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写毕业论文了,题目是“论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希望亲们
一、故土之恋 、迟子建不知疲倦地引导读者一次又一次地留连于她的故乡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之中。
从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至今,迟子建一直执著地书写着她的故乡的山水风物。其中她的早期作品如《北极村童话》、《沉睡的大固其固》、《北国一片苍茫》等较后期作品更Dll亥ti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和乡村生活,读者都会被她作品中那一派旖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
在迟子建眼里,故乡北国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致,从密密的森林到皑皑的白雪,从极地之光到金钟般的土豆花……即便是无处不有的景致,在迟子建笔下,故乡之美也是别于它处。春天和月光无处不有,但故乡这里的春天不同于南方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它绿得更自然彻底。
月光也与别处不同,它美得令人伤心,宁静得使人忧郁。它们喜欢选择夏目的森林或者冬天的水面来展示它们的美丽……。
而这美丽月光的载体森林和冰面同样是大兴安岭地区的特殊景致。同样这里的秋天也不同于南方的秋天,秋天的山被霜染成了五花山。
山是五颜六色的,仿佛满山都是在开花,然而金黄深红的颜色没有灿烂多久,雪便从天而降。北极村少雨,但它多雾,迟子建非常喜欢那属于北方特有的飘逸、灵动的雾,经常将她喜爱的人和物置于这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之中,迟子建小说中干冷、坚硬的北国的边塞小镇在雾的笼罩之下,具有了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润滋,但洗去了江南阴雨天所散发出的潮湿、氤氲之气,却有清朗的北国所独有的清新与凉爽。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而“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
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人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从他刚刚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便感染他,日积月累,遂形成他最初的、也是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乡土依恋,表现为悠悠的乡情、乡思,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
迟子建出生于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她的童年时代在黑龙江畔度过。
故乡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文化传统等,从迟子建童年时期便开始感染她、熏陶她,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她特定地域的文化心理素质。纵观她的作品,浓郁的乡土情结使她的眼光和笔墨时时难以离开故土,她的创作事业几近固执的热切留连在熟知的家园,尤其是她早期的作品更注重描绘自然风景,可以看到她对一些自然意象的描写还都带着对童年记忆的影子。
嫩绿的青葱、醉人的都市、散着香气的土豆花……她对故乡景物的描写还是带着童年的印象。北极村是迟子建的故乡,这里留下了她太多的童年记忆,而童年的记忆总是深深地缠绕着她:“我走上文学道路以后,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闻到河流的气息: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故乡的生活场景,乡亲们言谈举止的方式和表情,他们高兴时是什么样子,发怒时是什么样子,说话时是什么样子……种种情态,在我脑海里特别深刻,一下笔故乡的人、事、景、惰就扑面而来。
'7'” 迟子建的小说常以优美的东北自然意象充斥叙述,使那些东北风情充满着朴实的质感,无论山、树,还是动物、人,都以童年的视角获得了遐思翩翩的意境,让人们在联想中感受着迟子建作为一个才情型作家的牺脱姿态,。也享受着菜种诗意的延伸a'遮子建的小说让我们领略她的故园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黑土地所生成的文化其特有的魅力。
黑土地深邃的自然力量与人物的生命互为补充与共生,自然成为人物精神内涵的一种填补。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青草会唱歌,牛马会思想,鱼儿会流泪。
