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初中语文方面的论文(任何方面都可以)
和名师一起,做语文课堂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写在前面的话: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
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些实施建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势发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应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师学习,借鉴和仿效名师成长之路,研究和实践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对照自己,拉动自己,应该是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堂魅力每当我们听名师上课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一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他们的感情饱满充溢,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他们的朗诵酣畅淋漓。因此,锤炼基本功,丰厚自身,造就一个“自身硬”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是课堂呈现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语言,有的注重问题牵引,有的注重诵读感悟等等。
不同的文学题材教法不同,但透过每个人的着力点也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语文、对文本的驾驭程度。教无定法,但首要的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
三是他们都展现了语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老师们都饱蘸深情,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感召力、感染力。
语文是一个有生命的学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对接。文本中丰富的内蕴要靠学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师的唤醒,老师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灵衰竭、感情萎顿,怎么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生活中来呢? 四是老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丰厚的学识涵养是语文教师可供展现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师的资源性就体现在学识涵养上,学识涵养的外在显现就是课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里面包括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名师们课堂的展现,从他们运用语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丰厚的语感和文学积淀,较强地临机处置问题的能力,这份处变不惊、从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学识涵养。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为课堂教学挖掘不止的资源。 听青年名师史建筑老师上课,感觉他的课有高山挺拔的气质,有深海恢弘的气度,有蓝天的空灵飘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没有一个多余的细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言辞,他的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谓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他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上出了语文的学科个性,上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在对史老师的课赞叹不已的同时,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语文课上到如此境界。
读了他的《一路有书》《语文教师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后,豁然开朗。因为书给了他太多深邃、大气、儒雅、刚毅、伟岸、正直、执著、仁爱、善良、智慧……因为他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教学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更受学生欢迎”,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一节好的语文课后隐藏着一个语文老师的勤奋、良知与探索。我想,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象史建筑老师那样上语文课,那真是当代学生的幸运,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幸运。
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愿望,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进步。二、走进名师历程 ,解读成长秘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解读全国知名教师尤其是青年名师的成长经历,发现了潜藏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读书 由于平日忙于上课、批改作文、做学生工作等原因,语文教师书读得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名师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有的名师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
在这方面,史建筑老师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
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
著名。
2.中学语文论文 大约1500到2000字
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文作者:未知 时间:2007-11-23 22:19: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Ads by Google 学习语言,来EF英孚教育立即登陆注册英孚免费试听课程 北京奥运会指定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 .cn 跟老外说英语,只需45天不用看书,不用背单词 45天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id=9 劳力士官方网站进入劳力士名表廊 观赏奢华腕表系列Rolex.com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
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有可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第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如果能全面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生厌,使课堂沉寂。
中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上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制定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
语文教学目标决定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局,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先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依照大纲要求,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
如《谈骨气》板书设计: ①在黑板中上方写“谈骨气”(标题) ②在标题下竖行写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 ③在论点左侧成曲尺形写出孟子的三句话。 ④在论点右侧成曲尺形写出论证部分的三个事例。
⑤最后用线连成一个有骨气的顶天立地的人形。 (三)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对而言的。如一个单元可视为一册书的部分,相对单元中的每篇课文而言,又可将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其中的每篇课文又成为单元的部分。
我们在讲授一篇篇课文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清这篇课文在整个知识序列中的位置,明白这篇课文在能力培养和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只有立足于整体去处理部分,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不同的特色,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2.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 所谓密就是细腻、稠密,疏就是粗略、稀疏,语文教学中疏与密的关系即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
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如果篇篇课文都一个腔调、一个模式讲下去,一味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个轻重疏密,久了,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乏味。
