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关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评论性文章,中文或英文都可以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中国文学出版社,潘岳、雷格译 前言 雷格 1989年春天,出于对虚掷光阴的恐惧,而且为作品中叙述文字的敷张扬厉和对话描写的简约生动所吸引,潘岳和我开始尝试合作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刚刚获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宠儿》。
起初对出版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凭着青春的热情一次次地进行修改、斟酌、打磨;而这种不期然的相遇竟导致我们沉迷于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数载之久,甚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深受影响,却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宠儿》正式由中国文一学出版社出版后,某电视台曾为此书做专题节目,请我们介绍故事的梗概;谈着谈着,我们也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话题的一侧偏出,纠缠于某个细节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们曾经身临其境,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作见证。
1989年秋《宠儿》初稿译毕后,我们曾在讨论中认定,这是一部在艺术质量上堪与古今任何伟大小说相媲美的杰作,它的作者应当能够在十年之内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1993年10月托妮・莫里森获奖消息传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马上打来电话与我分享喜悦;当然,举世称誉和惊叹的众声喧哗中,不可能有人知晓和在意两个中国年轻人的莫名激动。 我国读者对托妮・莫里森应当不陌生。
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已出版了中译本,《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还有不止一个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访问过我国。
在1999年9月揭晓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由外研社与《中华读书报》合办的《国际文化》专刊主办)中,《宠儿》名列第30位。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
父母皆自信而富艺术细胞,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儿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949年,莫里森以优等生从洛雷恩高中毕业,1953年,从华盛顿市的霍华德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中的自杀主题》。
莫里森一生从事的职业无非两种,不是教师就是编辑。她先是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英语,然后在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书编辑,1967年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
1971年起,她相继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授课;到1984年,她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戈辛教席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育有二子。
但这桩婚姻仅维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后她一直独身。
1993年,托妮・莫里森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
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写就的短篇小说得到大家的称许,该小说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写的是她相识的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给自己一双蓝眼睛的故事。
离婚以后,莫里森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安顿他们睡着后开始写作,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她翻检出那个短篇,借助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把它敷演扩充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名为《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
在小说中,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佩可拉对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可到头来这奢望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得以实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一个名叫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钟爱的仅仅是她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这部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于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日后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种族代言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尽管美国黑人文学随着黑奴们被迫来到“新大陆”便已肇始,但它真正获得自己的声音还是在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在四五十年代进入成熟期的黑人文学以三部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里程碑: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1940),拉尔夫・埃里森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看不见的人》(1952),以及詹姆斯・鲍德温探讨黑白关系的《向苍天呼吁》(1953)。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这些前辈作家的写作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她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
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们只是把我们黑人的事讲给你们听,讲给大家,讲给白人,讲给男人听。”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
她坚持。
2.急求《beloved》 宠儿的中文版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中国文学出版社,潘岳、雷格译 前言 雷格 1989年春天,出于对虚掷光阴的恐惧,而且为作品中叙述文字的敷张扬厉和对话描写的简约生动所吸引,潘岳和我开始尝试合作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刚刚获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宠儿》。
起初对出版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凭着青春的热情一次次地进行修改、斟酌、打磨;而这种不期然的相遇竟导致我们沉迷于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数载之久,甚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深受影响,却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宠儿》正式由中国文一学出版社出版后,某电视台曾为此书做专题节目,请我们介绍故事的梗概;谈着谈着,我们也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话题的一侧偏出,纠缠于某个细节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们曾经身临其境,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作见证。
