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采访大学毕业生”的文章
大四毕业生现场采访实录 苦苦的思索快乐的生活寒假归来每个人又都长了一岁,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学生,对于大四生来说,校园里的空气也变得凝重起来,大四是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个充满热情、希望、无奈与挑战的时期,对于即将走出象牙塔的他们而言,怎样度过这最后半年的学生岁月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
毕业生如是说…… 森环院的张同学,对于就业你是否存在压力? ———有啥压力啊?老爸早给我搞定了。(小评:的确,愁啥愁啊,人家有个好dady嘛!) 经管院的赵同学,就业压力如此大,你是怎么打算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
(小评:看来热豆腐都要留给你吃了!) 机电院的许同学,即将毕业,有什么遗憾吗? ———毕业了,有的人装满了知识满载而归,有的人交到了知心好友,人生何求?我两手空空,准备在毕业前找到个女朋友,也算不白来大学一回吧。(小评:提供了一条免费的信息,我也准备出本书了,名字叫《毕业那天我们再牵手》。)
信息院的刘同学,怎么说? ———争取拒绝父母的生活费,自力更生。(小评: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希望你不要过得太寒酸了!) 应用院的王同学,你的就业去向是哪? ———祖国的哪需要我,我就到哪献身。
(小评:看来我们得鼓励鼓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啦!) 木工院的李同学,准备马上找工作吗? ———找啥工作,趁着年轻玩两年再说。要不大好河山岂不浪费了。
(小评:幸好不是生活在明代,要不徐霞客是混不到饭吃了。) 化工院的杨同学,临近毕业的半年你有什么心愿吗? ———整整容,拉拉皮儿,皮肤好点儿,豆豆少点儿,顺利找到工作。
(小评:哦,原来长相是如此的重要。) 化工院大四的姜同学,准备如何度过大四下半学期的生活? ———大四下半学期的生活=60%的时间做毕业设计+30%的时间找工作+10%的时间休闲娱乐。
(小评:毕业设计是很重要,可把60%的时间放在这上面会不会太多了啊!) 化工院大四的程同学,准备如何度过大四下的生活? ———我去参加了面试,非常顺利,已经签了合约。现在主要的就是毕业设计,还有一些娱乐活动。
如果学校允许的话,我会出去实习,这也是单位要求的。(小评:好羡慕哦,一次面试就PASS,果然是精英啊!) 人文院大一的沈同学,如何打算大四的生活? ———大四生活应该去掉大一头上的光环,重整大一新生时的冲动,积极自信,现实地给自己定位,定目标,尽可能多地走出学校去实践、去社交、去学习,为实实在在的就业和考研等及早做过度。
(小评:毕竟是刚迈进大学殿堂不久,理想是美好的,可生活却是残酷的啊,等你真的实现起来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机电院大二的韩同学,如何打算大四的生活? ———要完成自己的大学使命,要认识到每天都是最后一天。因为年华、学习时间、校园、同学……这一切都将不再属于我。
着重装满自己的行囊。(小评:的确,充实自我,尽量将人生的行囊装满,还是许多同学在大学四年的梦想与目标。)
信息院大三的王同学,如何打算大四的生活? ———搞定毕业论文,充实自我,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社会的挑战。好好珍惜和同学相处的最后一段时间,能有一次毕业前的旅游就最好不过了。
(小评:充实自我很重要啊,现在讲究的就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啊!) 面试者有苦汁…… 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小王早早地起了床,神清气爽,笑容跟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灿烂。小张不解地问:“兄弟,我记的不错的话,今天应该是去面试吧,还没有被聘上吧?我怎么看你好像已经被聘上似的,你不紧张啊?”小王毫不客气地说:“放心吧,不就是找工作嘛,这么大的中国我上哪儿不能找到月工资2000块钱以上的工作啊!你呀,就等我回来告诉你好消息吧!” 不一会儿,小王就哼着小曲,兴致勃勃地赶到了面试地点。
“哇噻,竟然有这么多人来和我竞争工作……”小王一脸怀疑地看着长长的面试队伍,一面满脸不屑,信心满满地想:“就你们这些小卒,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哪还有你们的份儿?” 时间对小王来说过得太慢,好不容易挨到他了,他欣喜若狂地进去了,大有“工作,我来了!”之意,可没想到,所谓的“精英”并未受到招聘单位的“怜爱”,两三句话后就被打发了出来。 碰壁之后,小王调整调整了心情,准备继续进行下一次的面试。
这次的态度显然虔诚了许多,就连工作要求也低了许多,大有是工作就会去干的意思,但老天爷似乎就是要磨炼他,让他一味地品尝失败的滋味,第二次他又被无情地刷了下来。 就这样小王一次又一次地喝下淘汰的苦汁,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继续寻找……恋人们考验多…… 对于考研究生的同学来说,人文院的董同学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例子:“我每天都忙得头昏眼花,心里还是放不下”,她略带倦意的微笑着,报考南师大的她,整天担心成绩的发布。
“我现在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成绩发下来心也会安定一点,今年的英语很难,感觉不是很好,现在走一步是一步吧。
不行就先找个工作,来年再考一年。”抱着破釜沉舟的念头,发誓把研究生这条路走到头。
抱有一手考研一手工作的同学。
2.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求范文
原发布者:唐糖糖
