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音乐论文
找到一点资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民族音乐的突出特点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
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
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
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
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
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
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
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 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
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
2.关于《琵琶行,作文琵琶女,我想对你说》800字
江水悠悠,月影幽幽,琵琶凄凄,心绪淡淡。
弹到心思流露时,船舱外忽然有人询问弹奏者是何人。心里纳闷着,我停下了手中的琵琶,会是谁呢?我动了动嘴唇想回答却又迟疑着发不出声音。
询问声越来越近,我心下犹豫着是否该出船相见。这时,风吹动帘子,我隐约看到船头站着许多人,他们的脸上流露出些许期盼。
说不出为什么,我抱着琵琶出了船舱,心里坠坠不安的我低着头用半边琵琶遮住我的窘态。就在这时,他和蔼的声音响起,笑着邀请我再弹一曲,声虽轻却如春风化雨。
我抬眼望去,他一身青色的衣衫,儒雅而又风度翩翩。他的眼神里流露着坚毅,流淌着些许落寞和惆怅。
看到那种神情,我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顿时放了下来。 安坐在软凳上,我捧着琵琶心里不自觉地拨动了琴弦……:"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
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
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 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
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
《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3.我国传统琵琶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中,琵琶因积累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和 丰富的曲目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琵琶约于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 传人我国北方,公元551年前又传到南方。早期的琵琶横抱,用 拨子弹奏,因头部向后弯曲,又叫曲项琵琶。
唐代,琵琶在演奏 方法和乐器形制上进行了改革,逐步舍弃拨子而改为用手指弹 奏,改横抱为竖抱,并增加了品位,使琵琶的演奏技艺获得飞跃 发展。 隋唐时期,琵琶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后来又为戏曲和说 唱伴奏。
琵琶独奏曲在唐、宋时代即已流行。明、清时期,大型 琵琶套曲获得进一步发展。
近百年来,南方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较大,江南一带聚集了 众多流派名家,如:江苏无锡派,代表人物华秋苹、吴畹卿等; 上海浦东派,代表人物陈子敬、沈浩初、汪昱庭等;浙江平湖 派,代表人物李芳园、吴梦非等;江苏崇明派,代表人物沈肇 州等。 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
小曲通常为68板(这里的“板” 即重拍之意),大曲则是多段曲调的联套。大曲的结构有三种。
第一种由多段曲调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描写单一内容,如《十 面埋伏》、《月儿高》等;第二种由几个小曲联成一套,所联的小 曲可多可少,如《阳春古曲》、《塞上曲》等;第三种形式长期流 行在民间,为以琵琶拟奏的锣鼓音响与民歌小调的演奏交替进 行。 乐曲的长短根据演奏者对民歌小调加工的多少而定。
如阿炳演奏的《龙船》。 琵琶大曲又有文套、武套之分。
文套突出使用左手的演奏技 巧,长于表现文静柔美的情趣,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等; 武套则突出使用右手的演奏技巧,长于表现英武雄健的气概,如 《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 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在 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
乐曲中的材料取自广东音乐《三 潭印月》和苏南民间唢呐曲《将军令》。
4.求关于西洋乐器的论文
弓弦民族乐器——二胡,京胡,高胡等。
拨弦民族乐器——琵琶,古筝,扬琴,阮,柳琴等。
吹管民族乐器——笛子(曲笛、梆笛)唢呐,笙等。
打击乐民族乐器——中国鼓,排鼓,大、小堂鼓,木鱼,等。
弓弦西洋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等。
木管西洋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等。
铜管西洋乐器——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等。
打击乐西洋乐器——定音鼓,小军鼓等。
你说的银色笛子是——长笛,属西洋木管。像琵琶,有两个洞的,如果是圆形身子就是阮,如果跟琵琶一样是梨形身子就是柳琴。像古筝带架子的应该是扬琴,都属民族弹拨乐器。架子似的打击乐应该是架子鼓吧!萨克斯应该分在西洋木管乐器里。至于吉他嘛也算拨弦乐器,不过是西洋的。
5.我写论文要写到刘德海演奏的《昭君出塞》那个版本的分析,望能帮助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
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我国音乐历史上有不少描写昭君出塞的乐曲,尤其是凡提到琵琶,大多和昭君出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在《一素子琵琶谱》中新调6首之一,为《昭君出塞》,注明通《石上流泉》,而《月映西湖》,注又名《出塞》;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的浙江陈牧夫派琵琶曲目中有《昭君怨》,后来李芳园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出现了描写昭君出塞故事的套曲《塞上曲》。但是,华彦钧传谱的这一曲,均与此不同。
据华彦钧自己说,此曲是由他父亲华雪梅传授的。但是,我们从该曲的旋律音调,可以发现有类似广东音乐“乙反线”的特征,似乎有作者所处年代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曲《昭君怨》的因素。
此曲有作者自己琵琶曲上的一些特点,例如,与《大浪淘沙》相似的乐曲结构、旋律节奏音型和演奏手法等。在表现的情感上,仍表现出作者的豁达气度,而绝无那种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