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地面沉降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1概述 根据对现行岩土工程勘查规范的理解,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所有与岩体和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都属于岩土工程问题范畴。
如果说修建于岩土体之内或之上的工程都属于土木工程,则岩土工程可以说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基础工程,涉及到土木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各建设工程建设领域除自身特性外还存在着共同的岩土工程问题。
其中普遍的和主要的有地基稳定性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围岩稳定性问题和渗透稳定性问题。 岩土工程工作者首先应了解这些问题的特点,掌握解决它们的一般方法,再结合各类工程的实际,从事相应的设计和治理工作。
2岩土工程问题探讨2.1地基稳定性 各类土木工程都存在地基稳定性问题。诸如建筑地基、道路地基、大坝地基、桥梁墩台地基等,此类问题均属于下部岩土体承受来自上部结构荷载而产生的地基稳定性问题。
地基稳定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地基岩土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是否发生破坏,即强度是否满足要求;二是地基岩土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是否发生过量沉降,即变形是否满足要求。因此,建筑地基必须同时满足承载力要求和小于某一沉降量(包括沉降差)的变形要求。
对于岩质地基,岩体强度,是地基稳定性的关键;而对于细粒土和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控制是问题的关键。软土地区建筑地基工程事故大部分是由沉降量或沉降差过大造成的,合理控制沉降量是非常重要的。
对该类地基应该按沉降变形来控制设计标准,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物安全又可节省工程投资。 我们还应该看到地基稳定性问题不仅取决于地基土的特性,还取决于基础形式和上部结构。
应考虑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例如调整基础宽度,加强基础整体刚度,以减少基地压力和不均匀沉降(如箱基、筏基等);或调整基础埋置深度,使基础与周围土体协同作用来承载上部结构荷载(如摩擦桩等);或采取地基处理,增强地基土的承载力(如机械压(夯)实、堆载预压、换填垫层、复合地基等)。
因此,解决地基稳定性问题,不仅要研究地基土的特性和建筑结构、基础的特点,还要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才能作出安全经济的设计方案。2.2边坡稳定性 山区工程建设、堆载、基坑等工程都存在着天然边坡和人工边坡稳定性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动力或工程建设改变了自然边坡状态,如坡角侵蚀、开挖、坡体堆载或修建工程等,破坏了边坡原有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或经济技术等原因,人工边坡的坡形不能根据其稳定性而设计。如城市深基坑边坡,受基坑外围建筑物的限制,不能按稳定坡角放坡。
这些都产生了边坡稳定性问题。 与地基稳定性问题一样,边坡稳定性也要从岩土体强度与变形两方面来评价,具体应结合工程特点与建筑环境来确定以哪方面为主。
如深基坑边坡稳定性,若邻近有建筑物,不仅要评价基坑壁的整体稳定性,还必须预测基坑外围土体变形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若临近没有建筑物,则只考虑施工期坑壁的稳定性即可。而对山区工程建筑边坡的稳定性,则应全面考虑斜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斜坡变形是否超过了建筑物对变形要求的最大限制。
边坡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滑坡和崩塌两种。崩塌一般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
而滑坡是最普遍的边坡破坏形式,无论是自然营力作用下产生的,还是人类工程活动下引发的,其广泛性和工程危害性都是很大的。实际上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同等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比边坡的稳定性要低得多,因此由工程诱发的老滑坡的复活要远远多于新滑坡的发生。
边坡的稳定性与边坡的坡形、坡角、坡高和边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密切相关,对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和对潜在崩滑面形状的假定及位置的确定,通过模拟计算,预测其潜在崩塌的可能性。 边坡稳定性评价是进行边坡治理设计的依据。
边坡治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坡形或改良土质及水体状态,对岩土体自身应力、应变状态进行调整,使之恢复到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结构措施,通过支档或锚拉等方法增强其稳定性。2.3围岩稳定性 由于矿山巷道、公路和铁路隧道、水电工程的大型地下厂房、导流洞、核电工程中的引水洞等地下工程的开挖,改变了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重新分布的应力若超过了岩体的抗压、抗拉或抗剪强度,便产生了围岩的变形和破坏。
围岩稳定性问题与地基、边坡稳定性问题相似,也是由围岩体强度和变形两方面来控制的。地下空间在开挖后,围岩中的应力会重新分布,硐壁上的径向应力为零,切向应力会发生集中,造成硐壁岩体径向位移,随着硐壁径向位移量增大会使集中的应力不断释放。
