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装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
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
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
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
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
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
2.关于服装设计论文1000到1500字左右
论服装设计的模仿方式摘 要 以较有市场影响力的本土服装品牌在近二三年中的设计方法为主要议题,以本土服装品牌产品设计的模仿方式为切入点,运用造型艺术的视知觉原理和服装社会学原理,从设计的角度对服装设计模仿方式进行分析,认为品牌服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产品设计的模仿方式不同,这是由品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心态和设计心态所决定的,也给品牌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服装设计的模仿心理和不同模仿设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服装设计过程应是创造模仿的应用。关键词 服装设计;服装品牌;模仿;设计思维 我国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大多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和市场搏杀后仍能在中档连锁百货商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占有率足以说明大众消费市场对他们的认同。
事实上,他们是推动我国本土服装品牌化发展的主力军,代表了我国本土服装品牌的水平。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这些本土品牌而言,更高的挑战来自2方面:一是海外更多成熟品牌的不断涌入;二是本土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的逐步成熟。
面对种种考验,这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本土服装品牌正在被调整和完善中。近二三年来,在各个中档连锁百货商场中销售的本土服装品牌呈现共同的趋势:1)品牌林立,新生品牌增长速度加快;2)按服装功能性来区分的品牌种类更为丰富;3)服装的品质也更为精良。
可以说,本土服装品牌正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但也应注意到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比如,在品牌数量增长的同时,同类品牌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模糊,品牌间相互模仿的迹象越来越凸显。
品牌间的相互模仿主要表现在:相似的造型、面料,相似的色彩组合和雷同的装饰手法。在大中城市的成熟消费者中,对大量相似服装产品的乏味情绪已日渐明显。
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时常感觉“他们都差不多,怎么挑?”“没感觉哪个更好看”“没什么特别,都差不多”,这些有代表性的评价需要引起品牌拥有者和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品牌间相同设计元素和手法的重复使用,必然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引致乏味情绪,进而影响产品的销售。
究其原因,主要有:1)错误理解“模仿”的概念和方法,将机械的“模仿”视为设计捷径。事实证明,这样的“模仿”方式并不能适应如今快速成长的时尚业。
2)在品牌发展初期,对自身品牌定位和自身设计能力缺乏自信,盲目迷信甚至抄袭他人品牌这些原因使得自身品牌的创新空间受到限制,阻碍了品牌风格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在设计中正确使用“模仿”模式是促进本土服装品牌发展的关键。
本文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荻村昭典教授[1]有关“模仿”与“模仿方式”的理论基础上,就服装设计中的模仿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1 模仿的概念与分类 就模仿行为,荻村昭典教授曾有过深入研究,他就不同的模仿行为作过细致分类,认为人的模仿行为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直接模仿,也“是模仿中最简单、最朴素的阶段”;二是间接模仿,是“模仿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及努力,使自己尽量接近被模仿者”三是创造模仿,将被模仿者的特征作为象征来表现[1]。
模仿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学习和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模仿本身没有对错可言,但针对不同的事物,需要采用正确的模仿方式,方可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人们日常的穿衣行为中,直接模仿、间接模仿是常见的方式,这种能力不局限于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群。而3种模式中,相对于直接和间接模仿,创造模仿的“模仿痕迹很浅,创新东西的痕迹很强[1]”。
通俗的讲,创造模仿是学习中的创新创新才是目的,模仿仅仅是手段,而模仿的内容是主观抽离出来的特征或元素。设计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而创造过程的起点,就是模仿者对被模仿者的理解和选择的过程。
设计应该是受到启发后的一种创新行为。2 模仿的设计思维对品牌的影响2.1 不利于品牌的良性发展生活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当某个事物在一段时间内一成不变地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的乏味情绪就会油然而生。
此外,当某个事物的某一部分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大范围雷同的“新意”时,人们同样也会产生乏味情绪。乏味情绪是消费者由视觉影响到心理所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
采取直接和间接模仿的方式设计服装,造成服装品牌与品牌间在产品外观上的雷同现。
3.服装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
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
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
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
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
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
4.急求一篇关于服装的本科毕业论文,3000字左右
浅谈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绚丽多彩的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 现代服装设计时不但要融入国际现代化实际大舞台中,还应考虑到传统元素 在服装设计中的特点、价值以及传统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服装设计传统元素审美价值 0引言 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由56个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相 结合二成,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具有品种对,款式奇,色彩艳,花 样繁多等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国,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华民族哦特色的服 饰文化已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在服装设计艺术众多元素中,传统文 化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元素中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
1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分为硬件元素和软件元素。 1.1硬件元素———是指视觉形象化的元素。
包括服装的造型形 式、面料、纹样、色彩和装饰工艺等,其特征如下: 1.1.1造型形式的特征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上衣 下裳式和衣裳连属式,两种形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 容并蓄。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采用 平面直线裁剪方法,它所呈现出来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 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 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偏重线的造型,以线韵来传神韵。
1.1.2面料和图案纹样的特征从服装面料看,中国最早使用的 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 传统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 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
