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隋唐时期的论文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b、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
2.3000字的历史学论文作业关于唐朝的写一篇论文,至于写唐朝的哪些
唐朝朋党之争的后果 “朋党”一词大家耳熟能详,古时以五百家为一党,租税徭役利害相关,后来衍变为利害相关集团的代词。
至于为何要加“朋”字,大多认为是由于朋友相关,其实不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明确的说:“朋,古文凤的象形字,朋本神鸟,凤飞而群鸟从,故用为朋党字。
” 罗马共和时代就有党争,从格拉古兄弟与寡头贵族、马略与苏拉等之间的争斗开始,到最终屋大维使罗马成为帝国。蒙昧未开化的日本则从大化改新起有了明显的朋党争斗,从滕原氏直到幕府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很深的集团党争印记。
朋党一词虽然含有明显的贬意,却在历史上流传不绝,数不胜数。 甚至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与汉明宦官与大臣的夺权之争、宋朝士大夫之间政见相争不同,唐朝的“朋党”之争是一种“阶级”斗争。确切的说是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的斗争。
自隋开科举,削弱士族势力,加强皇权后,到唐朝建立,士族的地位仍很高,唐以关中立国,其统治集团多是关陇士族。 但东汉以来沿袭四百年的关东、江南士族仍然保持很高的声望,对李唐王朝及关陇士族很不利。
最可气他们居然不屑同李氏皇族通婚,害得皇帝女儿为嫁人发愁,李世民下诏修《氏族志》禁止七姓十家互婚,却见效甚微。连魏征、房玄龄等人也暗中与之结交通婚。
到武则天时期,由于其出身寒微,做法又不合正统礼教,士族集团群起反对,于是她大力提拔科举庶族,贯穿有唐一代的士庶朋党之争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党争中,为了加强统治的皇帝,支持利用新兴的庶族打击士族门阀。
设置雁塔提名、曲江之宴大力彰显科举新贵。武则天亲自殿试进士,提高其荣誉感,唐宣宗在宫里给自己提名“乡贡进士李道龙”,以至进士尊贵无比。
随着庶族势力的增强,士族不甘心失去已有的特权。 双方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争斗。
在国家强盛时,这种党争对皇权是有利的,皇帝得以用支持或反对来平衡王朝的稳定。当弱乱来临,是皇朝灭亡的祸根。
唐宗室出身的奸相李林甫,迎合皇帝心意(同时也为巩固自己地位)提拔寒门,任用藩将,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种子。 通常认为庶族是皇室特意提拔的又起自寒微,天然的应体恤民情、效忠皇权,但看唐朝士庶党争的事实却相反,原因在于朋党间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痼疾。
以最著名的牛李党争为例,在藩镇问题上庶族的牛党主张安抚,李党则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有名的“元和中兴”可以说是士族集团对唐王朝延续的贡献。 在对外关系上牛党主张妥协,甚至在李德裕收复维州后,宰相牛僧孺竟然反对收复,并将主动投诚的将领送回吐蕃,致使其全部被杀。
对待官吏的设置,士族的李党针对冗员过多,百姓负担过重的现象,提出“吏员能省则省之”仅在中央就裁撤数千官吏,而牛党执政后马上恢复。 对寺院经济双方也针锋相对,当时大量的劳动力被寺院占有,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李德裕禁止寺庙蓄奴,恢复其奴婢自由。
而出身寒门庶族的牛僧孺掌权后下令官府不得干预,并将李德裕贬到现在海南的琼山。自此,从唐初刘洎与储遂良开始,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士庶党争,在唐宣宗时期以科举庶族出身的牛党取得最后胜利告终,二十八年后,黄巢起义,再过三十年,唐朝灭亡了。
都知道党争祸国殃民,然而两党人才的互斗也十分可悲,士族刘晏实行盐铁专卖,科举出身的杨炎颁布两税法,对百姓和中央政府都有很大利益,结果是杨炎贬死刘晏为老师元载报仇。李德裕堪称宰相之才,维护国家统一,打击藩镇割据。
他的很多主张对百姓利大于弊,却由于党争死于贬谪地。 双方都勾结宦官,使宦官坐大。
庶族官僚袒护倚仗藩镇对抗士族,多次阻挠对藩镇的讨伐。唐文宗曾感叹治河北贼易,治朝廷党争难。
最终唐王朝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这大概是唐朝开国皇帝没想到的。
科举制在当时的先进无可质疑,但唐朝士庶两个阶级之间的党争,是各自为了维护本阶层利益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从私人得失到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不遗余力的排斥打击对方。
皇帝利用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与藐视皇权的门阀士族争夺统治权。唐朝党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之大,完全超过了历史教科书的定论。
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以后的一千多年。高门士族在皇权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出身的庶族成为国家官僚的唯一支柱。
而后建立的历代王朝,面对没有对立制约方、一枝独秀的科举新贵,为了维护其统治,本能的开始极力控制人们的思想。迎合皇权思想的理学在宋朝兴起,在皇权的极力支持下,理学成为儒学的正统解释。
到明朝开始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为科举的标准答案,极大的禁锢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 明朝万历时期将有“异端”思想的李贽关押致使其自杀,正是这种严厉控制思想的体现。
同时,科举的受益者,为了巩固本阶层的地位,将科举以外的一切都斥为微末下流。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上层思想的封闭,以及底层被现实利益所吸引,百姓趋之若骛。 共同导致了中国从宋以后逐渐失去了对外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张力,逐步被西方超过。
