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
凸轮机构是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个基本构件组成的高副机构。
凸轮是一个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的构件,一般为主动件,作等速回转运动或往复直线运动。由凸轮的回转运动或往复运动推动从动件作规定往复移动或摆动的机构。
凸轮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有盘形凸轮、圆柱凸轮和移动凸轮等,其中圆柱凸轮的凹槽曲线是空间曲线,因而属于空间凸轮。从动件与凸轮作点接触或线接触,有滚子从动件、平底从动件和尖端从动件等。
尖端从动件能与任意复杂的凸轮轮廓保持接触,可实现任意运动,但尖端容易磨损,适用于传力较小的低速机构中。为了使从动件与凸轮始终保持接触,可采用弹簧或施加重力。
具有凹槽的凸轮可使从动件传递确定的运动,为确动凸轮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凸轮是主动的,但也有从动或固定的凸轮。
多数凸轮是单自由度的,但也有双自由度的劈锥凸轮。凸轮机构结构紧凑,最适用于要求从动件作间歇运动的场合。
它与液压和气动的类似机构比较,运动可靠,因此在自动机床、内燃机、印刷机和纺织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凸轮机构易磨损,有噪声,高速凸轮的设计比较复杂,制造要求较高。
2.求基于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与设计的毕业论文
平面槽形凸轮零件的数控加工
摘要:平面槽形凸轮零件工艺分析,制定最佳切削加工工艺,借助于CAXA软件的CAD/CAM功能,生成零件刀
具路径,完成零件的模拟仿真加工。实现零件加工的CAD/CAM一体化。
关键词:凸轮;加工工艺;数控加工
1 引言
凸轮机构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特别是机
械和自动控制装置中,以实现各种运动规律。凸轮
机构的制造包含众多内容,比如凸轮轮廓加工、凸轮
上槽和孔的加工等等,其中以凸轮轮廓加工和孔的
加工最为重要。由于凸轮轮廓常含有非圆的平面曲
线,常规的方法采用划线铣削、靠模铣削(含磨削),
难以保证加工质量和生产率。若在数控机床上加工
凸轮轮廓和孔最为理想,适合于各种批量,且易于实
现CAD/CAM一体化。
2 平面槽形凸轮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1)零件图工艺分析
图1为平面槽形凸轮零件,其零件毛坯为正方
体,既要加工外部轮廓尺寸,又要完成槽和孔的加
工。零件材料为HT200,其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
如下。
凸轮槽形内外轮廓由直线和圆弧组成,几何元
素之间关系描述清楚完整,凸轮槽侧面与20+0.0210、
12+0.0180两个内孔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Ra为
1·6μm。凸轮槽内外轮廓面和200.0210孔与底面有垂
直度要求。零件材料为HT200,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根据上述分析,凸轮槽内外轮廓及200.0210、
120.0180两个孔的加工应分粗、精加工两个阶段进
行,以满足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同时应以底面A定
位,提高装夹刚度,以满足垂直度要求。
\
(2)确定装夹方案
根据零件结构特点,加工200.0210、120.0180两个
孔时,以底面定位(必要时可设工艺孔),采用螺旋压
板机构夹紧。加工凸轮槽内外轮廓时,采用“一面两
孔”方式定位,即以底面A和200.0210、120.0180两个孔
为定位基准,装夹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确定加工顺序及走刀路线
加工顺序的拟定按照基面先行、先粗后精的原
则确定。因此应先加工用作定位基准的200.0210、
120.0180两个孔,然后再加工凸轮槽内外轮廓表面。
为了保证加工精度,粗、精加工应分开,其中
200.0210、120.0180两个孔的加工采用钻孔→粗铰→精
铰方案。走刀路线包括平面进给和深度进给两部
分。平面进给时,外凸轮廓从切线方向切入,内凹轮
廓从过渡圆弧切入。为使凸轮槽表面具有较好的表
面质量,采用顺铣方式铣削。深度进给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XZ平面(或XZ平面)来回铣削,逐渐进
刀到既定深度;另一种方法是先打一个工艺孔,然后
从工艺孔进刀到既定深度。
3.凸轮类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及数控编程设计的毕业设计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
同轴2级减速器设计
行星齿轮减速器减速器的虚拟设计(王少华)
运送铝活塞铸造毛坯机械手设计_王强
CA6140车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
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
密封垫片冲裁模设计
瓶盖拉深模的设计手机塑料外壳注塑模毕业设计
五金模具毕业设计
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rar
_CA6140车床开环纵向系统设计
C616型普通车床改造
CA6150数控车床主轴箱及传动系统系统的设计
XK100数控主轴箱设计
XK5040铣床垂直进给机构
XY数控工作台1
毕业论文 经济型数控车床纵向进给系统设计及进给系统的润滑设计.doc
毕业设计 环境专业 某盐化公司生产废水治理工程技术方案
板料毕业设计成形CAE可行性分析==模具.doc
毕业设计数控类 汽车车灯同步转向装置.doc
很多啊 Q 348414338