人物访谈范文 篇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物访谈范例和报告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人物访谈一、访谈时间:2011年7月15日 访谈方式:QQ采访 访谈人:周春亚 被访谈人:某中学教师 被访谈人简介:周春亚,毕业与于杭州师范大学,在大学毕 业后直接分配,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已工作接近20年访谈内容: 问:您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行业答:我来自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就考了师范,想早点工 作接济家里。再加上喜欢老师这一职业,感觉很神圣。当真正从 事了这一行业后才知道远并非自己想想的那么简单。人无完人,你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要想跟上学生思 想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把问 题讲清楚。老师不是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讲求技巧,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启发,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问:您认为教师职业的前途怎样,有哪些要求答:一个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渴求是永无止境的。教师作为培养 人才的大师,更是不可缺少的。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教师的待遇不断地提高足以说明教师这一行业还是有广阔的前 景的。 任何职业都有独特的职业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品质是十分重要 的。没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法让人信服。一个老师如果不具备良 好的个人品质会让学生在背后谩骂,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别提教 好学生
3.采访大学生作文
北京大学学生记者王黛薇:
他们会比一些城里的同学更成功
很多大学生村干部助理告诉我,有很多同学对“农村”二字避之不及,不考虑自己的专业,一心想留在大城市工作,结果在多次受挫后越来越没有自信。而报考村干部助理的大学生,往往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到农村可以扬长避短、锻炼自己。这是走向事业成功最重要的一步。更何况年轻的助理们大多勤恳、踏实、主动,他们的将来一定会比很多留在城里的同学更成功。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记者刘慧杰:
他们的选择是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8月,走近了乡间地头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和我们是一代人。他们的行为也曾引起非议,考不上研啦,脑子进水啦……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
一位当村干部助理的姐姐告诉我,来村里一年多,看到自己的努力多多少少对村民产生了影响,已经很欣慰了。不追求过多的意义,不贪念虚无的名利,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并且认认真真地去行动了。这就是我看到的褪去世俗后的朴实,他们的选择一直在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记者薛宁:
村干部助理真的很了不起
我在采访中注意到,大学毕业生们从来不以“村官”自居,而是说“村助理”。他们刚到村里时,村民们的反应非常平淡。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你给大伙办实事了,就会认可你,否则你再高的学历,也没人会高看你一眼。
一位村干部助理自己花钱买了母校研发的超甜玉米种子,本想在村里大面积种植,但村民们没人敢冒这个险,最后还是村干部们在自家的地里种了5亩。今年碰上多年不遇的大风,又来了场冰雹,后来又遭遇上病虫害,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但这些甜玉米在超市里一天就卖出去了7000多个。当好这个助理,真的很了不起!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记者吴海琳:
看上“渺小”的工作就能就业
我采访了首钢技术研究院资环部的一位技术员,他的岗位很普通,成功只能是隐性的。当被问到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否甘心一直这样默默无闻地研究下去时,他给了我十分肯定的回答。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是因为期望值过高。如果他们愿意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如果他们能认真对待看似渺小的工作,也许就没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记者赵敏:
他们的充实让人嫉妒让人感动
在一个崇拜城市、越来越城市化的年代,通往农村的道路并不好走。两天的采访,让我看到了一群真实的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真切的感受到他们非但不“糊涂”,而恰是最“清醒”、最聪明的。他们选择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新农村”建设者的行列。他们的工作离轰轰烈烈很远,只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琐碎杂事,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却又充实得叫人妒忌,叫人感动。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记者蔡一歌:
