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2篇漆画论文``什么方面的都行``3000字以下`~
漆画之美,美在朦胧,美在神秘。
它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作为创作的综合条件,运用着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的技法。漆画是美的,它是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它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它不能远离现实生活、不能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如果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它就只能是工艺装饰,而不可能成为绘画。
中国漆画是当代画坛上的一个新生画种,这个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曾代表国家作为文化交流到前苏联、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展览,受到广泛赞誉。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漆艺的新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
漆画作为绘画,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但若把漆画停留在材料技法上,或固守在亭台楼阁、神仙仕女等传统纹样上,远离现实生活,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而缺乏画家的个性创造,那么漆画就不可能成为绘画,只能是工艺装饰而已。
漆画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画坛,关键在于它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这个独特的美学品格来自大漆的特性。正如水墨画要建构在水墨、宣纸的基础上,油画要建构在油彩、画布的基础上一样,漆画要建构在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基础之上。因此,有志于漆画的人,必须首先学习理解漆的语言,才能作好漆画文章。一个好的漆画家,不仅应该只是一个画家,还必须同时是一个漆艺家。
最初的漆器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后来才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南北朝时期瓷器兴起之后,漆器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受阻,便出现了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陈设性漆器。其实,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和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这两种相悖而又相依的倾向,一直相互影响并肩而行。一般来说,以实用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民间;以审美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宫廷。按照常理,帝王挥金如土,可以动用世间金银财宝,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不计工本精心制作宫廷漆器,其作品无论是艺术水平或是技术含量,都应该是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留下了不少宫廷漆器或具有宫廷风格的漆器精品,藏于博物馆并载入史册。
然而,有些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并不美,反而一些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是美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宫廷艺术很容易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而走进“唯材料”、“唯技术”的误区,动辄螺钿漆器镶嵌螺钿*万*千*百片,雕漆涂漆*百**层,只能让人见其勤劳灵巧的双手,却看不到聪明智慧的头脑。民间漆器恰恰相反,为了在市场上竞争,必须物美、价廉,又要实用。这就必须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并不断地改进设计,不仅让人见其勤劳的双手,更让人看见其聪慧的头脑。虽然民间漆器的技术含量不高,艺术水平却并不低。笔者收藏一件江南地区的高提梁木胎朱漆提桶,选型饱满洗练,提梁挺拔流畅,桶体上的两条铜箍与盖口形成的三条横线,既有装饰作用,也是功能之所需。其单纯洗练的流线形造型与单一色的朱漆,显得格外朴素、清秀,仿佛一个亭亭玉立的清纯少女。
看漆画犹如雾里看花、水中观鱼,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朦胧美也好,神秘感也罢,均来自大漆的半透明特性,来自精心研磨的技巧。一般来说,采集来的生漆经过搅拌晾晒,脱去部分水分,精制加工成熟漆,方能应用。熟漆分为黑推光漆、红推光漆和透明漆三种。漆艺家常常为调制高纯度的彩漆而抱怨透明漆的不够透明,却往往忽略了正是由于透明漆的半透明,才给漆画带来了朦胧、神秘的特殊效果,因为只有半透明漆(包括半透明彩漆),罩涂在具有反射能力的金银或红、黄等浅色的漆地上,因罩涂的厚薄不同,或研磨的轻重不一,而产生的极为细腻的明暗层次,才使画面产生变幻迷离之感、神秘朦胧之美。试想,如果透明漆真的透明得如一潭清水,漆层厚薄、磨多磨少都没什么两样,一切清沏见底,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朦胧美、神秘感可言?当然,如果透明漆完全不透明,也会索然无味。因此,透明漆之妙,正在于半透明。
