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李煜的毕业论文如果也李煜由国君变成阶下囚造成他词风的改变,
我是李煜的崇拜者,自己也很喜欢读他的诗词 我没有什么写作大纲,但是,说一点点我自己对李煜的看法吧! 李煜的南唐,如果没有李煜,也许会变得更加默默无名。
李煜,他的本身的性格是多愁善感的,有小女子一样的细腻,却缺少男人的决断。正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做帝王的材料,可是,老天偏偏跟他开了这样一个玩笑,让他做了南唐后主。
李煜开始的宫廷生活也和其他的很多帝王一样,是纸迷金醉的,这时,他的词风也是如此,如: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样的词完全体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奢侈和虚度光阴。 此后,政局动荡,李煜作为一国之君,在他心里肯定是难辞其咎,因此,词风转为忧郁,当宋朝大军兵临城下,李煜知道南唐并不是大宋的对手,所以,连姿态都没有摆一摆就投降了,这也是符合李煜性格的。
这样,至少让百姓们少受了些战争之苦。从此,他过上了阶下囚的生活,尽管,大宋还是给了他一官半职,可是,作为一个往昔的君主,他的心理到底是有尊严的,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是耻辱,于是,开始写此追忆,咏物抒情。
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破阵子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还有著名的浪淘沙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更多的也不必多讲了,直至最后那脍炙人口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一生是生活在矛盾中的,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他的性格中的优柔寡断注定他不适合做一国之君,可是,老天偏偏让他做了一国之主,在做国君之时,他的才华并没有发挥到极致,尽管他的词也是很美,但却是极尽绮丽柔靡,脱不了“花间”的习气。 后期,动荡的政局却恰恰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和背景,亡国的苦痛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让他心中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
或许,我们有些残酷,在读着那些字字血泪的篇章时,不知是不是能真正感受到李后主心中苦痛。 不知这些说没说清楚李煜性格和命运的矛盾,最后,送给你一点我写的关于李煜的东西: 误为人主前世定,词中之帝今生缘。
一曲秋词注定不幸,满纸凄凉千古叹! 诉不清心中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望不穿层层山峦,塞雀飞,人未还。
菊花开,菊花残,如此孤苦几多年。饱经沧桑的眼角旧日泪痕未干, 爬满银霜的两鬓今日忧愁新添, 紧锁的双眉关不住昔日的美好,颤抖的枯手写不完今朝的苦难。
李煜一生是不幸的,他作为一个亡国的君主,无言面对列祖列宗;李煜一生又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亡国,那么便不会创作出那些流传至今的字字珠玑的篇章。 如果要更多,可以去看看《人间词话》 另外,我是一个搞外语的,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还请见谅! 。
2.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论文 谢谢啦
公元十世纪初——曾经辉煌灿烂的唐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统一政权的分裂,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
直到十世纪中叶之后,宋王朝才逐渐统一了中原大地,重新形成统一的政权。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唐诗已经走完了灿烂光辉的历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也消失了它的光辉。
五代词人的星辉日渐闪亮。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的词,就数量上来说,可信为他本人所作的,不过三十余首,比起温、韦及冯延巳来,可说较少。但他的词,却能以己少许,胜人多许。
人们对于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往往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清谭献在《复堂词话》中所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李煜作为一个荒淫无能的亡国之君,他的词却能为人们长期传诵,引起许多人的强烈共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本文拟从李煜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李煜词的创作背景 评论文学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气息的反映。
尤其是诗词。因此,要正确评价李煜词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与他的人生遭遇结合起来。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文献太子卒,他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元宗十九年,立为太子。
元宗南巡,太子留金陵监国,九六一年继位,时年二十五岁。在位十五年。
九七五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李煜出降,第二年到汴京,封违命侯,后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夕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终年四十二岁。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天才词人。他自小便生活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
父亲李璟,“多才艺,好读书,善骑射,”他的书法学羊欣,善八分书。“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两个弟弟(韩王从善与吉王从谦)富于文艺修养。两位夫人(大小周后)精于音律歌舞。
大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曾补全霓裳羽衣残谱。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李煜更是博通众艺,造诣甚高。 工书:有《书述》一篇,自谓得卫夫人及钟王镫法,有聚针钉、金错刀、撮襟诸体。
黄庭坚《跋李后主书》谓其“笔意深婉”,《宣和画谱》说他的金错刀书“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善画:《梦溪补笔谈》卷二:“后主善画,尤工翎毛。”
