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毕业论文

1.老子思想论文《关于怎么做一个有素养有品位的当代中国人》

我国人民大部分是自利的,因此我国人民的现状是有好处只为自己但不为他人,一味向社会索取。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家庭的教育不到位,再者,我国社会的风气与氛围不能说太好,导致了我国人民素养问题。但如果我国社会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而家庭是由人构成的,要提高国民素养,就应先提高家庭的整体水平,来提高社会的水平,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国国民文明素养是与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要提高人文素养,单个教育不是很难,有狠心的父母放手让有能而勤快的老师去教导,方法正确、小孩子听话,从小长大,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每个单个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联合起来就是社会。

可是。

全民嘛,有很大的难度咯。中国当代的社会结构、文化土壤对全民的人文素养提高很有限制。

社会上的贫富悬殊,社会价值观重财而轻才。有识之士很少得到重视,只要相关知识能谋取金钱、地位的,才会得到赏识。

这是文革遗留下来的历史垃圾,社会由尊师重道,彼此同心合意建立新中国倒退为彼此利用,彼此勾心斗角,彼此批斗,彼此不合作,彼此不信任。既然需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么我们就得接纳再教育的成果。

就是要接纳50年代末、60年代和70年代初,这二十多年来出生的一代人,除非是这一代人里偶然出现的奋发自强、自学、然后再去读大学的个别少数精英以外,其人文素养大体上就如解放前的贫下中农的水平了,这就是在教育的成果。这群非精英的一代人,和一群没有接受再教育的人们,同属劫后余生的余民。

这群人里,极少人重视人文素养,因为人文素养那是代表四旧,那是代表右派、那是代表反动、那是代表资本主义、那是戴四块表。

自从所谓的、相对的开放、改革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三样东西上面:钱、权、外国的居留权。文化土壤要向“快食文化”、“罐头文化”、“改良文化”倾斜。

如此的国策,如何能缔造良好的土壤来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呢?如此的国家、如此的国民如何培养重视人文素养的下下一代呢?既然整个社会都鄙视人文素养,单个有志之士安能螳臂挡车?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打着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有关的幌子赚钱。举例说,某某人说《论语》、某某人说《庄子》。

她的幌子是要提高人们对古文明的兴趣,可是她歪说《论语》、曲解《庄子》,差点把孔夫子气得跳出坟墓和她理论、周庄也差点被她气得复生告她毁谤了。

可是这样的一个令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人,居然是文化超女、《时代杂志》上所说的中国文化人。坦白地说,人家当文化超女也是想出出名、只不过是挣挣钱钱嘛,把孔子、庄子这些有名望的人捡出来充充门面,无可厚非;可是这样就被其他国家的人当为中国唯一文化人了,还有十个博士出来抗议呢,哈哈哈,这样的文化土壤,如何才能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呢?呵呵呵。

如何才能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并非是束手无策,只不过是现在的实际环境所限,时机不成熟。

因为这是牵涉中国全民意识形态上的改变和文化的重新定位,所以内容就变得很敏感, 个人的品位与修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提高个人的品位,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的素养,提高审美的眼光,提高鉴赏文化艺术的水平,在文化艺术的养分中熏陶,是从俗到雅的渐变过程。

提高个人的修养,其中已经包含了人的高品位,修养是人生的生活方法,生活策略,无论在意识和行动中,无论在顺境或逆境,始终贯穿有理,有节,含蓄,包容,诚信,热情,自信的美德。简言之一生都在“修身养性”。

何其善哉,何其难哉!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阶段: 1.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的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饮赏美的经验等等,再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为美的能力,使他能对各种美的信息表示关注。 2.进入审美状态 孩子在审美过程中欣赏大自然美好,听一首乐曲,接触一个美的行为。

一方面体验着审美的愉快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像、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培养着鉴赏美的能力。 3.升华为审美意识,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 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提高评价美的能力,接着就会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和产生更为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4.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增强这两方面。 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

其中,审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则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 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5.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 当前,之所以那议家长要特别重视美育,就是因为美育对提高全面素质有特别重要。

2.急求一篇关于《老子》的论文

关于《老子》的几道测试题(此为修改稿,第2楼为草稿)按:显然,出题人是站在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老子》,并且还设了不少的陷阱。