如果岩体结构松散或岩石软弱,径向会快速位移,应力来不及集中就会释放,围岩松动形成松动圈,松动圈内的岩石裂隙张开,岩体强度也迅速降低,由此会导致岩石大范围塌落;如果岩体完整,岩石较坚硬,径向位移则会相对缓慢,硐壁岩体集中的应力会逐步释放,因而在围岩中自硐壁向外会依次形成松动区、应力集中区和天然应力区,松动区范围随着岩体径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扩大,导致岩体中的裂隙张开,岩体强度降低。 一般来说地下空间。
2.跪求关于“岩土工程”的毕业论文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8
第一章 绪论 8-15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8-10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14
1.2.1 安全监测的研究现状 10-11
1.2.2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发展趋势 11-14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5
第二章 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 15-26
2.1 传统安全监测系统的局限性 15-16
2.2 远程实时系统的技术要求 16-17
2.3 系统总体结构 17-20
2.3.1 安全监测系统的二级三层结构 17-18
2.3.2 层内模块及功能描述 18-20
2.4 系统硬件结构与软件组成 20-25
2.4.1 系统硬件结构 20-24
2.4.2 系统软件组成 24-25
2.5 本章小结 25-26
第三章 安全监测系统中实时传输技术的实现 26-42
3.1 网络通信技术 26-31
3.1.1 TCP/IP数据通信协议 26-28
3.1.2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28-31
3.2 安全监测的实时性 31-32
3.3 从C/S模式到B/S模式的发展 32-38
3.3.1 传统的C/S模式体系结构 33-34
3.3.2 B/S模式体系结构 34-38
3.4 实时数据采集 38-41
3.4.1 数据采集与数据采集系统 38
3.4.2 数据采集的任务 38-39
3.4.3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39
3.4.4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 39-41
3.4.5 数据采集的应用 41
3.5 本章小结 41-42
第四章 多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处理 42-65
4.1 数据的曲线拟合 42-43
4.2 趋势叠加 43-44
4.3 卡尔曼滤波 44-45
4.4 数据融合 45-52
4.4.1 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 46-47
4.4.2 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 47-48
4.4.3 数据融合的分类 48-50
4.4.4 数据融合算法 50-52
4.5 岩土工程监测数据融合 52-57
4.5.1 监测数据度量函数 52-53
4.5.2 监测数据有效数据提取准则 53-54
4.5.3 监测数据优化融合算法 54-56
4.5.4 监测数据优化融合流程 56-57
4.6 数值分析 57-63
4.7 本章小结 63-65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岩土工程预测 65-81
5.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5-66
5.2 神经元模型 66-67
5.3 BP神经网络 67-69
5.3.1 BP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67
5.3.2 BP神经网络的建模步骤 67-69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安全监测数据预测 69-80
5.4.1 构造网络拓扑结构 69-70
5.4.2 输入输出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70-71
5.4.3 隐含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71-72
5.4.4 网络学习参数的选取 72
5.4.5 数据预处理 72-76
5.4.6 运行结果与分析 76-80
5.5 小结 80-81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81-83
6.1 全文结论 81
6.2 建议 81-83
参考文献
这个是大纲,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免费全文
加好友吧,二二七零七四五,在线传递
3.有关掘进机的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上海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所对城市交通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机及矩形隧道的研究与用。
以供异型断面隧道研究、设计、施工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交通矩形隧道顶管机设计中间试验工程应用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越来越陕,交通运输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更加凸现。
发展与建设的推进求城市解决更多的地下人行通道,如地铁车站的进出口的过街人行隧道、城市地下管线共同沟等类地下隧道工程以矩形最为经济。因此城市交通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机的研究与应用十分必要。
