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孟郊的《游子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高中生),明天之内急需
说起对母爱的赞颂,谁都不及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亲切而真诚地吟颂了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千百年来都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也正是因为如此,令我迟迟不敢写有关母爱的文章或诗词,恐怕自已写得不够好,亵读了母爱。 可是,最近在某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为儿戒网瘾,妈妈变身酒吧“毒吻女郎”》的特稿,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原本优秀的儿子染上了可怕的网瘾,单身母亲发誓要帮儿子戒掉网瘾。3年来,她举债带着儿子奔走于全国各地求治,耗资百万元也未能令儿子戒除网瘾。面对逼债的债主和前途未卜的儿子,这个可怜的母亲竟铤而走险,变身‘毒吻女郎’,出入酒吧,靠在接吻时将****送入客人口中,迷倒客人,进而窃取钱财。” 读吧此文,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所赞颂的母爱缘何“变了味”? 我们所认识的母爱应该就是:在儿女受到挫折时,母亲给予鼓励和安慰,给予他们追求和奋斗的勇气;在儿女心灵飘泊时,母亲用温暖的涟漪,轻轻荡开他们心中所有的郁结;在儿女心情不愉快时,母亲想方设法让他们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乘着彩云自由地在蓝天之际飞翔…… 事实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母爱时时刻刻都包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它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伟大,更是如此的真诚。 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你啼哭在襁褓时,母亲会敞开温暖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亲会给予耐心的教导;当你一步一步学行时,母亲会牵着你的手;当你工作劳累时,母亲会递上暖暖的一杯热茶或咖啡;当你取得成就时,母亲会弹出激动的泪花;当你卧病在床时,母亲会为你准备好一条热毛巾和一碗白粥。 所以,母爱如涓涓细流,渗透到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永恒不变。 翻开历史的卷子,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伟大母亲的典范。其中,最出名的可算是孟母了。她为了自已的儿子能够在将来有个好前途,而三次搬家,确实是我们历史上母亲的典范。她享有“母教一人”的美誉,培养出了“功不在禹下”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还有,姚太夫人,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为贤母。 再说近一点吧,最近在某网站上看到一则报道:“全国第二位捐肝救子母亲江苏省灌南县左争艳”,她为了救治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的儿子,不怕风险,把自己一叶鲜活的肝脏割下来,捐给了儿子,使儿子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她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二位捐肝救子的母亲。 有了第二位,那么就会有第三位、第四位……有了捐肝的,也会有捐肾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个母亲都会把天生的母爱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当母爱发挥“过了度”时,还是我们所赞颂的母爱吗? 不是。 当母爱失去了一种正常的释放和行动时,它已经是一种趋近于病态的母爱了。超负荷的付出,让母亲的心灵不堪重负,使她脆弱的心灵变得扭曲,从而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来。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位母亲,为帮儿子戒网瘾,“举债求治、耗资百万”值得我们去同情,值得我们去关怀。她那执着和牺牲的精神,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她可以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害人又害已。她对孩子的爱和付出,不能弥补她所犯下的罪过,她最终还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2.求一篇关于孟郊的论文
诗人孟郊 孟郊: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
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
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
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如韩愈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
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
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因此,与大历、贞元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风骨;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又较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诗风的痕迹。
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
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
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
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艺术手法上,孟郊的诗歌中出现了大历、贞元诗歌所没有、在这以前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
这一方面与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在《夜感自遣》中,他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 对于孟郊的诗风,历来的评价相去甚远。
如韩愈、李翱固然对他褒扬有加,而后世如元好问却称之为“诗囚”(《论诗三十首》),苏轼更将其诗譬喻为外壳坚硬而嚼之无味的“空螯”(《读孟郊诗》)。但平心而论,孟郊诗的语言独创性是无可否认的。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谓其“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就是对他能以强有力的语言改造客观事物的形态以表现自我的心理表示赞赏,这确非易事。 当然,孟郊也有平易朴素、自然流畅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尽管《游子吟》等诗在后世被广泛传诵),倒是上述风格的诗作,在内容上、语言上都显示了元和年间诗歌创作的新变化、新特点。
3.求一篇 读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自拟题目,写一篇以叙述,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读到孟郊的诗句,就会想到母亲对我的关爱。
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妇女中的一员。她没有念过一天书,不认得一个字。
但她那双充满慈爱 的眼睛,和那双粗糙的手,却给了我数不清的温暖与关怀。 ?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里很穷。