自然万物不仅是多民们赖以生存具体可见的内容,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她相信动物与植物之间也有语言交流,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指挥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3在迟予建心里,人与自然是亲近与共存的,正是这种物我同一的自然观凭添了迟子建对自然景色描写厚重的生命感,也使得她对故乡山水景物浓墨重彩的描写,溶入了她对故乡人民深切的爱恋。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既能领略北国边地独特的自然之美,还能看到在迟子建笔下常常出现的酸菜缸、大马哈鱼、土豆花、木刻楞房子、棉乌拉、火炕、雪爬犁、冰灯等北国特有的人文景观,也能感受到繁碌的忙年、热闹的婚丧仪式、扭秧歌、开江捕鱼等浓郁的地域风俗。作者把奇异的地域风情、民风习俗以显性的风景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这些画面中,意象的展现不是一个个汉字的次第呈现,两是作家用心灵浸润的记忆序列,以饱蘸深情的文字构建的一个蕴含丰富现实生活内容、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世界,独特的东北自然景观与浸透作者独特审美倾向的人文景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二、风俗民情 读迟子建的作品,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大兴安岭黑龙江畔的青山白雪、绿水森林,还能感受到朴实而奇异的民俗风情,凝聚着百姓智慧的神话与民间传说。“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
2.帮一个同学的忙,很急
今年的秋天总是在下雨,最近读的迟子建的小说也都是灰蒙蒙的感觉,让我的思绪也陷入了这无边的灰色当中,迷茫而怅惘。
《岸上美奴》就是这样一部读后让你陷入雾障之中,找不着阳光,看不见大地的小说。
小说里迟子建有意模糊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小说讲述的故事从“青远号”在码头装船开始,到青远号沉船后的第二天结束。只是从季节中截取了一段。青远号启航前装船的时间是围剿马哈鱼的日子,是入秋后的时日。而故事结束倒是有确切的时日,但只是点明是阴历二十一,也只能从故事的一些情节推断,应该是在深秋或是初冬的某一天。看不出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让你觉得故事可能发生在过去,也可能是现在。
美奴应该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因为她是个正在上7年级的学生。她的爸爸在“青远号”货船上做驾驶。她的妈妈因为手术后遗症,失去了记忆,神志不清。她的家因为妈妈的病而失去了温暖和往日的快乐。爸爸即将开始的远航,使得美奴伤感而悲凉。
故事讲述从青远号出航到青远号翻船这段时间,镇子上所发生的故事。美奴是故事的主角,故事是通过她的眼睛和内心活动来展开的。
故事从头到尾都弥漫着忧伤得气氛。
迟子建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故事的节奏把握得很恰当。通过12个章节将故事缓缓道来,让你不得不深陷在她给你布下文字阵之中,欲罢不能。
如果说故事有色彩的话,迟子建给这个故事描绘的色彩是灰色的。
如果说故事有声音的话,这个故事没有悠扬的音色,没有高音部,只有沉闷得象是暴雨前的闷雷声。
如果说故事有情绪的话,那这个故事是无聊而压抑的。
镇子中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码头上淹死了一个外乡人,由此引发了外乡的索债人三番五次地来到镇子上以及镇子上由此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二是美奴的母亲在青远号出港后有了时隐时现的记忆,她开始和她记得的白石文老师交往,由此引发了镇子上人们的流言蜚语和美奴的内心痛苦。
第一件事情让美奴看见了镇子上人们的冷漠和唯利是图以及外乡索债人的贪得无厌与丑陋。
第二件事情让美奴饱受精神折磨并做出了丧失人性的疯狂行为,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推下江水。
这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让我陷入了对人性的深深的思考中。
人性有大美也有大丑,但更多的是中间的灰色地带。
这个故事描绘的人性图卷就是这样的一个灰色基调。
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见人性美丽的闪光。爸爸对美奴妈妈的关爱与包容,那种夫妻间的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情感,的确是道德的典范。而白石文对杨玉翠深沉的爱意,我们也不能说就不美,那也是人间至美的情感,虽然是道德所不容的。
故事中也有人性的大丑,索债人竟将死者偷来的东西都要拿走,这种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的事情,丑陋而龌龊。但镇上的人对外乡人的死所表现出的冷漠,对白石文和杨玉翠的交往所表现的无端猜疑和诽谤,你能说它就不丑吗?