1、矩形隧道的发展与应用世界最早的盾构法隧道是1826年开始建造的英国伦敦穿越泰晤士问底的公俏隧道,其隧道断面为11.4mx6.8m的矩形,由于采用人工开挖和施工中涌水淹没事故,长458m的矩形隧道掘进了18年才完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盾构掘进机施工技术有了新的飞跃。
尤其是日本,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的需求,促进了盾构隧道技术的进—步发展。20世纪80钢代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开发异形断面盾构掘进机的高潮,先后进行了矩形隧道、椭圆形隧道、双圆形隧道、多圆形隧道盾构掘进机及施工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
从隧道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城市交通人行地道、地下共同沟、地铁隧道的断面形式以矩形最为合适,最为经济,因而矩形盾构掘进机的重新研究开发和应用意义十分分重大。 日本对大断面矩形盾构工法开展了研究,主要解决穿越铁路的车行下立交工程施工,用钢管片拼装后再浇筑混凝土内衬,盾构施工最浅覆土仅3m.1981年,名古屋和东京都采用4.29mx 3.09m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2条长534m和298m的共同沟。
名古屋还采用5.23mx4.38m的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1条长374m矩形隧道。总之,矩形隧道和矩形盾构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其优点日益体现,其技术也日趋成熟。
上海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所于1995年起,开始启动矩形隧道研究并通过立题论迅1995年完成2.5mx2.5m可变网格矩形顶管机设计、矩形隧道试验工程方案和工程设计。1999年4月,上海地铁三号线五号出入口矩形通道施工采用上海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3.8mx 3.8m矩形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
矩形隧道于4月中旬始发推进,6月初完成第2条矩形隧道工程,工程质量优良,施工中确保了上海延安东路隧道的正常运营和陆家嘴路地下管线的安全。国内首次施工矩形盾构隧道仅花了40天完成了两条隧道的推进,矩形隧道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成功。
2、城市交通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机的研究2.1矩形隧道应用的经济跬矩形断面与圆形断面相比,其有效使用面积比圆形增大20%以上。城市交通过街人行通道要求埋深浅,因此矩形隧道更能满足人行通道的施工要求。
城市交通过街人行通道作为地铁车站的进出口日益增多,城市地下管线共同沟也将在我国得到发展,而这类地下隧道工程以矩形最为经济,因此矩形隧道的研究和应用可直接为工程建设的需求服务,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矩形隧道的研究方法矩形隧道的可行性研究力祛和技术路线如下: (1)对国外有关矩形盾构和矩形隧道工程的消化吸收; (2)矩形顶管试验工程的设想和设计; (3)矩形顶管机机型的技术经济比较,机型方案设计和选择; (4)试验用矩形顶管机的研制,在试验机的基础研制工程用矩形顶管机; (5)矩形钢筋混凝土管节通过结构试验了解结构受力分布,改进管节设计节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6)通过2.5mx2.5m矩形隧道试验工程,了解矩形隧道顶进的施工参数和掌握规律,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7)进行工程应用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完成工程应用,进行施工工法研究。
2.3矩形顶管机的研制由于可变网格式矩形顶管机具有加工相对简单、造价低、上马快的优点,在试验中同样可以获取有价值的各类数据,所以选择了这一方案。 2.3.1研发设计原则矩形网格式顶管机采用网格切割土体,并挡住开挖面土体有效防止正面土体坍塌,以人工出土方法进行开挖。
它由主顶进推动机头向前运动,机头分成前后两段,中间由纠偏油缸连接,在壳体二侧装有纠转装置,切口环处安装变角切口,可进行一定量的超挖,有利于机头的姿态控制,保证隧道轴线的偏差在设计范围内。网格中包含四个可变网格,可以调整机头正面的进土量,有利于控制正面土体的稳定性。
2.3.2设计基本情况为了保证管节和土体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泥浆套成环,设计中将机头的截面尺寸设计得大于管节的截面尺寸。顶管机主机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由纠偏油缸连接。
前后段之间的密封采用一道唇形密封和一道支承橡胶圈,切口环处装有变角切口。网格中装有可调节开口率的可变网格,在壳体两侧装有纠转装置。
上述装置可对机头姿态进行控制。 主顶进装置由8台油缸及u形顶铁、顶环、垫铁、底架、钢后靠等组成,8台油缸分成二组,各4台叠加呈对称分布,并用分体式结构的支座固定,工作行程为1450mm.每台油缸可单独控制。
纠偏装置主要用于机头左右、上下轴线偏差的控制,总纠偏力为752t,纠偏角度为±2度。注浆纠转系统(翅板+压浆)主要用于机头旋转后的纠正,纠转力矩可达210x2——420kN 2.4。
4.急
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
正 已见的中国文化史、建筑史乃至岭南文化史、建筑史方面的论著,对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极少述及,更说不上较为系统的专论,未能给予应有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史籍对于刚刚步入文明社会开发阶段的岭南,记述极为简略,尤其是这一时期岭南的建筑状况、建筑技术资料更为匮缺。近几十年来.大量的考古新发现,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极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使语焉不详的古文献记载得到了印证,撩开了极少见之于文字的秦汉岭南建筑史面纱的一角,从而使我们对这一课题有可能开展初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汉时期岭南建筑的有关史籍文献记载、文物考古发现以及地面遗存的综述,进而对这一时期岭南建筑的特点、发展原因以及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
