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给我写一篇题目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议论文,600字左右?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 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 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析。
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文章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略作分析,一方面揭示作者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又阐发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叭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函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
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后都有会取得成功的。
能在经历失败走向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上有更多的庸人,在经历过失败之后,不思悔改。其中有的人是碰壁了,却不懂转变,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着老路,结果 是一再碰壁。
有一类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承认。这种人是最危险的。
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工作上正确对待失败,而且在国家建设方面,也不应因为一点挫折而悲观。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和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像一部不够完美的火车和一部漂亮的马车一样,而我们每人都是火车的设计师。假如我们因为这部火车跑不过马车而对它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没有发展前途了。
但如果我们像斯蒂芬逊一样,不灰心,不气馁。 找出我们“车”上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会像高速火车一样,把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身后。
(联。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此外所说的实际,不仅仅指个人实际(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实际),也指社会实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文章第三段联系中外历史上的三个事例,叙议结合,说明“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
第四段用辩证的眼光来思考分析问题,和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有些人经历了失败却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其原因一是不悔改,二是不承认。第五段进步联系自身和社会国家,详略有致,联系自身,一句话稍带即过,重点联系国家建设,具有鲜明 针对性和现实性,合使文章的思想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2.人力资本管理2000字论文怎么写?
企业如何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 摘要:人力资源作为资源之一,与人力资本是有区别的。
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将其人力资源开发起来,转变为人力资本,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分析,指出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作为资源之一,它与人力资本是有区别的。人力资源只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若这种能力未发挥出来,它就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劳动生产力,若开发出来,它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只有当人力资源在它不断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大的新价值来,人力资源才具有资本的属性。 因此,一个企业能否将其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一个关键。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分析 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但是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
同时,舒尔茨认为,人力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生产能力的总和,对人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1961年舒尔茨对1929~1957年的美国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两个著名结论:一是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劳动收入增长中的比重是70%,另一是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33%。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是如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我们知道,企业利润的根本来源是人力成本小于人力产出的差额,人力成本是指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关的成本,涉及到招聘、挑选、培训、报酬等费用:人力产出是指企业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具体表现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创新性。 一个企业的人力价值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