可见,唐朝党争导致。
3.隋唐时期小论文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
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
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
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对隋炀帝的历史评价我要写一片这样的论文谁知道我应该看哪些书作为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
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
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句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 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
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战功显赫的皇子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 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
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 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
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
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 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
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
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历史不公平的待遇 历史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必然逃脱不了当时主观性和时代政治家们的要求。所以看待历史必然要放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分析当时的情况。
杨广堪称千古明君,其文治武功文才,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而其性格才情又堪称是个英雄性情的皇帝。 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唯大英雄方能本色。
一。至于所说的劳民伤财,不断的伐高句丽,以及修大运河这些。
大部分朝代都有,康熙退位留给雍正已是一个烂摊子,康熙平准格尔丹,灭三藩,这些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绝对不在杨广之下,而杨广如此还有为国为民族战争的意义所在,而康熙耗举国之力,为其满人爱新觉罗一氏的利益和权力而战。 二。
说杨广性情暴虐,杀人如麻。但天下的许多皇帝都是如此,从汉武帝,到朱元璋,哪个皇帝不是如此?为了自己的权力,玄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哪个皇帝的位置不是杀人得来的,有杀主子的,有杀兄弟父亲的,杨广做的其他皇帝也做了,比他还恨。
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后将兄弟两家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过几岁,我们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的老婆霸占了,而把这个妃子的儿子也杀了。 唐太宗不暴虐? 三。
说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 皇帝中没有一个不是如此。
我们再说唐太宗,和他好了很多年的魏征去世之后,太宗很是伤心,事后发现魏征不仅私自结党营私,而且故意把给皇帝的上书给褚遂良这些大臣看,来故意博得清名,太宗很是恼怒,本来答应的将公主许配给魏家当媳妇的也不答应了,追回赐谥,并将魏征墓碑都砸了。 可见伴君如伴虎,但是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偏拿杨广说事儿呢? 综合就一个原因,李世民,朱元璋,汉武刘彻,他们去世后,都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而杨广的隋朝已经覆灭,墙倒众人推,什么不好的结果都往他身上推。
杨广死后,义宁二年,李渊篡隋登基,谥号隋炀帝。 夺权者对原来的权力所有者的评价不一定都能做到客观而不撇私。
如果,李世民之后也被另一姓氏夺权。我们今天读到得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而且谥号也不会是太宗了,他的玄武门之变和种种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诟病了。
5.隋朝的功绩
隋朝是在结束了37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后重新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尽管它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十六年,但它在法制方面的建设不仅为后来完备的唐朝法律制度全面奠定了基础,而且它所留下的沉痛教训也为唐朝初年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使得他们时时不忘前车之鉴,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使唐律发展到古代法律成就的颠峰。
可以说,隋朝法制是唐朝法制最直接的渊源。近代学者杨鸿烈在其1933年所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即对隋朝法制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做了肯定,他指出:“隋是晋以后统一南北的重要朝代,所以那部《开皇律》上集六朝刑典的大成,下开唐人律学的先河,承先启后,厥功甚巨。