岭南古建筑脊饰探源
在地理上,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两广南部。广义的岭南,还应包括闽南及台湾岛,大致与华南地区相同。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即广义的岭南。从古建筑的角度分析,岭南古建筑有两大体系,即粤江流域系和闽南系,其中粤东潮汕地区及台湾受闽南影响较大,均属闽南系。两系虽有其差异,但在古代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同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又具有其共性。
如何保护岭南特色古建筑-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建筑,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从地质角度出发,分析了陈家祠墙体开裂、地面沉降等病害的成因;提出了文物保护的措施,即采用树根桩法与灌浆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做到"固本强基",增强古建筑抗击地质灾害的能力。
5.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急用,谢谢
[摘 要]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在对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4.地面沉降。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程度越大,其沉降区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地面沉降不但可造成地面标高的损失,以及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可造成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断破裂,进而对当地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5.土壤污染。由于城镇土壤分布多呈现零星分布状态,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的生态系统较为封闭,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较为单调和缓慢,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降解功效,以及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
当城镇频繁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废物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废物如不加以处理就会永远侵占我们的土地资源。
6.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
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
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
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 1.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
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
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2.缺乏环保意识。
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
6.关于水污染的论文怎么写
水是人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然而大量的开采和随手乱扔的垃圾以及排出的废水使我国的河流严重污染。
近年来不少人们认为虽然有些地区受到了水污染的影响,但是南京的水源还是不错的,因此而放松了自己对环保的意识。 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那南京总有一天也会成为一个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但是光凭着我说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我来到了长江大桥下对长江水进行了调查,发现长江水的表面上有许多漂浮物;在大桥底下还有许多是人们随手扔下的垃圾;水也十分的浑浊,大量的泥沙被卷入到江水中。可见长江已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已经有这么一条河流受到污染了,那一定还有更多的河流受到了污染。 如果人们继续去破坏河流那将会危机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们要是喝下了这些被污染的水就会导致生病,使大量的水生物和农作物得到危机。所以人们必须从自我做起去保护好水源: 1、不向河里乱扔垃圾。
2、节约用水。 3、不要滥捕水生物。
4、工厂、医院等不要将污水排入水中。 5、不要在河边洗污物。
6、去提醒别人保护好水源。 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保护每一处水源共同来建造美好家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