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也是对自己老学素养的一个测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了解道家思想的立论根据,即老子的“道论”1)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具有物质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你如何理解?答:拿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原因,使人整体感觉老子就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但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说法,“道”只是人们概念中的一个创造物,这似乎又表明老子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但是,《老子》在二十一章却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又成了有形有象的物质实体(虽然这个实体是模糊的),这里论述的显然是“道”的物质性。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等对“道”的解说,则明确地展示了“道”既具有精神又具有物质的双重属性。

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拿西方哲学分类中的那些帽子硬要往老子的头上戴的话,无论哪一顶都是不合适的。2)《老子》中有一个命题,即“道法自然”,它是不是道生万物的意思,那么,道和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答:这里要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的一个完整论述,才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

在此我们看出,老子的“道”具有世界的本体属性,它可以通过“道→一→二→三→万物”的顺序,产生出整个世界(万物)来。但是,“道”又不是一个像西方哲学中“逻各斯”、“绝对精神”和西方文化的“上帝”那样一个绝对的世界本体,她也不是一个具有能量无限大的永动机,她也还要从她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这样来看,在老子眼中的世界结构,就是一个“道→一→二→三→万物→道”的循环形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圈子,它类似于现实中“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这样的循环。最后一个环节(关键环)“万物→道”、“树叶→树根”与前几个环节(普通环)“道→一→二→三→万物”、“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有很大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环属于“以强克弱”型,关键环则是“以弱胜强”型(详见田茂著《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第二章 绳子与链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3)如何理解《老子》中“道”的本原性特点和终极性特点?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地位?答:根据逻辑学中内涵和外延成反比的规则,老子的“道”在空间上具有内涵无限大,外延无限小,同时,内涵无限小,外延无限大的特征,即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同理,在时间上,老子的“道”也具有万物之始和万物之终的特征。这一点,和现代数学射影几何中的“无穷远点”的特性不谋而合。

自从老子对“道”进行定义以后,整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就成了一部解说“道”的历史,《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表明“求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3.《老子》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反者道之动”1)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名言,能不能把这句话绝对化,为什么?答:反,既有返还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

反者道之动,指的是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运动规律。弱,既有弱小的意思,还有柔弱(灵活)的含义。

弱者道之用,则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柔和与灵活。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正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道理。

但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保证其通用性。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2)老子》中有很多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句子,它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不是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为什么?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老子中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论述。一般认为,《老子》特别强调柔弱,提倡无为,这并不是说老子就否定刚强,否定有为,而是由于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正面、阳面、上面,往往忽视事物的反面、阴面、下面的缘故。

事实上,老子看问题很全面,他在许多地方都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尤其是他还特别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才是老子要向人们表达的核心观点。

3)《老子》中的辩证法有时候有诡辩论的味道,你是否看出这一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答:所谓诡辩,就是把事物的两面性推向绝对化,认为真的就是假的,黑的就是白的,主张对事物的两极要进行平均分配。

类似的语言在《老子》中比比皆是,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等等,关键是如何解。

3.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关道德经的论文 谢谢 急求

《道德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

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

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

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

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

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

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

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

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

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

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

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

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

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

还。

4.老子或论语3000字论文

论语读后感3000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

5.关于老子与道家 的高中论文800字左右,要求采用道德经内容

老子与道家

现今讲“道”首先想到的是身穿道袍手持宝剑的道教道士形象。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感兴趣,你就会想到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无论道教还是道家论起理论起源都绕不开《老子》,这部又名《道德经》的经典。而这部经典的作者就是东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老子。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长于孔子。孔子曾求道于老子,论语记载:“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汉初道家皆称”黄老“,黄帝与老子并称,共被世人推崇。魏晋玄学兴盛共推庄老,老子又与庄子站在时代的顶端。唐初帝王家以老子为祖先,老子被王室推崇备至,以入神坛。