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人力价格或人力成本来间接衡量。对于企业来说,每个员工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
但是,并非人力资本存量大,便一定可为企业创造价值,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人力资本利用率问题。对于有一定资本存量的员工,衡量其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关键要看其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就越大,给企业创造的利润也就越多(但有一个极限)。
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利用率三者之间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利用率 其中: 人力资本价值小于人力资本存量,则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从个体来看,各个员工的人力资本利用率大于1,即人力资本价值平均高于人力资本存量,能产生剩余价值,但企业并不一定赢利,因为企业除了人力成本以外,还有诸多方面的支出。
但是,如果各个员工的价值或产出平均低于人力成本,企业必然亏损。例如,我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便是每个员工的社会劳动量不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使人力资本的价值或产出低于人力成本,由于“富余”人员是企业多余的人,那么企业有多少这类人员,企业就会亏损呢?粗略的计算并不困难。
企业“富余”人员比率为f,即:这个公式仅适用赢利企业。该公式的意义是:企业若再有f的“富余”人员,企业就将亏损,如果某企业尚无“富余”人员,该公式则表示某企业至多只能容纳f的“富余”人员,超过这个比率,企业则发生亏损。
如果是一亏损企业,上述公式则为: 此公式意义为:造成企业亏损的“富余”人员至少有f的人数。 或者说,企业要扭亏,至少要辞去f的人数。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生产、销售的企业的“富余”人员的比例,如果高于该企业资金利税率或产值利税率,企业就很可能发生亏损。例如,根据《中国工业年鉴》(1994)和《中国统计年鉴》(1995)的资料表明,1978~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连年滑坡与亏损,资金利税率连年分别下降了14.4%和13.5个百分点,到1994年,分别仅有9.8%和11.4%,而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都在15%~30%。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着很大关系,它不仅取决于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利用的程度。当一个企业人力资本存量一定时,如果该企业的人力资本利用率小于1或等于1,说明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小于或等于人力资本存量,亦即人力的产出小于人力成本或自给自足,这时人力资源就没有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只有当人力资本利用率大于1,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大于人力资本存量,且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一定水平时,人力资源才能真正转变为人力资本,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企业。
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影戏状况
滦州影戏因其天然的地缘优势,较早受到当时学者的集中关注。
早在1921年,顾颉刚就开始留意滦州影,在其读书笔记《琼东杂记》第二册中曾说:“在北京见有‘滦州影戏’招贴,不知其所作。今见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中《瓦舍众伎》一则云……。
看了这一则,仍旧不能晓得究竟怎样。将来能唤滦州班来一看,也可知道宋代杂戏状况”①。
1934年他在《文学》上发表《滦州影戏》,探讨了滦州影戏的起源、发生、分期、流派、戏剧功能、戏剧特征等问题。文章凭藉的材料基本来自“精通此道的学者”李脱尘的《影戏小史》。
顾先生是以史学家的目光来审视影戏,其目的在于存史以惠后世,因为“历来作史的学者的眼光是从未注意到民众娱乐的,修方志的先生们,更是不管这些闲事的,他们只会给节妇立传”。同年《剧学月刊》第3卷第11期发表了佟晶心的《中国影戏考》和高云翘的《滦州影调查记》。
佟氏的文章首次把整个中国影戏纳入研究视野,其核心内容在于阐述影戏的起源、形成及其艺术形态,认为影戏的发明者“不出亚洲居住的回族、汉族和蒙古人”,并尝试从艺人的艺术记忆中去寻求影戏发生的原点。佟氏以滦州影戏为蓝本阐述了影偶的制作、影戏戏台、脚本、剧目,以及影戏的腔调与音乐、影戏的班社、演出、观众等。
从文中所透露出来的戏剧观念看,他认为影戏是一种活性的、生活化的艺术。为了贴近影戏的生命活态,高云翘实地考察了滦州影戏并撰写了《滦州影调查记》。
文章运用田野考察得来的鲜活材料,翔实地描述滦州影戏各物质构成因素与戏剧活动特点。同类文章还有清华大学中文系张骏骧的毕业论文《滦州影戏述要》(1936)和汤际亨的《中国地方剧研究之一——“滦州影戏”》(《中法大学月刊》1936,第8卷第3期),后者在影戏剧本、影词特质的介绍、剧目的胪列与考证上用力甚勤,对影词的构成、句式特点亦做了详尽的分析。
作者并未停留于浅表性的一般描述上,标举影戏是“通俗的”、“平民的”艺术,“影戏是社会教育之利器”。这无疑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改良主义的思想倾向。
继《滦州影戏》后,顾颉刚于1936年撰写的《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是该期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②文章梳理了自汉代至“现时”影戏的发生流变,认为影戏所具有之特殊性在于四个方面:1、“影戏始终为国产,中国在周秦时已有影戏,至西汉而其制渐备。”