4.凸轮类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及数控编程设计的毕业设计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同轴2级减速器设计行星齿轮减速器减速器的虚拟设计(王少华)运送铝活塞铸造毛坯机械手设计_王强CA6140车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密封垫片冲裁模设计瓶盖拉深模的设计手机塑料外壳注塑模毕业设计五金模具毕业设计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rar_CA6140车床开环纵向系统设计C616型普通车床改造CA6150数控车床主轴箱及传动系统系统的设计XK100数控主轴箱设计XK5040铣床垂直进给机构XY数控工作台1毕业论文 经济型数控车床纵向进给系统设计及进给系统的润滑设计.doc毕业设计 环境专业 某盐化公司生产废水治理工程技术方案板料毕业设计成形CAE可行性分析==模具.doc毕业设计数控类 汽车车灯同步转向装置.doc 很多啊 Q 348414338。
5.洗瓶机的毕业设计(机械部分)
题目11 洗瓶机
11.1 设计题目
图17 洗瓶机工作示意图
设计洗瓶机。如图17 所示,待洗的瓶子放在两个同向转动的导辊上,导辊带动瓶子旋转。当推头M把瓶子推向前进时,转动着的刷子就把瓶子外面洗净。当前一个瓶子将洗刷完毕时,后一个待洗的瓶子已送入导辊待推。
洗瓶机的技术要求见表17。
表17 洗瓶机的技术要求
方案号 瓶子尺寸
(长*直径)
mm,mm 工作行程
mm 生产率
个/s 急回系数k 电动机转速
r/min
A φ100*200 600 15 3 1440
B φ80*180 500 16 3.2 1440
C φ60*150 420 18 3.5 960
11.2设计任务
1.洗瓶机应包括齿轮、平面连杆机构等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
2.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
3.画出机器的机构运动方案简图和运动循环图。
4.设计组合机构实现运动要求,并对从动杆进行运动分析。也可以设计平面连杆机构以实现运动轨迹,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出运动线图。
5.其他机构的设计计算。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7.学生可进一步完成: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等。
11.3设计提示
分析设计要求可知:洗瓶机主要由推瓶机构、导辊机构、转刷机构组成。设计的推瓶机构应使推头M以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平稳地接触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第二个工作循环。
根据设计要求,推头M可走图18 所示轨迹,而且推头M在工作行程中应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工作段前后可有变速运动,回程时有急回。
图18 推头M运动轨迹
对这种运动要求,若用单一的常用机构是不容易实现的,通常要把若干个基本机构组合,起来,设计组合机构。
在设计组合机构时,一般可首先考虑选择满足轨迹要求的机构(基础机构),而沿轨迹运动时的速度要求,则通过改变基础机构主动件的运动速度来满足,也就是让它与一个输出变速度的附加机构组合。
实现本题要求的机构方案有很多,可用多种机构组合来实现。如:
1.凸轮-铰链四杆机构方案
如图19 所示,铰链四杆机构的连杆2上点M走近似于所要求的轨迹,M点的速度由等速转动的凸轮通过构件3的变速转动来控制。由于此方案的曲柄1是从动件,所以要注意度过死点的措施。
图19 凸轮-铰链四杆机构的方案
2.五杆组合机构方案
确定一条平面曲线需要两个独立变量。因此具有两自由度的连杆机构都具有精确再现给定平面轨迹的特征。点M的速度和机构的急回特征,可通过控制该机构的两个输入构件间的运动关系来得到,如用凸轮机构、齿轮或四连杆机构来控制等等。图20 所示为两个自由度五杆低副机构,1、4为它们的两个输入构件,这两构件之间的运动关系用凸轮、齿轮或四连杆机构来实现,从而将原来两自由度机构系统封闭成单自由度系统。
a) b)
c) d)
图20 五杆组合机构的方案
3.凸轮-全移动副四杆机构
图21 所示全移动副四杆机构是两自由度机构,构件2上的M点可精确再现给定的轨迹,构件2的运动速度和急回特征由凸轮控制。这个机构方案的缺点是因水平方向轨迹太长,造成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行程过大,而使相应凸轮尺寸过大。
图21 凸轮-全移动副四连杆机构的方案
4.优化方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可用数值方法或优化方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以实现预期的运动轨迹(图18 )运动轨迹的具体数值由设计者画图确定,一般不要超过9个点的给定坐标值
6.求有关凸轮设计的外文文献,毕业设计翻译用
相关外文参考文献:
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CODE V Reference manual[M]. California: O R A, 1999.9-29~9-34.
Research on the Testing System of Dynamic Indexing Accuracy[A]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Volume 1)[C], 2003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ynamic behavior of indexing cam mechanisms[A]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Volume 1)[C], 2003 .
A Study on Dynamic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Indexing Cam System[A]第十一届IFTOMM世界大会论文集[C], 2004 .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