中国画家作画是面对素白的宣纸,在白纸上画条鱼,空白处就是水;在白纸上画只鹰,空白处就是天。同样,漆画家作画是面对漆黑的漆板,在黑漆板上画条鱼,空黑处就是水;在黑漆板上画只鹰,空黑处就是天。中国画中的空白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同样,漆画中的空黑处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讲究空白,计白当黑,“没有涂抹形象部分的白纸,不是空荡荡的空白,保留下来的白纸已是落墨处的矛盾对立面,黑与白相辅相成,故素地的面积、位置及形象均负担着画面造型的责任,已绝不是任闲人乱闯的多余空地。”(吴冠中:《乔十光与漆画》)。同样,漆画讲究空黑,计黑当白,漆画的黑,也关系着画面空间的完整性。
中国画和漆画,一个是白,一个是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谁能帮忙写一份关于漆画的论文提纲~急~~~~~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有一个观点,他认为画家不是“画所见”,而是“画所知”。
对于画家而言,这个所知当然极大程度上指的是艺术传统。而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当他从临摹(而不是写生)开始进入艺术的传统之时,传统的影响相对就更为深入。
其实,从中国画的临摹到(蒙童)文化学习的诵经,都表明中国文化对继承传统的重视。在这个意义上,面对漆画7000年悠久的历史,今天的漆画家应该因资源的丰富而备感喜悦。
当然,对传统的继承并不在于复古,即使打着“复古”旗号的运动,如孔子号召“克己复礼”,也并没有使“礼”得以恢复,事实上,历史也不可能重复。继承传统的意义在于“温故而知新”。
正如设置“蒙学园”或让孩童诵读经书等继承传统的行为,正是感于对7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彰显自身对中国漆文化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他们先后不约而同地巧妙借用“漆园”一词命名其个人工作室。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上的借用,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一个复归。
乔十光的“大漆园”选址北京郊外,他不仅大量搜集漆画、漆器,还在“漆园”里种了一棵漆树,精心栽培,寄托自己对中国大漆的迷恋之情。唐明修的“漆园”同样选址于福州郊外的幽山静水之间。
如乔十光一样,唐明修也大量收集和修补传统的漆器,同时,唐明修选择留在山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躲”在自己“漆园”里的乔十光和唐明修犹如庄子之“避”在漆园,战国时期的庄子在漆园里酝酿成就了影响千年的伟大思想及论著,而乔十光与唐明修则在“漆园”里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漆画作品。
这个对比耐人寻味。正如庄子在漆园里将现实与梦想融为一体一样,乔、唐两位漆画家也将自己的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我们实在难以分清他们究竟是为了漆画艺术而选择“漆园”的生活方式,还是为了“漆园”的生活方式去从事漆画艺术。
但有一点非常清楚:“漆园”的生活方式隔绝了外界的人事纷扰,宁静的环境能平和人的心境,让艺术家能够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和思考中。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漆艺的一片“净土”。
“漆园”也因此成为现代中国漆文化世界中一道久违的文化风景。欧洲知名汉学家施舟人先生被“漆园”中的唐明修十几年如一日、从不知倦的艺术探索精神深深感动,他完全“没想到在中国竟然还有这样的艺术家,为了生活而用自己特有的艺术创作形式去工作”。
在他的眼里,唐明修的作品如“《漆语》本身显示的是about living art。”①当施舟人先生选择在福州大学任教,并选择在“漆园”的附近建筑自己的房子做“漆园”的邻居之时,我们可以看到“漆园”的影响正在向外辐射。
在这个意义上,“漆园”已经不仅仅是乔十光和唐明修创造的一个潜心研究、思考和创作漆画艺术的场所,这体现了他们共同坚守用中国漆作媒材主导的信念,而更多地是为漆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范例。 从总体上来讲,乔十光的漆画作品线条感强烈,人物尤以动态刻画为主,善于省略细节,注重构图的饱满,注重整体冷暖色调的设计。
如《梳妆的傣女》是竹楼中傣家少女的生动特写,其优美的侧身坐姿造型,朦朦胧胧的美丽面容,修长的脖子,一头长长的黑发,成曲线交错的手臂,白上衣、黑底暗蓝点花裙,绘就出美丽动感的形象。人物夸张的体形由直线、曲线构成和谐的对比。
《爱尼姑娘捻线舞》取材于劳动生产,两位少数民族姑娘短窄的上衣和短裙,显出健美的腰身,头巾上扎着一串串红色、白色的密密珠儿,手臂高举着细长的白捻线,如舞蹈般优雅的劳作姿态正是现实劳作的律动写照。另一幅《拐线傣女》,少女的造型更为简约,蹲着拐线的身段侧面静态刻画,素白的头巾和上衣,黑裙,纯朱漆的背景衬托着人物造型和搅动的白色棒线。
整幅画面稳定的造型方块感,直线设计的装饰性,吸收了埃及壁画人物造型的风格特点,有别于以曲线形态为主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我们还可以看出,乔十光的漆画作品以良好的国画修养作为底蕴,透过漆画《青兰》可知他对国画中常见的兰花题材的喜爱。
兰花幽幽挺拔而水灵,富有弹性的枝叶似乎散发着芳香,黑漆底色的墨绿叶儿如在月色中,映照着花朵的冷艳。薄螺钿亮丽的质色,将兰花秀雅的纹理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借用了国画的构图和线条组织样式,结合漆艺的材质和技法等。《南海落霞》《桂林山水》《太湖梅》《红白梅》等作品主要采用国画的散点式构图,善于借用倒影、虚实和植物的线条,表现出南方的山水风情。
《南海落霞》中帆影的表现手法如水墨,红色的霞光布满全画,而正形负形、黑红对比则采用装饰性色彩和对称的倒影手法。《桂林山水》青绿山水、云雾漂游,一片绿茵茵的景色。
金色调的《太湖梅》,阳光下帆影点点,一派如诗如画的秀丽江南水乡景象。淡淡粉绿色调的《红白梅》,更是透着润泽的南方气息。
3.《民族风情》漆画的论文
民族风情 漆画之美,美在朦胧,美在神秘。