再说自五胡乱华,鲜卑族的后魏接着占有北中国,带来不少游牧民族的残酷刑法,再加上中国历朝固有相传的许多制度,到了隋代均经过一番拣择淘汰,才成功《开皇律》比较进步的五种刑名。”既然如此,隋朝法制理应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有关法制方面的史料大多毁于战乱,因此对隋朝法制的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极大限制。此外,由于隋炀帝始终被视为历史上的暴君,又全面破坏了隋文帝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法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者们对这段法制进行研究的兴趣,相应地,对隋朝法制的成就则论述较少,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就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此,1979年以来,一些学者撰写论文,在分析和阐述隋律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隋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沈国峰在《略论隋王朝的封建法制和它的兴亡史》(《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文中指出:隋初法制的显著特点有三:(1)刑罚比前代趋于宽缓,律文渐从清简;(2)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和司法制度;(3)加强了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用刑律来作为实施经济法规的保证。
文章还详细论述了隋朝后期法制的破坏,并由此对统治者立法与执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倪正茂的《集封建法典之大成,播深远影响于中外——隋唐立法概况》(《法学杂志》1984年第4期)一文认为:隋朝立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隋《开皇律》与秦以来的法律相比是很宽简的,它促进了中国封建法典的定型化,如后世封建法典中的篇目、刑名、“十恶”皆在《开皇律》中定型。此外,《开皇律》十二篇的内容几乎全部为唐律所承袭,也为后代所沿用。
因此,《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转折点。倪正茂著《隋律研究》一书,是多年来第一部关于隋朝法制的专门著作。
著者在书中详细论述了隋代的法律思想、隋律的制定、隋律的内容、隋律的历史渊源、隋律的阶级本质以及《开皇律》的地位和影响等问题。此书的出版,表明法制史学界对于隋律的研究开始走向深入。
王天木、杨永华的《略论开皇律的地位和教训》(1982年《法律史论丛》第二辑)一文,对隋律的历史地位、进步性和对后世封建法律的影响做了较高的肯定性评价,指出:首先,《开皇律》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历代封建刑法的规律,对周秦以来的刑罚制度做了人道化的改革,首创中国法制史上“疏而不失”的盛典。其次,《开皇律》突破历代封建法律科条烦琐的特点,铸成中国法制史上“刑纲简要”的楷模。
总的看来,隋律系统地总结了封建统治阶级运用法律进行统治的经验,它在法制上的创建和改革,自唐至明清,为历代所遵循。 回答者: 付薇臻 - 超级魔导师 十三级 加为好友 09-22 05:14 隋朝是在结束了37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后重新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尽管它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十六年,但它在法制方面的建设不仅为后来完备的唐朝法律制度全面奠定了基础,而且它所留下的沉痛教训也为唐朝初年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使得他们时时不忘前车之鉴,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使唐律发展到古代法律成就的颠峰。
可以说,隋朝法制是唐朝法制最直接的渊源。近代学者杨鸿烈在其1933年所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即对隋朝法制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做了肯定,他指出:“隋是晋以后统一南北的重要朝代,所以那部《开皇律》上集六朝刑典的大成,下开唐人律学的先河,承先启后,厥功甚巨。
再说自五胡乱华,鲜卑族的后魏接着占有北中国,带来不少游牧民族的残酷刑法,再加上中国历朝固有相传的许多制度,到了隋代均经过一番拣择淘汰,才成功《开皇律》比较进步的五种刑名。”既然如此,隋朝法制理应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有关法制方面的史料大多毁于战乱,因此对隋朝法制的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极大限制。此外,由于隋炀帝始终被视为历史上的暴君,又全面破坏了隋文帝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法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者们对这段法制进行研究的兴趣,相应地,对隋朝法制的成就则论述较少,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就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此,1979年以来,一些学者撰写论文,在分析和阐述隋律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隋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沈国峰在《略论隋王朝的封建法制和它的兴亡史》(《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79年第1。