坚持之后困难就会越来越少
我很欣赏一位村干部助理日志中的一段话:把坚持做每一件事作为一种习惯。等你坚持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困难越来越少了。
惭愧地讲,在我来采访之前,怀疑过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目的。他们中有的已经硕士毕业,有的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却放弃了本能拥有的一切。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采访心得,更深入地了解村官,了解农村,排除旧观念,消除对他们的误解,给他们更多支持。
北京服装学院学生记者崔文:
他们的执着和我的感动
他是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他是北京林业大学出色的学生干部……为何放弃年薪可观的汽车销售工作而来到偏僻的农村服务?为何放弃银行优厚待遇而到农村种植反季节草莓?酷暑当头,挨家挨户地发放“水库移民”的资金;风雨之中,拉着一车草莓寻找销路为村民挣钱……在安逸与拼搏中,他们都选择了后者。我常常听到他们最爱说的那句话“我们村儿”。
他告诉我,住处没有下水管道,做一次饭要跑几个来回去盛水倒水;他提到了村里没有方便的网络条件,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他不经意间的一声叹息流露出最平凡的心愿——常想回家看看……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不能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我要书写他们的执著与我的感动,记录下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的一笔。
4.毕业论文中用到人物访谈的话怎么写
你的人物访谈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5.急求人物采访稿论文一篇
人生的路上金榜题名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报道团见到他是在那一幢独特、温馨的食府。
行至湖南科大北校后门,一则新颖独特的宣传广告引人驻足——“是KTV?是!是酒吧?是!是演艺厅?是!是食府?是!”。它就出自这家名叫“金榜题名”食府的老板易福安。
易福安,长沙宁乡县人。虽然来自农村,辍学后学厨维生,但他却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
从每月拿100元的童工到月薪6000元的粤菜大厨,再从放弃高薪到自主创业,他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就在又一届大学毕业生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的时候,这个在追逐梦想自主创业的路途上不畏风雨、勇敢前行的人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人没灶台高,你凭什么掌勺”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嫩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血雨。贫寒的家境让易福安不得不辍学,十四岁起就开始闯荡江湖。
他在宵夜摊上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然而从下午两点持续忙碌到早上七点的工作,每个月只能给他带来区区100元的收入,同时孝顺的他还要从中拿出一部分寄给家人。骨子里的勤快与坚韧让他坚持了下来,老板也很快将工钱提升到了每月300元,可是,在小福安的内心深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他不满足现状,不甘心做命运的奴隶。
冷静分析了自己的性格特质后,他决定拜师学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这样一个人也许太过渺小,吃了无数的闭门羹,有一句话让他刻骨铭心——“人没灶台高,你凭什么掌勺?”在别人眼里,没有经验、身材瘦小的易福安永远做不了大厨,但他没有放弃,刻薄的言语反而成了前进的动力,他就像一只爬向金字塔顶的蜗牛,一刻也不回头,坚持不懈,无论多苦多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凭借那份吃苦耐劳的精神,易福安在众多拜师学艺的人中第一个被提升为正式厨师。
“要想有所成就,至少得有一技之长”历史的长河没有尽头,学习的海洋没有彼岸。在易福安心中,酝酿已久的种子已经萌芽,他又一次不甘心埋没于这小小的店中。
他的梦想告诉他,走出去吧!你将会有更广阔的天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朋友介绍他到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进修,“要想有所成就,至少得有一技之长;为了提升自我价值,就得不断学习”,他毅然将几年来辛苦攒下的积蓄投入培训。
从这里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一家大酒店从基层做起。 在酒店做小工的日子,对他来说又是一个不断汲取养分快速成长的过程。
酒店有几个做粤菜的名厨,他们的薪水非常高,福安想拜他们为师,但面对语言不通、口味不同等问题,大厨们对他不理不睬。当大家都在午休时,福安就利用自己午休的时间主动帮粤菜师傅们洗衣服,一个人包揽所有卫生打扫工作。