它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作为创作的综合条件,运用着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的技法。漆画是美的,它是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它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它不能远离现实生活、不能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如果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它就只能是工艺装饰,而不可能成为绘画。
中国漆画是当代画坛上的一个新生画种,这个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曾代表国家作为文化交流到前苏联、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展览,受到广泛赞誉。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漆艺的新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
漆画作为绘画,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但若把漆画停留在材料技法上,或固守在亭台楼阁、神仙仕女等传统纹样上,远离现实生活,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而缺乏画家的个性创造,那么漆画就不可能成为绘画,只能是工艺装饰而已。
漆画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画坛,关键在于它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这个独特的美学品格来自大漆的特性。正如水墨画要建构在水墨、宣纸的基础上,油画要建构在油彩、画布的基础上一样,漆画要建构在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基础之上。
因此,有志于漆画的人,必须首先学习理解漆的语言,才能作好漆画文章。一个好的漆画家,不仅应该只是一个画家,还必须同时是一个漆艺家。
最初的漆器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后来才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南北朝时期瓷器兴起之后,漆器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受阻,便出现了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陈设性漆器。
其实,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和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这两种相悖而又相依的倾向,一直相互影响并肩而行。一般来说,以实用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民间;以审美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宫廷。
按照常理,帝王挥金如土,可以动用世间金银财宝,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不计工本精心制作宫廷漆器,其作品无论是艺术水平或是技术含量,都应该是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留下了不少宫廷漆器或具有宫廷风格的漆器精品,藏于博物馆并载入史册。
然而,有些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并不美,反而一些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是美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宫廷艺术很容易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而走进“唯材料”、“唯技术”的误区,动辄螺钿漆器镶嵌螺钿*万*千*百片,雕漆涂漆*百**层,只能让人见其勤劳灵巧的双手,却看不到聪明智慧的头脑。
民间漆器恰恰相反,为了在市场上竞争,必须物美、价廉,又要实用。这就必须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并不断地改进设计,不仅让人见其勤劳的双手,更让人看见其聪慧的头脑。
虽然民间漆器的技术含量不高,艺术水平却并不低。笔者收藏一件江南地区的高提梁木胎朱漆提桶,选型饱满洗练,提梁挺拔流畅,桶体上的两条铜箍与盖口形成的三条横线,既有装饰作用,也是功能之所需。
其单纯洗练的流线形造型与单一色的朱漆,显得格外朴素、清秀,仿佛一个亭亭玉立的清纯少女。 看漆画犹如雾里看花、水中观鱼,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朦胧美也好,神秘感也罢,均来自大漆的半透明特性,来自精心研磨的技巧。一般来说,采集来的生漆经过搅拌晾晒,脱去部分水分,精制加工成熟漆,方能应用。
熟漆分为黑推光漆、红推光漆和透明漆三种。漆艺家常常为调制高纯度的彩漆而抱怨透明漆的不够透明,却往往忽略了正是由于透明漆的半透明,才给漆画带来了朦胧、神秘的特殊效果,因为只有半透明漆(包括半透明彩漆),罩涂在具有反射能力的金银或红、黄等浅色的漆地上,因罩涂的厚薄不同,或研磨的轻重不一,而产生的极为细腻的明暗层次,才使画面产生变幻迷离之感、神秘朦胧之美。
试想,如果透明漆真的透明得如一潭清水,漆层厚薄、磨多磨少都没什么两样,一切清沏见底,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朦胧美、神秘感可言?当然,如果透明漆完全不透明,也会索然无味。因此,透明漆之妙,正在于半透明。
中国画家作画是面对素白的宣纸,在白纸上画条鱼,空白处就是水;在白纸上画只鹰,空白处就是天。同样,漆画家作画是面对漆黑的漆板,在黑漆板上画条鱼,空黑处就是水;在黑漆板上画只鹰,空黑处就是天。
中国画中的空白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同样,漆画中的空黑处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讲究空白,计白当黑,“没有涂抹形象部分的白纸,不是空荡荡的空白,保留下来的白纸已是落墨处的矛盾对立面,黑与白相辅相成,故素地的面积、位置及形象均负担着画面造型的责任,已绝不是任闲人乱闯的多余空地。”(吴冠中:《乔十光与漆画》)。