1989年秋《宠儿》初稿译毕后,我们曾在讨论中认定,这是一部在艺术质量上堪与古今任何伟大小说相媲美的杰作,它的作者应当能够在十年之内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1993年10月托妮・莫里森获奖消息传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马上打来电话与我分享喜悦;当然,举世称誉和惊叹的众声喧哗中,不可能有人知晓和在意两个中国年轻人的莫名激动。 我国读者对托妮・莫里森应当不陌生。
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已出版了中译本,《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还有不止一个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访问过我国。
在1999年9月揭晓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由外研社与《中华读书报》合办的《国际文化》专刊主办)中,《宠儿》名列第30位。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
父母皆自信而富艺术细胞,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儿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949年,莫里森以优等生从洛雷恩高中毕业,1953年,从华盛顿市的霍华德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中的自杀主题》。
莫里森一生从事的职业无非两种,不是教师就是编辑。她先是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英语,然后在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书编辑,1967年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
1971年起,她相继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授课;到1984年,她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戈辛教席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育有二子。
但这桩婚姻仅维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后她一直独身。
1993年,托妮・莫里森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
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写就的短篇小说得到大家的称许,该小说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写的是她相识的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给自己一双蓝眼睛的故事。
离婚以后,莫里森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安顿他们睡着后开始写作,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她翻检出那个短篇,借助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把它敷演扩充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名为《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
在小说中,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佩可拉对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可到头来这奢望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得以实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一个名叫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钟爱的仅仅是她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这部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于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日后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种族代言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尽管美国黑人文学随着黑奴们被迫来到“新大陆”便已肇始,但它真正获得自己的声音还是在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在四五十年代进入成熟期的黑人文学以三部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里程碑: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1940),拉尔夫・埃里森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看不见的人》(1952),以及詹姆斯・鲍德温探讨黑白关系的《向苍天呼吁》(1953)。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这些前辈作家的写作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她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
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们只是把我们黑人的事讲给你们听,讲给大家,讲给白人,讲给男人听。”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
她坚持自称“黑。
3.跪求胡坚的<宠儿>
书的名字叫《愤青时代》,不叫《宠儿》 下面给出开头部分和网 《愤青时代》 宠儿 ——胡坚 吕小林年表: 1976年出生 1981年被猴子扎伤屁股 1982年上小学,从此经常考试作弊 1988年小学毕业,升初中。
见流氓殴打愤青而麻木不仁 1989年出借存在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间接导致初恋女友死于反革命动乱 1991年初中毕业,进入技校学习机械专业,在厨师班偷师二月有余 1995年技校毕业,进入日资企业打工,不久被炒 1996年看坏电影《北京杂种》,从此开始当流氓 1997年因殴打大学生和猴子一同入狱 1998年出狱。不久猴子病逝 1999年参加成人自修,写出改变后半生命运的论文 2000年重新上岗,饱暖思淫欲,闹出拉链门事件 2001年中国没法混了,到埃塞俄比亚援建 (一) 吕小林出生在承上启下的七十年代末,他的童年是在一所军区大院里渡过的。
我就是吕小林。 我小时候虽说已经过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月了,但由于惯性,领导们作起报告来还是喜欢声明一下:“俺是个大老粗。”
有鉴于此,大院里大部分家长都任由自家的小子甩着书包在外边野,只是有时自家的小崽头上给人揍出了几个包才会一边上药一边数落两句。
4.我想找一些其他人的毕业论文参考一下,去什么网站比较好
题目:电子杂志企业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选择 下面是参考文献 [1] 潘燕辉. 品牌广告:电子杂志的新出路[j]. 市场观察, 2007, (10) . [2] 郭心蕊. 电子杂志与传统杂志的广告传播形式比较[j]. 出版广角, 2007, (10) . [3] 吴涛,张兴军. 电子杂志的生存现状及盈利模式浅析[j]. 现代商业, 2007, (21) . [4] 汤菲. 论电子杂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新闻爱好者, 2007, (06) . [5] 方真. 网络电子杂志广告的优势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7, (31) . [6] 彭虹. 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的内在动力[j]. 新闻界, 2007, (02) . [7] 付松聚. 新时代媒体的宠儿——电子杂志[j]. 新闻与写作, 2007, (07) . [8] 雍璐萍. 从媒介竞合看电子杂志发展新态势[j]. 青年记者, 2007, (06) . [9] 吴玉萍,周小勇. 网络电子杂志的盈利模式初探[j]. 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 (05) . 全文也可以与我索取。
5.求Tony Morrison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中国文学出版社,潘岳、雷格译 前言 雷格 1989年春天,出于对虚掷光阴的恐惧,而且为作品中叙述文字的敷张扬厉和对话描写的简约生动所吸引,潘岳和我开始尝试合作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刚刚获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宠儿》。