1.1.3色彩的特征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 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是人 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从配色方法看,高艳度、强对比是 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
强烈的对比色在金、银、黑、白等中性色的缓冲 配合下,使服装洋溢着富丽堂皇、浑朴大方的气氛。中国民间对蓝色 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
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 容易谐调,可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 1.1.4装饰工艺的特征中国是以“礼”抑“体”的美学传统所造 就的相对简单的平面服装。
中国的服装更需借助装饰和着装方法来 体现其审美效果。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1.2软件元素———是指服饰中内涵的精神,是无形的元素,是在 特定文化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所积淀下来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中国 传统的着装观念。 中国传统的着装观念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着装上注重服 装的社会伦理功能。
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用服 装严密地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服装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
即使形体 很美,服装也不必去展示其美,而是以各种工艺手段赋予人的形体以 外的一种精神意蕴的显现。 2传统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元素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传统文化元素源于生 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其特有的生 命力。
而在设计上,它与现代设计在风格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 此,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成为了现代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
而传统 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特别是服装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就决非 偶然了。 2.1艺术价值中国的传统服装采用平面比例裁剪,常是宽衣博 袖、峨冠长带,强调悬垂飘逸感与舒展流畅性。
中国的传统服装还偏 重线的造型,以线韵来传神韵。中国历代的服饰都是以十字交叉的主 干线条作为基础造型的,手臂平伸后与身体的直线成垂直状。
这种造 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观念,表现天的永恒、地的稳固。 东西方美术虽然缘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艺 术体系,但在审美意识方面,它们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是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的。
而西方的现代设计与东方的传统艺术元素更有着惊人 的相似性。从中更体现了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价值。
5.服装毕业论文 怎么写啊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谈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
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
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
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
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
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
6.服装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原发布者:charlene_222
服装行业现状认识当下的服装行业在整个市场布局中宛如一张到处漏洞的大网,在消费升级的拉动下,空间会越来越大。大家都有心铺天盖地、全面覆盖,但是,真正能够达到这样的能量的企业还没有出现。从行业驱动的力量的归属来看,服装目前的主导力量刚好处于渠道上升与整合的阶段,是属于整合的前期。这个阶段企业很容易陷入自营的泥潭或者快速扩张失控的境地。中国服装企业发展能力不够,后者速度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驾御或整合渠道的技术,这个技术不同于能量。很多企业开始招商的时候会大肆宣扬自己的市场投入,这已经变的越来越危险了,靠砸钱的企业模式还停留在掌控的思维模式里面。我们在很多展销会上看到很多做大海报的企业很牛的——请明星助阵、动辄号称上亿投入等等,那架势真是——一般人我不点。俨然是一派大家长的做派。招商的前提是尊重,而不是威压,威压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代理商不象以前了,实力大了,眼界开了,销售技术能力甚至比企业还要高,产品也可以贴牌,有什么不能的?真正销售产品的,代表企业在区域存在的是代理商,而不是企业。企业的人在区域销售上的价值并不是很大。代理商真正缺的是经营模式。时代不同了,企业要跟得上形式了。二、服装盈利:除了品牌还有经营模式一个企业要营造的品牌消费风格主要的跟企业如何认识产品的来源有关。对于中国服装行业而言,模仿或者跟进依然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产品模仿的
7.服装设计毕业论文怎么写
一、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
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
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
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
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
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
8.服装专业毕业论文
服装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服装专业毕业论文 1新奇、看见解独到、易找素材论证 2提纲缜密 3不排除中庸的论题,只要出发点比较新就好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
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
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
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
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9.服装专业的毕业论文,急用
以下为可以参考的资料篇目:
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面料设计传递服装价格 杨纪朝 中国纺织经济 2002-07-25 期刊 0 0
2 服装面料设计浅析 姚晓林 惠州学院学报 2001-12-30 期刊 0 42
3 谈面料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周潇 浙江工艺美术 2006-12-15 期刊 0 21
4 用设计创造附加值——记伊斯坦布尔纺织服装出口商联合会(ITKIB)首届面料设计大赛 Sylvie Nutzel-Lange; 郝杰 纺织信息周刊 2005-06-27 期刊 0 12
5 试论面料设计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张兰平 甘肃科技 2005-08-30 期刊 0 92
6 浅谈艺术印染在服装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田鸿美 国外丝绸 2006-12-28 期刊 0 48
7 当代服装面料设计的市场分析 殷姗姗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12-30 期刊 0 40
8 对国内服装面料设计现状和发展的看法 范德炘 纺织导报 1999-07-29 期刊 0 18
9 苎麻花式纱秋冬服装面料的设计与开发 吴新; 叶献青; 吴红 广西纺织科技 1999-11-15 期刊 0 14
10 浅谈服装面料设计 姚晓林 江苏纺织 2000-10-15 期刊 1 71
11 尼斯达香港服装周新面料设计表演 纺织信息周刊 2001-08-15 期刊 0 5
12 服装与面料设计中的绿色生态理念 许星 国外丝绸 2001-12-15 期刊 1 54
13 服装面料的设计与开发 浙江理工大学 2007-01-01 科技成果
14 服装面料听我安排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CAD中心主任 夏尚淳 科技日报 2003-09-19 报纸 0 3
15 面料设计要打破固有思路 本报记者 李芫 中国纺织报 2008-01-14 报纸 0 8
16 为面料设计添把柴 本报记者 张震晓 中国纺织报 2005-08-29 报纸 0 3
17 功能服走上采购大舞台 本报记者 李晓丹 政府采购信息报 2006-07-21 报纸 0 0
您可以去这里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5gogf5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