同样,漆画讲究空黑,计黑当白,漆画的黑,也关系着画面空间的完整性。 中国画和漆画,一个是白,一个是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秦工艺典籍《考工记》中把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作为创造精美器物的综合条件。前三者,中国古代都归为天工,后者才为人工,四者缺一不可。
充分利用自然的条件,严格遵循自然的规律,人工和天工的巧妙结合是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传统漆艺也不例外。
首先,漆树。
4.《民族风情》漆画的论文
民族风情 漆画之美,美在朦胧,美在神秘。
它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作为创作的综合条件,运用着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的技法。漆画是美的,它是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它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它不能远离现实生活、不能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如果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它就只能是工艺装饰,而不可能成为绘画。
中国漆画是当代画坛上的一个新生画种,这个从七千年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曾代表国家作为文化交流到前苏联、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展览,受到广泛赞誉。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漆艺的新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
漆画作为绘画,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但若把漆画停留在材料技法上,或固守在亭台楼阁、神仙仕女等传统纹样上,远离现实生活,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而缺乏画家的个性创造,那么漆画就不可能成为绘画,只能是工艺装饰而已。
漆画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画坛,关键在于它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这个独特的美学品格来自大漆的特性。正如水墨画要建构在水墨、宣纸的基础上,油画要建构在油彩、画布的基础上一样,漆画要建构在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基础之上。
因此,有志于漆画的人,必须首先学习理解漆的语言,才能作好漆画文章。一个好的漆画家,不仅应该只是一个画家,还必须同时是一个漆艺家。
最初的漆器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后来才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南北朝时期瓷器兴起之后,漆器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受阻,便出现了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陈设性漆器。
其实,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和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这两种相悖而又相依的倾向,一直相互影响并肩而行。一般来说,以实用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民间;以审美为目的的漆器,主要在宫廷。
按照常理,帝王挥金如土,可以动用世间金银财宝,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不计工本精心制作宫廷漆器,其作品无论是艺术水平或是技术含量,都应该是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留下了不少宫廷漆器或具有宫廷风格的漆器精品,藏于博物馆并载入史册。
然而,有些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并不美,反而一些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是美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宫廷艺术很容易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而走进“唯材料”、“唯技术”的误区,动辄螺钿漆器镶嵌螺钿*万*千*百片,雕漆涂漆*百**层,只能让人见其勤劳灵巧的双手,却看不到聪明智慧的头脑。
民间漆器恰恰相反,为了在市场上竞争,必须物美、价廉,又要实用。这就必须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并不断地改进设计,不仅让人见其勤劳的双手,更让人看见其聪慧的头脑。
虽然民间漆器的技术含量不高,艺术水平却并不低。笔者收藏一件江南地区的高提梁木胎朱漆提桶,选型饱满洗练,提梁挺拔流畅,桶体上的两条铜箍与盖口形成的三条横线,既有装饰作用,也是功能之所需。
其单纯洗练的流线形造型与单一色的朱漆,显得格外朴素、清秀,仿佛一个亭亭玉立的清纯少女。 看漆画犹如雾里看花、水中观鱼,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朦胧美也好,神秘感也罢,均来自大漆的半透明特性,来自精心研磨的技巧。一般来说,采集来的生漆经过搅拌晾晒,脱去部分水分,精制加工成熟漆,方能应用。
熟漆分为黑推光漆、红推光漆和透明漆三种。漆艺家常常为调制高纯度的彩漆而抱怨透明漆的不够透明,却往往忽略了正是由于透明漆的半透明,才给漆画带来了朦胧、神秘的特殊效果,因为只有半透明漆(包括半透明彩漆),罩涂在具有反射能力的金银或红、黄等浅色的漆地上,因罩涂的厚薄不同,或研磨的轻重不一,而产生的极为细腻的明暗层次,才使画面产生变幻迷离之感、神秘朦胧之美。