起初对出版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凭着青春的热情一次次地进行修改、斟酌、打磨;而这种不期然的相遇竟导致我们沉迷于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数载之久,甚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深受影响,却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宠儿》正式由中国文一学出版社出版后,某电视台曾为此书做专题节目,请我们介绍故事的梗概;谈着谈着,我们也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话题的一侧偏出,纠缠于某个细节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们曾经身临其境,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作见证。
1989年秋《宠儿》初稿译毕后,我们曾在讨论中认定,这是一部在艺术质量上堪与古今任何伟大小说相媲美的杰作,它的作者应当能够在十年之内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1993年10月托妮・莫里森获奖消息传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马上打来电话与我分享喜悦;当然,举世称誉和惊叹的众声喧哗中,不可能有人知晓和在意两个中国年轻人的莫名激动。 我国读者对托妮・莫里森应当不陌生。
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已出版了中译本,《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还有不止一个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访问过我国。
在1999年9月揭晓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由外研社与《中华读书报》合办的《国际文化》专刊主办)中,《宠儿》名列第30位。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
父母皆自信而富艺术细胞,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儿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949年,莫里森以优等生从洛雷恩高中毕业,1953年,从华盛顿市的霍华德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中的自杀主题》。
莫里森一生从事的职业无非两种,不是教师就是编辑。她先是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英语,然后在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书编辑,1967年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
1971年起,她相继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授课;到1984年,她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戈辛教席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育有二子。
但这桩婚姻仅维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后她一直独身。
1993年,托妮・莫里森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
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写就的短篇小说得到大家的称许,该小说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写的是她相识的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给自己一双蓝眼睛的故事。
离婚以后,莫里森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安顿他们睡着后开始写作,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她翻检出那个短篇,借助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把它敷演扩充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名为《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
在小说中,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佩可拉对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可到头来这奢望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得以实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一个名叫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钟爱的仅仅是她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这部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于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日后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种族代言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尽管美国黑人文学随着黑奴们被迫来到“新大陆”便已肇始,但它真正获得自己的声音还是在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在四五十年代进入成熟期的黑人文学以三部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里程碑: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1940),拉尔夫・埃里森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看不见的人》(1952),以及詹姆斯・鲍德温探讨黑白关系的《向苍天呼吁》(1953)。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这些前辈作家的写作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她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
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们只是把我们黑人的事讲给你们听,讲给大家,讲给白人,讲给男人听。”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
她坚持。
6.有什么英文原版中长篇小说适合写毕业论文的
/yingyuwenxuelunwen/list_156_1.html有好多哦
□ 《大地》中阿兰是个沉默的女性吗?6000200
□ 浅析《一九八四》中的男性主导地位6000200
□ 《还乡》女主角游苔莎.斐伊的悲剧命运的分析6400200
□ 试析《名利场》中潜在的男性中心思想4500200
□ 从查尔斯.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分析其人道主义思想5500200
□ 亨利.詹姆斯游记及国际题材小说之关联性与区别性的分析5100200
□ 海明威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战争观5800200
□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6600200
□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红字》和《傲慢与偏见》6300200
□ 论《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6900200
□ 《啊,拓荒者!》中女性与自然的关系5200200
□ 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麦田守望者》6520200
□ 海明威三部小说中战争观的发展变化6700200
□ 从后殖民主义看《喜福会》里文化的传承与融合7700200
□ 简爱的性格分析:自卑-自信5300200
□ 解析《别名格雷斯》中的疯癫4000200
□ 用爱情三元论分析《荆棘鸟》中不同种类的爱情6600200
□ 西方人眼中之东方缩影—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4800200
□ 赛珍珠与跨文化传播--以《大地》三部曲为例分析7300200
□ 论《紫色》中索非亚的抗争6200200
□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存在主义研究7700200
□ 东方主义的颠覆 —《蝴蝶君》的解析5000200
□ 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解析二代华裔女性文化身份5200200
□ 爱伦坡对哥特式小说的继承和创新4600200
□ 辛西娅.奥兹克小说的犹太主题研究4800200
□ 狂欢视角中的《了不起的盖茨比》7100200
□ 对《荆棘鸟》主题思想的结构主义阐释9900200
□ 从历史反书写和自我与他者角度分析《宠儿》5100200
□ 论吕贝卡女性主义的胜利的一生4600200
□ 《水孩子》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4900200
