形艺术领域里最大的成就体现在青铜艺术上,而雕塑则更多的表现为青铜工艺的附属装饰,极少出现大型独立的雕塑作品。
整个先秦时期的雕塑展现的是一种稚拙、神秘的艺术特色。秦兵马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艺术特色,秦统一六国,集天下之权于一人之手,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昭示其权力之大、地位之极,而这些影响必将在艺术领域得以沉积,最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兵马俑了。
其鲜明的时代和艺术特色宣告了中国古代美术在艺术风格发展上一个新的开端。秦兵马俑一改前代雕塑夸张、神秘的艺术风格,并使雕塑从工艺美术中脱胎出来,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严谨写实的艺术手法,还是空前宏大的规模,都蕴含了崭新的艺术精神。秦兵马俑的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
秦兵马俑的人物形象逼真,可谓是一千个陶俑一千张面孔,并且人物的衣着、年龄、地域、职务的细微差别都被很好的表现出来,其庞大的群体阵容,整齐的阵列形式展示出秦代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在当时精湛的艺术水平[1]。 2.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够一统天下。
但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灭的几十年后,中国在艺术发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暗示匈奴必败的命运。
石雕采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马下的匈奴人的特征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虽然整个人物形象造型简练,但在发式和胡须等面部特征的处理上进行了夸张的刻画,体现出了当时汉人对胡人形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马上并没有将军的形象,而这一点却恰恰体现出了汉代雕塑之美的内涵--意至而形不至。艺术家以立马的彪悍和马下匈奴人的狼狈来暗示马上将军驱敌胜利的威武姿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战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应该是马上战功显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将军,甚至是整个大汉王朝国力的象征和代表,这也正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形式语言的象征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跃马》、《伏虎》等等都并非表现的是马、虎,而是用来象征青年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
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大汉王朝的巍巍国势。设计在线.中国 图一 马踏匈奴 3.比较分析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 很多美术史类书籍和相关评论都将秦、汉雕塑归为一类,但实际上。
4.与雕塑有关的论文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而最为精彩的是韦驮眼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向右侧转动。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们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这一艺术真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早有深切体会:“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这是对韦驮塑像动感的绝好说明。
这些作品的创造者,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世代相传技艺,勤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双林寺彩塑就是他们各骋奇思、惮精竭虑,倾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有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称为艺术神品当之无愧,,双林寺文物精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蕴含有极为丰富、可供借鉴的营养,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或许能有某些启示作用。
5.求一篇关于中国雕塑的论文
学习雕塑后的心得体会
——我学习雕塑前和后的观点
雕塑,我没学习雕塑前的理解是:“雕塑”顾名思义雕就是‘刻’的意思,而塑就是‘捏’的意思,起初就是这么认为的,但随着知识的增长,自己内心原来的一些东西逐渐的被现学的知识给覆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雕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就是雕塑
我对雕塑的概念还是很模糊不清,但,随着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给雕塑下的的定义的错误性,我改变了内心对雕塑的认识对雕塑又从新赋予了新的定义。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这就是现在我对雕塑的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雕塑的用途还是很广的,如:瓷碗、茶壶等很多,以前对于雕塑我的认识很模糊,现在,在我对雕塑了解了以后,知道了雕塑有很多种,而且用途,材料各有所不同。
雕塑的用料是十分讲究的。如:《断臂维纳斯》的原件,使用的材料是洁白如玉的大理石。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抚摸这座雕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几乎是温暖的。”这说明,雕塑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点,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与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雕塑是不同物质材料的艺术,因此,雕塑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现在我对雕塑的分类和材料的理解大概有:
1、石雕 亦称“石刻”。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2、木雕 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
3、骨雕亦称“骨刻”,雕刻艺术。按材料分类之雕刻品种之一。指在动物骨头或骨制品上雕刻的花纹或物像。
4、贝雕 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
5、砖雕 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指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钻打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简单图像,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品。
6、泥塑 亦称“彩塑”。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7、彩陶设计 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第一次揭示的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等。
现在,雕塑艺术已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世界上许多国家把雕塑当作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在公园、广场、园林、街道的设计中都配置相应的雕塑。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也正在有计划的兴建雕塑群,作为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时代应该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雕塑应面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加强生态价值观,强化城市生态文明,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公共雕塑艺术对人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