可怕就可怕在那些人们似乎认为是道德的事情、正常的事情里面。也正是这些所谓的道德杀了杨玉翠,而不是美奴。
美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敌人。
美奴在故事中精神倍受折磨,内心饱受煎熬。她的母亲和老师白石文的交往,让她感到羞耻,这一点上她认同了镇子人们的普遍看法,最终残忍地将自己地亲生母亲杀害,这是人性地大丑,但作者却给了她似乎合理的理由。正是这种合理才是最最让人恐怖的。对于生命的漠视,这种人性中最最丑陋的行径,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干出来更是让人震撼,这正是作者犀利的地方。
美奴似乎是无辜的,但这种无辜的后面却有着巨大的深渊。那就是道德的虚伪。人们对生命的漠视,看着死人可以吃东西,或是掩口而笑。镇子上的人对之可以不以为然,而对杨玉翠和白石文的交往却指手画脚,认为大逆不道,这本身就是对道德的最大讽刺。
作者不露声色地叙述,她并没有刻意地去褒贬,只是将镇子上的人性画卷冷静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去思索,去评判。跟着作者不着痕迹的叙述,你的心境也和美奴一起跌宕起伏,
美奴在故事开始时站在岸上看船,在故事的结尾时是站在岸边等船。但心境确是完全的不同。开头时,她看船时心里虽然苦涩,但还有希望。她还有在天上那像标语一样的彩霞里面填字的欲望。而在故事结束时,她期盼的船再也不会来了,而是在等待一个肮脏的交易。她没有了在晚霞里填字的想法,而看见的是纸币中的月亮,那月亮还不如在纸钱中看见的好看。
是啊,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看到了这么多的丑陋,你的心情是否和美奴一样呢?
3.迟子建基本资料和写作特色
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
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迟子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
曾获两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图片由迟子建提供 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诗评家谢冕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辞:“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
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迟子建认为“文学之死”以及“文学是垃圾”之说是伪命题。
因为依靠文学,她从哀恸中活过来,经由写作,她获得生之幸福。写作特色: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灵性,感悟人生之真谛,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
4.英语学习中的困难点是什么
大多数人遇到的英语学习的困难实际上他们自己也认识不到。
很多人的方法已经错了,虽然很努力,但是却收不到效果。 首先是单词。
不少人死背单词。这是最浪费时间的问题,脱离的语句来记单词,会造成记忆效率非常低,而且容易遗忘。
而且即使记住了,也难以很好的应用 其次是语法。 语法是最没用的东西,其实是把语感进行实体化和归类而已,对于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副作用大于益处。
如同学中文一样,我们对中文的语法一无所知,但是仍然可以熟练写出文章,很多名作家,他们也根本不懂得语法。 语法应该是语言学家用的东西,普通的学习者可以完全放弃语法,全靠语感进行学习。
我相信,没有几个人在写文章或者说话时思考语法吧,全是用感觉的。 脱离应用的学习方法。
英语课结束了,学生和英语的关系就断了,这样永远学不好英语。把英语应用起来是很重要,无聊的时候,就吧身边的事物和英文进行联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被心理学所支持的一种方法。
另外,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英文,几乎所有的商品包装上都有英文,平时也常见英文的标语一类的东西,可以多留心,能很好的提高英语水平。
5.《采浆果的人》迟子建 文章解读
不著一字 风流尽显 迟子建的小说,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
她不以情节取胜,总是在看似散淡的布局中,从生活原色中提练出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以语言的魅力,征服着读者的心。这是一种历经磨练而形成的无技巧的技巧,也可以说是迟子建作为小说家有别于他人所独具的风格。
她的近作《采浆果的人》,可以说是最为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迟子建那种一贯的诗意叙述,甚至包括以往的“童话世界”的痕迹,也仍然可以感觉到这位作家对山林田野的令人叹服的细腻而又极具层次感的描写能力,但是,我们同样能够感觉到的是,这种诗意的叙述如今是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中展开,因此而有了更为复杂的意蕴。 这篇小说充满了生活的灵性,迟子建的笔调是饶有情趣和色彩炫丽的,你可以当成散文来读。
文字优美,简捷精当。全篇流淌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讴歌。
没有勾魂夺魄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都围绕采浆果的人行进着。恰如一江春水缓缓东流,引领着读者,留恋于北国金秋的山山水水的诗情画意之中。
金井这个小农庄的十来户人家,在收浆果的人现钱交易的刺激下,丢下了收秋的活计,开始了一场人各有别的表演。不善农事却心灵手巧的王小五,带着儿子“豆芽”在采浆果的行动中大显身手;年老的“苍苍婆”在最初的几天里,倒还是采回浆果换钱,后来对着浆果触景生情,又犯了年轻时的毛病,把肚皮当作蓝子,盛了醉人的都柿,吃得满嘴乌紫大醉而归;曹大平夫妇的人心不足,涉水过河采浆果时的“赔了夫人又折兵”,落得大病一场;唯一不为金钱所动、仍忙着收秋的痴呆兄妹大鲁、二鲁。
各色人等,跃然纸上,围绕着采浆果、卖浆果粉墨登场,洋溢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劳动带来的欢声笑语之中。这一江春水的流淌,在读者的心中,不谛是人与自然所构成的山野风情画。
但小说的行进在篇末却以一场突降而至的大雪,使一江春水般的叙事走向、水到渠成发出了无言的怒吼。急功近利的金井人,一年的收成因采浆果之误被无情地封冻在了大雪之下。