试想,如果透明漆真的透明得如一潭清水,漆层厚薄、磨多磨少都没什么两样,一切清沏见底,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朦胧美、神秘感可言?当然,如果透明漆完全不透明,也会索然无味。因此,透明漆之妙,正在于半透明。
中国画家作画是面对素白的宣纸,在白纸上画条鱼,空白处就是水;在白纸上画只鹰,空白处就是天。同样,漆画家作画是面对漆黑的漆板,在黑漆板上画条鱼,空黑处就是水;在黑漆板上画只鹰,空黑处就是天。
中国画中的空白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同样,漆画中的空黑处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讲究空白,计白当黑,“没有涂抹形象部分的白纸,不是空荡荡的空白,保留下来的白纸已是落墨处的矛盾对立面,黑与白相辅相成,故素地的面积、位置及形象均负担着画面造型的责任,已绝不是任闲人乱闯的多余空地。”(吴冠中:《乔十光与漆画》)。
同样,漆画讲究空黑,计黑当白,漆画的黑,也关系着画面空间的完整性。 中国画和漆画,一个是白,一个是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秦工艺典籍《考工记》中把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作为创造精美器物的综合条件。前三者,中国古代都归为天工,后者才为人工,四者缺一不可。
充分利用自然的条件,严格遵循自然的规律,人工和天工的巧妙结合是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传统漆艺也不例外。
首先,漆树。
5.求漆画论文 好的多加分 急
浅谈漆画艺术的材料特征及其表现 摘要 漆画艺术可以认为是一种科学的风格审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艺术手法在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中的认识与表现。
从漆画的材料工艺为切入点,从漆画艺术的整体材料工艺高度来寻找把握它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漆画艺术 审美特征 材料工艺 视觉艺术 从原始社会到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材质对任何艺术作品的成型与表现立体空间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单独提取材料对作品的表现的话,那就是材料本身的属性。不会涉及到作品的其他因素了。
材料在艺术家创作过程当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视觉感受。就是材料本身对创作者的感受问题,它是艺术对材料本身属性观念的异化。
不同的材料具有抽象性、具象性与延展性的含义,使人对材料的本身的意念化产生了联想,使材料在表现画面过程中就有了延伸度。 漆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漆”为主要载体去表现画面,以大漆为主要的媒介材料进行创作,漆画是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与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现代工艺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体。
而材料是漆画艺术的根基,漆画是以大漆为主的各种材料制成的。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也会出现不同的美感,如日本、越南的漆画就是典型的代表。
众所周知。漆画的物质材料是经过艺术家的仔细选择的,并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展现在画面上,成为一种新的形式视觉作品。
当我们在对漆画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针对各种材料的加工和调和,各种各样的材料经过加工打磨之后,它们出现的美感是不同的。材料的选定对作者要表现的漆画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一种材料审美语言的形成,离不开作者对各种各样的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审美特性不断选择物质材料。
相反的,也影响着漆画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所谓“资质者,艺之贞也”。就是说的是材质的属性美问题。
著名的漆艺艺术家乔十光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书中就提到:“漆艺,它的含义很窄,限于漆”它的含义很宽。“漆器”“漆画”和“漆塑”。
无论平面或立体造型,无论实用品和稀欣赏品,只要涉及到漆都是漆艺的范畴。显而易见,漆作为漆画中主要的材料来源,运用漆材料是漆画创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漆画中的材料可以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这种异样的审美是由材料本身所具有不同质地与外观引起的,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幅好的漆画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和运用的适度,运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创作,不但形成自身的材料美,还要与形式、内容相结合。
同样材料的运用也应该是美的,经济价值绝非艺术价值在材料中的体现。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在漆画的镶嵌过程中经常使用蛋皮装饰,蛋皮本是一种废弃的日常生活材料,在艺术家的手里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成为上等的艺术材料,在蛋皮所形成的视觉效果上达到了质朴、粗旷的独特韵味。
