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生为什么会压力很大
研究生的压力很大,这应该是你自己的感受。
不过,和本科比起来研究生的压力确实很大,原因就很多方面了。
首先,考大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考,考上了会感觉是一件很值得自己和大家高兴的事情;但是,考研就不一样了,你要有自己的明确想法才行,否则的话考上研究生了也会觉得很突然,压力很大。
其次,大家到研究生的年龄按照大众的观点应该是结婚养孩子的时候,而你却上了大学读了研,和一般的大众脱离了,突然感觉压力很大。
还有嘛,有关怎么读大学的宣传很多很多,很多人在高中就读过很多很多,等到你读了大学完全按照自己在高中设想的那样做也许就行了,也就是说在社会舆论的作用下你对怎么读大学是有一个模糊的规划的;但是关于怎么读研究生,在我的印象中这种宣传好像很少很少啊。所以感觉读研压力很大。
2.研究生了,做了一个比较难得课题,导师给的压力比较大
你应该给自己一个放松的心情,你都已经做了研究生了,比世界上很多人都要学习,努力好,而你没有动力坚持下去了那就是你的生活中出现了灰暗,你要找到那个让你阳光的东西。
研究生压力有:
1.学业压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考试及格、修满学分似乎不难,但要公开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接受知识,虚心学习容易,而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又谈何容易?很多研究生都是经过一番苦读拼搏才考上的,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还没来得及缓口气,又要投入新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也会遭遇挑战,由"识记性和理解性" 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型,学习强度远远大于本科生,我读研的时候,经常就是昼夜颠倒,晚上安静,心思敏捷,往往攻读到后半夜,等第二天醒来就已到中午了。南师大的一位本科同窗,读硕三年,就有接近两年没有吃过早饭的历史。她的导师带的学生多,同时兼有行政职务,根本无暇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研究生基本上只能靠自己。另外,近几年很多高校对研究生实行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外语等硬性过关指标,有的学校甚至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有些学生因完不成论文发表数量而不能正常毕业,只好在学校" 漂"着。
2.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基本上是每一个待毕业的研究生都能体会的沉重的压力。扩招之后,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基数越来越大,而市场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跟不上扩招的速度。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逐步走向理性,不少企业表示,招聘人才更看中能力和经验,学历只作为一种参考,而高校对教学和科研人才的有限需要又大多要求"博士以上",从而使得广大硕士生遭遇就业尴尬,因竞争激烈、竞争力不强而屡遭求职失利的压力可想而知。当然,仍然有很多在这种就业形势下找到好工作的人,这不仅要有机遇,还要具备出色的才能。我的一位同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是英语专业跨考过来的,在校期间不但认真补修本科时的几门专业课,还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同时不忘他的老本行,利用课余时间给培训学校上英语课,减轻家庭的负担,三年下来,赚了一些钱不说,他发表的论文达十余篇,这在我们同学当中是最多的。更有意思的是,在找工作试讲的时候,主考要求用英文讲课,他流利的英文和深厚的专业积淀把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几个名校的竞争对手都比下去了,学校当即和他签约,这在我们学校一时传为美谈。都说现在工作难找,其实应该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是不会去创造机遇。机遇永远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3、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已经是当今研究生一种非常重要的压力。一是教育收费。公费名额稀少,大部分研究生属自费,一般的研究生三年下来学费3万左右,博士生4.5万,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家里经济状况不佳,无法为其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们的压力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的压力。二是补贴少,开销大。学校每月的补贴,硕士生300元左右,博士生500元左右,不够生活开销,又无法找到满意的兼职,即使有兼职,也因其耗时多报酬低,与学业相冲突,处理不好,就得不偿失。已婚研究生还有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正在恋爱中的学生,也急需经费,再加上论文版面费、毕业找工作等等,使得广大研究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3.毕业的博士们能谈谈自己的博士经历吗
博士后很累,每天早晨要去办公室工作。工作内容就是帮着老师做项目,帮着他赚钱。我们管导师叫老板,可见工作强度。早八点到晚5点,中间可以午休2小时。工作要是做不好,导师就不高兴,那你也不会好过。再一个,论文压力大,写不出论文你不可能毕业,论文不好写,那确实需要研究出新的东西,而且还要有科技含量,比如多点多模卫星定位等等,还要往文献检索上发表文章,争取发表。
博士一般都不能按时毕业,一般都是推迟一年(有的还推过三年),才拿到学位证。
别的专业不清楚,同济测绘博士生,没假期,国假什么的别想,周六周日也要来学校科研,要是还想着寒暑假那就是有幻觉(比如这个中秋节,就要一个人过),稳拿的假期就春节那几天,不然老板就会不高兴。你能不能毕业老板很有话语权的。
最后,博士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很多学哥姐都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自己创业的目前看也还行。
4.博士当大学老师的工作
博士一般进入大学是当专业课老师的,先从助教开始3年后提升为讲师在3年副教授咱三年教授如果非常顺利的话七八年就能成为教授,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非常难得,有的人十几年才成为副教授而有的人七八年就成为教授这都要看能力与人脉,导师当然会有论文的压力,如果不想升职称当然就不需要写,学校年中会对每位老师的贡献进行评价其中就会有论文或者出版书籍这一项,会根据分数发一些年中奖金或者评职称使用。
一般现在的大学都是博士可以当老师所以说博士学位在大学没有太大的优势,以前大部分老师也会把文章断章取义来用做自己的论文,但是现在知网cnki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mlc已经成熟,抄袭论文会像检测红细胞数量一样检测一共抄袭了多少。所以买论文就成了一种流行。
导师搞项目难道最好不还是要出论文让人知道你这个项目的么。不管怎么说当上导师还是难逃论文以及出版书籍这一道关的。
5.写完博士大论文要多久