老子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所著5000字《道德经》更是流传广泛。现代通行版本多源于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大家王弼所注版本。近年随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出土,给我们展现了更古老的《道德经》版本。虽细微处略有不同,但主体内容大致相仿。谈及老子思想,王弼《老子指略》言道:”《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崇本息末就是要从本源解决问题,从根本杜绝危害的发生。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实崇本的思想也被孔子所推崇”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由此也可见,先秦诸子虽各有所见,但很多思想还是互通有无的。老子为了”崇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或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再或“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等等。这种以退为进的处理方式确实从理论上可以杜绝“争”,“盗”,“心乱”,“争贤”,“轻死”等问题,但毕竟处理方式过于消极。不至天下无可救药的地步道家难得昌盛。南怀瑾先生谓道家为“药店”,正是因为道家这种崇本息末之极致的地步可以救世,可以在死地求生。东晋十六国五胡乱华之际,北方处于异族统治,民不聊生,但当时北方的世家大族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自保以图强。外于异族周旋,内修自身,终于最后以盛唐再临华夏。抗日时期,面对强大的对手我党没有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保全主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终于重创其根本,取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在特殊的环境下,崇本息末,有所保有所舍,是可以起到起死回生,力挽狂澜的所用的。

限于篇幅和个人能力,只在这一点上管中窥豹。其书博大精深,若精读细读,一生未必可以致极。但仅略有所得,就可令人豁然开朗,有所顿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到国学,我们还有太多的道路要走。

6.寻一篇有关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论文,字数2000以上

读老子《道德经》之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灭绝了圣人抛却了智能,对于民众而言则大有裨益,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由圣人所出的对策都是为君主之治服务的;圣人灭绝了仁义,百姓自然会恢复仁慈之心,这是因为管理得越死,民众中就不敢有尔虞我诈的现象;禁绝了机巧制作,抛弃了贪图思念,就不会出现盗窃现象。仅仅有这三个方面 制度条文还不行,还得要有以下条件:要让民众所触及的现实是原始的,让他们固守一种朴实心理,削弱他们的贪欲之心,禁止他们求学,避免他们因不能满足欲望而带来的忧虑。

认识:老子纯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认识治国道理的。今天看来,该观点总觉得幼稚可笑。那么,这一观点的问题出在哪呢?关键是将君主与百姓视为一组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和排斥关系,是一点论哲学翻版。如前所述,一个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顾及国家的管理,更要顾及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生活改善,这样才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是第一位的,管理是为发展服务的,管理是以发展为基础、为前提的管理,离开社会的发展谈政治,只能使国家变为一潭死水。若从发展的合理性分析,管理是笫一位的,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无从谈及发展,它们是整体指导下互为前提的关系。但这种科学管理决不是以政治替代自然法则。我们谈哲学中的一点论,首先得符合该事物的本质属性,若违背了这一属性,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他总是将管理放在首位,如何适度扼制管理首位的现象,还得需要相互间的制约。缺乏相互牵制的社会体制,要么是混乱不堪,要么是不利发展。老子没有站在与之相背反的角度来认识,没有抓住社会的本质属性,自然导出了荒谬的观点。由此想到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时,我们也是犯了这个错误:要么是英雄创造历史,要么只承认群众才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动力,孰是孰非,纠缠不清。研究历史,关键是得抓住进步性这一本质来认识。这种进步就表现为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这一切均依赖于各领域具有杰出智慧的人才。我们一些人,深受西方某些哲学家思想的影响,缺乏起码的独立思维,以致在这些极其简单的社会学理论面前左右徘徊,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争不赢了,就只好说英雄也是群众中的一员。眼下研究某些哲学家、名人的机构多得惊人,若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独创,就是研究这些人几百年,也不会有多大进展,反而是劳民伤财(笔者不认为集中兵力研究某一名人某一部书有多大价值)。 在某些领域,认识问题的一些方法,一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中国古代的先贤,真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反思。当然,我并非厚古薄今,中国眼下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进步就掩饰自己的不足。

论文很长,建议你通过以下链接查看:

7.求一篇小论文,论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

《道德经》给我们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从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实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来看,《道德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启示:

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反而伤生。

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由于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人们应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式,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柔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亦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宏愿。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

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方能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体现。

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当知有福不能享尽,有势不能用尽,有力不能使尽。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遭到亡身之灾。这就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在现实世界来说,不同人群和种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就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8.跪求一篇关于孔子或老子的论文,字数3000以上