三个月后,他执着勤奋的心终于感动了其中一位师傅。就这样,易福安又一次拜师学艺,上次学的是湘菜,这次换做了粤菜。
为了学艺,他放弃了做每月1500元薪水的湘菜厨师,在这里再一次经历破茧成蝶的阵痛。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月薪一路扶摇直上达到了每月6000元。
成长的历程浸透了奋斗的汗水,却奏响了青春无悔的旋律! “老板只能给你一个位置,却不能给你一个未来” “高薪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易福安坚毅地说。面对成功,他选择的是另一场冒险,另一次征途——自主创业。
创业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考虑资金、资历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条件。在资金不足、资历不深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创业。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他说:“老板只能给你一个位置,却不能给你一个未来!” 一切又从零开始,通过市场调查,他决定暂且先在湖南科大后门摆一个炒饭摊位,通过卖蛋炒饭掌握具体的市场情况后再伺机壮大。可是,开业当天的业绩就给了他一个不小的打击,一天下来,总共只赚了13.5元!易福安说这个数字他会记一辈子。
第二天43.5元,第三天,49.5元……几天下来,他深刻体会到了创业激情从澎湃高涨滑落于万丈深渊的感觉。“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因处境而绝望的人。”
面对微乎其微的业绩,“办法总比问题多”,他开始找原因,只要有同学来他的摊位面前买炒饭,他就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从课程表问到作息时间,从所学专业问到家乡何处,从喜欢口味问到生活习惯,从掌握的信息中他了解到同学们对吃惯的口味有依赖性,不会轻易买另一家的炒饭;越接近后门,人流量越大,生意也就越好。豁然开朗的他立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会到附近网吧与同学网上聊天进行推销,施展自己的花雕艺术吸引顾客,保障地道的口味和丰富的用料,把地理位置的略显偏僻的炒饭部挪到了后门附近,还开展不计成本的打折促销。
层出不穷的花样,为他拉来了大批的回头客,惨淡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他也一直坚持送外卖,无论狂风暴雨,无论酷暑严寒,他们的炒饭总是第一时间送到顾客手中。
打响了名声的“金榜题名”炒饭每天都能有八、九百元的销售业绩。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奋斗,历经风雨的含苞终于开出了娇艳的花朵。
“从不埋怨、从不拒绝”,“一样的微笑,一样的服务”,“我们要用价格、口碑、服务来赢得顾客”,他把赚来的钱又进行了投资,把当初租下的蛋炒饭摊。
6.求一篇采访成功人士的论文,1万字的小弟谢谢啦
杨 吉:浙大城市学院法学01级毕业生。
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律师、专栏作者和文化产业投资顾问。创业体会:成为文化产业的民间力量。
杨吉把自己的创业项目钉在了文化产业这根柱子上。 “我做的就是文化产业的观察和评论,同时做投资咨询项目。
文化产业很宽泛,我们先 做小,像财经图书出版策划、艺术设计、给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做文化产业投资咨询顾问等,是我们的主要经营范围。”杨吉谈起文化产业,很有看法,“我另外创 立网站,不是为了盈利,是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新闻资讯的评点,从商业的角度、产业的高度给读者一个启发,让读者知道生意是这么做的。”
由此,杨吉的工作室就定位在打造顾问和专家的角色,“就是要区别于一般的团队,让自己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有生的民间力量,成为文化产业的专业投资咨询机构,成为文化产业的Morgan Stanley。”杨吉说得异常坚定。
人物 许欣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1级毕业生,现为杭州澜景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创业体会:找准空子钻。
互联网最能创造暴富神话,“我们就是看准了互联网的门槛较低,投入资金不大等特色,”许欣儿说,不过,单纯的网站,再怎么创新,第二天难免会被强大的对手复制,消灭。所以,要“找准空子钻。”
2006年与合作八年的伙伴共同建立杭州澜景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UniCache已经成为中国CDN(分布式网络)服务领域三大名牌之一。
现公司已受到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者青睐。 他说:“除了传统业务,我们最主要是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为国内大型网游、播客、门户网站提供内容加速服务,使信息更快地到达用户手中,这才是空子。”
“找到个好的方向,进入一个好的领域。”这是许欣儿的建议,这也是他现在能够为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运营商服务的原因。
人物 余家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广电专业02级毕业生。创业体会:做最前沿的项目。
“希望要创业的同学不要学我。”余家汉说,但是他坚持自己不愿意放弃喜欢的造型。
由于原本当过主持人,所以,他坚持要在娱乐业上搞创业。大四时候与同学一起创办了电视购物公司,在公交移动电视上首创购物栏目。
