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香菱 分析作文 1000字,麻烦,有吗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
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
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
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
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
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
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
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2.香菱在(香菱学诗)中的人物分析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3.人物初度分析—香菱
>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
小时候还不太知道宝黛恋是红楼主线,第一次读红楼,见香菱第一个出场,便以为她是的女一号了。虽然后来明白她不是,但还是非常关注她。
她刚一出场就得到癞头和尚的判词说“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还真是这样,这两句残忍的判词正是香菱多蹇一生的写照。
此书中不幸的女子虽多,但象她这么倒霉的真是绝无仅有。在旧社会,说一个女人倒霉多半是指“遇人不淑” ,这在香菱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基本上就没遇见过什么好人。
1、她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家人霍启,在热闹混乱的元宵夜丢下她独自在大街上,自己去上厕所。导致她被拐走。
2、她遇上一个阴险贪婪的人贩子,不但拐走她,还把她连许两家,结果发生命案,使她嫁给冯公子的美梦成了泡影。3、她遇上一个迂腐书生冯渊,因为真心爱她,虽然买了她,却非要等良辰吉日正式迎娶,完全想不到夜长梦多的问题,更不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的道理。
结果是赔了夫人又丧命。4、她遇上一个见死不救的旧识葫芦僧,虽然知道她的不幸,却为了自己讨好应天府贾雨村,反而不肯帮她。
只帮贾雨村出坏主意,草草了结此案。5、她遇上一个恩将仇报的应天府贾雨村,本来是依靠她父亲的帮助才起家的,现在却为了讨好自己的新恩人贾政,故意放走杀人犯薛蟠,使她落入虎口,误了终身。
6、她遇上一个没头脑、不懂得怜香惜玉的丈夫薛蟠。得到她却不珍惜,更不懂得欣赏她的诗文才华,只顾自己“淫佚无度” ,为了新欢,牺牲了她这个旧爱。
7、她遇上一个糊涂刻薄的婆婆薛姨妈。她从来就不曾真正把香菱看作薛蟠的侍妾。
虽然刚开始夸她温柔安静,日久天长见她一味地老实傻乎乎,就开始看不上她了。时常抱怨她“不会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 ,总嫌她不够俭朴。
宝钗对香菱比较尊重,叫她“菱姐姐” ;宝琴送宝钗礼物也要送个一模一样的给她。看来两位小姑倒真把她当嫂子看,可薛姨妈从来都只拿她当丫环。
见宝钗缺丫环使唤就让她过去侍候,见夏金桂吵闹就拿她出气,要拉出去卖了。可见在薛姨妈心里,她始终是个买来的没名份丫头,虽然也是经过正式婚礼嫁给薛蟠的,薛姨妈还是不承认她。
8、她遇上了残忍狠毒的夏金桂主仆,在她们的欺压蹂躏下,香魂返故乡。看来香菱还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简直是步步不如意。
凤姐的女儿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叫贾巧姐;香菱按照这个规律,应该改名叫甄不巧才对。如果她每日以泪洗面多愁善感,我们会比理解同情黛玉更理解同情她。
可是我们所读到的香菱大都不是这样:第七回:“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第二十四回:“香菱嘻嘻的笑道.”第四十八回:“香菱笑道、、、、、、因指着笑道.”第六十二回:“香菱笑着摇头、、、、、、便点头笑道、、、、、、香菱只顾笑.”第七十九回:“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可见,在卖入薛家后、夏小姐出现之前,香菱的生活中笑容居多。
别人为她的命运叹息,她自己倒是乐在其中。宝钗说她“呆头呆脑” ,也不无道理。
有时看到她,我不由得会想起国破家亡却乐不思蜀的刘禅。>中引用了一句关于芙蓉的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
书中凡与芙蓉有关的姑娘命运都很凄惨,而且她们的悲剧中总有她们自己性格弱点造成的原因。香菱原名英莲,莲花就是水芙蓉,她自己的个性中也有一些可悲的弱点,对她的悲惨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说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就是羊,当面临屠宰时,它不会象猪、牛、鸡那样拼命反抗,只会乖乖跟着屠宰者走进屠宰场,就算在面临屠刀时它也不会反抗,只会默默地流泪。如果你反复阅读有关香菱的故事,就会发现她就是一只美丽的沉默羔羊。
香菱是五岁时被拐的。我小时候一直奇怪,一个五岁的女孩应该已经口齿伶俐记性很好,有的地方五岁孩子都可以上小学了,怎么至于七年以后对于家乡父母一点点印象也没有了呢?就算不记得父母姓名和家庭住址,总该有点模糊印象吧?也许古人不重视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够,又或者她被拐子打骂虐待,受了刺激,脑子有病了吧?这都是有可能的,可令人惊讶的是经历了这些磨难的英莲却已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她与拐子租住在葫芦僧家,葫芦僧那样盘问诱导她的身世,她也不起疑,只说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她为什么不找机会探探对方的口风,也许能打听到自己父母的消息呢?就算她害怕拐子发现,但在拐子喝醉时她也有胆子庆幸自己可以嫁给冯公子,公然自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却没有胆子或者心思向房东大叔打听一下自己的父母。