譬如在材料上近年来有人使用腰果漆、聚胺脂漆等等作为漆画的主要漆材料。合成漆也是漆画很好的物质媒材。
既有高度透明的聚酯氨酯等化学漆的合理运用,也开辟拓宽了漆画媒材的使用范围,漆画用漆的透明性可根据作者与作品的需要自由调配。在配以金箔、银箔、蛋壳等。
他们表现出来的漆画审美语言是不同的。可见,材质在漆画的视觉效果表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所呈现的闪闪剔透、古朴典雅、含蓄等个性内涵,这也是艺术家在追求材质与心境过程中的完美体现。 大漆是漆画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作画材料。
它的性能是极其独特的,它的质地深邃而富有光泽,拥有极好的流动性和粘合性。在漆画的材料中,作为所特有沉静、温和的属性——黑漆,它所在画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不容置疑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漆艺术便是黑色艺术。这是现代漆画所追求的。
也是现代漆工艺所不可多得的,它更是漆画工艺的典型代表。黑漆温和沉稳的视觉美感就是通过水分在生漆中的作用而产生的,“磨”工艺是黑漆形成独特属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磨工艺慢慢的把黑漆中的蕴藏深沉的意蕴把打磨出来,再在上面与其他的入漆色进行搭配,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金箔和银箔是漆画中的主要表面镶嵌使用材料部分,它被赋予华丽之美和闪闪发光的重要材料特性。由于受到材料本身的属性的影响,它的兼容性更加拓宽。
其中金银材料有粗、有细、有箔、有粉、有点、有面等多种形式,使用的方式有干有湿、有飘、有洒、有揉、有吹等方式。这些工艺方式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由于金箔和银箔在使用的方式上采用像纸一样薄的材料,这必然要求运用贴的方式或平脱的方式等工艺制作。大大提高了工艺制作的难度。
金粉和银粉的状态是粉状。这就大大拓宽了工艺的发挥性,作为调和剂来丰富颜色的内涵。
蛋壳是在漆画创作中材料运用最多的一种,也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材料之一。由于它的“开片”美像陶瓷一样自然,在此基础上具有奇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螺钿也是漆画创作中经常使用的素材之一,由于它的晶莹和光亮无比的材料属性吸引大量的艺术家进行创作。螺钿不像蛋壳那样简单加工。
6.求一篇装饰画毕业论文 要求写 形式 概念 创造理念 体会 认识 3000字
一、装饰画的内涵定位
要学习装饰画必须了解装饰的含义。“装饰”一词包含多方面的范畴,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的本质就是“美化”,但从本质到现象还需要若干“中介”加以限定。一切艺术皆源自装饰,装饰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家本身也是手工艺人,这种状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欧洲文艺复兴,而后来美术家与工匠的分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社会观念的发展日益变为现实。装饰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所承认。法国装饰派艺术同德国包豪斯倡导的新功能主义,恰恰说明了工业也是工艺。现代主义设计不能否定装饰,如同它注重几何形态而排斥了具有生命的有机形态,就使得其设计失去了表现人类情感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失去了本可以给几何形注入情感的一种方式。从包豪斯学院首任院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宣言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包豪斯的早期比后期更注重手工艺。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手艺娴熟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源泉之所在。我们今日的设计应重新看待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画装饰、秦汉画像砖、唐代的唐三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美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着无数艺人工艺装饰创作活动的盛衰史。所以,从根本上说,现代装饰艺术是诞生于我国的工艺美术创作中,是美术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装饰画也就是对一切具有装饰性的绘画而言,因此,不论是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漆画、镶嵌画等,甚至是单色的线条和块面,只要按照形式规律而不单是按自然规律作画,并具有一定装饰效果,都可被看作装饰画。
二、装饰画的形式和内容
在介绍装饰画概念时,我们强调的是按照形式规律而非自然规律,若单纯从装饰艺术的功用来讲,只要满足了装饰功用,形式上达到审美需求就可以了。然而单纯从形式上只能有构造的差异,该如何界定美与丑呢?这就牵涉到审美习惯上去了。然而审美习惯却是因人而异并受教育、文化习惯、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归根结底就是涉及内容。有人提出,装饰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维活动与体力劳动的结果,怎么会缺乏内容呢?必须澄清一点,从广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皆反映其思想,是有“内容”的,所以一切艺术作品无论抽象具象皆是有容之物。笔者所指的“内容”是相对于“形式”而言。所谓“形式至上”,是指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严重脱节,把两者割裂开来,给人的印象只有抽象的形式,而内容则毫无头绪。