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疏密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下面一一阐述。
(一)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
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二)创造艺术 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
教师创造。
3.语文就是生活论文3000字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将我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语文让我们将物品分门别类,语文沟通人类的爱情、友情、亲情,让人类的各种感情得以维系,语言让我们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情绪,让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另外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文章、精彩的剧情,使我们得到无比的精神粮食。语文让我回忆过去,语文让我们认识了解现在,语文让我们展望未来。
语文将纪录人生的点滴,语文让我们明白一些大道理,语文让我们了解人生活着的意义。语文激励我,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真的离不开语文。
语文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没有语文,什么事也做不成。语文让我们结识朋友,语文让我们了解自己。
语文,无处不在。现在正是金秋时节。
其实秋天,并不只是金色的,而是缤纷绚烂的。宝蓝色的天空上没有一朵云,天空就像沉淀在蓝色的透明度极高的湖水里,干干净净的。
遥远而又狭窄的乡村小路蜿蜒盘旋在线条柔软的山坡旁。路旁的法国梧桐,暗黄色的枯叶差不多已经掉光了,一部分随着风回旋飘荡,但大多数都铺在小路上,与四周收割的景象形成一幅协调的画面。
而语文,正渗透在这景象中。秋天的缤纷与绚丽,就好似诗歌的千变万化,虽然平常,但却不可失去,只有它装饰,才能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随风而飘的枯叶就像小说。
因为王蒙说过:“什么是散文?一个人在走路就是散文。什么是小说?一个人掉进河里就是小说。”
可见小说的曲折与离奇。飘荡的落叶虽不足为奇,但这样一种安谧的情景里,也是很鲜明的对比。
路边的野花野草就好像标点符号,无处不在。置身在青山绿水中,轻轻吸一口气,就会觉得心旷神怡。
在闭上眼,静静倾听:周围有各种鸟的叫声,风的声音,树木“沙沙”的声音,河水“叮咚”的声音,还有……云的声音,山的声音,天的声音……让人好像忘记了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梦幻的世界里。那时,所有的山水、天空、云朵都会变成一篇篇诗歌、散文、小说……席卷而来。
从小到大,我总以为书中的语文更高贵,特别是读了余秋雨老先生的《乡关何处》后。我便被他细腻抒情的文笔深深打动了,我想:这也许便是语文的最高境界了吧!对于这个从小到大一成不变的概念,我深信不疑,可事实证明,我错了。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在街上逛周围竟是一成不变的景物,若是平时,我是不愿看的。只因今天妈妈叫我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是否有语文,若有,她就服我。
我不服气的走马观花,嘴里嘟哝着:“哪有什么嘛!一个两个平庸得很,即使有一个也比不上《乡关何处》等好文章嘛!找什么嘛……”蓦然,我停住了,在一间旅馆之前停住了。旅馆很平常,不平常的是招牌:“归乡”。
再上前,才发现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日暮乡关何处是?归乡之人在此留。”我震惊了,震惊于这招牌中显示出来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先生的作文是高傲的,而这个小店的主人翻看某本有关语文的书有感而记而已。然而,正是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中透露出的温馨与亲切,使得众人前来观赏。
四方归客兴许便是看到这句话,就有了留宿的感觉。对,这就是语文,生活中的语文!它比粉墨登场的书中的语文更贴近生活。
它的魅力,是书中的语文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开始用心重新扫视这个世界。
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着语文的芳香,我仿佛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漫步,学到了从未学过的语文。 语文并不是文人墨客的玩物,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之中,在你的面前,在你的后面,在左边,在右边。
不要说书中的语文更高贵,生活中语文就是书中语文的升华。 就这些,其他的自己添加【转】。
4.谁有初中语文论文,3000字左右
营造情趣语文,促进有效学习
〖摘要〗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而言,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乃至为人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趣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和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 有效学习 理解 创新 探究 反思 审美
有效学习又称有成效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施教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生成、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包括道德的完美,甚至人格的建构等内容,也就是它不单指知识学习的有效性,而是指素质化教学后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更好的持续发展。
语文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必须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得到持续、延伸。如此,学生就会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这样“求知—满足”的平衡感使他们取得无穷的动力,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于是学习动机得到稳固、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为学业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从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来探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情景教学模式和具体可行的做法。
一、以变引趣,促进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锐志改革,勇于实验,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在教学时,我使用了“法庭审判”的教学形式,营造了课堂模拟法庭的教学氛围。法官、律师、证人、被告、原告、陪审员等均由学生担当。“法庭”就文本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等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一改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学生的兴趣极浓,有的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各种“证据”,强烈要求“法官”给他们定罪;有的同学也竭力收集“材料”为他们作无罪辩护。课堂上争辩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又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在研读过程中,我让学生当“小导游”,带着游客去游览故宫。为了当好“小导游”,每个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文本的研读中去,他们主动地在课文中找图片,找景点名称,找方位变化词……这种教学方式既具有形象感,又有无穷的乐趣。学生似乎也在游览故宫了。让学生设计导游解说词,不仅在导游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课堂上做了一回十足的“小导游”,很有实际意义。
语文教学还可以放在电脑房里进行,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网络有着极强的互动性,一些针对文本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均可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及时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能很快得到回应,形成讨论的氛围,并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交流、学习与补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极大提高上课效益,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以情养趣,促进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的体验,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兴趣,有热忱地进入文本中去,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
5.语文就是生活论文3000字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
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
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 ”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1] 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
