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餐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人生如餐桌,尽管上面的菜花样百出,每日一变,可主角仍旧是餐桌,不变的是餐桌。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题记 林荫道上,阳光透过树叶,将自己的影子洒在路上,斑斑点点的,很美、很活泼。远处,两个身影向这边移来。
近了,近了,一个是佝偻,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如刀刻一般,一大把发白的长须,给人以智者的感觉;另一个是年青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的,不过,愁容满面,显得憔悴而疲倦。 “爷爷,你带我到这,有话要对我说,对吗?”年青的小伙子发话了。
“娃,爷爷知道你最近处处不顺心。爷爷是个农民,大老粗,不懂那些个大道理,但爷爷这次来只想让你上爷爷家吃顿饭。
娃,走吧。” 年青人沉默不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一老一小继续走着。 不远处,一座木屋在爬山虎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可爱、格外温馨、格外迷人。
爷孙俩朝小木屋走了过来,小木屋里的老妇人听见脚步声,走到屋外,对老人说:“你呀你,怎么这么慢?我饭都煮好了,快进来,待会儿饭菜凉了,快点,别磨蹭了。”责备的语气里不乏关心。
老人笑了笑,和孙子走了进去。 老人对妇人说:“老伴,今个儿你慢慢上菜,记住了吗?” “记住了,我懂!” 孙子坐在凳子上,妇人端出了一碗菜。
老人说:“娃,你最近总是觉得自己像配角,是吗?我了解你这种想法与感受。来,我们还是先吃菜吧。”
妇人又端出一碗菜,孙子说:“奶奶,你何必这样麻烦,不如一次把菜上齐,这样不好吗?” “待会儿你会明白的。” 这样来来回回几次后,桌上的菜吃完了又上,上完了又吃,桌上的菜不见踪影了,老人这才说话:“娃,看见了吗?人生世事便如同这样,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每天都在变,他们像菜一样,都是匆匆过客,守不住自己的立场,终究了然无踪影,而你,就如同这桌子,尽管上面的菜花样百出,秀色可餐,诱惑力强,但桌子守住了自我,不受外界影响,明白吗?” 听了老人一番话,孙子茅塞顿开,连连说:“爷爷,你这一顿饭,让我吃出了人生的道理:守住自我,才是成功之秘诀。”
爷爷捋捋胡子,欣慰地笑了。 孙子独自一人回去,走在路上时,夕阳的斜晖照在他身上,也照在了他心上,他的愁容不见了,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容,他心里默念道:人生真的如餐桌。
2.中西餐桌文化差异的小论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本差别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A:入座的位置。中国一般是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B:上菜的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C:餐具上的不同。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叉又会细分成很多种。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D:表示停餐方法的不同。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不同意思不同,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意味着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四点中西餐桌礼仪的基本差别外当然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比如:在衣着方面,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这些细微的差别,有时不注意就会闹出一连串笔话或尴尬,要作一名有礼貌有道德修养的21世纪之人就应当了解这些。
3.求救:急写论文报告,是关于浅议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餐桌文化礼仪,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犹太人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
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
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
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