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四届,180人
《信息论基础》,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五届,1000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二届,400人
《信息论与编码》(研究生),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五届,200人
《多媒体信息压缩与编码》(博士研究生),专业必修课,2学时/周;二届,1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本科课程设计,45人/年
本科生毕业设计,5人/年
硕士生毕业论文,6人/年
博士生毕业论文,2人/年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6,主持
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03-2006,第二主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体系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07-2009,主要参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7,主要参与
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拔尖人才,研究生教育,2001年
卷积编码原理的解释,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
一种BCH/CRC混合差错控制编码方法,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年
一种改进的等范数最近邻码本矢量搜索算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部分国外电子信息类教材编写特点,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教育厅,2007年
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育厅,2004年
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1997年
第二届TI中国DSP大奖赛“特殊贡献奖”,竞赛组织委员会,2006年
第二届TI中国DSP大奖赛算法组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6年
第三届TI中国DSP大奖赛系统组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8年
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园丁奖”,竞赛组织委员会,1997年
首届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5年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四届,180人 《信息论基础》,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五届,1000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二届,400人 《信息论与编码》(研究生),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五届,200人 《多媒体信息压缩与编码》(博士研究生),专业必修课,2学时/周;二届,1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本科课程设计,45人/年 本科生毕业设计,5人/年 硕士生毕业论文,6人/年 博士生毕业论文,2人/年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6,主持 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03-2006,第二主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体系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07-2009,主要参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7,主要参与 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拔尖人才,研究生教育,2001年 卷积编码原理的解释,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 一种BCH/CRC混合差错控制编码方法,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年 一种改进的等范数最近邻码本矢量搜索算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部分国外电子信息类教材编写特点,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教育厅,2007年 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育厅,2004年 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1997年 第二届TI中国DSP大奖赛“特殊贡献奖”,竞赛组织委员会,2006年 第二届TI中国DSP大奖赛算法组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6年 第三届TI中国DSP大奖赛系统组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8年 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园丁奖”,竞赛组织委员会,1997年 首届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5年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信道编码的信道编码概述
由于移动通信存在干扰和衰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出现差错,故对数字信号必须采用纠、检错技术,即纠、检错编码技术,以增强数据在信道中传输时抵御各种干扰的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检错编码就是信道编码。
通常纠错码分为两大类,即分组码和卷积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另一种纠错方法就是信令重发,解码时先存储再逐位判决,如重发五次,三次或三次以上均为1,则判1。
信道编码之所以能够检出和校正接收比特流中的差错,是因为加入一些冗余比特,把几个比特上携带的信息扩散到更多的比特上。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必须传送比该信息所需要的更多的比特。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等。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但信道编码会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从而达到在接收端进行判错和纠错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开销。这就好象我们运送一批玻璃杯一样,为了保证运送途中不出现打烂玻璃杯的情况,我们通常都用一些泡沫或海棉等物将玻璃杯包装起来,这种包装使玻璃杯所占的容积变大,原来一部车能装5000个玻璃杯的,包装后就只能装4000个了,显然包装的代价使运送玻璃杯的有效个数减少了。同样,在带宽固定的信道中,总的传送码率也是固定的,由于信道编码增加了数据量,其结果只能是以降低传送有用信息码率为代价了。将有用比特数除以总比特数就等于编码效率了,不同的编码方式,其编码效率有所不同。 数字电视中常用的纠错编码,通常采用两次附加纠错码的前向纠错(FEC)编码。RS编码属于第一个FEC,188字节后附加16字节RS码,构成(204,188)RS码,这也可以称为外编码。第二个附加纠错码的FEC一般采用卷积编码,又称为内编码。外编码和内编码结合一起,称之为级联编码。级联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再按规定的调制方式对载频进行调制。