2、“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周秦两汉以至隋唐当皆以其地为最盛。”3、“影戏本体组织简单,故时常需要他种艺术以充实其内容。”
4、影戏“具有特异之风味,一为词句之组织,一为所唱之声音”。上述探讨涵盖了影戏发生的时间、空间、影戏的艺术特质等一系列本源性问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个别结论还有讨论的余地。
探求影戏的起源与形成一直是戏剧史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1925年,许地山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中就提出:“演影戏底风尚”,“当从南印度随着商人东流入缅甸、爪哇、暹罗、占城而至中国”,但他的“影戏外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响应。
1937年《歌谣》第2卷和第3卷连续刊出5篇文章讨论影戏的起源及其与宝卷的关系,吴晓铃、佟晶心、叶德均相继发文进行“商榷”和“对话”。这场颇为热闹的讨论最早是由佟晶心的《探论“宝卷”在俗文学上的地位》所引发的。
佟氏在文中提出:“影戏在宋朝所使用的剧本便是当时的话本,但近代的便用宝卷”,“影戏的剧本组织和故事的结构很有宝卷的意味,但已采用对话的形式。”针对佟氏的论断,吴晓铃在《关于“影戏”与“宝卷”及“滦州影戏”的名称》中进行了质疑,认为“影戏的剧本在宋朝并不是用话本,近代用的也不见得就是宝卷。
理由很简单,因为影戏著重在表演,其文词是代言体,而话本和宝卷著重在演说,其文词则是叙述体,二者在运用方面迥乎不同”。随后佟晶心撰写《答吴晓铃先生关于“影戏”与“宝卷”的问题》对吴晓铃的质疑予以回应,主要观点有:“影戏为代言体或系后来的事”,“宝卷也有代言体的”,不能以今拟古。
叶德均则认为论“中国的影戏”不能局限于“滦州影”,“对于影戏之史的研究,仅以一地为限,是不够的”,主张“把北方滦州等地的影戏和其他各地的相互比勘”。叶氏有保留地同意宝卷与影戏的关系,因为皮黄、说书、傀儡戏都与影戏有关联,“一种技术的形成,和他种艺术是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通信栏《关于影戏——致晶心先生》,1937年3月4日)吴晓铃在《杂论“影戏”——兼答佟晶心先生》一文中就“话本”的内涵作了阐释,认为话本有“代言体”和“叙述体”之别,“宋代影戏为代言体很有可能”,并对李脱尘的“黄素志创影说”深表怀疑,“恐怕北方的影戏仍是传自南方”。后来,孙楷第在《近世戏曲的演唱形式出自傀儡戏影戏考》(1940)中再创新论,认为影戏之滥觞,疑来自“唐五代时僧徒夜讲”,“装屏设像之事”,进而推论宋代的傀儡戏影戏“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
此论受到周贻白与任二北的明确反对,下文将会述及。 总之,这一时期的。
4.毕业论文毫无头绪怎么办
对外汉语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是教育部在全国最早设立的培养对外汉语事业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
1981年,对外汉语专业率先在全国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到目前为止,本专业仍旧是全国唯一的连续大规模招收对外汉语本科学生的专业。在过去的20年中,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为全国50多所高校输送了大量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招收中国本科生,学制四年,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文化和外语知识、技能并掌握一定语言教学理论、技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及从事外事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英语课(精读、听力、口语、写作等),语言课(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文学课(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等),文化课(中国文化史、中外文化比较、中国思想史等)。
选修课程:英语课(泛读、视听说、报刊、英美文学、英美文化、口译、专题讨论等),语言课(现代汉字学、汉语音韵、语言学论文导读、现代汉语专题、社会语言学等),文学课(中国古代诗歌专题、中国古代散文专题、中国古代小说专题、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先秦诸子研究、现代文学专题、外国文学作品选讲、比较文学等),文化课(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美学专题、艺术欣赏等)。 同时还开设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文献检索利用、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参考资料: /xshch/zhuanyeintro3.htm。
5.清华的徐博林是谁
徐博林,男,汉族,1983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后迁至河南省濮阳市。
2003年徐博林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2008年取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职。徐博林小学时代获得了河南省青少年围棋赛冠军,中学就读于中原油田第一中学。
本科期间,徐博林成绩非常突出,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连续三年获得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并获得2003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博士期间,徐博林发表高水平论文10多篇,在博士论文答辩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留校后,由于年轻有干劲,学术水平极高,加之平易近人,在学生中有极大的影响力,私下里称他为“徐神”,在2008-2009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估中排名校第三名。2009年5月徐博林调任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袁春教授一起研究手机的3G技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