我依稀记得,母亲每天都起得很早,除了给我和父亲烧好那热气腾腾的饭菜后,便推着她那辆已破烂不堪的垃圾车,在大街小巷里穿梭。但是,她却特别疼我。
她用尽了她每滴甘甜的乳汁与每一份爱心,喂着我那张永远向她索取的嘴巴。小时 候,我总喜欢跟在她身边,帮她拾垃圾,帮她捶捶那又酸又胀的背。
偶尔,也会看到母亲脸 上露出一丝辛苦后欣慰的笑,母亲用手摸着我那又脏又黑的小鼻子。逗我:“真像小笨熊” !于是,我跟着咯咯地笑起来了。
母亲一边捡垃圾,一边教我唱 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别的小孩子不理睬我,不愿和我一起玩,他们骂我,拍着我的头,叫着,“垃圾女!垃圾女”!这时,我看到母亲眼里露出一丝哀愁, 她很酸楚地将我搂住,怔怔地站着,许久,许久……?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一天天长大了。同时我的虚荣心也在滋长,于是,在吃了母亲给我做的饭菜,穿上母亲给我缝的暖融融的衣服后,我竟开始恨起了她,我恨她永远是一个拾垃圾的,我恨她给我带来的耻辱。
我开始无端地对母亲发脾气。然而我的母亲在忍受着痛苦与辛酸的时候,仍然用她那不倦的笑抚慰我,用她那不尽的爱哺育我。
她忍受着我的一切无理。 ? 那天上学忘了带饭,我是多么害怕母亲给我送来。
但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的母亲来了,穿着那件深蓝色的衣服。
她在满校园里打听我的下落。最后,她找到了我,给我递上热腾腾的饭菜。
可是,我分明听到,同学们在轻轻地议论,时而也发出一阵刺耳的笑声! 我恨,我受不了,我转过身,疯了似的跑开了。我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然而当我回过头去看到母亲那双充满激情、充满悲哀的眼睛时,我后悔了。
我知道,我给我的母亲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我竟用这种方式,来回报她所给我的关心和爱护!妈妈原谅我,原谅 我所做的一切吧!我伤心地哭了……? 当天放学,我来到了那条熟悉的大街上。我的母亲仍和往常一样,在那里拾垃圾。
我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飞快地跑上去。紧紧地搂住她,大声地、反复地喊着:“妈妈!对不起! 对不起……那是女儿的错”!母亲用那双粗糙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
就像小时候一样。 我默默地念着:“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4.孟郊的《游子吟》的理解和理解过程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
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而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
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
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
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
接著,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
“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作品中而使读者觉著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
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
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
一个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
《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著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著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
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
而恋母、思乡、念国,似在人们情感上一脉相承而呈现阶梯性或说档次,因此这首小诗,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乡念国的情感,产生特殊的反响,那么,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东西了。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匀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会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诗则是当时之作,亲切而其淳地吟 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生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
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
5.《游子吟》鉴赏作文
《游子吟》鉴赏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真切地歌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真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照料着我们,培育着我们。诗的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它用平时我们最常见的两样东西——针线和衣服,来表达了母亲对子女们的关爱。第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表达出了儿子要出远门,母亲为儿子担忧的神情,因为她怕这一去可能会不复返。
而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出了孟郊自己心里面最最真挚的看法,从他的诗句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伟大的母爱!我们就像大自然中的一颗小草,母亲就如阳光、雨水一般,光照我们,呵护我们。这样的深情厚谊,我们做子女怎能报答的了呢?这首游子吟以游子的感恩之心为主线,来表达母爱的伟大。
书上说:“上帝无法照顾每一个人,所以才创造出母亲。”母亲关爱我们,呵护我们,完全是以自己的本性,毫无怨言的教育我们,就像游子吟中的这个慈母,把自己对儿子的爱化为一针一线,让我读着读着感到了温暖。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6.孟郊《游子吟》
原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习,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
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
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同母亲的恩情比起来,我们那点小小的孝心又能够算得了什么呢?母亲永远都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所以再大的困难也无须害怕,因为知道我们的身后有个人一直都在保护着我们。
可是渐渐地,母亲慢慢老去,她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拥有着许多神奇的本事,她也偶尔觉得累了,偶尔觉得无助了,她也会不时感伤,虽然她从不在我们面前轻易示弱,但是我们知道她不过是在逞强,于是我们知道,现在应该换作我们来守护母亲了,守护她小心翼翼的愿望。
如今的她没有办法远游四海,因为我们是她最深的牵挂,可是我们可以带着她一起远游四海,带着她一直不肯放下的牵挂。
7.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两句讲的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是一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的情景。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从孟郊的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