(“墨竹清爽不凡。”(都穆《寓意篇·题后主墨竹》“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知音律:徐铉为李煜作墓志铭,说他洞晓音律,精别雅郑,“曾为文论乐,以续《乐论》”(徐铉《骑省集》)宋邵思《雁门野说》:“南唐后主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开宝中,国将除,自撰《念家山》一曲,既而广为《念家山破》,其谶可知也。
宫中民间日夜奏之,未及两月,传满江南。” 精鉴赏:雅尚图书,藏书十万余卷。
“多校雠精审,编秩完具,与渚国本不类。”(马令《南唐书·朱弼传》内府书画至多,“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
(《梦溪补笔谈》卷二) 李煜“为文有汉魏风”,著雅颂文赋凡三十卷,又著《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马令《南唐书·后主传》) 李煜的艺术才华与他的诗人气质相结合,更使他的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在李煜的艺术生涯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便是他的词。
李煜的生活历程可以亡国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亡国前,他过的是醉生梦死的小皇帝生活。
虽说在他父亲时代,就臣服于后周。到了他自己,又成了宋主的附庸,国势日弱,在军事政治上毫无自主之力。
为苟全性命,免当亡国之君,对宋王朝百般委曲求全。《宋史·南唐李氏》说:“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
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由于他的妥协外交,才使小朝廷维持到开宝八年。
在这一时期中,他仍不失为一国之主。过着奢侈淫佚的享乐生活。
《五国故事》云:“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玳瑁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默记》云:“(李后主)宫中本阁至夜则悬大宝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
又陶谷《清异录》云:“李煜伪长秋周氏居柔仪殿。有主香宫女,其焚香之器曰把子莲、三云凤、折腰狮子,金玉为之,凡数十种。”
洪刍《香谱》:“后主自制帐中香,以丁香沉香及檀麝香各一两,甲香一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芳郁满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生活的富丽豪奢,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李煜还“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颇废政事。
(陆游《南唐书》)”直至曹彬率宋兵临于金陵城下,李煜还在净居寺听和尚念经。 李煜不是一个政治家。
《玉琴斋词序》云:“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正因为李煜耽于诗书音画,又纵情声色,疏于治国,尽管他想方设法与宋朝结欢修贡,在国内也曾减赋息役,以裕民力。
但终究未能逃脱阶下囚的命运。于九七五年被宋所灭,李煜肉袒出降。
在九七六年又不得不白衣纱帽。
3.来一篇对李煜词意境赏析的论文
这个钟爱雕琢文字的男子,音律,辞章,书画,都在他手中玩得精致的当,只是除了江山社稷。但他是李煜,所以国家的危机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色彩。
他有最清凉的眼睛,只看取繁华中最绚烂的一朵;他有最清朗的格调,只截取纸醉金迷中最别致的一角。“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轻夜月。”那有两只瞳仁的眼睛里流露的,是多么烂漫的月华!风花雪月的爱情,霓裳红袖的旖旎,生命因有了这些旁支横斜而美丽。
请别再责怪他那仿佛要将几世都享遍的纵情——若能安静的坐在一角,在斑驳的时光中读他的一阕小词,感受他的眉角与文采一起俊逸神飞,那么他此后的一切,你都会原谅。
但宋朝不会怜惜这个政坛上天真的孩子。征战的脚步不退反进,草莽出身的宋太祖急切地要把天下都纳入他的版图。为了不让战火烧到南唐,李煜愿意做一切!可是,当命运扑面压来时,他却束手无策。从登上宝座开始,他就很清醒,自己拿不起比笔更重的东西。这个国家。。太重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一定相信。来年的春天,三千里山河仍在眼底延伸,雕梁画栋俯拾即是。他的百姓,往来在金陵的大街小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局当然是,他不相信了。这首词已似辛弃疾,分明是命运断裂时的脆响。
从一国之主到阶下之囚,李煜或许花了很久才接受“违命侯”的称呼。他只是怀念着,思念着,那物是人非的江南故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被痛苦塞得满满的,便做了个速记员,他的毛笔蘸的是墨水,流的是生命的哲学。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在那个美丽的七夕之夜,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时完成。我对这首词的感情是复杂的,就是它,召来了宋太宗的一杯毒酒,结束了李煜三年的囚徒生活,结束了李煜身不由己的一生。
我是偏爱李煜的,他词总是一波三折,回环往复。他有一种抵抗孤独的姿势,僵硬而又柔软。但最后,似乎总是徒劳无功。
我们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将词句一句句拆开分析:哪里用了平声,哪里用了仄声,什么词与什么词相对应,这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我们可以理智的指指点点,这两句如何,那两句有如何。他却不可能想我们一样理智。
在他问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除了被那巨大的悲伤命中,又能说些什么?
他已经累了,就连春花秋月,他一直爱着的东西也厌倦了。在那个时候,他对活着本身都是满心怨恨的。
未来和他的心意背道而驰,过去是他无论如何都挣不脱的网。与其说他能把悲痛写得酣畅淋漓,不如说他的生命本就包含了强烈的悲剧意味。
他想放下,却不会忘记;他想麻木,却偏又敏感。
上天许是企图通过他的手,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笔永不退色的朱红,然而,却不得不牺牲了他的一生。
到最后,死亡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救赎了。后主的死亡不痛苦,这是我笃信的。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出生重瞳,帝王之相,却生性文雅,漠视官场。或许,这就是宿命吧——无奈为人君。这一生,是幸?抑或不幸?思悠千载,孰能定论?
生于七夕,卒于七夕,是诞辰,亦是祭日。从李从嘉到李煜,再到后主,这一生,写下的尽是“无奈”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