不少抽象作品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观众很难从作品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目前,在装饰艺术领域,对于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存在着几种相当普遍的片面认识。一是把艺术创作中采用的民间表现手法看作为界定作品具有传统性的标准;二是认为现代装饰艺术作为一种“纯形式”的艺术,其任务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鲜”形式感,至于内容则位居其次或可有可无。对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清楚,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装饰艺术是一种阻碍。笔者提倡现代装饰艺术中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反映美感的同时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让作品去说明问题”应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座右铭。所以装饰画既是审美文化的形象表现,又受到装饰对象、环境、功能、材料适应性与内蕴性的影响,结果就是其形式表现为审美创造的极大自由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如今,国画家吸收了西画法的养料,西画家借鉴了国画法的手段。宣纸上可以绘出油画的色彩、厚度、调子,画布上出现了线条、墨色、韵律,五花八门又兼容并蓄。装饰画在技法、内容、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宽泛性。
三、装饰画的构图
装饰画常用“饱满型构图”。饱满,顾名思义,即丰满、丰富、充实。饱满型构图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方法,其画面的构成其实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作密集、丰满的处理,即描绘的画面物象丰满而充实。饱满型绘画是当下众多中国画家为区别于传统中国画构图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绘画构图形式,其画面丰满、丰富、充实,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标准。当这种饱满式的构图一出现,即引起了画家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争相尝试。所以这种“饱满式”的绘画构图形式,一直成为当今中国绘画的新传统,这种形式还会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画家所采用的一种绘画形式。
7.漆画 设计说明
可从几点展开来说,1首先你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哪里,想要表现什么主题。2漆画的表现手法非常多,在你的作品里运用了哪些技法来展现作品,以突出你想要表现的主题。3漆画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除了必须按照漆画流程进行之外,你是否为了展现自己的作品意义而加了其他的技法加以说明。
(首先你的作品必须精致经得起推敲,一个优秀的作品,作品本身是关键,设计说明只是其辅助作用。其次,漆画讲究工艺的制作,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必须面面俱到,不能有差错,才能让最后的作品没有瑕疵。)
8.求一篇关于美术作品赏析的论文,3000字左右
《撑阳伞的女人》Femme a l'ombrelle 作者: 克劳德 莫奈 Claude Monet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 首幅画里的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一微妙的动作,而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伞。
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物既与画面结合又使人物跳出背静那澄明的天空动感在人们眼前。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
但,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在这幅画中,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新的绘画语言。
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黄、蓝并列,时而重叠,并把黄和绿、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 光与影正是依托于这两个人物跳跃穿梭在人们眼帘中的。
女人身后的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变,仿佛一指就可以戳破。 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调昏暗表明她处于伞的阴影之下。
微风扬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长捕捉的光与影——蓝天的光彩、女子脚边墨绿的草与淡黄的花朵的颜色。它们反衬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
女子脚下顺着微风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 用模糊大块的笔触来描绘,是莫奈在绘画技法上的一大特点。
这也是印象派不注重所描绘的主题本身而注意光影的需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这幅画中,我们尚且可以看出撑伞女人的外貌,但是她和她构成三角型起稳定画面作用的儿子的面貌却被简化成了仅有两个黑洞洞眼睛长相的人。