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1] 统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1]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阅读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2]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养兴趣 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
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竟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 培养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
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1] 习惯”。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
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散文、名言之类,可以增。
6.一篇初一语文论文,一千字左右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数理化”思想的禁锢,使人们越发不重视语文了。甚至有中学生狂言:“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固体;音乐、美术和体育是液体;而语文是气体。”由此一语,就可以推想语文受重视的情况可见一斑。
语文,难道真的是整天的题海战术,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到生活中寻找。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饲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甚至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别忘了,这也是语文。既然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那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你不必再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不必再抱怨英雄日暮,而是在于你是否能毛遂自荐,孔雀开屏般自我展现一番。诚然,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一副铁齿铜牙一定会招来别人的明眸睐眼,相信任何人都乐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而广疏学浅的你,只能在灰暗角落垂头丧气,抱怨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
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相信你一定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吧,小说以沉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那是一个被侵略的小村庄,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被告知将来不能再上语文课了,还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他们的老师,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失落又不失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永远不会中断,犹如不落的太阳!”而在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着墨香的语文书,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它呢?我们的先人前辈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的瑰宝,如琅琅上口的唐诗,竟境深远的宋词,拨人心弦的元曲和包罗万象的小说,对于我们来讲,不正是一次次文化的洗礼吗?
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如此重要的生活宝藏,正在以一个巨人的形象从狼籍着败叶的林薮中屹立起来。让我们衷心祝福语文之路越走越好。
看看行不行?
7.求4000字的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也应得意忘象
摘要:“得意忘象”是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魏晋时的王弼在阐释《周易》的意象理论时提出来的。它强调在审美的至高境界中忘掉传达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忘掉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界限,完全陶醉于艺术形象所描绘的整体意境当中。
这一美学理论认为,“言——象——意”是一个系列,前者均是后者的工具,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目的是最重要的,工具为目的而存在。
就语文教学而言,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教”是工具、手段,“不教”才是目的。当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达到了“不教”之“意”时,“教”就成为可忘之“象”。笔者认为“忘”并不是彻底地丢弃,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把“象”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会“意”,自然也就无须再去强调“象”了。
具体到语文基础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思想教育中来看,“得意忘象”理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以往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字词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课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没能深入挖掘,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仅局限于读和写,忽视了听、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我们一谈到这类话题,学生就表现出什么都知道的神情,甚至觉得反感。我们的学生真的不需要进行思想教育了吗?还是我们教师的方法不对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得意忘象”理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贯彻语文教学原则,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言 象 意 得意忘象 语文教育 教学
导 言
当今社会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怎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另外,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课程标准》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互促进。面对种种改革创新,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怎样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思想,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出于对新时期、新问题的探讨,这些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们可谓“敢为天下先”,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构想,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怀着对这些前辈的创新精神的景仰,笔者对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
参考一下吧~~
8.高中毕业论文范文
本人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本人自入学以为,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9.初中语文论文怎么写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1、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
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2、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
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 如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举的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既具有典型性,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艺术,还以习作《坚持就是胜利》为例,这篇作文中就是运用了两种典型的事例: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故事,从正文两个方面证明了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一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论证过程。
(1)论点的含义: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时会是标题。
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比喻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