前向纠错码(FEC)的码字是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型,它在接收端解码后,不仅可以发现错误,而且能够判断错误码元所在的位置,并自动纠错。这种纠错码信息不需要储存,不需要反馈,实时性好。所以在广播系统(单向传输系统)都采用这种信道编码方式。
4.通信原理信道编码
释义
由于移动通信存在干扰和衰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出现差错,故对数字信号必须采用纠、检错技术,即纠、检错编码技术,以增强数据在信道中传输时抵御各种干扰的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检错编码就是信道编码。
通常纠错码分为两大类,即分组码和卷积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另一种纠错方法就是信令重发,解码时先存储再逐位判决,如重发五次,三次或三次以上均为1,则判1。
信道编码之所以能够检出和校正接收比特流中的差错,是因为加入一些冗余比特,把几个比特上携带的信息扩散到更多的比特上。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必须传送比该信息所需要的更多的比特。
发展
编码定理的证明,从离散信道发展到连续信道,从无记忆信道到有记忆信道,从单用户信道到多用户信道,从证明差错概率可接近于零到以指数规律逼近于零,正在不断完善。编码方法,在离散信道中一般用代数码形式,其类型有较大发展,各种界限也不断有人提出,但尚未达到编码定理所启示的限度,尤其是关于多用户信道,更显得不足。在连续信道中常采用正交函数系来代表消息,这在极限情况下可达到编码定理的限度。不是所有信道的编码定理都已被证明。只有无记忆单用户信道和多用户信道中的特殊情况的编码定理已有严格的证明;其他信道也有一些结果,但尚不完善。
5.谁有基于LabVIEW的信道编码系统的设计 外文翻译 文献综述 急需
引言---美国ni公司推出的labview语言是一种优秀的面向对象的图形化编程语言,使用图标代替文本代码创建应用程序,拥有大量与其他应用程序通信的vi库。
labview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开发环境之一,在测试与测量、数据采集、仪器控制、数字信号分析、通信仿真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labview的通信仿真。
labview程序结构---labview程序主要包括两部分:前面板(即人机界面)和方框图程序。前面板用于模拟真实仪器的面板操作,可设置输入数值、观察输出值以及实现图表、文本等显示。
框图程序应用图形编程语言编写,相当于传统程序的源代码。其用于传送前面板输入的命令参数到仪器以执行相应的操作。
labview的强大功能在于层次化结构,用户可以把创建的vi程序当作子程序调用,以创建更复杂的程序,而且,调用阶数可以是任意的。labview编程方法与传统的程序设计方法不同,它拥有流程图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摆脱了传统程序语言线性结构的束缚。
labview的执行顺序依方块图间数据的流向决定,而不像一般通用的编程语言逐行执行。在编写方块图程序时,只需从功能模块中选用不同的函数图标,然后再以线条相互连接,即可实现数据的传输。
仿真过程---信号源产生的是模拟信号,必须首先对它进行数字处理。在仿真过程中,用100hz的正弦信号作为信号源。
按照一般语音通信的要求,这里采用8khz速率对100hz的正弦号进行抽样,得到的是间隔为125μs的离散抽样值。信号的幅度为归一化幅度,最小幅度为-1,最大幅度为1,再进行32级(4bit)pcm量化编码。
再将每一个样值转化成4bit的二进制的pcm代码流,其速率为32kbps。对pcm编码的数据流进行汉明编码,得到的是56kbps的纠错编码后的数据流。
随后进行调制,在发送端对码流进行4psk数字编码调制,采用的载波是400khz的正弦波,然后送上信道进行传输。信道是最常见的高斯加性白噪声信道,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高斯噪声的干扰。
在接收端对接受到的码流进行数字解调、汉明码解码,最后pcm信号恢复所发送的信号。---这里所使用的仿真环境为labview软件。
下文中主要针对4psk的仿真进行叙述。● 抽样、量化和编码---在发送端,源(source)子vi产生一个100hz的正弦信号作为信号源,通过量化(quantify)子vi对它进行抽样和量化。
对信号源进行8khz的抽样,抽样产生的离散抽样值归一化为绝对值小于等于1的数据流。量化器把-1~1的范围等分为32个小区间,每一个区间用0~31之间的一个整数表示,每个样值通过它被量化成32个值中的某一个值,再转化成元素为0、1的矢量,即c端输出的源信息流。
这时输出的是长度为4的矢量,进入到编码(coding)子vi。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采用了纠错编码技术。
这里采用的是(4,7)汉明纠错编码技术。对8ksps的矢量信号中,每个矢量加入3bit的控制位,但所占的时间长度仍为原来4位矢量的时间长度。
接着,将7位的矢量信号进行串行化,产生56kbps的0、1数据流输出到a端,如图1所示。● 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从a端输出的二进制数据流在调制(modulation)子vi中进行4psk数字调制。
4psk是受0~3这4个数据调制的,这四个值是用连续两个二进制位表示的。这里进行的调制是基带调制,调制子vi输出的调制过后的基带信号。
采用多个控件实现对调制的一些基本参数的设定,如字符速率、每个字符的采样数、波形形成滤波器的类型及参数。输出的基带信号通过上变频(upconverter)vi实现上变频,把基带信号搬移到400khz的频率段。
对应实际中的信号,就可以直接发射到信道上了。仿真过程中,采用的是一个简单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模型。
通过对信噪比(eb/no)控件的设置,实现对信道信噪比参数的选择。接受端收到一个被信道噪声损伤的信号,通过相逆过程实现解调功能。
经过下变频(downconverter)vi程序下变频的基带信号进入到解调(demodulation)子vi。在解调中进行相位检测,将4个不同的相位检测出来,映射成0~3的4个不同的量值,然后转换为2bit的二进制比特流从b端输出。
所述实现了调制解调和高斯白噪声信道的传输,如图2所示。● 解码和信号恢复---b端输出的二进制比特流进入到解码(decode)子vi,其完成数据流的汉明码译码的功能。
解码vi将比特流组成七维的矢量数组,经汉明距离的判断,再把七维矢量纠错转化为四维矢量,即d端输出的接受信息流,完成纠错译码的功能。四维的矢量数组由to dwave子vi化为数字波形进行显示,接下来通过数模转换vi恢复到模拟的信号,如图3所示。
● 信号的同步---为了实现信号的同步,避免信道延迟带来的影响,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引入了保护信号和同步信号。生成的保护和同步信号从e端输出。
在信息比特进入调制子vi之前,就在信息比特的前面加上了保护信号和同步信号,e端和a端输出的信号合为一路信号,然后再进行调制。在接受方通过把同步信号映射为字符,再与接受的字符流进行比较,确定同步信号的位置,实现接受和发射的同步。
同步信号的产生和输出,如图4所示。● 误码率的计算---为了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