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 内容提要: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在这漫长的时期中,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也呈现出阶段性,大体经历了两次高潮。

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儒道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

儒道两家思想的这种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离开了儒道互补,就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

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本文拟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为例,对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形成的互补机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一、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当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影响最深最广最大。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学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家的不同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加以讨论。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

就本体论和宇宙论而言,孔子的思想在这方面基本上是阙如的,而就伦理学而言,这方面也不是老子关心的重点。老子提出了"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并加以系统化的论证。

以"道"为核心,老子展开了他的全部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探讨,以及系统的认识论学说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这里指的不是广义的哲学。

毫无疑问,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传统,"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出于老子的最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中国哲学能与西方哲学对话,主要有赖于道家,特别是有赖于老子的思想。

对此,张岱年先生就曾说过:"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 [1] 孔子则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入手来解救社会危机。

孔子以"仁"为核心范畴,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建立了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的主体内容。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老子和孔子由于所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在思想理论上各有偏重。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一书中,曾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标准来评价古代的学说。

他在评论孔、孟时认为:"他们于高明方面,尚未达到最高标准";在评论老、庄时认为其哲学"极高明",然于"道中庸"则不足。在冯先生看来,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于伦理道德的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形上哲学领域。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道论"专指围绕"道"进行的形而上之哲学思考,而不是泛指所有关于"道"的言论。

"道"范畴并非道家的专利,先秦各学派都谈论"道",而且都不在少数,可谓儒有儒道,墨有墨道。不过,诸家之"道"皆为政治、伦理范畴,唯有道家之"道"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就儒家而论,《论语》中"道"字凡76见,多为人伦之"道",且孔子从不谈。

9.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10.老子的思想对我们的启迪400字论文

著名哲学家胡适曾说:“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作为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世人又称老聃,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管理员。

老子的详细事迹,已不可考,据传,孔子曾从鲁国来到周都,向他请教有关“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谓的礼,倡导它的人早就死了,就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留了下来。君子时运来的时候,就应当驾车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应当隐居起来……

“我听说,富贵的人会把钱财送给朋友,有德行的人会把箴言送给朋友,我不是什么富贵之人,便送几句话给你吧!当今时势,有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却给自身招来了祸患,主要是因为他们爱好讥讽别人,过分夸奖别人,还有就是自视清高、太过自傲。把那些骄气、欲望和做作的身段都放下吧,这些对君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孔子听后受益匪浅,离开周都后回到了鲁国,他的弟子纷纷上前请教:老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可以在天空飞,鱼可以在水中游,兽可以在大地跑。会跑的,能用网捕捉;会游的,能用钩子钓;会飞的,能用箭去射。但是,龙,我不知道该如何了,它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今日所拜访的老子,就好比一条龙!”

由此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老子教育毕业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老子教育毕业论文

资讯

毕业论文可以手写吗

阅读(8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可以手写吗,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为何不能手写,毕业论文一定要手写一份吗,毕业论文可以手写吗手写不就无法查重了吗。转眼又是一年毕业时分,走进图书馆不少大学生都在赶着完成论文工作,希望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

资讯

毕业论文能用比赛论文吗

阅读(9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能用比赛论文吗,内容包括论文发表过还能拿去参加论文比赛吗,请问参加过比赛的论文还能发表吗或者发表过的论文能参加比赛吗,毕业论文能用上一届的做初稿可以吗。呵呵呵……首先,论文很难说是不是原创,就算是你们老师

资讯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大纲

阅读(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大纲,内容包括<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的毕业论文大纲怎么写,求环境艺术室内方面的论文提纲,室内设计方面的论文.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引言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

资讯

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多久写完

阅读(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多久写完,内容包括硕士论文最快几天能写完,硕士论文初稿一般在什么时候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多久写完。如果你是文科的硕士论文,应该可以的,花2~3天查相关资料,再花2~3天写,可以修改几次;如果你是理科的硕士论

资讯

会计毕业论文原材料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会计毕业论文原材料,内容包括会计毕业论文及提纲,原材料的会计分录,求3000字会计论文。如何写毕业论文提纲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