7.有谁能给我一份自己以前用过的计算机毕业设计啊
有谁能给我一份自己以前用过的计算机毕业设计的建议:
I.最好还是自己动动脑筋,好好的写一写,计算机毕业设计可不能马虎。
II.网上那种免费的毕业设计千万不能采用,要么是程序运行不了,要么是论文不完整,最重要的是到处都是,老师随时都可以知道你是在网上随便下载的一套
III.如果没有时间写,可以在网上找找付费的,我们毕业的时候也是为这个头疼了很长时间,最后在网上找了很久,终于购买了一套毕业设计,还算不错,开题报告+论文+程序+答辩演示都有,主要的都是他们技术做好的成品,保证论文的完整和程序的独立运行,可以先看了作品满意以后再付款,而且同一学校不重复,不存在欺骗的性质,那个网站的名字我记的不是太清楚了,你可以在百度或者GOOGLE上搜索------七七计算机毕业论文,希望您好运
8.关于大学生《适应力》的论文
大学生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个案研究 摘 要: 如何做好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心理适应期并实现个人角色的转换,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某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的典型个案研究,分析了导致个案适应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挫折教育、养成教育这两大辅导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角色转换 适应障碍 一、个案基本情况 周某,男,1987年生,江苏盐城人,南通某高校本三学生。
周某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亲经营小本生意,母亲为传统的农村妇女。周某是家中的独生子,全家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父亲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才是这辈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从小到大父亲管教严格。
周某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较为优秀。但父亲望子成龙,对他的要求极高。
取得好成绩时父亲从不给予表扬,总是严厉地指出他的不足。当成绩稍有下滑,父亲就会对他拳脚相加。
父母几乎从来不和他进行沟通、交流。母亲在家全面负责周某的饮食起居,为他考重点大学做好后勤保障,家务活从不让他沾手。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周某高考发挥失常,最终只考入了一所本三院校。入校后厌学,孤僻,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呈现明显的适应不良状态。
二、个案问题的成因剖析 1.理想和现实的适应障碍 从心理学上讲,人有两个“自我”,即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对于将来的“我”的认识。
“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周某作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在步入大学殿堂前一直是校园里的宠儿、学生中的尖子,因此脑海中设计的“理想自我”是完美的。
对于他来说考入重点大学,再次成为宠儿就是他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导致他滋生了强烈的失落、沮丧、消沉等情绪,从而一蹶不振。
2.生活环境的适应障碍 周某从小家庭教养的方式为“专制型”。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
在家里家长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允许孩子有不同见解。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间父母和他之间除了谈论学习外没有其他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给周某规划好理想甚至选好了大学的专业,在孩子的生活方面可谓细致入微、事事包办,造成了他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身处全新的环境,他顿时感到无所适从,人渐渐消沉,靠沉迷于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
3.人际关系的适应障碍 周某进入大学,离开了高中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离开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置身于新的人际环境,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由于中学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交往面比较狭窄,几乎与社会没有接触。
周某进入大学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且性格各异的同学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和别人相处,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也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更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和智慧,导致大一时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僵硬。 4.学习环境的适应障碍 (1)学习目标的迷失。
由于教学目标的差异,大学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课程安排、教学要求及教学方式上均不同于周某已熟悉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学,他的目标很明确——学好老师教的知识,按部就班,考上父母期望中的重点大学,并且过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为高考的相对单一的生活。
而到了大学后,学习的目标就不明确了,毕竟大学没有了往日如同高考这样的里程碑,同学们也没有了“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这样所谓的人生目标。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感到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因此迷失了自我本应有的目标。
(2)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缺乏。在高中,学校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安排,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模式——“教主宰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了比较封闭的思维习惯。
同时,家长盼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将目标锁定在“考入重点大学”,他们的思维是完全定势的。这就形成了从形式到内容、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家长、从观念到行为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封闭性管理模式。
然而,大学比较强调的是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且老师授课进程较快,不像中学时那样反复讲解。所以学生要学好大学的课程,就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周某正是由于缺乏这些能力,导致了他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三、个案干预的辅导策略 1.挫折教育 (1)积极和家长沟通。
针对周某的情况,我们积极地和他家长进行沟通,首先,希望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相处的内在质量,建立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这样才能增强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其次,启发家长学会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心里话,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平时多注意与孩子交流感情、交流思想、交流观点和看法,塑造孩子比较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个性。
最后,恳请家长保持和孩子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对他的教育和引导。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自我抱负水平。
首先,我们帮他分析高考失利原因和他交流谈心,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