舍本逐末的金井人,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弱智的大鲁、二鲁反而成了智者,他们一直恪守着祖训,种地、收获,“这个冬天只有他们家是殷实的”,在“金井人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相视而笑”。
作家批判的锋芒,直指人性的贪婪和本末倒置的愚行。。
6.迟子建的话感露怎样的情怀.作文
人陶醉。
到了夏天,山上鸟语花香,有时候还可以看见几只野兔在半山腰奔跑着,一群群花花绿绿的野鸡从山上飞到山下,互相追逐嬉戏……可好看了。如果你见了这场面,你准会有一种到了动物园一样的感觉。
山下的小河这个时候也开始忙碌起来,洗衣服的婶婶、阿姨们,那清脆的笑声伴着小河哗啦啦的流水声,就像一部正在演奏的交响乐。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水里摸鱼抓虾,有时你翻一下石板会突然间跳出一只大虾,令你喜出望外。
还有时成群的孩子围追堵截一条泥鳅,直逼它无处可逃,竟然钻进你的脚底下,那种痒痒劲儿可真有点让人受不了。笑声、欢呼声、打水声……在小河上空久久回荡着。
秋天来了,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山上各种水果都成熟了:苹果有红富士、黄元帅、绿印度;成串的玛瑙般的葡萄;黄澄澄的鸭梨、火红的山楂……再加上山上那些不知名的野果……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丰收图画。
那景象使人惊叹,令人赞美。 到了落叶的时候,你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整个山坡成群结队的“彩蝶”开始了翩翩的起舞,呵呵,有的会落到我们家院子凑热闹,还有的干脆直接飞到各家的草垛里安家去了呢。
冬天,几场大雪过后,村子里的孩子们就像进入了另一番天地。赶上休息日,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滑冰车……到处都能留下快乐的身影,到处都荡漾着快乐的笑声,每到这时候,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跟着孩子们一起凑热闹、开心…… 这么美丽的村庄,你们不想来么?。
7.关于路遥的论文
这是我的毕业论文,看看行不行?行的话,随便拷贝一下,或者从中提取资料或者观点。
要是不够的话,联系我QQ:962291424我再提供关于路遥个人资料等。 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 内容摘要: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
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
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 关键词: 爱情 事业 矛盾 正文 本论: 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 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 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
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
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
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
① 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路遥自身也十分的清楚这一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也是认同这一点的,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贵之处。
2 对高加林作出的处理: 虽然在路遥的思想认识里他让高加林选择了亚萍,但在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重新让高加林返回了农村,而且无情的让巧珍也嫁给了他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个可怜的青年,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这个作家本身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所以说几乎是不可能一点的偏见都没有的,从路遥的《人生》的结局方面,可以看出他在对高加林的这种选择上是有反对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憎恨,所以才给他安排了如此可悲的下场,这在他写完这部作品以后很长时间以后在他对《人生》的评论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他曾这样评论作品中的高加林:“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 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
② 他总是在说高加林的思想还不是很理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的选择上面还不是很成熟,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做的到底是哪里不成熟呢?如果他当时要是选择了巧珍就是真的很成熟吗?在这点上作者没有做过相应的解释,我想作者本身也很难来说得清楚,因为作者在很长时间以后和王愚的谈话中才说,我也正在研究高加林这个人物。可见作者在这个方面是有困扰的。
二:路遥矛盾心理所产生的原因 1作者自身的爱情经历 (1)与林红相爱 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
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
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
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 (2) 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 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
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
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
(3)失意与失恋的痛苦 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