资讯

毕业论文正文的页码怎样设置

阅读(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正文的页码怎样设置,内容包括论文设置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论文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求论文插入页码方法。插入分隔符在鼠标放在绪论正文首行最前端,点击“布局”-“分隔符”,选“分节符类型”中的“下一页”

资讯

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毕业论文

阅读(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维修论文,求《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基础毕业论文。【摘要】判断计算机故障是维护的第一步;计算机维护靠的是正确有效的方

资讯

哲学研究生毕业要发表论文吗

阅读(9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哲学研究生毕业要发表论文吗,内容包括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发表论文吗,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吗,哲学系的要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有什么好的推荐没有。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

资讯

移动外呼中心毕业论文4000字以上

阅读(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移动外呼中心毕业论文4000字以上,内容包括在移动营业厅社会实践3500字论文怎么写,急求8000字以上的通信毕业论文,《中国电信如何开展CDMA业务的营销策略》为题写大于4000字的毕。提供一篇联通公司社会实践的论文报告,供您写

资讯

跨界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阅读(8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跨界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求一篇关于电子商务的毕业论文5000字,怎样写跨境电子商务毕业论文怎样写跨境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围太,关于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前言 当人类的历史跨越一个新的千禧之年时,电子商务这股已经横扫

资讯

毕业论文实践意义

阅读(9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实践意义,内容包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怎么写,论文的目的与意义,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

资讯

电大毕业论文答辩自述

阅读(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电大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内容包括毕业答辩自述,论文答辩自述怎么写,急5分钟左右的论文答辩陈述稿,写多少字为宜。建议的做法是:安排好10分钟左右要自述的内容做成PPT演示文档。PPT不要超过15个页面,内容多使用图表、图片少写文

资讯

醋制延胡索毕业论文

阅读(10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醋制延胡索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延胡索醋制的药用价值,醋制对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含量有何影响,延胡索醋制后行气止痛作用增强的原因是什么。醋制对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含量有何影响用于止痛: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治疗多

资讯

某闸门自动控制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阅读(11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某闸门自动控制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自动控制开关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弄啊,自动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求一份: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电红外线感应自动门的设计 论文编号:JD914 论文字数:6312,页数:25 摘 要 随着社会

资讯

毕业论文可以手写吗

阅读(8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可以手写吗,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为何不能手写,毕业论文一定要手写一份吗,毕业论文可以手写吗手写不就无法查重了吗。转眼又是一年毕业时分,走进图书馆不少大学生都在赶着完成论文工作,希望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

资讯

毕业论文能用比赛论文吗

阅读(9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能用比赛论文吗,内容包括论文发表过还能拿去参加论文比赛吗,请问参加过比赛的论文还能发表吗或者发表过的论文能参加比赛吗,毕业论文能用上一届的做初稿可以吗。呵呵呵……首先,论文很难说是不是原创,就算是你们老师

资讯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大纲

阅读(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大纲,内容包括<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的毕业论文大纲怎么写,求环境艺术室内方面的论文提纲,室内设计方面的论文.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引言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

资讯

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多久写完

阅读(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多久写完,内容包括硕士论文最快几天能写完,硕士论文初稿一般在什么时候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多久写完。如果你是文科的硕士论文,应该可以的,花2~3天查相关资料,再花2~3天写,可以修改几次;如果你是理科的硕士论

资讯

会计毕业论文原材料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会计毕业论文原材料,内容包括会计毕业论文及提纲,原材料的会计分录,求3000字会计论文。如何写毕业论文提纲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

资讯

毕业论文正文的页码怎样设置

阅读(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正文的页码怎样设置,内容包括论文设置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论文页码怎么从正文开始,求论文插入页码方法。插入分隔符在鼠标放在绪论正文首行最前端,点击“布局”-“分隔符”,选“分节符类型”中的“下一页”

资讯

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毕业论文

阅读(8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维修论文,求《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基础毕业论文。【摘要】判断计算机故障是维护的第一步;计算机维护靠的是正确有效的方

资讯

生物技术制药毕业论文

阅读(8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生物技术制药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有关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论文3000字,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的论文30005000,谁有关于生物制药方面的毕业论文。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发展(生物技术论文)http://www.maomaoxue.com/soft/sort010/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