之后创办了GUESS CLUB益智推理游戏有限公司。 今天两个公司都已经卖了,有人认为他潦倒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记得大三的时候,看到报纸上经常有团购的活动,读者参与度很高,似乎很受欢迎,于是就联合同学,投入一定的资金与公交电视公司合作推出电视购物,”余家汉回忆,“之后,又发现全国各地都非常流行一款电脑游戏,于是就成立了一家益智推理游戏公司。” 做最前沿的项目,这是余家汉的创业思路。
“我是希望做娱乐方面的推广工作,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推广益智游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带动文化发展。”余家汉沉思了一会儿,“当然,这有些难,因为中国人都很传统,接受新事物还需要过程。”
人物 杨 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告专业03级毕业生。创业体会:给房交会增加技术含量。
近些年,房地产在中国逐渐升温,楼价上升异常迅猛,这让杨杰受了些启发,“当初就看重中国这火爆的楼市了。” “当初想,杭州每年有两次实地房交会,非常火爆,但成本很高,时间又短,成效不一 定显著,消费者想买房也非常辛苦。
那能不能把实地的房交会搬到网上来呢?我就这样开始我的创业路,”杨杰有些得意,“之后我们就通过摸索与技术创新,建立 了网上的房地产交易平台,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在电脑前看房买房,这样就可以使房交会永不落幕了。” 他在2007年1月创办杭州中地网博广告有限公司,与众不同的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举办网上房地产博览会成为可能。
目前,已开设四个省市分站,与百余家企业达成服务协议,并与建设部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7.求一篇采访先进人士的文章
我以对话形式帮助你:
我在网上找到的,如
还有
最后,重量级是ID首席科学家李世鹤
身边的~~~~~~~~
真英雄就在身边——记采访06年郝龙彪奖学金获得者吕培和王文强
/news/show.php?itemid=229
和谐春运的“幕后英雄”——铁路春运采访见闻
/jrzg/2007-02/12/content_524586.htm
你乐意参考一下。
望采纳。
8.求一篇“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的毕业论文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内涵及研究意义访前心理是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前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由于生活经历、职业特点、所处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等的不同,既有群体心理,又有个性心理.群体心理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及表现.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说话有条理,遇事冷静;科教人员态度严谨认真,讲话注意分寸;普通工农群众初次与记者见面容易拘谨腼腆,熟悉后一般能热心倾谈,等等.个性心理是每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特有的心理,它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9.关于新闻采访的论文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
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关系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
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
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
[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
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4] 尽管明安香没用“取代”一词,但文章内容特别是结论确乎有“以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
因此,“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这实在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并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左右它、阻挡它。”[6] 其后,邵培仁在一篇论文中又重申:“用‘新闻传播’取代‘新闻报道’、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7] 邵培仁的说法是“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不过他又说“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将其观点概括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似乎不成问题。与邵培仁的主观设想不同,裘正义则从事实上判定传播学已开始取代新闻学。
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科的发展即意味着否定。传播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闻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