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石窟艺术的论文题目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2.求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坛庙、陵墓的论文2000~3000字
10、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
11、明清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布局: 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宫外陈设: 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 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 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 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
12、古代著名坛庙建筑;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13、我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特点: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特点: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3.六朝石刻 古桃叶渡 乌衣巷口 石头城墙 钦淮民居 神道金秋 鸡鸣春晚的
看来楼主是要去南京旅游了,查了些资料,每个景点后面都有链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朝石刻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偏安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时期。历史学也把南朝与东吴、东晋并称为六朝时期(指南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同时,整个六朝时期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
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 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
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view/67766.htm?fromenter=%C1%F9%B3%AF%CA%AF%BF%CC&fr=ala0_1 古桃叶镀 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个古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
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view/420536.htm 乌衣巷口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view/131760.htm 石头城墙 南京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 ,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
《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view/83735.htm?fr=ala0_1 秦淮民居 南京城南,现存多处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这些仍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民居古建筑是古都南京的历史见证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江南地区的民居中别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刘芝田故居、程先甲故居、秦大士故居、三条营古建筑、糖坊廊河房、钞库街河房、钓鱼台河房、棋峰试馆等八处,作为“秦淮民居”整体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神道金秋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
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
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
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view/40876.htm?fr=ala0_1_1 鸡鸣春晚 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
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
4.求一篇关于大足石刻的论文,谢谢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
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
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
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
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
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
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
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
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
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
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
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
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
5.六朝时期石雕工艺中石佛的特征
东汉明帝时期就产生了佛教绘画,进入魏晋时期,佛教艺术的创作成为信史,佛教的造像艺术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雕塑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异国文化的影响,使得当时的石雕艺术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首先是帝陵石刻群雕,比两汉更为常见,风格样式也性了明显的变化.
六朝的墓表直接继承汉晋以来的形制,它是在底座上树起多棱的柱体,柱体上端有铭刻的方版,最上为柱顶,在雕有覆莲的圆盖上置一辟邪.其中六朝肖景墓表的形制最为华美,雕饰虽多却无繁褥之感,从其精丽的莲盖顶饰,我们看到了佛教艺术对传统石刻的影响.从现存的永固陵墓室中的浮雕群像,可窥视出北魏石雕艺术的杰成就.
由此可见,至南北时期,佛教艺术已渗透到石雕的各个领域,并给它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佛教艺术中的石窟寺造像和各种场合的供像,都是宗教崇拜者寄托幽思的凭借,它的异常发达,与佛教的兴盛密不可分,既为宗教的产物,同时也深刻时代社会的烙印,既有崇拜者对佛教真谛的诠释,也有艺术家内心的独白.
北朝佛教石窟与造像艺术发达,这与佛教东传的线路,民族的高度融合、惨绝人寰的争斗密切相关.相对封闭稳定,因而佛教艺术也不及北朝发达.万佛寺出土的红砂岩南朝造像,表现手法纤巧华丽,刀法细腻,自成一格.
另外,华南的小型石雕,在数百年间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滑石雕刻品.这些雕刻多为墓葬中的随葬明器,全身肌肉强健,丰乳突腹,表现动态人物沉稳有力,恣态传神而愉如其分,颇具汉俑生动的遗风.
滑石猪也是常见的随葬品,成对放置,起初大都生动写实,后演变为抽象化和形式化的风格.强调生动传神,其惯用的手法就是变形夸张和抽象,导致写实的形式演变成象征的形式. 北朝贵族府第的繁华和贵族奢糜的生活,一方面从精湛的石室建筑及其石刻艺术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石雕艺术三身的形象再现当时人们生活的优美画卷.
从北魏和东扫描石室石刻和造像碑石刻,我们可看到庑殿式的屋宇,直排的窗棂,婀娜多姿的仕女,舒袖宽怀羰坐的贵族,其线条的劲健流畅,繁简相间的勾形,生动地现现了当时国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风格,其笔调清雅而不俗,亲适而抒情.
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自然景致,旷达风流而不羁,这便促成了贵族府第后设园林景致的发展.从石刻的画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聚石引泉,植林造景的意趣.
石刻艺术不仅是宗教精神的象征,也是各种社会生活的再现,因而事实上魏晋南北朝的石雕内容异常广泛.这也是由西北民族传入的域外文化因素,它们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原人民的起居生活及其对室内空间陈设的处理.
这一时期的石雕艺术主流形成,皆由佛教艺术影响所致,这在石刻建筑艺术上反映得尤为充分.