可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必纠缠在画面的技法上而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画面所传递的,清晨,母亲和孩子散步的惬意及其中的微风,蓝天那种恬静美好当中。 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
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从中也可看出当时莫奈初期作品风格强调瞬间的感官色彩来搭建一座用色彩构成的绚丽的世界。
突破当时束缚绘画的古典主义,把绘画从单纯的照物写实中解放出来,开拓了一条用眼睛捕捉"瞬间美好"的新的绘画流派。 作于1886年的《撑阳伞的女人》和第一幅画在构图上相差不远,人物在衣着上更是如出一辙。
但,比起第一幅,人物处于更次要的位置,印象派很少画人物,风景中的色彩变化才是莫奈的永恒主题。所以第二幅《撑阳伞的女人》足以看出莫奈及整个印象派的走向。
画中大块的墨绿和棕红的,凝重的颜色。不再看见早期注意天空光影的纠缠和光影对人物的影响,换而之是大块更大块的颜色铺成一幅画甚至连人物本身都只是画中颜色的一部分(上一幅中女人的尚可辨认的面目在这里彻底被简略掉)。
或者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里的风不再是清晨的微风而是夕阳落下的晚风,吹的人物身后的云彩在大块急速的运动,炽热的阳光照在草上淹没了女人的脚,女人上半身因为撑阳伞形成的阴影和下半身被阳光照耀仿佛要燃烧的裙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飘扬的纱巾给人以视觉冲击。 两副几乎同样的以撑阳伞的女人为主题的作品,但是意境却相差万里。
这就是印象派的核心所在——此时此刻的光和影。而光与影永远在变,水中的浮光掠影,空中的色彩万千,地上的花朵妖娆。
不变的是对影的捕捉对光的追随。 这件作品是莫内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
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份的空间,成为画的趣味中心。
但左侧的小儿子与阳伞和女仕也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虽然此画是莫内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见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
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
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9.求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鉴赏达芬奇之《岩间圣母》
艺术是人类自我情操陶冶的良药,是感知生命中绚丽华章的剂方,人之所以为人,其最大特点在于人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早在石器时代的远古,聪慧的祖先们便在陶器上绘上五彩的花纹,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诞生出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画匠,在群星闪耀之中,有一颗最为美丽的彗星,它的划过,照亮了时代之空。。。。。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有一个叫安奇亚诺的小村庄。1452年4月15日,伟大的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降临人世。
列奥纳多·达·芬奇,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兴趣广泛,涉猎甚广,在其众多佳作中,我最情有独钟的则是《岩间圣母》了。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画中人物被一种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几丛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他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
在这种稳定和谐画面上,风景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环绕于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感赋予画面一种别具一格的生动。以至于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认为《岩间圣母》充满了暗示与象征,显示了达芬奇谜样的心灵,天使以明显的手势指着圣约翰有何含义?被圣母保护着的圣约翰是否代表人类需要圣灵的保护?而被描绘得像子宫般造型的洞穴,是不是暗示着生命的起源?。。。。
这幅巨作无论在画面设计还是色彩搭配,结构建设还是背景绘制,都让人惊叹绝伦。色调上,全画是以棕褐色为基调的,圣母身上的深青与天使披风上的紫红、金黄和银灰色构成对比;耶稣与约翰的肌肤,与约翰的金黄色鬈发构成对比;洞穴外的风景表现了空气透视,众人物形成了金字塔结构,其顶端则是圣母的头部。天使的面容表达出了达芬奇的理想美,是散发自内心甜美的圣灵;将人物置于阴暗的环境中,以赋予光亮中涌现的景物真正的启示力量,这种崭新的绘画方式使人物、光线和“次要光线”交织在一起,画布上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息。。。
总而言之,这幅巨作属传统题材,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都体现出了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令人为之惊叹,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瑰宝!
后续:
第一次接触这幅巨作时我还是个懵懂小孩儿,但当打开画册的那一刻,我不禁仍被她的美所震撼。。。。。看来,艺术的美是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是唯物般永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