就算她不指望自己能逃跑成功,但寻根是人类的本能。而且如果她将来真嫁了冯公子,也可以根据线索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可是她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完全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和渴望,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我不知道香菱是否体会过爱情,也许对于一表人才的冯公子,她也心生过爱慕之情吧?否则又怎会自叹,认为嫁给他,自己罪孽可满,可以苦尽甘来呢?那位冯公子对这段感情也非常认真,决心从此只爱她一人,还要给她一个正式的婚礼。当然,最后是不幸遇到薛蟠。
4.人物初度分析—香菱
>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
小时候还不太知道宝黛恋是红楼主线,第一次读红楼,见香菱第一个出场,便以为她是的女一号了。虽然后来明白她不是,但还是非常关注她。
她刚一出场就得到癞头和尚的判词说“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还真是这样,这两句残忍的判词正是香菱多蹇一生的写照。
此书中不幸的女子虽多,但象她这么倒霉的真是绝无仅有。在旧社会,说一个女人倒霉多半是指“遇人不淑” ,这在香菱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基本上就没遇见过什么好人。
1、她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家人霍启,在热闹混乱的元宵夜丢下她独自在大街上,自己去上厕所。导致她被拐走。
2、她遇上一个阴险贪婪的人贩子,不但拐走她,还把她连许两家,结果发生命案,使她嫁给冯公子的美梦成了泡影。3、她遇上一个迂腐书生冯渊,因为真心爱她,虽然买了她,却非要等良辰吉日正式迎娶,完全想不到夜长梦多的问题,更不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的道理。
结果是赔了夫人又丧命。4、她遇上一个见死不救的旧识葫芦僧,虽然知道她的不幸,却为了自己讨好应天府贾雨村,反而不肯帮她。
只帮贾雨村出坏主意,草草了结此案。5、她遇上一个恩将仇报的应天府贾雨村,本来是依靠她父亲的帮助才起家的,现在却为了讨好自己的新恩人贾政,故意放走杀人犯薛蟠,使她落入虎口,误了终身。
6、她遇上一个没头脑、不懂得怜香惜玉的丈夫薛蟠。得到她却不珍惜,更不懂得欣赏她的诗文才华,只顾自己“淫佚无度” ,为了新欢,牺牲了她这个旧爱。
7、她遇上一个糊涂刻薄的婆婆薛姨妈。她从来就不曾真正把香菱看作薛蟠的侍妾。
虽然刚开始夸她温柔安静,日久天长见她一味地老实傻乎乎,就开始看不上她了。时常抱怨她“不会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 ,总嫌她不够俭朴。
宝钗对香菱比较尊重,叫她“菱姐姐” ;宝琴送宝钗礼物也要送个一模一样的给她。看来两位小姑倒真把她当嫂子看,可薛姨妈从来都只拿她当丫环。
见宝钗缺丫环使唤就让她过去侍候,见夏金桂吵闹就拿她出气,要拉出去卖了。可见在薛姨妈心里,她始终是个买来的没名份丫头,虽然也是经过正式婚礼嫁给薛蟠的,薛姨妈还是不承认她。
8、她遇上了残忍狠毒的夏金桂主仆,在她们的欺压蹂躏下,香魂返故乡。看来香菱还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简直是步步不如意。
凤姐的女儿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叫贾巧姐;香菱按照这个规律,应该改名叫甄不巧才对。如果她每日以泪洗面多愁善感,我们会比理解同情黛玉更理解同情她。
可是我们所读到的香菱大都不是这样:第七回:“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第二十四回:“香菱嘻嘻的笑道.”第四十八回:“香菱笑道、、、、、、因指着笑道.”第六十二回:“香菱笑着摇头、、、、、、便点头笑道、、、、、、香菱只顾笑.”第七十九回:“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可见,在卖入薛家后、夏小姐出现之前,香菱的生活中笑容居多。
别人为她的命运叹息,她自己倒是乐在其中。宝钗说她“呆头呆脑” ,也不无道理。
有时看到她,我不由得会想起国破家亡却乐不思蜀的刘禅。>中引用了一句关于芙蓉的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
书中凡与芙蓉有关的姑娘命运都很凄惨,而且她们的悲剧中总有她们自己性格弱点造成的原因。香菱原名英莲,莲花就是水芙蓉,她自己的个性中也有一些可悲的弱点,对她的悲惨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说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就是羊,当面临屠宰时,它不会象猪、牛、鸡那样拼命反抗,只会乖乖跟着屠宰者走进屠宰场,就算在面临屠刀时它也不会反抗,只会默默地流泪。如果你反复阅读有关香菱的故事,就会发现她就是一只美丽的沉默羔羊。
香菱是五岁时被拐的。我小时候一直奇怪,一个五岁的女孩应该已经口齿伶俐记性很好,有的地方五岁孩子都可以上小学了,怎么至于七年以后对于家乡父母一点点印象也没有了呢?就算不记得父母姓名和家庭住址,总该有点模糊印象吧?也许古人不重视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够,又或者她被拐子打骂虐待,受了刺激,脑子有病了吧?这都是有可能的,可令人惊讶的是经历了这些磨难的英莲却已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她与拐子租住在葫芦僧家,葫芦僧那样盘问诱导她的身世,她也不起疑,只说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她为什么不找机会探探对方的口风,也许能打听到自己父母的消息呢?就算她害怕拐子发现,但在拐子喝醉时她也有胆子庆幸自己可以嫁给冯公子,公然自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却没有胆子或者心思向房东大叔打听一下自己的父母。
就算她不指望自己能逃跑成功,但寻根是人类的本能。而且如果她将来真嫁了冯公子,也可以根据线索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可是她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完全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和渴望,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我不知道香菱是否体会过爱情,也许对于一表人才的冯公子,她也心生过爱慕之情吧?否则又怎会自叹,认为嫁给他,自己罪孽可满,可以苦尽甘来呢?那位冯公子对这段感情也非常认真,决心从此只爱她一人,还要给她一个正式的婚礼。当然,最后是不幸遇到薛蟠。