今天下午终于写完了博士毕业论文,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明天去学校打印论文,后天交到院里。接下来就要准备迎接院里的预答辩了。一切都是这么紧凑,但也算是有条不紊吧!我算是一直写到了离预答辩只有几天了。但不管怎样,赶上了就好,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晚上为了犒劳自己,我又去打太极拳了。太极拳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运动,但是在论文写作的冲刺阶段,我实在是没办法去了,因为出去玩一玩、聊一聊,似乎思维不太集中。这种方式不适于某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做事情。为了防止自己分心,我只好狠狠心,停了太极拳运动。天天关在家里写论文,偶尔出去散散步,稍微走走就回来。我的想法是,尽量少见人,思路比较容易集中。实在写累了,就打电话给好友、同学、师弟师妹聊天,问问他们的情况,互相鼓励一下。这个办法还真比较见效,后面的写作会稍微快了一点。关键还是迫于时间的压力,呵呵。但是,写完了就好,赶得上各种活动就好。
太极拳师父不在,去香港比赛去了,本来还想给他一个惊喜的。我本来还算是他的一个比较勤奋的学生,结果居然“失踪”了,还失踪这么久,呵呵。不过好在还有其他拳友在,我们在一起聊天,聊中国传统文化,聊中国的教育改革,聊宗教信仰。我告诉他们我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我还谈了我对佛教中“执着”一词的看法。大家聊得很投机,真好。我打了两遍太极拳就回家了。
能够再次练习久违的太极拳,真高兴。我发现自己还好,除了个别动作有点忘记,大部分都还是比较熟练的,看来我的记忆力还没有坏到无可救药的程度。
6.博士的博士生现状
首先,博士生活状态的考察。
博士生,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小撮人,深受众人羡慕,他们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国家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后备军。近日,通过对大连市五所高校在读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在经济方面,由于博士生没有工资,仅靠微薄的津贴维持生活(本次调查显示,H大学的博士生人均月津贴不到300元,达不到全国中等城市的低保水平),致使其在经济上完全处于依附地位(要么依靠家庭,要么依靠导师或他人)。
一小部分人为了相对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干脆就是一边读博士,一边给自考学院或者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讲课来赚取课时费,以供养自己,减少家庭的负担。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在资料收集与书籍购买、研究设备购置等方面,经济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博士生的选择(本次调查显示,博士生购买书籍等发展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到20%)。
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导致博士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谋求生存上,从而影响其个人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学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的时候,心里的不平衡感更甚,尤其是全脱产女博士更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也非常的努力,甚至比社会上做实际业务工作的拿高工资的人都还要努力几倍,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辛苦而得不到回报呢?有一小部分博士生,每天都在电脑旁做所谓的学术研究,据他们讲,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很累,致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既担心生活问题,又要考虑论文科研,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南都周刊》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引起了大家对博士生生活的关心。
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经济压力、就业问题,是压在李开学也是所有在读博士生身上的三座大山。李开学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读博士期间的补助比上海的低保水平还要低一半。
这不禁令我们深思: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博士生,何以进行科研创新和完成具有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巨大的各方面压力使他们大部分人目前的生活单调乏味,茫然且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在将来有用武之地。缺乏方向感,感觉比较迷茫,在整个商品经济的社会现实面前,为了生活,总是想方设法去考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互不相关的证,甚至有很多理工科的博士生去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博士生发表文章很困难,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文章,实在难以发表。大家普遍认为,做学问搞学术就是做苦行僧,一提到论文和科研就愁眉苦脸。
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整天捧着厚厚的书本,埋头于虚幻的阁楼里,建造更加虚幻的“空中楼阁”,可是现实的论文科研压力又逼着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基本上各行各业也都是按照市场规律在运转。
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任何一个产品的价格都集中体现了它的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则价值也就越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价格也就会越高。如果将博士毕业生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博士生应该获得的价格也相应的会更高。
其次,关于博士生的供求状况。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
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指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2008年培养博士人数将继续上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
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尖锐,博士生更是降价销售,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