建筑艺术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其中石雕的工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时期的石刻艺术可谓登峰造极,无与伦比,这在开凿大型石窟及其造像,以及精雕细琢的形象处理和装饰构图上,都有充分的表现.
一方面我们在太原天龙山等地的石窟外廊上,看到了石工以极其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仿木结构的石窟建筑形式,这种大型石刻建筑的大量出现,无疑为后世石刻建筑的广泛推行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目前我国中古以前的建筑多已不存,石窟寺留下当时标准的建筑样式,这更加难能可贵.
中国古典建筑的样式和装饰构件丰富多彩,这在石雕艺术中也有不同形式的反映.例如,南北朝建筑构件的形象,与汉相比就是一种更为柔和精丽的风格,柱础出现覆盆和莲瓣两种形式,柱式也风格各异,目的都是为了要增强观者视觉上的美感.同时,通过石雕形式的观察,我们也可体会到当时佛教造像与绘画在表现风格上的一致性.
装饰经纹样中的飞天主题是最令人神往的天使形象,风姿各异,飘逸活现,最能反映佛教精神的灵性.由鸟纹和繁花茂草装饰的龛楣,形同瑰丽的华冠.佛像背光的火焰纹,与端坐而威力无边的佛像形成观照.
二方连续的卷草纹,由汉代沿用到南北朝时期,但其构图已融入波斯风格,如以二组卷草相对列组合而成者就属其例.随同佛教艺术的东传,在北朝的石窟装饰艺术中,我们还可找到不少古印度、波斯和希腊装饰艺术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石雕艺术一个鉴定会前生气蓬勃的发展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即便是艺术服务于宗教,社会生活的烙印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佛教艺术的传入和盛行,为古典艺术的发展拓宽了无尽的表现空间,使中国古代艺术真正摆脱象征主义艺术的羁绊,走向现实主义.汉及其前代,中国古代雕刻缺乏抒情性和叙事性,直到佛教雕刻艺术的兴盛发达,它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6.六朝陵墓石雕有何艺术特色
南京是南朝六朝古都,帝陵和王公墓前石刻较多,其差 异仅在石兽。
帝陵前使用天禄、麒麟,又有双角或独角之别。 位于陵左皆双角,称天禄(天鹿);陵右均独角,称麒麟; 而王公墓只能用狮子。
江苏省境内有南朝陵墓石雕33处,集中在南京、丹阳及 句容等地。其中18处为帝王陵及王公贵族陵,其余15处陵墓 石雕已佚,但石雕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都是南朝墓葬。
现存六朝陵墓石刻主要有三种,圆雕石兽、.神道石柱、石碑。其造型和雕刻手法,继承汉代石雕艺术传统,又显现 由粗简向精湛的演变。
无论天禄、麒麟还是狮子,都用整块 巨石雕成,长和高多3米以上,个别达4米,这样硕大的立 体圆雕,在今天也堪称皇皇巨著。石兽造型多昂首、挺胸、曲腰、垂身,有的举踵如趺,有的欲进而止,个到取蹲踞 状,继承了东汉石兽造型的艺术传统。
六朝石雕具备高超的 艺术水准与境界。从雕造技法分析,六朝石兽已是成熟的圆 雕艺术。
7.关于名胜古迹的论文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古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24代皇帝的宫殿,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宫殿的群体。
2.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的万里长城,它体现了我们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3.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又称热河行宫,建于清朝是皇家别园。
4.兵马俑:
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的皇陵,修建了36年之久,是一座雄伟的地下皇宫。
5.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白帝城,全长204千米,称峡江。
6.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城市。因为多玉桂树而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7.苏州园林:
苏州是我们国著名的历史古城,有园林城市之称。
8.黄山: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它有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华山之险,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等。
9.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为与杭州西部,又称西湖子,风景秀丽,具山水之胜,园林之美。
10.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南投县东玉山之北,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被誉为“双潭秋月”是台湾八大景点之一。直饮水。
中国旅游十大风景旅游区:
①.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居于榜首
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列为第二
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
④.标志着祖国悠久文化传统,显示着劳动人民在建筑上卓越成就的北京故宫
⑤.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
⑦.水险山雄、涛飞浪卷,令人驰魂夺魄的长江三峡;直饮水。
⑧.湖光山色、风韵幽绝,象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宝岛台湾中部的日月潭
⑨.集秀美雄浑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神韵的寺宙宅院为一身的承德避暑山庄
⑩.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