5.论《红楼梦》中黛玉、宝钗形象3000字论文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动人的美丽而又薄命的女性形象:诸如冰雪聪明的黛玉,八面玲珑的宝钗、豪放潇洒的湘云、敏捷干练的探春、泼辣狠毒的凤姐,还有刚烈的鸳鸯、俊巧的平儿、纯情的紫鹃、犀利的晴雯。
一个个莫不刻画入微,恰如其分,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此我重点论述一下黛玉和宝钗的人物艺术形象。
首先,多愁善感、好哭、爱使小性儿,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但仅此,是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的。
即便有,也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美。然而在人们心目中,林黛玉的确又是美的,人们不能不感到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超越时代的美。
正如白盾先生在《红楼梦》中所分析那样,在大观园里,黛玉同宝钗的八面玲珑、面面周到不同,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我行我素,一往纯真,毫无矫饰。即便在贾母、王夫人前也从不说一句言不由衷、阿谀奉承的话。
如果说,宝钗令人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处处“做面子”、“徇人情”的“伪”的话,那么,黛玉个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不“做面子”、“徇人情”的“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宝钗可以说是最精通“关系学”,她善于收敛自己的情感,应付各种关系;而黛玉却一窍不通,还不屑于去学,表现出率真、任性的态度。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历来是“馋人高张、贞士无名”。脂砚斋也曾感叹“世人原宜假不宜真也。
谚云:一日卖了三个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林黛玉性格上一往纯真的“真”,尤为可贵。
评者说她是“善刚”、“率直”、“任性”、是“绝尘埃”,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此,“真”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一个特征。
再者,黛玉不慕名利,不追求时尚的虚荣,是宝玉身边的女子中唯一不劝他读“时文八股”,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竟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这是需要莫大的思想勇气的,这同样是她性格纯真的一种表现。
她强烈而执著地追求纯真的爱情,感情的真挚和态度的坚定,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情是女性的最大美德之一。
因此,和率真相联系的不带任何杂质的深情,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二个特征。 另外,便是她那堪和文姬比美的赋秉颖异、才华横溢的诗才。
她的《葬花词》,将花拟人,又将人拟花,达到人花交融、人花合一的纯美、纯诗的境界。正是这些地方,显出了她的思想美和心灵美,构成了她那“冰雪砌来露为魂”的“如兰”的“气质”,“如仙”的“才华”。
诗是美的升华,美是诗的结晶。只有高尚、温柔的心灵,才能吸取美,才能写出美的诗篇。
所以,林黛玉形象的“美”的实质就是“真”,是来自那秀丽的外形、率真的个性、坚贞的爱情和优异的诗才及颖慧的赋秉相联系的言词锋利、吐属不凡。 如果说,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乃至今天的读者仍然能够欣赏的一种美的话,那么,在薛宝钗的身上,就应该也存在着一种超越时代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美。
因为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士大夫心目中标准的“淑女”形象,但实际上薛宝钗的典型性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一种东西。 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里,薛宝钗“罕言寡语、装愚守拙”,对那种种矛盾、层层纠葛,也总是抱着一种可介入又不介入的态度。
可介入,保持着一种弯弓欲发的有利形势;可介入而又不介入,又给人一种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感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
在她参与的一切场合里,她都严格地掌握了这样的原则和分寸。如果说,黛玉报人以真,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
所以,在那明争暗斗、风波迭起的大观园里,进退裕如,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颂,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之中。 这里,薛宝钗的形象已越出了一般封建“淑女”的极限,显出了一种大伪若真、大巧若拙。
从思想特征而言,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所能囿限的,其待人接物的诸多行为,更合乎道家那种“以退为进”的阴柔之道。正像白盾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
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薛宝钗的形象反射出了传统的“三教合一”的折光,是儒家理念和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
所以,脂砚斋称她是“大贤大德”;小说中也称她为“山中高士”。直到今天,仍有人赞美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古贤”,其“志行的高洁、人格的完美”,像“白雪的纯洁,美玉的坚贞,幽兰的静穆”般的有“高贵气质”的“完人”。
薛宝钗那高度的文化教养、温柔敦厚、典雅大方的风度,乃至藏而未露的“经世之才”都成为后人所欣赏的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